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礼供听法 第二六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次一等了。中国古圣先王是用礼乐治天下,用音乐陶冶人民的情绪,使郁积的情绪化解。“乐”一定有词章,像《诗经》就是古代的歌词,谱上曲可以演唱的,能纾解心情,抛弃烦恼,增长智慧。它是属于教育。

  古时候的音乐是教育,而不是娱乐,跟现代不同。佛法也是以戒律、以梵呗和雅调适。“梵呗”属于音乐。“梵”是清净的意思。换言之,以极清净的音乐陶冶我们的性情,用这个方法来教育,调和众生的身心。佛经的经文都可以谱上曲子来演唱的,尤其是偈颂。“偈颂”多半都押韵,特别容易演唱,所以它有调和之意,能调心、调身。

  第三、“柔软音”。身心调和之音,必定柔软。柔软就慈悲,不会显得刚强。刚强是烦恼。个性强的人很多。强的人不认输,不让人,他不晓得这是烦恼。

  第四、“不误音”。“误”是错误。佛所说法,决定没有错误。因为佛澈证性海本源,究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,怎么会有错误。

  第五、“不女音”。女音是指女子娇滴滴的音声。这种妖冶的音声,一般人也不喜欢听。佛之音声则具足四无畏。

  第六、“尊慧音”。谓令众生听了之后能生尊重钦仰之心,能启发智慧。

  第七、“深远音”。佛说法的音声使人感动很深,时间很长。世间音乐有好的,听了之后,很多天都不能忘记,所谓余音绕梁!有这种力量。佛说法的音声,听了以后,一生都不会忘记,深深受他感动。

  第八、“不竭音”。“不竭”是无穷无尽的意思。佛说法,只一句,也有讲不完的道理,所谓辩若悬河,无尽无竭。

  这些合起来称为“八音”。八音在古德注解里有很多种说法,我们刚才说的是最普遍、最多见的一种。其实此一句万德洪名,乃至此经字字句句,皆具圆满八音。

  世尊为我们介绍的话就说至此。释迦牟尼佛用这两句赞叹弥陀说法音声的妙好。以下是阿弥陀佛对十方菩萨的开示。这一部分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转述。世尊转述跟阿弥陀佛亲说没有两样,佛佛道同。

  十方来正士。吾悉知彼愿。

  第一句称扬十方世界来到弥陀净土的菩萨。“正士”是对菩萨的尊称。“正”是正知正见;“士”就是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。现代一般称作知识分子,古代称读书人。从前社会分工,没有现在这么精密。古时候中国分为四民:士、农、工、商。四民地位最高的是读书人。现代的读书人跟从前读书人不一样,所以现在称为知识分子是有道理的,过去称为士大夫阶级。士大夫阶级确实比现代知识分子高一等,因为士大夫最主要是品德的修养。从前读书人如果没有品德,在社会上则不受尊重。孔子教学四科:第一是德行,第二是言语,第三是政事。政事就是现代人所讲的办事技术。像现在许多专科学校都是传授技能的,孔子把它列在第三。第四是文学。文学摆在最后是很有道理的,有品德、有学问,又有能力,才有余暇可以欣赏文学。所以,文学摆在最后;最重视的是德行。德行里最重视人与人的关系:夫妇、父子、兄弟、君臣、朋友的关系—五伦十义。

  人在社会,不能离开社会独立生活,一定要与大众往来。人际的关系要清楚,然后才知道什么是我们应尽的义务,应享受的权利,社会才能祥和,才不会有争执。这是教育的效果。不像今天,教育忽视德行、言语,只重技能。教育的效果是科技发达了,可是社会动乱,人人都没有安全感,这是很严重的危机。追究其根本原因,则是教育走错了方向,把古代教人作好人(圣贤)的教育舍弃,这才是天下大乱之根源。什么时候世界能恢复秩序?首先要恢复人本的教育。人若不知道人与人的关系,世界永远不会安定。“士”是世俗的读书人,有品德、有修养、有学问。正知正见的是菩萨,不是世间一般读书人,所以尊称“正士”。对于大菩萨,我们称“大士”,这是最尊敬的称呼,像我们称观音大士、普贤大士。

  同修们要知道,称呼是佛门的常识,不能任意称“大师”。那一位等觉菩萨称大师?过去确实没有。“大师”是对佛的尊称。一般人不可以称,一般人称大师是太过分。因为捧人也不能把他捧成佛,这是不应该的。学生对老师也不可以这样称呼。这样称呼,实在是对老师大不敬。老师没有成佛,偏偏称作佛,等于挖苦他,讽刺他名实不相符。“正士”是非常恰当的称呼。最尊敬不过称“大士”,决定不能称大师。中国传统,教下称“法师”。翻译经典真正是了不起,修行证果的人,来主持译经的工作,皆称为“三藏法师”。“三藏”是指他通达三藏,是一位通达三藏的法师。禅宗称“禅师”;律宗称“律师”;皇帝的老师称“国师”,没有称大师的。

  后人对于古大德尊称为大师,这已是勉强。他已经不在世了,因为表示对他真正的恭敬,称“大师”还说得过去。人还活在世间,称大师是讲不过去的。像印光大师在世,都称印光法师;往生之后,佛教界尊称他为净宗第十三代祖师。净宗的祖师都称大师,只有这一例外。因为“大师”是佛,一切众生接触到佛皆能得度,都将成佛。净宗劝人念佛,往生不退成佛,跟诸佛教化众生没有两样。所以,净宗祖师,后人尊称大师,但不是在当时,都是往生以后的尊称。譬如,有些人为对我表示尊敬,来信写“净空大师”,这简直是骂人。我知道他们是好意,但不懂得佛学常识。若实通达明了,则此字样即是有意挖苦人。

  “十方来正士,吾悉知彼愿”。“吾”是阿弥陀佛自称。弥陀晓得他们的心愿。

  志求严净土。受记当作佛。

  佛说,你们来到此地的目的,大概都是希望庄严净土,希望在此受记成佛。弥陀见到这些菩萨,菩萨还没有开口,佛就先把他们的心愿说出来。当然其中含的意义非常深,也非常广。

  “志求严净土”,特别注意“严”字,庄严净土。回向偈也是“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”,这一句所含的意义深广无边。若细说,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自始至终,就是本师阿弥陀佛庄严西方净土。扩大来讲,诸佛的弘愿是要庄严法界无量无边的诸佛刹土(尽虚空遍法界无非佛净土)。这一句含义既深又广,可是要真正达到“庄严佛净土”的目标,一定要成佛才做得到。不成佛为什么做不到?智慧不圆满,德能不圆满,智能不圆满,就很难满愿。

  接著说“受记当作佛”。成佛才能真正圆满庄严净土。由此可知,这两句确实是菩萨求生极乐世界,修学的主要目标。

  觉了一切法。犹如梦幻响。满足诸妙愿。必成如是刹。

  这一段经文是本师阿弥陀佛,对十方来到西方世界的菩萨们的开示。经文虽然不多,皆是修行重要的纲领。

  十方大菩萨到西方极乐世界,佛为他们说修行重要纲领。我们今天在凡夫地,要想成就,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,也不能违背这个纲领,所以应当要记住。首先要觉悟,决定不能迷惑。觉什么?“觉了一切法,犹如梦幻响”。“觉”是觉悟,不迷;“了”是明了。要觉悟,要明了。“一切法”是世出世间一切法,不但包括世间法,也包括出世间法。佛在一切经里没有说世间法例外,或者一切法不包含出世间法,佛没有这样讲。没有这个讲法就包括佛法。

  佛法也是“梦幻响”。“梦”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我们都有作梦的经验。“幻”就是现代讲的变魔术。幻术、魔术也不是真的,但是看起来很像真的,事实上不是真的。我们能理解。“响”是回音。我们在山谷中长啸一声就有回音,称作响,也不是真的。这一句话跟《金刚经》上讲的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是一样的意思。“一切法”就是“一切有为法”。这就是甚深般若,般若为佛母,一切诸佛皆从般若生。没有真智慧,就不能成就。“觉了”两句是般若智慧。“满足”两句是菩萨弘愿。有智、有愿,应当学。

  “满足诸妙愿”。通途说法,“诸妙愿”指四弘誓愿。“四弘誓愿”是诸佛如来在因地所发一切大愿的总纲,归纳起来不出这四大类。即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归纳起来也离不开这四大愿。因此,我们要牢牢记住这四大愿。这是菩萨弘愿的纲领。

  第一、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。菩萨要发度众生之大愿。度众生的善巧方便无量无边,但是一定要运用大智慧。运用得恰当,这个众生就得度;用得不恰当,就变成业障。善巧变成业障,像这样的事,我想每一位同修都能体会。运用得当就令人开悟,真正觉悟。运用得不妥当,人家不但不觉悟,反而越迷越深。迷必定造罪业,惑、业、苦,永远不断。所以,善巧方便一定要依真实的智慧。第二、“断烦恼”。第三、“学法门”。第四、“成佛道”。发度众生的心,若没有智慧,没有能力,是决定做不到的。发愿之后,是愿力在推动修学。

  世间人平常工作也非常辛苦、勤奋,什么力量在推动?名、利。没有名利,谁愿意做?大家都不愿意做。可见世间人不能不讲求名利;不讲求名利,这个社会就不可能进步。“共产”是至高无上的理想,什么人才能共产?法身大士,他不要名利。我们想想,世间有几位法身大士。确实佛陀在世时提倡共产制度,“利和同均”。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,的确是高品德才能做到。真实智慧是高尚的品德所依。不能要求一般人不讲求名利,否则社会不可能进步。整个社会是名利在推动。

  菩萨,尤其是有能力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,来去自由,不是普通人。阿罗汉没这个能力,辟支佛也没这个能力,权教菩萨也不行。能到西方极乐世界来去自如的皆是“法身大士”。他们具足真实智慧,从前两句看来,就是达到《金刚经》讲的标准,四相破了,四见也破了。这样的标准决定是离四相、四见,才能满足菩萨大愿,断烦恼,成就至高无上、究竟圆满的德行。然后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,再学法门,成就学问。这样的成就还觉得不够,还要圆成佛道。佛道就是烦恼断尽,法门学尽,圆满毕业,这才称为成佛。没毕业,还是住在菩萨的地位上。

  菩萨所修学的两门功课:一是断烦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礼供听法 第二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