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主張建廟。廟建大了就有人爭,有人想霸占,想爭奪廟産,反而造罪業。不如印送經書布施佛法,決不造罪業。能把錢財舍了,從這方面去修積功德。功德裏一定有福德,不管在什麼劫難的時候,都有福報,都不會遭到苦難。這是真實的保福保富法。
心悭意固。無能縱舍。命終棄捐。莫誰隨者。貧富同然。憂苦萬端。
“悭”是悭貪,吝啬,舍不得。“固”是固執,非常固執。“無能縱舍”就是放不下,不肯舍,可是死了以後一樣都帶不走。
“命終棄捐,莫誰隨者”,古人常講“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”,我們以往昔業緣,生到這個世間來。生,什麼都沒有帶來;死,什麼也都帶不去。既然曉得什麼都帶不去,爲什麼不修福?“唯有業隨身”,業有善業、惡業、淨業,這是帶得走的。明白道理,明了事實真相,自然會以全副的精神力量,修福、修善業、修淨業。
在佛法裏修學,著相修的就是“善業”;不著相修的就是“淨業”。舍財修福,盡量去做;決不要以爲財舍盡了,沒有了怎麼辦。不應有此妄想,要曉得財富從那裏來的,是過去修財布施所得的果報。布施得愈多,所得的財富就愈多。聰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報。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的果報。佛說,修這叁種因者,必得此叁種果報。所以,財物愈舍愈多;愈多要愈舍。利益衆生即是自利,不可起貪心。應知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”,不只死了帶不去,現前又何嘗得到;唯是妄想而已,所帶去的是罪業。
兒孫要教養,好好扶養他,但不要留財物給他;要爲他修福、爲他積德,他才能得到真實受用。留財物給他,他認爲財富得來太容易,反而容易墮落與造業。古今中外,曆史上的人物,英雄豪傑、出人頭地的大多是清寒出身;富有人家出人頭地的兒女很少,太少了。清寒之士知道發憤努力,加以祖宗父母有陰德,這對他的加持就很大,必定能發達。
學佛的人一定要深深明白這個道理,知道什麼都帶不去,有力量就做好事。不要認爲現在力量小,等過幾年多積一點錢,再來做好事。這個念頭是錯誤的。有一分錢,做一分錢的好事,念念功德圓滿。一定要把握機會,不要把修福的機會失掉。
“貧富同然,憂苦萬端”。世間人不明理,造極惡業,受極苦報,死了之後多半是墮叁途。
下文是世尊勸勉我們,人與人相處,特別是家庭和睦,要明了敦倫盡分。
世間人民。父子兄弟夫婦親屬。當相敬愛。無相憎嫉。有無相通。無得貪惜。言色常和。莫相違戾。或時心诤。有所恚怒。後世轉劇。至成大怨。
世尊這一段開示跟儒家講的倫常完全相同。中國社會是倫理的社會。倫理的教育是孔子提倡的,夫子的大德就是提倡倫常的教育。中華民族叁千年來依然長存于黃河長江流域而未滅亡,乃得力于夫子的教化。但是,現在倫常觀念被破壞了。
倫理本身就是堅強的組織,堅固的團結。從夫婦開始,夫婦共處一個房間稱“室”。室再擴大就是家。家有父子、兄弟,這是一個家族。家族之外是社會、國家,有君臣、朋友。“君臣”用現代的話來說,就是社會上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。領導是君,被領導是臣。同僚、同事是朋友的關系。所以“五倫”本身是一個堅強的團結關系(現代才稱團結,古代沒有團結的名稱)。
“五倫十義”。我們每個人在五倫組織裏,都具有十種不同的身分。譬如在家庭裏,對父親,你是兒子的身分;對兒子,是父親的身分;對太太,是丈夫的身分;對哥哥,是弟弟的身分;對弟弟,你是哥哥的身分。在社會上,對于領導者,你是被領導的身分;對部屬,是領導的身分。所以,人的身分在社會上每個角落,時時在變化。《華嚴經》講“十身”。我們每個人都有十身,就是這個意思。每一種身分都有應盡的義務,十種義務都能盡到,這才是“盡分”。盡到自己本分的義務,這個家怎能不和睦,國怎能不興旺。
人人都能盡分盡責,則社會和諧,世界太平。把五倫從一個室家推展到社會、國家,推展到世界,“世界大同”。儒、佛教學的目標,從這一方面來看,完全是相同的。所以,佛在此地教我們,家族、家庭裏,“父子兄弟夫婦親屬,當相敬愛”,應當互相地尊敬,互相愛護。
“無相憎嫉”。不可以互相嫉妒、互相憎恨,那是造作極重的罪業。
“有無相通”。“有無”包括物質與精神的生活。物質上,當然一家兄弟姊妹很多,各人業報不相同,有發達的,有生活比較清寒的。環境好的,應當幫助照顧環境比較差的,這是有無相通。在學術、才藝上,每個人資質也不相同,願意學習的,也應當盡心盡力教導他、幫助他。無論在物質上、精神上都要做到有無相通,要時常關懷,互相提攜、互相幫助。
“無得貪惜”,決定不可以有貪心、悭惜。“悭惜”就是吝啬。一個家庭就是自己的一身,不要認爲父母兄弟都與我不相幹,那是錯誤的。
《地藏經》裏講孝道,諸位聽了之後要覺悟。什麼是“孝”?能把一切衆生看作是自己,才真正懂得孝道。現在不談一切衆生,單論一家,能把一家人看成自己一身,跟關心自己一樣,這是盡孝道。因爲父母不操心、沒有憂慮,看到兒孫相處和睦、互相敬愛,父母真歡喜。孝道不只是對父母物質生活的供養,更要養父母之心,養父母之志。兄弟不和,父母憂心;子孫不賢,父母憂心;子孫書念不好、功課不好,他也憂心,沒有一樣不令父母憂慮操心的。若人人明孝,家族樣樣圓滿時,老人多開心,這才是“孝敬”。若非良好的倫常教育,是很不容易做到的。
世尊在此苦口婆心勸勉我們要“言色常和”,互相包容,要能忍耐。“莫相違戾”,彼此都能忍讓,就不會有違戾。“或時心诤”,或彼此意見不同時,須知調和。如果家族不和,一家人就變成冤家,所謂“不是冤家不聚頭”。如何把冤家變成親家,全靠倫理教育;這是世出世間聖人對我們的期望。一家人若不懂這個道理,那真的是冤家聚會。
佛在經上常講的,妻子、兒女、父母、眷屬,沒有四種關系決不會變成一家人。這四種關系:
第一、報恩的。前世彼此有恩,報恩來的決定是孝子賢孫。這種很少。想想我們對一切衆生,甚至于自己的親戚朋友,對那幾個人真正有恩。我們施恩太少,故報恩的不多。
第二、報怨的。我們對那些人不滿,有所恚怒,這是與衆生結怨。怨恨若多,自己的冤家就多。報怨的來了,麻煩就大了!敗家子就是來報怨的,來找麻煩的,搞得一家不甯,甚至家敗人亡。
第叁、討債的。一般稱作“討債鬼”。討債的兒女都很讓人喜歡,他討完就走了。如果欠得少,兩叁歲就死了;欠得多,十幾、二十歲才走。剛剛供他到大學畢業,博士學位拿到,他走了,這一筆債他討完了。
第四、還債的。是他欠你的,看欠的多少。欠得多,他對你物質生活供養很厚;欠得少,他看你的生活能過得去就算了,沒有恭敬心,沒有孝順心。
在此世間,人與人之間總不外此四種緣: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,所以“或時心诤,有所恚怒,後世轉劇,至成大怨”。這些事情如何能免,唯有接受聖賢教育、正覺教育,才能化解。
以上佛在此特別警惕我們,爲什麼要接受聖賢教育,爲什麼要接受大乘佛陀的教育,就是爲了如何能把冤家變成親家,把眷屬變成同參道友。教育的功能就在此,應當把生生世世的怨恨化解,彼此永恒和睦相處。
“或”是偶爾。有的時候心裏不痛快,有點怨恨心,千萬不要把它看小了,久而久之就積成“大怨”。“後世轉劇”就變成大怨了,這是我們要防範的。心上有小小過不去的地方,就要加以防範。
學佛的人一定要記住,不與任何一個人結冤仇,這是真正聰明人、真正有智慧的人。對于冤家債主要極力忍讓,忍一輩子就還清了。所以,要學著忍讓,不要怕吃虧,不要怕上當。吃虧是福,不是禍害,往往消災滅罪。忍讓決定是正確的。
世間之事。更相患害。
世間人沒有智慧,不明事理,所以世間人總是冤冤相報,這就麻煩。每一次報複也不會報複得恰好,總是要超過一些,每次反覆報複都要超過,這還得了!于是後果不堪設想,後患無窮,沒完沒了,最極恐怖。
雖不臨時。
雖然現前造作怨恨,眼前未見果報。
應急想破。
你應當將此事理真相看破,不可與人結冤仇。古人常說“口爲禍福之門”,佛在經上把舌頭比喻成斧頭,在我們口中造業,故稱“禍福之門”。意業顯不出來,身業也造得少,沒有口業造得多。說話必須小心謹慎,切莫傷人,無根的謠言決定不傳。中國古人常講“謠言止于智者”,一個有智慧的人,聽到謠言就止住,決不傳給第二人。傳播謠言是造大口業,是造惡業。
下文是佛教訓我們要斷惡修善。
人在愛欲之中。獨生獨死。獨去獨來。苦樂自當。無有代者。
這些皆是事實的真相。人與人相聚的時間很短促,死了之後各人有各人的果報,都被業力牽著走。縱然相遇也不認識,六道裏舍身受身,改變身形換了面貌,怎麼可能再認識!如果沒有愛欲,決定不會有六道輪回。佛在經論中講得很多,爲什麼會在欲界裏投胎?就是因爲有“愛欲”。“愛不重,不生娑婆”。人到娑婆世界來出生,就是因爲愛欲太重。“念不一,不生淨土”。往生淨土要靠阿彌陀佛,關鍵在念頭要專一,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決沒有第二個雜念,就決定生淨土。若念阿彌陀佛時還夾雜其他的妄念,西方淨土今生就沒分,就去不了。還是“愛欲”在作祟。
學佛的同修有許多不了解事實真相。念佛人,若生病,以爲治病是藥師佛的事,趕緊改念藥師佛,求佛給我治病;阿彌陀佛暫時放在旁邊。若遇災難,趕緊念觀音菩薩,求菩薩救苦救難;這也不是阿彌陀佛的事。把一切諸佛菩薩各個的職責分得很清楚,若發生什麼事情就去找那一位。找的人既多,結果佛菩薩都不靈,皆不負責任,沒有一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勸谕策進 第叁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