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惱;一是學法門。一是德行;一是學問。佛法教導我們這兩門功課,畢業就是成佛。唯有成佛才能“滿足諸妙願”。彌陀要是不成佛,他的四十八願就不能圓滿,一定要成佛才能圓滿。四願成就了,依報隨著正報轉,極樂世界就現前。不必建造,也不必設計,自然就現前。
“必成如是刹”。“如是刹”是指西方極樂世界。這些菩薩向往西方極樂世界,希望將來自己居住的國土也像西方極樂世界。彌陀在此豈不是爲他們授記嗎?這一句就是授記,“必成如是刹”,你們將來都做得到。
知土如影像。恒發弘誓心。
此兩句,前句是智;後句是願。菩薩確實覺了一切法,一無所有,但是菩薩並不執著空。如果執著空,什麼事都不做,還會來現身,來教化衆生嗎?他們不像阿羅漢、辟支佛執著空,進入“偏真涅槃”,與世界隔離。他們不度衆生,一切衆生的事不聞不問,毫不關心,自己享受清淨無爲之樂。所以,世尊在大乘經典裏責備他們,呵斥他們,說這一類人像“焦芽敗種,墮無爲坑”,只有自利,不能利他。菩薩不然,雖然知道一切法空,還是一心一意求生淨土,教化衆生。
“恒發弘誓心”,就是誓取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菩薩殊勝之處。菩薩住中道,不落兩邊,不著空也不著有。知道一切法空,仍一心一意求生淨土,就是兩邊都不著。說他空,他天天念佛,發願求生淨土。說他有,他又了解一切法空,心裏清淨無爲,一塵不染。這就稱爲“妙契中道”,這是淨宗的根本宗旨,也就是修行的基本原理、原則。
古德曾說,淨宗不是空宗,也不是有宗,空有兩邊都不著。這是真正認識淨土。《維摩經》上也有這樣的話,“雖知諸佛國,及與衆生空,而常修淨土,教化于群生”,這四句的意義,講得更清楚、更明白。這些都像是《華嚴經》講的。華嚴是圓教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的不思議解脫境界。這兩句與《華嚴經》的宗旨完全相同,我們一定要記住、要學習。
“知土如影像”。“影”是在光明底下,人物有影子。“像”是照鏡子,鏡子裏顯的像。都不是真的。經上一再教我們,念佛人求一心不亂。一心不亂就是最極清淨心。我們的清淨心爲什麼不能現前,就是處處染著,于世間法染著,于出世間法也染著。心不清淨,得不到一心。再追究其根本原因,就是不知道一切法空。雖然天天念《金剛經》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”,個個都會念,都記得,可是才念完就都忘了,還是什麼都執著,一樣也沒空,心怎麼能清淨。很難,很不容易!
真正會修的人是自己修行,不看別人。看別人,心裏生煩惱,就有意見。有意見,心就不平,就不清淨。到什麼時候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見如不見,聞如不聞,心就清淨了。對于一切法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雖明了,但是心裏不執著。說得通俗一點,絕對不把這些事放在心上,心裏什麼都沒有。六祖講的“本來無一物”,心是空的。到那個時候,就得到清淨心,往生才有把握。所以,菩薩“知土如影像”。“土”就是前面講的“一切法”。一切法之一就是西方淨土。往生西方淨土也是“如影像”,可是要發願求生。
“恒發”,求生的願念念不中斷,念念都求生淨土。有這樣的願心,決定得生。蕅益大師說得很好,“往生與否,全憑信願之有無”。有真信、真願,這個人決定得生。生到西方淨土的品位,要看念佛功夫的淺深,沒有說念佛數目多少。多少沒有關系,重要的是功夫淺深。什麼是功夫?這一句佛號能代替妄想就是功夫。如果這一句佛號不能把妄想止住,這樣念佛就沒有功夫。有人一面念佛,一面打妄想,這就是古人講的“喊破喉嚨也枉然”。念佛的時候決定沒有妄想,就是功夫。功夫淺的,是“成片”;功夫深的,就是“事一心不亂”;更深的,就是“理一心不亂”。淺的生“凡聖同居土”,深的生“方便有余土”,更深的生“實報莊嚴土”,這是品位高下不一樣,這是念佛的真實功夫。要想功夫得力,有一個秘訣,你們願不願意知道?即是什麼閑事都不要管,這就是秘訣。你喜歡管閑事,到處打聽是非,這一生佛都白念了。如果不管閑事,則日日天下太平。
爲什麼這個世界搞得這麼亂,就是管閑事的人太多,包括自己本人都喜歡管閑事。天天看報紙、看電視幹什麼?管閑事!世間許多不必知道的事,都要曉得,還到處打聽。閑事管得太多,愈管心就愈雜,就愈亂。古人講,“知事少時煩惱少,識人多處是非多”。知道事情多,煩惱就多;認識的人多,是非就多。所以,真正念佛人,自己關在房間裏念,不跟任何人接觸,避免是非。什麼事也不願意知道,也不要打聽,少煩惱,沒是非,功夫怎麼不得力。
現在這個社會,妖魔鬼怪充滿每個角落。什麼是妖魔鬼怪?報紙、雜志、電視、廣播都是妖魔鬼怪,是不是充滿世界?它的目的就是不讓人心清淨。“魔”就是折磨。讓我們身心得不到安穩,就是“魔”。再想想,誰不喜歡佛?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喜歡佛,佛教我們身心清淨。口裏說喜歡佛,事實上距離佛很遠,心裏不喜歡佛,倒覺得魔很好玩。
我們學佛,不只這一生,生生世世學佛爲什麼都學不成,原因就在此。我們把原因找到,如果能把這個原因消除,這一生即能成就。因此,這兩句話很重要。“知土如影像”,知一切法確實是夢幻泡影,都不是真的。既不是真的,執著它幹什麼,想它幹什麼?不值得!“恒發弘誓心”。我們求生淨土普度衆生的大願,念念不可間斷。
究竟菩薩道。具諸功德本。修勝菩提行。受記當作佛。
前叁句是說,修行要修最殊勝的行門,要修到究竟。“究竟”就是圓滿。依照佛經講,“菩薩道”無量無邊,四弘誓願中間兩願都屬菩薩道。“斷煩惱”是菩薩道;“學法門”是菩薩道。煩惱無盡,法門無量,真正講修行,一定要抓住綱領。把行門歸納成綱領,把握住綱領就容易成就。我們在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,將修行的綱領約分爲五科。這五科確實夠用,一直到往生淨土都沒有問題。五科是有次第的,先從“叁福”學起。
叁福第一句是“孝養父母”。從“孝親”做起,唯有孝親才會“尊師重道”,因爲不敬老師就是不孝親。父母希望我們接受老師的教導,聽老師的話;而不聽老師的話,不願意接受老師的教導,父母就憂慮,給父母添煩惱,就是大不孝。整個佛法都是從“孝敬”生出來的,一個真正孝順的人,絕對不能讓父母失望,不能讓父母生煩惱,不能讓父母憂慮,這才是真正孝順。“師道”是建立在“孝道”的基礎上;再把孝敬擴大到“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”。這兩句還是孝道,還是師道,皆從孝道生出來的,孝道是根。
在中國大乘佛法裏,以四大菩薩代表修學的程序。第一、地藏菩薩,他教我們“孝親尊師”。“地”表心地;“藏”表寶藏。心地含有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才藝、無量的德能,一切無量的無量,盡屬心地寶藏。這樣圓滿的寶藏,人人皆有,而且是平等的,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這是自性的寶藏。寶藏若不開發出來,就得不到受用。好像你家裏有金礦,但是沒有開采出來,沒有冶煉出來,你還是窮苦,所以你必須開采。用什麼方法開采?“孝敬”。孝敬就能開發心地寶藏,彰顯自性寶藏。
今天在本省修地藏法門的人很多,這是非常好的現象。如果把地藏菩薩想成一尊神明,專門度地獄衆生的,就完全錯了。地獄衆生是什麼人,誰是地獄衆生,地藏菩薩憑什麼度他?不孝親墮地獄,不敬師長墮地獄。我們想想,不提倡“孝親尊師”,豈不就墮地獄,就是這個意義。不孝親、不尊師的人,無惡不作,這種人就墮地獄。所以,佛法是教育,不是宗教,要講得讓大家聽了,覺得很有道理。世間有很多人不相信六道輪回,若把地藏法門這樣跟他講解,他聽了點頭,覺得有道理,他也要學。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不能孝親尊師,就不能慈心不殺,還是造十惡業,現在雖然還在人間,還像個人的樣子,其實地獄裏早已報名注冊。幾時一口氣不來,就到那兒去報到。地藏菩薩教我們要孝順父母,尊敬師長。要是能信解,依教奉行,地獄裏的名字就消除,就不必去,這就度了自己。學佛讀經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。
在這個基礎上往上提升,就是“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”。再往上提升,就是行菩薩道,“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”。叁福前十句是自利,只有末後一句是教化衆生。自己成就之後,要幫助別人。這是講個人的修養,要從這裏做起。
人不能離開人群,不能脫離社會。與大衆相處,佛教我們六條戒律,“六和敬”。與人相處要和睦,彼此要互相尊敬。佛要求我們,只敬別人,不要希望別人敬我。每一個人都聽佛的話,個個都樂意敬人,就能達到互相尊敬。佛法是處處省察自己,才能得清淨心,才能得真正的禅定。我敬他,但是他不敬我;若這樣想,心就不清淨,叁昧就得不到。只問自己有沒有敬別人,別人敬不敬我,不能放在心上,心就定了,心就得清淨。所以,我告訴大家,不要管閑事,我們修行的功夫就得力。要是喜歡管別人閑事,這一生注定失敗,決定不能成功。
心清淨,即是成就法器,然後才真正進入佛法的修學,“叁學、六度、十大願王”,那有不成功的道理!我們要真正抓到修學的大綱領。
“具諸功德本”。什麼是“功德”,必要認識清楚。我們看到許多寺院裏,門口放一個箱子,稱爲功德箱,好像捐一點錢就是功德,這完全錯誤。達摩祖師當年到中國傳法,梁武帝以他的地位、勢力護持佛法,造了四百八十多所寺院,度幾十萬人出家,頗爲自負!見到達摩祖師說,“我的功德大不大?”很可惜,達摩祖師不肯打妄語,也沒有善巧方便,說了一句老實話,“並無功德!”這一盆涼水澆到梁武帝頭上,梁武帝一生氣,不護他的法。他只好到少林寺面壁,坐了九年才等到慧可。替佛教做了那麼多事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禮供聽法 第二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