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恼;一是学法门。一是德行;一是学问。佛法教导我们这两门功课,毕业就是成佛。唯有成佛才能“满足诸妙愿”。弥陀要是不成佛,他的四十八愿就不能圆满,一定要成佛才能圆满。四愿成就了,依报随著正报转,极乐世界就现前。不必建造,也不必设计,自然就现前。
“必成如是刹”。“如是刹”是指西方极乐世界。这些菩萨向往西方极乐世界,希望将来自己居住的国土也像西方极乐世界。弥陀在此岂不是为他们授记吗?这一句就是授记,“必成如是刹”,你们将来都做得到。
知土如影像。恒发弘誓心。
此两句,前句是智;后句是愿。菩萨确实觉了一切法,一无所有,但是菩萨并不执著空。如果执著空,什么事都不做,还会来现身,来教化众生吗?他们不像阿罗汉、辟支佛执著空,进入“偏真涅槃”,与世界隔离。他们不度众生,一切众生的事不闻不问,毫不关心,自己享受清净无为之乐。所以,世尊在大乘经典里责备他们,呵斥他们,说这一类人像“焦芽败种,堕无为坑”,只有自利,不能利他。菩萨不然,虽然知道一切法空,还是一心一意求生净土,教化众生。
“恒发弘誓心”,就是誓取西方极乐世界,这是菩萨殊胜之处。菩萨住中道,不落两边,不著空也不著有。知道一切法空,仍一心一意求生净土,就是两边都不著。说他空,他天天念佛,发愿求生净土。说他有,他又了解一切法空,心里清净无为,一尘不染。这就称为“妙契中道”,这是净宗的根本宗旨,也就是修行的基本原理、原则。
古德曾说,净宗不是空宗,也不是有宗,空有两边都不著。这是真正认识净土。《维摩经》上也有这样的话,“虽知诸佛国,及与众生空,而常修净土,教化于群生”,这四句的意义,讲得更清楚、更明白。这些都像是《华严经》讲的。华严是圆教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的不思议解脱境界。这两句与《华严经》的宗旨完全相同,我们一定要记住、要学习。
“知土如影像”。“影”是在光明底下,人物有影子。“像”是照镜子,镜子里显的像。都不是真的。经上一再教我们,念佛人求一心不乱。一心不乱就是最极清净心。我们的清净心为什么不能现前,就是处处染著,于世间法染著,于出世间法也染著。心不清净,得不到一心。再追究其根本原因,就是不知道一切法空。虽然天天念《金刚经》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,个个都会念,都记得,可是才念完就都忘了,还是什么都执著,一样也没空,心怎么能清净。很难,很不容易!
真正会修的人是自己修行,不看别人。看别人,心里生烦恼,就有意见。有意见,心就不平,就不清净。到什么时候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见如不见,闻如不闻,心就清净了。对于一切法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虽明了,但是心里不执著。说得通俗一点,绝对不把这些事放在心上,心里什么都没有。六祖讲的“本来无一物”,心是空的。到那个时候,就得到清净心,往生才有把握。所以,菩萨“知土如影像”。“土”就是前面讲的“一切法”。一切法之一就是西方净土。往生西方净土也是“如影像”,可是要发愿求生。
“恒发”,求生的愿念念不中断,念念都求生净土。有这样的愿心,决定得生。蕅益大师说得很好,“往生与否,全凭信愿之有无”。有真信、真愿,这个人决定得生。生到西方净土的品位,要看念佛功夫的浅深,没有说念佛数目多少。多少没有关系,重要的是功夫浅深。什么是功夫?这一句佛号能代替妄想就是功夫。如果这一句佛号不能把妄想止住,这样念佛就没有功夫。有人一面念佛,一面打妄想,这就是古人讲的“喊破喉咙也枉然”。念佛的时候决定没有妄想,就是功夫。功夫浅的,是“成片”;功夫深的,就是“事一心不乱”;更深的,就是“理一心不乱”。浅的生“凡圣同居土”,深的生“方便有余土”,更深的生“实报庄严土”,这是品位高下不一样,这是念佛的真实功夫。要想功夫得力,有一个秘诀,你们愿不愿意知道?即是什么闲事都不要管,这就是秘诀。你喜欢管闲事,到处打听是非,这一生佛都白念了。如果不管闲事,则日日天下太平。
为什么这个世界搞得这么乱,就是管闲事的人太多,包括自己本人都喜欢管闲事。天天看报纸、看电视干什么?管闲事!世间许多不必知道的事,都要晓得,还到处打听。闲事管得太多,愈管心就愈杂,就愈乱。古人讲,“知事少时烦恼少,识人多处是非多”。知道事情多,烦恼就多;认识的人多,是非就多。所以,真正念佛人,自己关在房间里念,不跟任何人接触,避免是非。什么事也不愿意知道,也不要打听,少烦恼,没是非,功夫怎么不得力。
现在这个社会,妖魔鬼怪充满每个角落。什么是妖魔鬼怪?报纸、杂志、电视、广播都是妖魔鬼怪,是不是充满世界?它的目的就是不让人心清净。“魔”就是折磨。让我们身心得不到安稳,就是“魔”。再想想,谁不喜欢佛?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喜欢佛,佛教我们身心清净。口里说喜欢佛,事实上距离佛很远,心里不喜欢佛,倒觉得魔很好玩。
我们学佛,不只这一生,生生世世学佛为什么都学不成,原因就在此。我们把原因找到,如果能把这个原因消除,这一生即能成就。因此,这两句话很重要。“知土如影像”,知一切法确实是梦幻泡影,都不是真的。既不是真的,执著它干什么,想它干什么?不值得!“恒发弘誓心”。我们求生净土普度众生的大愿,念念不可间断。
究竟菩萨道。具诸功德本。修胜菩提行。受记当作佛。
前三句是说,修行要修最殊胜的行门,要修到究竟。“究竟”就是圆满。依照佛经讲,“菩萨道”无量无边,四弘誓愿中间两愿都属菩萨道。“断烦恼”是菩萨道;“学法门”是菩萨道。烦恼无尽,法门无量,真正讲修行,一定要抓住纲领。把行门归纳成纲领,把握住纲领就容易成就。我们在净宗学会成立的时候,将修行的纲领约分为五科。这五科确实够用,一直到往生净土都没有问题。五科是有次第的,先从“三福”学起。
三福第一句是“孝养父母”。从“孝亲”做起,唯有孝亲才会“尊师重道”,因为不敬老师就是不孝亲。父母希望我们接受老师的教导,听老师的话;而不听老师的话,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,父母就忧虑,给父母添烦恼,就是大不孝。整个佛法都是从“孝敬”生出来的,一个真正孝顺的人,绝对不能让父母失望,不能让父母生烦恼,不能让父母忧虑,这才是真正孝顺。“师道”是建立在“孝道”的基础上;再把孝敬扩大到“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”。这两句还是孝道,还是师道,皆从孝道生出来的,孝道是根。
在中国大乘佛法里,以四大菩萨代表修学的程序。第一、地藏菩萨,他教我们“孝亲尊师”。“地”表心地;“藏”表宝藏。心地含有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才艺、无量的德能,一切无量的无量,尽属心地宝藏。这样圆满的宝藏,人人皆有,而且是平等的,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,这是自性的宝藏。宝藏若不开发出来,就得不到受用。好像你家里有金矿,但是没有开采出来,没有冶炼出来,你还是穷苦,所以你必须开采。用什么方法开采?“孝敬”。孝敬就能开发心地宝藏,彰显自性宝藏。
今天在本省修地藏法门的人很多,这是非常好的现象。如果把地藏菩萨想成一尊神明,专门度地狱众生的,就完全错了。地狱众生是什么人,谁是地狱众生,地藏菩萨凭什么度他?不孝亲堕地狱,不敬师长堕地狱。我们想想,不提倡“孝亲尊师”,岂不就堕地狱,就是这个意义。不孝亲、不尊师的人,无恶不作,这种人就堕地狱。所以,佛法是教育,不是宗教,要讲得让大家听了,觉得很有道理。世间有很多人不相信六道轮回,若把地藏法门这样跟他讲解,他听了点头,觉得有道理,他也要学。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不能孝亲尊师,就不能慈心不杀,还是造十恶业,现在虽然还在人间,还像个人的样子,其实地狱里早已报名注册。几时一口气不来,就到那儿去报到。地藏菩萨教我们要孝顺父母,尊敬师长。要是能信解,依教奉行,地狱里的名字就消除,就不必去,这就度了自己。学佛读经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。
在这个基础上往上提升,就是“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”。再往上提升,就是行菩萨道,“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”。三福前十句是自利,只有末后一句是教化众生。自己成就之后,要帮助别人。这是讲个人的修养,要从这里做起。
人不能离开人群,不能脱离社会。与大众相处,佛教我们六条戒律,“六和敬”。与人相处要和睦,彼此要互相尊敬。佛要求我们,只敬别人,不要希望别人敬我。每一个人都听佛的话,个个都乐意敬人,就能达到互相尊敬。佛法是处处省察自己,才能得清净心,才能得真正的禅定。我敬他,但是他不敬我;若这样想,心就不清净,三昧就得不到。只问自己有没有敬别人,别人敬不敬我,不能放在心上,心就定了,心就得清净。所以,我告诉大家,不要管闲事,我们修行的功夫就得力。要是喜欢管别人闲事,这一生注定失败,决定不能成功。
心清净,即是成就法器,然后才真正进入佛法的修学,“三学、六度、十大愿王”,那有不成功的道理!我们要真正抓到修学的大纲领。
“具诸功德本”。什么是“功德”,必要认识清楚。我们看到许多寺院里,门口放一个箱子,称为功德箱,好像捐一点钱就是功德,这完全错误。达摩祖师当年到中国传法,梁武帝以他的地位、势力护持佛法,造了四百八十多所寺院,度几十万人出家,颇为自负!见到达摩祖师说,“我的功德大不大?”很可惜,达摩祖师不肯打妄语,也没有善巧方便,说了一句老实话,“并无功德!”这一盆凉水浇到梁武帝头上,梁武帝一生气,不护他的法。他只好到少林寺面壁,坐了九年才等到慧可。替佛教做了那么多事…
《无量寿经讲记 礼供听法 第二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