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次一等了。中國古聖先王是用禮樂治天下,用音樂陶冶人民的情緒,使郁積的情緒化解。“樂”一定有詞章,像《詩經》就是古代的歌詞,譜上曲可以演唱的,能纾解心情,抛棄煩惱,增長智慧。它是屬于教育。
古時候的音樂是教育,而不是娛樂,跟現代不同。佛法也是以戒律、以梵呗和雅調適。“梵呗”屬于音樂。“梵”是清淨的意思。換言之,以極清淨的音樂陶冶我們的性情,用這個方法來教育,調和衆生的身心。佛經的經文都可以譜上曲子來演唱的,尤其是偈頌。“偈頌”多半都押韻,特別容易演唱,所以它有調和之意,能調心、調身。
第叁、“柔軟音”。身心調和之音,必定柔軟。柔軟就慈悲,不會顯得剛強。剛強是煩惱。個性強的人很多。強的人不認輸,不讓人,他不曉得這是煩惱。
第四、“不誤音”。“誤”是錯誤。佛所說法,決定沒有錯誤。因爲佛澈證性海本源,究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,怎麼會有錯誤。
第五、“不女音”。女音是指女子嬌滴滴的音聲。這種妖冶的音聲,一般人也不喜歡聽。佛之音聲則具足四無畏。
第六、“尊慧音”。謂令衆生聽了之後能生尊重欽仰之心,能啓發智慧。
第七、“深遠音”。佛說法的音聲使人感動很深,時間很長。世間音樂有好的,聽了之後,很多天都不能忘記,所謂余音繞梁!有這種力量。佛說法的音聲,聽了以後,一生都不會忘記,深深受他感動。
第八、“不竭音”。“不竭”是無窮無盡的意思。佛說法,只一句,也有講不完的道理,所謂辯若懸河,無盡無竭。
這些合起來稱爲“八音”。八音在古德注解裏有很多種說法,我們剛才說的是最普遍、最多見的一種。其實此一句萬德洪名,乃至此經字字句句,皆具圓滿八音。
世尊爲我們介紹的話就說至此。釋迦牟尼佛用這兩句贊歎彌陀說法音聲的妙好。以下是阿彌陀佛對十方菩薩的開示。這一部分是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轉述。世尊轉述跟阿彌陀佛親說沒有兩樣,佛佛道同。
十方來正士。吾悉知彼願。
第一句稱揚十方世界來到彌陀淨土的菩薩。“正士”是對菩薩的尊稱。“正”是正知正見;“士”就是有道德、有學問的人。現代一般稱作知識分子,古代稱讀書人。從前社會分工,沒有現在這麼精密。古時候中國分爲四民:士、農、工、商。四民地位最高的是讀書人。現代的讀書人跟從前讀書人不一樣,所以現在稱爲知識分子是有道理的,過去稱爲士大夫階級。士大夫階級確實比現代知識分子高一等,因爲士大夫最主要是品德的修養。從前讀書人如果沒有品德,在社會上則不受尊重。孔子教學四科:第一是德行,第二是言語,第叁是政事。政事就是現代人所講的辦事技術。像現在許多專科學校都是傳授技能的,孔子把它列在第叁。第四是文學。文學擺在最後是很有道理的,有品德、有學問,又有能力,才有余暇可以欣賞文學。所以,文學擺在最後;最重視的是德行。德行裏最重視人與人的關系:夫婦、父子、兄弟、君臣、朋友的關系—五倫十義。
人在社會,不能離開社會獨立生活,一定要與大衆往來。人際的關系要清楚,然後才知道什麼是我們應盡的義務,應享受的權利,社會才能祥和,才不會有爭執。這是教育的效果。不像今天,教育忽視德行、言語,只重技能。教育的效果是科技發達了,可是社會動亂,人人都沒有安全感,這是很嚴重的危機。追究其根本原因,則是教育走錯了方向,把古代教人作好人(聖賢)的教育舍棄,這才是天下大亂之根源。什麼時候世界能恢複秩序?首先要恢複人本的教育。人若不知道人與人的關系,世界永遠不會安定。“士”是世俗的讀書人,有品德、有修養、有學問。正知正見的是菩薩,不是世間一般讀書人,所以尊稱“正士”。對于大菩薩,我們稱“大士”,這是最尊敬的稱呼,像我們稱觀音大士、普賢大士。
同修們要知道,稱呼是佛門的常識,不能任意稱“大師”。那一位等覺菩薩稱大師?過去確實沒有。“大師”是對佛的尊稱。一般人不可以稱,一般人稱大師是太過分。因爲捧人也不能把他捧成佛,這是不應該的。學生對老師也不可以這樣稱呼。這樣稱呼,實在是對老師大不敬。老師沒有成佛,偏偏稱作佛,等于挖苦他,諷刺他名實不相符。“正士”是非常恰當的稱呼。最尊敬不過稱“大士”,決定不能稱大師。中國傳統,教下稱“法師”。翻譯經典真正是了不起,修行證果的人,來主持譯經的工作,皆稱爲“叁藏法師”。“叁藏”是指他通達叁藏,是一位通達叁藏的法師。禅宗稱“禅師”;律宗稱“律師”;皇帝的老師稱“國師”,沒有稱大師的。
後人對于古大德尊稱爲大師,這已是勉強。他已經不在世了,因爲表示對他真正的恭敬,稱“大師”還說得過去。人還活在世間,稱大師是講不過去的。像印光大師在世,都稱印光法師;往生之後,佛教界尊稱他爲淨宗第十叁代祖師。淨宗的祖師都稱大師,只有這一例外。因爲“大師”是佛,一切衆生接觸到佛皆能得度,都將成佛。淨宗勸人念佛,往生不退成佛,跟諸佛教化衆生沒有兩樣。所以,淨宗祖師,後人尊稱大師,但不是在當時,都是往生以後的尊稱。譬如,有些人爲對我表示尊敬,來信寫“淨空大師”,這簡直是罵人。我知道他們是好意,但不懂得佛學常識。若實通達明了,則此字樣即是有意挖苦人。
“十方來正士,吾悉知彼願”。“吾”是阿彌陀佛自稱。彌陀曉得他們的心願。
志求嚴淨土。受記當作佛。
佛說,你們來到此地的目的,大概都是希望莊嚴淨土,希望在此受記成佛。彌陀見到這些菩薩,菩薩還沒有開口,佛就先把他們的心願說出來。當然其中含的意義非常深,也非常廣。
“志求嚴淨土”,特別注意“嚴”字,莊嚴淨土。回向偈也是“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”,這一句所含的意義深廣無邊。若細說,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自始至終,就是本師阿彌陀佛莊嚴西方淨土。擴大來講,諸佛的弘願是要莊嚴法界無量無邊的諸佛刹土(盡虛空遍法界無非佛淨土)。這一句含義既深又廣,可是要真正達到“莊嚴佛淨土”的目標,一定要成佛才做得到。不成佛爲什麼做不到?智慧不圓滿,德能不圓滿,智能不圓滿,就很難滿願。
接著說“受記當作佛”。成佛才能真正圓滿莊嚴淨土。由此可知,這兩句確實是菩薩求生極樂世界,修學的主要目標。
覺了一切法。猶如夢幻響。滿足諸妙願。必成如是刹。
這一段經文是本師阿彌陀佛,對十方來到西方世界的菩薩們的開示。經文雖然不多,皆是修行重要的綱領。
十方大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,佛爲他們說修行重要綱領。我們今天在凡夫地,要想成就,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,也不能違背這個綱領,所以應當要記住。首先要覺悟,決定不能迷惑。覺什麼?“覺了一切法,猶如夢幻響”。“覺”是覺悟,不迷;“了”是明了。要覺悟,要明了。“一切法”是世出世間一切法,不但包括世間法,也包括出世間法。佛在一切經裏沒有說世間法例外,或者一切法不包含出世間法,佛沒有這樣講。沒有這個講法就包括佛法。
佛法也是“夢幻響”。“夢”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。“幻”就是現代講的變魔術。幻術、魔術也不是真的,但是看起來很像真的,事實上不是真的。我們能理解。“響”是回音。我們在山谷中長嘯一聲就有回音,稱作響,也不是真的。這一句話跟《金剛經》上講的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”是一樣的意思。“一切法”就是“一切有爲法”。這就是甚深般若,般若爲佛母,一切諸佛皆從般若生。沒有真智慧,就不能成就。“覺了”兩句是般若智慧。“滿足”兩句是菩薩弘願。有智、有願,應當學。
“滿足諸妙願”。通途說法,“諸妙願”指四弘誓願。“四弘誓願”是諸佛如來在因地所發一切大願的總綱,歸納起來不出這四大類。即使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歸納起來也離不開這四大願。因此,我們要牢牢記住這四大願。這是菩薩弘願的綱領。
第一、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。菩薩要發度衆生之大願。度衆生的善巧方便無量無邊,但是一定要運用大智慧。運用得恰當,這個衆生就得度;用得不恰當,就變成業障。善巧變成業障,像這樣的事,我想每一位同修都能體會。運用得當就令人開悟,真正覺悟。運用得不妥當,人家不但不覺悟,反而越迷越深。迷必定造罪業,惑、業、苦,永遠不斷。所以,善巧方便一定要依真實的智慧。第二、“斷煩惱”。第叁、“學法門”。第四、“成佛道”。發度衆生的心,若沒有智慧,沒有能力,是決定做不到的。發願之後,是願力在推動修學。
世間人平常工作也非常辛苦、勤奮,什麼力量在推動?名、利。沒有名利,誰願意做?大家都不願意做。可見世間人不能不講求名利;不講求名利,這個社會就不可能進步。“共産”是至高無上的理想,什麼人才能共産?法身大士,他不要名利。我們想想,世間有幾位法身大士。確實佛陀在世時提倡共産製度,“利和同均”。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,的確是高品德才能做到。真實智慧是高尚的品德所依。不能要求一般人不講求名利,否則社會不可能進步。整個社會是名利在推動。
菩薩,尤其是有能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,來去自由,不是普通人。阿羅漢沒這個能力,辟支佛也沒這個能力,權教菩薩也不行。能到西方極樂世界來去自如的皆是“法身大士”。他們具足真實智慧,從前兩句看來,就是達到《金剛經》講的標准,四相破了,四見也破了。這樣的標准決定是離四相、四見,才能滿足菩薩大願,斷煩惱,成就至高無上、究竟圓滿的德行。然後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,再學法門,成就學問。這樣的成就還覺得不夠,還要圓成佛道。佛道就是煩惱斷盡,法門學盡,圓滿畢業,這才稱爲成佛。沒畢業,還是住在菩薩的地位上。
菩薩所修學的兩門功課:一是斷煩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禮供聽法 第二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