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供聽法第二六
從這一段經文以下,皆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日常生活、活動的狀況,也爲我們顯示十方諸大菩薩往生西方,禮拜、供養阿彌陀佛,聽經、聞法等事。經文雖是世尊爲我們轉述,實際等于親聞彌陀說法沒有兩樣。首先介紹他方菩薩供養阿彌陀佛。
複次阿難。十方世界諸菩薩衆。爲欲瞻禮。極樂世界。無量壽佛。各以香華幢幡寶蓋。往詣佛所。恭敬供養。聽受經法。宣布道化。稱贊佛土功德莊嚴。
佛在此告訴我們,十方世界的菩薩衆到極樂世界參禮阿彌陀佛,正是四十八願最後五願的成就。彌陀末後五願都是爲十方菩薩們所發的大願。我們在此也能看到彌陀弘願確實都已兌現。十方菩薩聽不到彌陀名號功德,是機緣沒熟;當然包括聽到之後,他不相信,不能信受,等于沒有聽到。除此之外,凡是聽到彌陀名號,能生歡喜敬重之心,沒有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參拜阿彌陀佛的。所以,這些皆是機熟之大衆。
見佛也要帶一些禮物以表敬意,“香華幢幡寶蓋”是略舉禮品。“恭敬供養”,聽受阿彌陀佛講經說法。聽完經之後,又回到自己的國土,再輾轉流傳。
“宣布道化”是他們聞經回去之後,再向大衆講解。在西方世界聽了彌陀說法之後,就到十方去宣傳,宣揚彌陀本願功德。“道”指彌陀本願功德,正是本經所說的“惠以衆生真實之利”。“化”是指衆生所獲的利益。“稱贊佛土功德莊嚴”,就是爲一切衆生宣揚《無量壽經》,或者講《阿彌陀經》。《阿彌陀經》也稱爲《稱贊不可思議功德經》,如同世尊在此世界爲我們宣揚念佛法門。
爾時世尊即說頌曰。
經文總共有偈頌十七首半。偈頌屬五言,四句是一首。在整個偈頌裏,概略可以分爲四大段。前一大段是本師贊歎十方菩薩;第二段是阿彌陀佛贊歎十方菩薩。這兩段的經文較長。
東方諸佛刹。數如恒河沙。恒沙菩薩衆。往禮無量壽。南西北四維。上下亦複然。鹹以尊重心。奉諸珍妙供。
這兩首偈的經文很清楚、很明白,爲我們敘述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菩薩,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參拜阿彌陀佛。前六句敘事,後兩句是講他們所修的供養。供養中,最重要的是“以尊重心”,尊師重道是弟子對佛最重要的供養。末後一句講他們所帶的禮物,及一切珍妙的供品,用來供養阿彌陀佛。這是屬于財供養。“珍妙”是屬于財寶。下文第叁首是講法供養。“一切供養中,法供養爲最”,最殊勝的是法供養。
暢發和雅音。歌歎最勝尊。究達神通慧。遊入深法門。
這一首總贊佛德,贊歎本師無量壽佛。“暢”是非常舒暢,意解心開無比的歡喜。“和雅音”是贊歎的音聲之美。
“最勝尊”。我們在這一部經上讀過,世尊告訴我們,無量壽佛乃是“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”,所以用“最勝尊”稱揚無量壽佛。
“究達神通慧”。“究”是究竟;“達”是通達。也就是究竟圓滿,通達神通智慧。這一句就是前面彌陀本願裏所說的,他成佛之後要超勝諸佛。他確實做到了,他的神通、智慧,遠比諸佛如來爲勝。
“遊入深法門”。“深法門”是指真如本性。我們常講“性海法源”,唯獨彌陀窮徹根源,所以他對于一切法無有障礙,才能爲一切衆生建立這樣殊勝的平等成佛法門。這個法門超勝諸佛,超勝一切法門。
聞佛聖德名。安隱得大利。種種供養中。勤修無懈倦。
此偈專頌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首句就是指六字洪名。“聞佛聖德名”就是“南無阿彌陀佛”這句名號。衆生聽到彌陀名號之後,“安隱得大利”。這一句是贊歎名號功德究竟圓滿不可思議。菩薩“叁慧”,“聞”是第一。聞、思、修是一而叁,叁而一,絕對不是聞之後,思、修就沒有了,那不是菩薩叁慧。對權小、二乘、人天,佛教我們“叁學”,戒、定、慧。叁學有圓融、有次第。圓融就是叁學同時修學。
譬如讀經,是叁學一次完成,屬于圓修。怎麼知道是圓修叁學?戒、定、慧包括整個佛法。不僅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爲我們所宣說的,不出這叁大類;乃至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爲一切衆生宣說無量微妙法門,也離不開這叁大類。所以,這叁類稱爲“叁無漏學”。
“戒學”的精神是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”。我們專心讀經的時候,心裏妄念不生,就是諸惡不作。《無量壽經》是如來澈證性海法源所流露的,善中之善,沒有比這更善。我們讀這部經就是衆善奉行,不但人天善法、二乘善法、菩薩善法,如來果地上的大圓滿善法都包括在其中。讀這部經的好處,知道的人確實不多。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善法,一條都不漏,這是“戒”圓滿,讀經是圓修;專心讀經,不夾雜、不間斷,就是“定學”;念得清清楚楚,了了分明,沒有念錯、沒有念漏、也沒有念顛倒,這是“慧學”。所以,讀經真正的利益是戒、定、慧叁學一次圓滿成就。你念一個小時,這一天就修一個小時;念兩個小時,一天就修兩個小時。修什麼?戒、定、慧叁學圓修。
除此方法之外,還有次第修學的,有專門修戒,或者專門修定,或者專門修慧。也就是“叁學”有圓修,有次第修,不同于叁慧。“叁慧”沒有次第修,只有圓修。叁慧是法身大士才有,沒有證得法身,不可能有叁慧。“慧”就是叁學戒、定、慧的“慧”。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菩薩聞、思、修就是建立在慧學的基楚上。所以,叁慧只有圓修,沒有次第修。
聞、思、修是一體的叁面。“聞”表接觸。我們耳根接觸音聲稱作聞,用這一個字作代表;眼見色,這個見也稱作聞。六根接觸六境,就用“聞”字作代表。“思”表明了,絕對不是思考。思考即落意識,我們凡夫也有,何必要法身大士。因爲我們想明了一樁事,一定要思考一下。從明了這方面來講,稱爲“思慧”;接觸是“聞慧”;離過就是“修慧”。六根接觸六境不迷惑,沒有過失,一接觸就明了,明了就不迷。不迷就是修慧;明了是思慧;接觸是聞慧。可見聞、思、修叁慧確實是同時完成,沒有次第的。
我們讀經,叁學、叁慧、叁資糧,乃至于六度、十大願王,都是一次完成。不僅如此,再說得深一點,顯密也是一次完成,因爲這部經典裏,包括密宗甚深的教義在其中。雖然它沒有咒語,名號經文與咒語沒有兩樣。因此,我們聽到彌陀名號,也包括這一部經典(經典就是名號的詳細解說),都能得到“安隱大利”。“安”是安全;“隱”是穩妥;“大利”是指當生成佛。利益中最大的利益是圓成佛道,這一個法門、這一部經典,確實能使一切衆生安安穩穩在這一生中,往生不退成佛。
“種種供養中”,決定不只是財供養。因爲第二首說過財供養,此地“種種供養”決定是法供養。《普賢行願品》裏列舉七種法供養,第一即是“如說修行供養”。在一切法供養之中,“勤修無懈倦”。
我們怎樣把種種法供養都修得圓滿,而沒有欠缺?一心稱念彌陀名號,所有法供養就都圓滿。稱名如是,讀誦《無量壽經》也是一切大圓滿法供養一次圓修。所以,念佛法門的殊勝利益確實不可思議。一心修學,實在是佛門所講的“有求必應”,所有業障能消除,一切災難能脫離,它的效果遠非其他經論法門可以相比的。
這些年中,我們有許多同修修學,親眼見到,親身體會到這種成效。除非自己對于這部經有懷疑,不能生尊重心,這個利益就不太容易獲得。如果真正有尊重心,信受奉行,利益之快速,確實出乎我們想像。
觀彼殊勝刹。微妙難思議。功德普莊嚴。諸佛國難比。因發無上心。願速成菩提。
前四句贊歎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贊歎國土依報莊嚴。“觀彼殊勝刹”。“刹”指西方極樂世界。“微妙難思議”,這一句是總說。細說全經處處都有詳盡的介紹,在此不必說。第叁句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爲什麼這樣莊嚴,真正的原因就是彌陀無量劫來積功累德的成就。
“功德普莊嚴”是彌陀本願功德,十方世界每一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(淨土純是菩薩法界),都是與阿彌陀佛同心、同德、同願、同行的功德。所以,西方世界是“功德”所莊嚴。依報、正報都是功德的成就。因此,我們念佛、讀經,就是修積功德。這個功德之大,不可思議。因爲直接與阿彌陀佛果地相應,所以不能跟一般修行方法相提並論,是絕對不一樣的。
“諸佛國難比”,此是說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世界裏沒有的,唯獨極樂世界特殊。菩薩對于彌陀本願功德,極樂依正莊嚴,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
“因發無上心,願速成菩提”。看清楚、看明白,才真正生起仰慕之心。我們今天對于這部經、這個法門,歡喜心生不起來,恭敬心生不起來,信心生不起來,原因是對極樂世界究竟是怎麼回事,完全不知道。看經看不清楚,聽經也聽得很含糊,確實沒搞清楚。真正搞清楚,必定像那些菩薩們一樣。
“無上心”是懇切的求生極樂世界、求見阿彌陀佛的心。因爲見到阿彌陀佛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一生必定不退成佛。只要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一次面,就得到阿彌陀佛神力加持,即使在十方世界弘法利生,也照樣不退轉,而且受用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兩樣,成佛快速。一般菩薩成佛需要很長的時間,就是因爲有退轉。
應時無量尊。微笑現金容。光明從口出。遍照十方國。回光還繞佛。叁匝從頂入。菩薩見此光。即證不退位。時會一切衆。互慶生歡喜。
這一段經文,是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說出當時西方世界法會的狀況。只有釋迦牟尼佛見到,我們這些人是沒有能力見到的。即使阿羅漢、一般菩薩也見不到。西方世界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這麼遠,阿羅漢的天眼只能見一個大千世界。十萬億個大千世界,阿羅漢的天眼達不到。菩薩的天眼也沒有這麼大,通常只能見百千大千世界。十萬億大千世界之外,雖是菩薩也見不到。西方極樂世界的盛況,釋迦牟尼佛看得清清楚楚,故在此爲我們宣說。
菩薩去拜佛,佛歡喜!這幾句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禮供聽法 第二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