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要牢牢記住,這是修學的基本態度。
“端正身心”。身心究竟怎麼端正,後面還有詳細的經文解釋。“絕欲去憂”。“欲”指外境的誘惑;“憂”是內心的貪癡。“絕欲去憂”就是《金剛經》說的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”。“絕欲”就是不取于相,對外面的境界不執著。“去憂”是心裏的貪、嗔、癡、慢、妄想、牽挂不起現行,把它控製住。這樣才能使身心得到清淨。
“慈心精進”。不但度生要慈悲,度自己更要慈悲。不精進就是對自己沒有慈悲心。當然這裏的含義是雙關的,境界也更廣大深遠。廣義的說,對一切人要慈悲,對自己一定要努力精進。
下面舉兩個原則。第一、教我們修行世間的善法。經文很長,裏面有很多句。
不當嗔怒。嫉妒。不得貪餮悭惜。
此二句概說六道衆生與生俱來的煩惱,這些煩惱對修學是很大的障礙。念佛人的目標是“一心不亂”。爲什麼得不到?一心不亂最淺的“功夫成片”。我們今天也做不到,原因就是有這些障礙。修行沒有別的,無非是把這些障礙清除而已。第一障礙就是“嗔恚心”,這是最大的障礙。佛在大乘經上講,“一念嗔心起,百萬障門開”,障礙都來了,都現前,所以要警覺。我們常講“境緣”,“境”是物質環境;“緣”是人事環境。環境再不如意,都不能起嗔恚心,須明了其中事理因果。起嗔恚心,障礙不了別人,實在只是障礙自己。
第二是“嫉妒”。嫉妒是嗔恨的一種,見到別人超過自己,心裏就不痛快,這也是俱生煩惱。很少人沒有這種煩惱。學佛的人看到別人勝事,心裏不痛快,立即要覺悟。我的嫉妒心起來,破壞自己的清淨心,障礙自己的覺、正、淨。這就是魔障。煩惱起來,心裏很不痛快,自己在受折磨。受折磨就是“魔”,就是這些障礙讓自己受折磨。魔障在那裏?這些都是魔障。外境的魔不可怕,可怕的是心裏的魔,所謂“煩惱魔、五陰魔”,最爲可怕!果然能絕欲去憂,外境的魔再多,力量再大,對修行人也無可奈何。所以,內要清淨,嫉妒心是很大的障礙。
佛教我們隨喜功德,“隨喜”能破除嫉妒;“忍辱”能對治嗔恚。隨喜的功德,與別人所做的殊勝功德一樣大。把他人所做的殊勝功德,變成自己的功德,這是聰明人,是真正有智慧的人;而不是看到別人做功德,自己造罪業。所以,要學隨喜!見到別人的好事,我要贊歎,並且盡心盡力協助把他的好事發揚光大。
舉例說,夏蓮居居士集結《無量壽經》是好事,這真是大功德。有些人看到,知道這個本子好,心裏不服氣,偏偏要反對,要駁斥,障礙流通。看到別人讀,就說“幹什麼念它,它是會集本,爲什麼不念原譯本”?說得似乎有道理,這是嫉妒。若把嫉妒換成隨喜,我們讀這部經,印這部經,講這部經,把夏蓮居的功德全變成自己的功德,這就對了。黃念祖居士爲《無量壽經》寫注解,辛辛苦苦花了好多年。我們不費吹灰之力,把他的功德又變成自己的功德。我們把他的《注解》大量的翻印流通,即是把他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,這稱爲“隨喜功德”。他的功德沒有減少,我們的功德天天增上,彼此互相增長,利益一切衆生。人一定要有智慧;沒有智慧,在日常生活中決定造罪業。
第叁是“悭貪”,貪、嗔、癡裏的貪。“貪餮”,“餮”是指貪吃。人之好吃,也是與生俱來,不要學的。你看外國人到中國來,吃到中國菜,你問他好不好吃?他一定贊歎,非常好吃。到臺灣來沒有別的享受,吃是他最大的享受,也是他一生永遠忘不了的享受。不可以貪吃,除此之外,所有的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都不可以貪,乃至于佛法也不能貪。學佛的人,把世間法舍了,貪求佛法,還是錯誤。佛教我們斷貪心,不是教我們換貪的對象。換對象沒有用處,必須要斷貪心。
“悭”就是一般人講的吝啬,自己有的,舍不得布施。這也是很大的障礙,障礙自己的福慧。前面講的嗔恚、嫉妒,是福慧重障,特別是障智慧,礙清淨心。悭亦障福慧。佛在經上常常教我們,六道衆生迷失自性,福慧從那裏來?皆是修得的,不是性德。見了性,其福慧是性德,那就大。沒有見性的人,這一點福報是修來的。
佛告訴我們,“財富”是每一個有情衆生都希望得到的。財富從那裏來的?是從“財布施”得來的。你愈悭貪,就愈不肯布施。換言之,你這一生修財富的這一條路斷了。這一生所得到的財富,是你過去生中修財布施的果報。這一生再不修因,則這一生的福報享完,來生就苦。來生縱然得人身,沒有財富,一生貧窮。我們若不願意過貧窮的生活,就要曉得修因,修財布施。財布施人人都可以修,不一定是有錢的人修財布施容易,沒有錢的人修財布施難。
修財布施,往往沒有錢的人比有錢的人修得多,修得圓滿。一個有錢的人,家裏億萬財産,現在大陸鬧水災,捐一千塊錢、一萬塊錢,真是九牛一毛,微不足道。一個低收入的人,一個月只收入一萬塊,他捐一千塊錢,是他一個月的十分之一,照比例來說,比富翁布施的,多得太多。往往窮人布施的功德圓滿。所以,窮人來生就變成富人;富人來生就變成窮人。這就是風水輪流轉,老天公道,不可能富的永遠富,貧的永遠貧。世間財富是這麼來的。
“聰明智慧”,也是每一個人希求的。人都不願意笨頭笨腦,都喜歡自己很聰明。聰明智慧是從“法布施”得來的。無論佛法或者世間法,一定要盡己所知,傳授給別人,不必保留;不要怕別人將來超過我,我得留一手,則是吝法。吝法就得愚癡的果報。一定要全心全力教導別人,得來的果報就是聰明智慧。
“健康長壽”,定是衆生非常樂意得到的。健康長壽的因是“無畏布施”。佛門提倡放生,佛家戒律第一是不殺生,放生跟不殺生都是屬于無畏布施。令一切衆生永離恐怖,離開憂慮,離開苦難,這稱爲無畏布施。我們能幫助別人脫離困難,得到平安,這一種布施就得健康長壽的果報。我們應該怎麼做?剛才說的持“長齋”,素食、放生是一種。其次對于老、弱、貧、病要特別照顧,隨時遇到,盡心盡力的幫助他們。不要以爲這是小事,殊勝的果報不可思議!常常幫助病人,自己就不生病;常常幫助老人,自己就不衰老,年歲雖大,體力跟年輕人一樣。
過去有不少同修見過臺中李炳南老居士。老居士年歲很高,九十五歲都不要人伺候,走路也不需要拐杖。他健康長壽,是無畏布施的果報。他以佛法,以醫術幫助許多老病之人,所以他自己得這樣殊勝的果報。萬萬不可嫌棄老病。嫌棄老人、病人,將來自己生病,年歲老了,年輕人就嫌棄你。果報就是這樣,種什麼樣的因,就得什麼樣的果報,因緣果報,絲毫不爽。所以,佛教我們“不得貪餮悭惜”。
佛教我們認識自己的切身利益,要想得財富、智慧、健康長壽,要修因。知道怎麼修法,這樣殊勝的果報,人人都可以得到,問題就看自己肯不肯修。什麼人修,什麼人就得到,《了凡四訓》就是最好的例證。
不得中悔。
“中”是中途;“悔”是後悔。此句是指學佛斷惡修善,果報決定不虛,但不是在明天。今天修,明天就得果報,那有那麼快的事?有人修了好多年,還得不到好的果報,心裏就懷疑,就後悔。此是不明事理,應當深入大乘,自然理得心安。
不得狐疑。
果報沒有現前,于是懷疑、後悔,就大錯特錯。對于這一樁事,我想許多同修都有疑問。我初學佛時也有。我們既然斷惡修善,修了很久,怎麼果報還不現前?這個疑問我沒說出來,而老師知道。當時指導我的是章嘉大師,他曉得我有這個疑問。所以他告訴我:“你依佛法修學,如法修行,果報沒有現前,是因爲你自己有業障,有障礙;必須把業障消除,果報就現前”,這才了解其中理事是怎麼一回事。
業障怎麼消除?普賢菩薩教我們“忏悔業障”,也就是一般所謂的“修忏悔”。怎樣修忏悔法,是不是拜《梁皇忏》,或者拜《水忏》?現在拜忏風氣盛行,也有《淨土忏》,還有《地藏忏》,多得很!幾乎每一個法門、每一部經論都有忏法。這些忏法,實在講是有效果的,但是,如果不是如理如法的修學,往往拜了不管用。我想在座的同修,不少人都拜過忏,你們的業障有沒有忏除?我看不但沒忏除,恐怕愈拜業障愈多。原因在不如法,只是照著樣子拜,內容、精神完全不知道,這樣拜,收不到效果。
大師告訴我,忏除業障的方法是“改過自新”,說得很淺顯、很明白。多想想自己的過失,多省察自己的毛病,發現之後就改正過來,這才是忏除業障。業障忏除之後,真是“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”。這是章嘉大師教我的。所以,對佛法的修學,千萬不能懷疑,不能後悔。這是一般的說法。如果講到無比殊勝的,就是把所有的經論都舍棄,專依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這一生中決定成就。這才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度化衆生的真實義。
如果遇到一些人對你說,“這一部經就能成就,靠不住!自古以來祖師大德,那一個不是博學多聞?”我們若聽到這話,心裏動搖,覺得人家講的沒有錯,還舉出許多例子,就連印光大師也不例外。印祖年輕的時候,在藏經樓住叁十年,《大藏經》看了多少遍,也不是專學一部經。我們聽了這話怎麼辦?心裏懷疑,立即就後悔,大概自己是學錯了。
如果聽到這些話,決定不懷疑,不後悔,還是一部經學到底,他就對了。因爲那些念一句“阿彌陀佛”站著往生的人,什麼都不會,甚至有的連一個字都不認識。那些人能預知時至,站著往生,功夫絕對不在祖師大德之下。許多祖師大德往生的時候,瑞相還不如他們。單單靠一句阿彌陀佛都能成就,何況一部經,還有什麼疑問!“不得中悔,不得狐疑”,確實就是指這一樁事。一生念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念一句阿彌陀佛往生的人太多了。
最近四十年來,在臺灣地區就見到許多。這些人現身說法,在叁轉法錀裏作“證轉”,他爲我們作證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往生正因 第二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