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劝谕策进 第三三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主张建庙。庙建大了就有人争,有人想霸占,想争夺庙产,反而造罪业。不如印送经书布施佛法,决不造罪业。能把钱财舍了,从这方面去修积功德。功德里一定有福德,不管在什么劫难的时候,都有福报,都不会遭到苦难。这是真实的保福保富法。

  心悭意固。无能纵舍。命终弃捐。莫谁随者。贫富同然。忧苦万端。

  “悭”是悭贪,吝啬,舍不得。“固”是固执,非常固执。“无能纵舍”就是放不下,不肯舍,可是死了以后一样都带不走。

  “命终弃捐,莫谁随者”,古人常讲“万般将不去,唯有业随身”,我们以往昔业缘,生到这个世间来。生,什么都没有带来;死,什么也都带不去。既然晓得什么都带不去,为什么不修福?“唯有业随身”,业有善业、恶业、净业,这是带得走的。明白道理,明了事实真相,自然会以全副的精神力量,修福、修善业、修净业。

  在佛法里修学,著相修的就是“善业”;不著相修的就是“净业”。舍财修福,尽量去做;决不要以为财舍尽了,没有了怎么办。不应有此妄想,要晓得财富从那里来的,是过去修财布施所得的果报。布施得愈多,所得的财富就愈多。聪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报。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的果报。佛说,修这三种因者,必得此三种果报。所以,财物愈舍愈多;愈多要愈舍。利益众生即是自利,不可起贪心。应知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,不只死了带不去,现前又何尝得到;唯是妄想而已,所带去的是罪业。

  儿孙要教养,好好扶养他,但不要留财物给他;要为他修福、为他积德,他才能得到真实受用。留财物给他,他认为财富得来太容易,反而容易堕落与造业。古今中外,历史上的人物,英雄豪杰、出人头地的大多是清寒出身;富有人家出人头地的儿女很少,太少了。清寒之士知道发愤努力,加以祖宗父母有阴德,这对他的加持就很大,必定能发达。

  学佛的人一定要深深明白这个道理,知道什么都带不去,有力量就做好事。不要认为现在力量小,等过几年多积一点钱,再来做好事。这个念头是错误的。有一分钱,做一分钱的好事,念念功德圆满。一定要把握机会,不要把修福的机会失掉。

  “贫富同然,忧苦万端”。世间人不明理,造极恶业,受极苦报,死了之后多半是堕三途。

  下文是世尊劝勉我们,人与人相处,特别是家庭和睦,要明了敦伦尽分。

  世间人民。父子兄弟夫妇亲属。当相敬爱。无相憎嫉。有无相通。无得贪惜。言色常和。莫相违戾。或时心诤。有所恚怒。后世转剧。至成大怨。

  世尊这一段开示跟儒家讲的伦常完全相同。中国社会是伦理的社会。伦理的教育是孔子提倡的,夫子的大德就是提倡伦常的教育。中华民族三千年来依然长存于黄河长江流域而未灭亡,乃得力于夫子的教化。但是,现在伦常观念被破坏了。

  伦理本身就是坚强的组织,坚固的团结。从夫妇开始,夫妇共处一个房间称“室”。室再扩大就是家。家有父子、兄弟,这是一个家族。家族之外是社会、国家,有君臣、朋友。“君臣”用现代的话来说,就是社会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。领导是君,被领导是臣。同僚、同事是朋友的关系。所以“五伦”本身是一个坚强的团结关系(现代才称团结,古代没有团结的名称)。

  “五伦十义”。我们每个人在五伦组织里,都具有十种不同的身分。譬如在家庭里,对父亲,你是儿子的身分;对儿子,是父亲的身分;对太太,是丈夫的身分;对哥哥,是弟弟的身分;对弟弟,你是哥哥的身分。在社会上,对于领导者,你是被领导的身分;对部属,是领导的身分。所以,人的身分在社会上每个角落,时时在变化。《华严经》讲“十身”。我们每个人都有十身,就是这个意思。每一种身分都有应尽的义务,十种义务都能尽到,这才是“尽分”。尽到自己本分的义务,这个家怎能不和睦,国怎能不兴旺。

  人人都能尽分尽责,则社会和谐,世界太平。把五伦从一个室家推展到社会、国家,推展到世界,“世界大同”。儒、佛教学的目标,从这一方面来看,完全是相同的。所以,佛在此地教我们,家族、家庭里,“父子兄弟夫妇亲属,当相敬爱”,应当互相地尊敬,互相爱护。

  “无相憎嫉”。不可以互相嫉妒、互相憎恨,那是造作极重的罪业。

  “有无相通”。“有无”包括物质与精神的生活。物质上,当然一家兄弟姊妹很多,各人业报不相同,有发达的,有生活比较清寒的。环境好的,应当帮助照顾环境比较差的,这是有无相通。在学术、才艺上,每个人资质也不相同,愿意学习的,也应当尽心尽力教导他、帮助他。无论在物质上、精神上都要做到有无相通,要时常关怀,互相提携、互相帮助。

  “无得贪惜”,决定不可以有贪心、悭惜。“悭惜”就是吝啬。一个家庭就是自己的一身,不要认为父母兄弟都与我不相干,那是错误的。

  《地藏经》里讲孝道,诸位听了之后要觉悟。什么是“孝”?能把一切众生看作是自己,才真正懂得孝道。现在不谈一切众生,单论一家,能把一家人看成自己一身,跟关心自己一样,这是尽孝道。因为父母不操心、没有忧虑,看到儿孙相处和睦、互相敬爱,父母真欢喜。孝道不只是对父母物质生活的供养,更要养父母之心,养父母之志。兄弟不和,父母忧心;子孙不贤,父母忧心;子孙书念不好、功课不好,他也忧心,没有一样不令父母忧虑操心的。若人人明孝,家族样样圆满时,老人多开心,这才是“孝敬”。若非良好的伦常教育,是很不容易做到的。

  世尊在此苦口婆心劝勉我们要“言色常和”,互相包容,要能忍耐。“莫相违戾”,彼此都能忍让,就不会有违戾。“或时心诤”,或彼此意见不同时,须知调和。如果家族不和,一家人就变成冤家,所谓“不是冤家不聚头”。如何把冤家变成亲家,全靠伦理教育;这是世出世间圣人对我们的期望。一家人若不懂这个道理,那真的是冤家聚会。

  佛在经上常讲的,妻子、儿女、父母、眷属,没有四种关系决不会变成一家人。这四种关系:

  第一、报恩的。前世彼此有恩,报恩来的决定是孝子贤孙。这种很少。想想我们对一切众生,甚至于自己的亲戚朋友,对那几个人真正有恩。我们施恩太少,故报恩的不多。

  第二、报怨的。我们对那些人不满,有所恚怒,这是与众生结怨。怨恨若多,自己的冤家就多。报怨的来了,麻烦就大了!败家子就是来报怨的,来找麻烦的,搞得一家不宁,甚至家败人亡。

  第三、讨债的。一般称作“讨债鬼”。讨债的儿女都很让人喜欢,他讨完就走了。如果欠得少,两三岁就死了;欠得多,十几、二十岁才走。刚刚供他到大学毕业,博士学位拿到,他走了,这一笔债他讨完了。

  第四、还债的。是他欠你的,看欠的多少。欠得多,他对你物质生活供养很厚;欠得少,他看你的生活能过得去就算了,没有恭敬心,没有孝顺心。

  在此世间,人与人之间总不外此四种缘:报恩、报怨、讨债、还债,所以“或时心诤,有所恚怒,后世转剧,至成大怨”。这些事情如何能免,唯有接受圣贤教育、正觉教育,才能化解。

  以上佛在此特别警惕我们,为什么要接受圣贤教育,为什么要接受大乘佛陀的教育,就是为了如何能把冤家变成亲家,把眷属变成同参道友。教育的功能就在此,应当把生生世世的怨恨化解,彼此永恒和睦相处。

  “或”是偶尔。有的时候心里不痛快,有点怨恨心,千万不要把它看小了,久而久之就积成“大怨”。“后世转剧”就变成大怨了,这是我们要防范的。心上有小小过不去的地方,就要加以防范。

  学佛的人一定要记住,不与任何一个人结冤仇,这是真正聪明人、真正有智慧的人。对于冤家债主要极力忍让,忍一辈子就还清了。所以,要学著忍让,不要怕吃亏,不要怕上当。吃亏是福,不是祸害,往往消灾灭罪。忍让决定是正确的。

  世间之事。更相患害。

  世间人没有智慧,不明事理,所以世间人总是冤冤相报,这就麻烦。每一次报复也不会报复得恰好,总是要超过一些,每次反覆报复都要超过,这还得了!于是后果不堪设想,后患无穷,没完没了,最极恐怖。

  虽不临时。

  虽然现前造作怨恨,眼前未见果报。

  应急想破。

  你应当将此事理真相看破,不可与人结冤仇。古人常说“口为祸福之门”,佛在经上把舌头比喻成斧头,在我们口中造业,故称“祸福之门”。意业显不出来,身业也造得少,没有口业造得多。说话必须小心谨慎,切莫伤人,无根的谣言决定不传。中国古人常讲“谣言止于智者”,一个有智慧的人,听到谣言就止住,决不传给第二人。传播谣言是造大口业,是造恶业。

  下文是佛教训我们要断恶修善。

  人在爱欲之中。独生独死。独去独来。苦乐自当。无有代者。

  这些皆是事实的真相。人与人相聚的时间很短促,死了之后各人有各人的果报,都被业力牵著走。纵然相遇也不认识,六道里舍身受身,改变身形换了面貌,怎么可能再认识!如果没有爱欲,决定不会有六道轮回。佛在经论中讲得很多,为什么会在欲界里投胎?就是因为有“爱欲”。“爱不重,不生娑婆”。人到娑婆世界来出生,就是因为爱欲太重。“念不一,不生净土”。往生净土要靠阿弥陀佛,关键在念头要专一,只有一句阿弥陀佛,决没有第二个杂念,就决定生净土。若念阿弥陀佛时还夹杂其他的妄念,西方净土今生就没分,就去不了。还是“爱欲”在作祟。

  学佛的同修有许多不了解事实真相。念佛人,若生病,以为治病是药师佛的事,赶紧改念药师佛,求佛给我治病;阿弥陀佛暂时放在旁边。若遇灾难,赶紧念观音菩萨,求菩萨救苦救难;这也不是阿弥陀佛的事。把一切诸佛菩萨各个的职责分得很清楚,若发生什么事情就去找那一位。找的人既多,结果佛菩萨都不灵,皆不负责任,没有一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劝谕策进 第三三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