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還沒有功德;在木箱裏捐一點錢那有功德?所以要曉得,“功”是講修行的功夫,你真有一分修行功夫,自然有一分收獲,收獲就是“德”。
功夫是什麼?是修行。“行”是行爲。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語、造作有了錯誤,把錯誤的行爲修正過來,稱爲“修行”。我們的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從今以後不再胡思亂想,修正過來,這是“功”。得到什麼?不胡思亂想,心清淨了,可見心清淨就是“德”。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,所以德是講“定與慧”。捐一點錢,沒有得定,沒有開智慧,與定慧毫不相幹。所以戒、定、慧叁學,戒是功、定是德,定是功、慧是德。功德是這樣修的。
“功德本”,這叁個字重要。什麼是功德的根本?換言之,就是修學的關鍵。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,此處講的功德本,就是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名號。仔細想想看,它是不是戒、定、慧叁學的根本?這一句名號念好,戒、定、慧叁學都具足,它是功德本。如果喜歡研經的人,這一本《無量壽經》就是功德本。千經萬論都離不開這一部經所講的原理、原則,這一部經是一切經的精華。《華嚴經》雲: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,這一部經真正參透,一切經都通達,所以這是功德本。認清楚,才曉得這一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
“修勝菩提行”。“勝”是殊勝。殊勝的菩提行就是信、願、持名。信不迷,願不邪,持名不染。不迷、不邪、不染,佛、法、僧叁寶具足。“叁寶”就在這一句名號之中。老實念佛人即是修最殊勝的大菩提行。
“受記當作佛”,阿彌陀佛爲他授記。我們今天讀這部經,依照這部經典修學,就是彌陀爲我們授記。一般人,像我們這種根性的,修學佛法,首先要熟讀經文,因爲經文是我們修行的依據。凡夫決定有妄想、有煩惱、有執著,這些要時時刻刻檢點,時時刻刻發覺。如果不讀經,發覺就相當困難。經文念一遍,曉得自己那些地方還沒有覺悟,那些地方仍是想錯、說錯、做錯,讀經就把這些毛病全找出來;不讀經很不容易發覺。求別人告訴我們,誰願意說人家的過失?
世間真正肯說過失的人就是父母、老師。現在的父母也不說過失,因爲兒女不孝,說了還生氣,說了成冤家,幹脆不說。老師也不說,說了怕挨揍。沒人敢說別人的過失,怎麼辦?只有讀經,所以我常常勸人讀《無量壽經》,讀《了凡四訓》,讀《感應篇》,讀這些書很容易檢點自己的過失。每一天能知道自己的過失,這就了不起,這是開悟,不再迷了。自己有過失,自己不知道,即是迷;自己有過失,知道了,即是悟。悟了以後要能改,即是“悟後起修”。修是修正,把它改過來。若不悟,怎麼修?所以經一定要熟讀。
經文就是自己修行的依據,一定要熟。先要念熟,然後求解。解要解得圓,因爲圓解,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一些事,才知道怎樣應付,知道怎樣運用佛的教訓,使我們成就無量功德。如果不能圓解,死在經文裏,就很糟糕,就是食古不化。念是念得不少,也記得,不會用。要會活用,活用建立在圓解的基礎上;解得圓,用得才活潑、才廣泛,這就是真正的智慧。
通達諸法性。一切空無我。專求淨佛土。必成如是刹。
阿彌陀佛的開示就說到這一首偈。此首的意義不難懂,乍看,好像與前面雷同,其實別有深義。前兩句勸我們離相。“通”是沒有障礙。有障礙就不通。“達”是明達。對于事實真相徹底明了,明了到極處就是達。前面說的“一切法”,著重在“相”上;此地講的是“性”。“通達諸法性”。“性”是體。一切諸法的本體是什麼?是“空”,是“無我”。此地說的“空”是“二空真如”,真正通達我空、法空。真正通達者,于“我、法”決定不執著,心是清淨的,心沒有染汙。佛的意思在此。
今天下午吳老居士來看我,他給我們上了一課,也希望與大家分享,對我們有很大的利益。他今年八十多歲,一生不生病,現在也不生病,將來還是不生病。秘訣是什麼?決定不吃零食。我招待他在小客廳喝茶,拿一盤水果,他不吃。決定不吃零食,水果一定在飯後吃,這是好習慣。吃的東西少,只吃半碗飯,吃青菜、豆腐,不吃肉。他也沒有吃長素,他跟我講,他吃外國素。什麼是外國素?外國人吃素,吃魚不吃肉。他吃一點魚,其他的都吃青菜。吃的方法,你們不懂,他今天說,菜飯放到嘴裏要咬一百次,嚼得很細才咽下去。量很少,不生病,這是很好的飲食習慣。他一定是八點鍾睡覺,四點鍾起來。假如起來看到鍾是四點五分,鍾一定快了。如果是叁點五十分,鍾一定慢了,決定靠不住。非常好的習慣,延年益壽!所以吃完飯,他要回家。他告訴我,八點鍾睡覺。很不容易,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。
我過去在新加坡講經,松年老法師教我飲水的方法,我也告訴過同修。清早起來,一杯涼開水,就用普通的杯子,玻璃杯也可以,一杯水喝叁百口,不能多一口,也不能少一口,這也是延年益壽的方法。松年老和尚也是八十多歲,身體健康,童顔鶴發。他養生的秘訣,就是每天喝一杯水,叁百口。你們試試看,這也等于修定一樣。叁百口要喝多久?大概要半個小時到四十分鍾,因爲每一口只在嘴唇沾一點點,要記數的。慢慢的咽下去,不能快,要慢慢的。心要定,心裏什麼都不想,記數記得清清楚楚,延年益壽,沒有副作用。他跟我講,每一口都要咽下去。實在講,這是內髒的運動。你每一口喝下去,口在運動,內髒也運動。不但內髒運動,清洗內髒。心是定的,身也是清淨的,當然不會生病。看到這樣健康長壽的人,生活習慣非常好。要是想延年益壽,要好好的記住。
知道“一切空無我”,我、法二空,我們的心就清淨,就會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。不但體空,相用亦空,無智亦無得,都是假的。很多人也會說“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”,但是仍然一天到晚爭名奪利,一樣也不肯放下。既然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,爲什麼還拚命爭?這就是事實真相並沒有搞清楚,只是聽說而已,無濟于事。
雖離相,還要修善。“專求淨佛土,必成如是刹”,這就是修善。一定要專心願求西方淨土。淨土怎麼求?從清淨心求。“心淨則土淨”,都是講心地功夫,然後才能成就西方極樂世界。回向偈雲“莊嚴佛淨土”,佛土憑什麼莊嚴,就是這句佛號功德,以清淨心莊嚴。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清淨心,以及十方往生大衆的清淨心所莊嚴,所以它是清淨心所成的刹土。彌陀說法就到此。下面是釋迦牟尼佛說的。
聞法樂受行。得至清淨處。必于無量尊。受記成等覺。
這是佛說明菩薩聽彌陀說法所得的利益。“聞法”是指十方菩薩聽彌陀說法。聽了之後非常歡喜。“樂”字在此念去聲,念“要”;“樂”就是歡喜。歡喜接受奉行,依教奉行。“得至清淨處”。“清淨處”就是清淨心。聽佛說法,心愈來愈清淨。
“必于無量尊”。“必”是必定。“無量尊”就是阿彌陀佛,無量壽佛。“受記成等覺”就是阿彌陀佛必定爲他們授記,必定能證等覺的果位。
無邊殊勝刹。其佛本願力。聞名欲往生。自致不退轉。
這是說菩薩們聞法得“叁不退”的利益。“無邊殊勝刹”指十方諸佛刹土。“其佛本願力”指無量無邊佛刹的諸佛,正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,沒有一尊佛不勸衆生求生淨土。一切佛爲大衆宣講《無量壽經》,介紹念佛法門,勸大家念佛往生淨土,就是一切諸佛的“本願力”。聽聞的人,佛的弟子,“聞名欲往生”,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,聽到《無量壽經》,就應當發願求生淨土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就“圓證叁不退”,所以是“自致不退轉”。“叁不退”非常不容易得到,離開西方淨土,在十方刹土都很難得到叁不退;唯獨西方世界容易成就。
前幾天還有人來問我,爲什麼特別提倡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勸人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?他自己念《金剛經》,覺得般若是第一,還舉例來難我,“經上說得清清楚楚,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,抵得上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。爲什麼還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?”他引經據典的是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。我告訴他:“你說的沒錯,經上是這麼說的,也是事實。問題就是你有沒有真修。你要不是真修,有用嗎?你在此地一天,連西方極樂世界一天都抵不上,不要說一百年。”他一聽就楞住,沒話說了。
什麼是“真修”?《金剛經》上講“破四相”,破了沒有?“破四見”,破了沒有?如果四相四見還沒有破,就沒有真修。還搞是非人我,還在妄想執著,怎麼能比得上西方極樂世界的人。真修爲什麼就超過西方極樂世界的人?因爲此地修行太難,環境太壞,居然能在此修行證果,實爲希有。西方極樂世界修學的環境好,沒有障礙,容易修。此地難修,不修就比不上他們;真修就超過他們。經上講的沒錯,是他自己把意思錯會,以爲每天將《金剛經》念一遍就是修行,這是誤會。《金剛經》上講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自己有沒有把凡所有相看成虛妄?如是樣樣都解錯,還來障礙別人念佛,這個罪過太大了。所以,“不退轉”相當不容易。如果容易,一切諸佛如來又何必勸菩薩求生淨土;就是因爲修證太難了,對菩薩都難,何況我們凡夫。
菩薩興至願。願己國無異。普念度一切。各發菩提心。舍彼輪回身。俱令登彼岸。
前面是佛贊歎十方諸菩薩往西方淨土聞法所得的利益,非常殊勝。這一首半(六句),贊歎菩薩自己得到利益之後即能教化衆生,將念佛法門普遍的推薦給一切大衆,功德就更殊勝。
“菩薩興至願”。“至願”是到了極處。這是發利生的大願,專門弘揚這部經,專門弘揚這個法門,普遍希望大衆都能得到念佛法門的真實利益。
“願己國無異”。希望我們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。這個“沒有兩樣”是指人心。極樂世界人心清淨,希望我們這個世界,每一個人心地也都清淨,心淨則國土清淨。
“普念度一切”。“普”是普遍、平等。如果我們的心有高下就不平等;有好惡也不是普念。一定要以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看待一切衆生。將念佛殊勝、微妙的第一法門,誠誠懇懇的介紹給大衆,希望大衆都能覺悟,都能信受奉行。
“各發菩提心”,弘法利生目標就在此。我們到處將經本送人,最近我們又印了一萬本,是小的折疊本。將這經本送到各地方,送去了還怕人家不懂,所以我還要到那裏去介紹,講解,讓大家明了,歡喜信受。這就是現代人講的,到處去作秀,表演。後天我要到美國去作秀,去介紹,希望彼國大衆真正覺悟,依照這個方法修行,穩當、可靠,一生決定成就。
“舍彼輪回身”。決定超越六道輪回,了生死出叁界。“俱令登彼岸”。“彼岸”指西方極樂世界,一定可以達到。不依照這個法門修學,就困難,就只是想像而已,決定做不到。
《金剛經》好!我也贊歎,過去我講過好多遍,而我爲什麼不學?依《金剛經》修行,想想自己做不到。要破四相,我四相破不了。這不能欺人,更不能欺騙自己。自欺欺人,那裏是智慧,那裏會有成就?一定要知道事實真相,特別要認識自己。人貴自知,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、什麼程度,在一切法門裏,那一個法門能走得通,真正能成就,就選擇這個法門。很高、很妙、很殊勝的法門,我們學不到,做不到,只好舍棄。佛跟我們講得很明白、很清楚,“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”,我們心就安定。選擇自己容易修行的法門,就不會錯。
“彼岸”有兩個講法:一是擺脫生死輪回;一個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這是真實的彼岸,的確不容易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二者全都得到,就入這個境界,所以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好處說不盡!
奉事萬億佛。飛化遍諸刹。
這一種好處,實在是我們夢寐希求,而求不到的。我們一生當中,見一尊佛的機會都很渺茫,怎麼可能“奉事萬億佛”?“萬億佛”不是數字,是指盡虛空遍法界,無量無邊一切諸佛,我們都有能力去恭敬、贊歎、供養、聞法,而且每一天都去。怎麼去?分身去。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就有能力化現無量無邊身。
我們在《高僧傳》中看到,真正修行得道的人,同時能分五百身。有一位印度高僧在中國弘法,要返國時,有很多居士、長者們爲師餞行,邀請法師到家裏來供養。同一天,同一個時間,法師都去接受供養。到第二天,大家在長亭歡送法師。有人說,“法師對我不錯,昨天在我家應供。”另一人聽了,心想不對,昨天他在我家。又一個聽了說,他在我家。等到大家都講明白了,才曉得法師能分身,昨天同時到五百家應供,家家都見到他,他也都吃了。他有這種能力。無量無邊的分身,是我們神通能力真正圓滿的恢複。
“飛化遍諸刹”。飛行自在,速度之快,隨念即到,決不是現代講的光、電能相比。念頭一動,就到達目的地了。“化”是教化。上求佛法,下化衆生。“遍諸刹”是遍滿一切諸佛刹土。經雲,“其土衆生,常以清旦,各以衣□,盛衆妙華,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。即以食時,還到本國”,即此處所說。
恭敬歡喜去。還到安養國。
“安養國”是西方極樂世界。供佛、聞法,又去教化衆生。事情辦完,立即就回到極樂世界,再回到阿彌陀佛的身邊。我們念了這一品後,想想善導大師的兩句話,就絲毫都不懷疑,他真是講對了,“如來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”。我們用善導大師這兩句話,作爲這段經文的總結,才曉得善導大師的話,講得一點都不過分。
《無量壽經講記 禮供聽法 第二六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