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供養彼佛。及諸菩薩聲聞之衆。前後往來。熙怡快樂。
讀了這一段,想想這樣美好的地方,我們想不想去?這是極樂世界大衆的日常生活狀況,真正美好、真正幸福、真正美滿。世間人講幸福、美滿,皆是有名無實,他們真正是名實相符。“諸天”是指天神。他們也有能力到達西方極樂世界。《華嚴經》上有例子,這些天神不是普通的天神,是極樂世界的菩薩們,在他方世界以天神的身分教化衆生;現在回來供養佛。西方世界的菩薩在十法界裏,化無量無邊身,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,智慧、道力、神通,跟諸佛如來幾乎一樣。這是不可思議,難信之法。通常一般菩薩要得到這樣的自在,能在六道自在的舍身受身,教化衆生,至少要修滿兩個阿僧祇劫。也就是說,普通果位要到七地菩薩,才真正得自在。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像我們這樣去的,往生到那裏就有此能力。那些菩薩看了怎麼不羨慕!所以這些菩薩化現的天龍、鬼神,也到講堂四周散華供養。
“百千華香,萬種伎樂”。“伎樂”就是“樂工”,現代稱爲演藝人員。小乘經上不許佛弟子歌舞,“八關齋戒”是小乘戒。此處是大菩薩,不是小乘。衆生的根性不同。小乘人的戒律是一板一眼的,嚴持戒律。不殺生就決定不能殺生;不偷盜,一點也不敢動。大乘嚴持禁戒,該殺的可以殺,該偷的可以偷。製戒的用意不一樣。小乘嚴持戒律是持“戒條”,是在事上。大乘嚴持戒律是在心。殺生,有沒有殺生的心?沒有。有沒有偷盜的心?沒有。事不相幹!事可以做,可以不做,一切皆以利益衆生而定。
大乘戒是“論心不論事”,小乘戒是“論事不論心”。心裏想偷沒偷,小乘不犯戒,但是大乘就犯戒。大乘人起心動念就犯戒。若事上偷了,心裏沒有動心,則不犯戒。所以,大小乘戒的精神不一樣。大乘戒比小乘戒難持,大乘戒在“起心動念”上持;小乘戒是在“事相”上持。想殺人,但是並沒有殺害他,在小乘不算犯戒;大乘就犯了殺戒。若去殺一個人,但心裏並不想殺他,這在大乘,沒有犯殺戒。這是大小乘持戒不一樣的地方。所以,大乘人才真正大自在。《華嚴經》上講的“理事無礙,事事無礙”,那有障礙?一有障礙就不圓滿,就不自在。
《無量壽經》極樂淨土,是大乘之大乘,一乘之一乘,究竟圓滿的法界。所以,佛說法,大衆修行,天女散花,載歌載舞,美不勝收。敦煌的壁畫,我們在電視上、畫冊上都可以看到,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,天女散花,奏樂跳舞。這是天人供養佛、供養菩薩、大衆,顯示佛法,活活潑潑,不是消沈的,不是死寂的(然此境界,凡夫肉眼不見不聞)。世間一般人爲什麼怕學佛?以爲不能唱歌,不能跳舞,又不能看戲,娛樂全都禁止,人生還有什麼意思。
佛爲什麼教初學許多禁戒,這個不能做,那個不能做,是因爲我們的心隨境轉,所以才須禁止。凡夫煩惱已經太多,再接觸這些境界,煩惱妄想也隨之增多。若達到心地清淨時,不再被外面境界轉,佛就鼓勵我們多接觸。接觸外面一切境界,才是真正修行。佛法修什麼?修定、修慧,就是這兩樣。我們接觸外境而不動心,就是定。看得清楚明白,這是慧。“慧”是明了,“定”是不動心。所以,唱歌、跳舞、看戲都是修行。經雲,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”,則一切生活都是修定、修慧。此是高級的修行,不是普通的修行。
《華嚴經》五十叁參的善財童子就是這樣修法,這種修學是“曆事煉心”。什麼人都可以接觸,什麼場面都可以接觸,在這裏面圓滿定、慧。如果一接觸就動心,就壞了,就錯了。一般講,什麼時候才能修學這個法門?諸位一定要記住,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可以修學。沒到西方極樂世界,還是要執持小乘戒,因爲現在我們還不是大乘菩薩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大乘菩薩,就可以載歌載舞的修行,沒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不可以的。我這些話,你們都要聽清楚,不要誤會,不要搞得將來墮落叁途,怪我沒把話說清楚。
通常佛在經上講,開悟的人,禅宗大澈大悟,明心見性以後,這是粗境界。念佛人證得“理一心不亂”,就有這種境界。“事一心”還不行。事一心只得定,沒有開慧,沒有見性。理一心見性,見性也就是真正見到諸法實相。見到諸法實相後,心在境界裏自然不動,自然不染,此時才可以五十叁參,曆事煉心。沒有到這個境界之前,決定不許可,這是必須知道的。佛法修學到最後真是快樂無比。
學佛就像念書一樣,小學生智慧沒開,要聽管教,管得很嚴。中學生稍微長大一點,懂一點事,開放一點,還是嚴加管教。到了大學已成年,就愈放愈寬。到研究所的時候,你的私生活再不會有人管教了。佛法也是如此,我們今天沒有開悟,是在佛法的小學,當小學生,現在看到大學生的生活,很羨慕,但不能學,一學就壞了。西方淨土是佛法大學,在此經中才能看到佛法的究竟,才能看到佛法的圓滿,才是學佛理想的目標。要得到這樣究竟真實的快樂,就要依照佛法按部就班來修學,是不能躐等的。
經文末後是總結。沒有這一句決定不行,因爲這個境界是法身大士的境界,我們帶業往生,一品煩惱都沒斷,依然是凡夫,怎麼可以和菩薩一同享受?末後經文告訴我們:
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。
這些不可思議的美好莊嚴,皆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加持,使帶業往生的人到達西方極樂世界,其享受及果報跟法身大士、等覺菩薩無二無別。念佛法門難信,就難在此。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超越凡夫、二乘、權教菩薩。權教菩薩不敢嘗試這個境界。這是彌陀“本願加威”,將十方帶業往生的凡夫提升到法身大士的境界。沒有證得法身大士,但是享受、受用跟法身大士完全相同。
及曾供養如來。善根相續。
這一句說得好!阿彌陀佛並不是平白的提拔我們,爲什麼不提拔別人,只提拔你?你有什麼值得他提拔的?因爲你在過去生中,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如是善因今日成熟,所以佛提拔你。但是還有條件,就是你的善根必須相續。
無缺減故。
善根圓滿沒有欠缺,此事非常難得。因爲凡夫死生投胎,有“隔陰之迷”,過去生中修學的善根,已記不得了;佛菩薩卻看得清清楚楚。我們讀到下面一品,那真是令人寒毛直豎。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之多,無法計算;神通之大,不可思議。我們在此一舉一動,起心動念,他們都知道。我們今天想瞞著,能瞞得了誰?只能瞞愚癡的凡夫,諸佛菩薩一個都瞞不了。
我們想做到“無缺減”,要怎麼做?平常在講席中,我勸諸位同修要把這本經裏的教訓都做到,就無缺減。要是有一條沒有做到,就有欠“缺”;做得不足就是“減”。做得不圓滿,沒有百分之百做到,做到百方之二十、叁十,都是“減”,不夠圓滿。必須要認真努力去做!
善修習故。
什麼是“善修習”?“修”是修正;“習”是學習。在日常生活中把自己的缺失都修正過來,這是修行。把佛的教誨完全變成自己的日常生活,這是學習。儒家重學習,佛法更重學習。《論語》開端就說“學而時習之”,“時習之”是時時刻刻用在生活上。佛法就是我們的生活;生活就是佛法。一個念佛人把《無量壽經》當成自己的思想行爲,當成自己日常生活的典範,就是“善修習”。念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,是念給自己聽的,並且要認真檢點。經典裏還有自己沒有做到的,時時皆能改過自新就是“善修習”。
善攝取故。
“攝取”是雙關語,善攝取一切善法以圓滿自己的智慧德能。果能攝取彌陀功德成自功德,即是至善攝取。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之後,還要把佛法的好處到處介紹給別人,勸別人學習,也就是攝受衆生。勸一切衆生依此經教,發心念佛求生淨土,就是最善攝取。
善成就故。
菩薩們成就自他不可思議的功德。每天成就“圓定”,每天成就“圓慧”,天天成就“圓滿清淨叁身”。回顧我們的身心,是否一天比一天清淨,一年比一年清淨?果然,即是修行功夫得力。假如身心方面,今年跟去年一樣,沒有什麼改善,這一年就白修,功夫不得力。必須要天天有進步,日新又新,才是現前的“善成就故”。
《無量壽經講記 歌歎佛德 第二七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