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往生正因 第二五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據,作證明。各位要知道,博通經論是上根利智的人,學許多的經論法門,最後還能往生。我們這種中下根性的人不行;我們修學唯一有把握、靠得住的,就是一門深入。這是最有把握的,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。中悔狐疑,應是少善根少福德之人。

  要當孝順。至誠忠信。

  “孝順”是對父母;“至誠”對佛菩薩、老師;“忠信”對一切大衆。“忠”就是平等心,沒有偏心。心偏了,就不是忠。“忠”這個字,上面是中,下面是心,心在當中,沒有偏在兩邊。一偏,心就不忠了。所以,忠就是平等心。“信”是言而有信。離四種口過,才是信實。“忠”是講存心,“信”是講處世、待人、接物,在形相上遠離四過。合起來看,是行門“四善”。這是修學的基本條件,不能缺少的。

  當信佛經語深。當信作善得福。

  佛的智慧深廣、究竟、圓滿,所以佛經的含義也是無限的深廣。在言語上,有些場合佛講得深,有些場合佛講得淺。因爲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是“應機施教”,也就是完全看聽衆。聽衆程度淺,他就說得淺;聽衆程度深,他就說得深。因爲程度淺的,講深的,他聽不懂,得不到利益;程度深的,講得淺,他覺得沒味道,太淺顯了,不值得來學習。一定要了解當時講經的情況。在語言文字上,一切經的淺深確實不同。《無量壽經》殊勝,因爲它的目的是普度一切不同的根性,上自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衆生。這經妙在那裏?經文一展開,淺的人看得淺,深的人看得很深,這就妙。不像其他的經,經文深的,決定不可以看淺;淺的經,也不能看深。

  將來佛法滅盡,這一部經還能住世一百年,凡是遇到這部經的人必定得度。遇到了,要是不信、不願,等于沒有遇到。所以,遇到又能信、願、老實念佛,決定得度,往生不退成佛。這一點我們要深信無疑。

  要相信“作善得福”,種什麼樣的因,一定得什麼樣的果報,因緣果報,絲毫不爽。但是有些衆生,業障習氣非常重,跟他說,他曉得,可是轉眼之間就忘了。毛病習氣時時犯,犯了也知道,就是改不過來。有同修來問我,我也沒法子。不但我沒辦法,問佛,佛也沒辦法,因爲全是自己的事。一定要痛下決心,認真忏悔,把毛病習氣改過來才能成功。

  奉持如是等法。不得虧失。

  佛在前面講的這些原則與綱領,一定要記住,一定要遵守,一定要做到。“不得虧失”。“虧”是做得不圓滿,有欠缺;“失”是忘記。雖然曉得,沒有照做;縱然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這樣往生的因緣不具足。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具足經典裏所有的教訓,念佛即是提醒自己,不要虧失世尊在《無量壽經》上對我們的教訓。句句阿彌陀佛,就是句句提醒自己,必要老老實實依教奉行。

  “阿彌陀佛”四字,中文翻譯“無量覺”。“阿”翻作“無”;“彌陀”翻作“量”;“佛”翻作“覺”。無量覺!是指對于一切事、一切物、一切萬法,樣樣都要覺而不迷。念這句佛號,就是提醒我們,對經典所有的教訓不能忘記,不能虧失,這樣佛號念得就有功德。否則單單念這句佛號,提不起自己的警覺,這樣佛號念了沒有用處,只是口善而已,不能往生。往生著重在修行。

  思惟熟計。欲得度脫。

  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,也就是真正的警覺心。常常想,常常“計度”。“計”是計畫;“度”是度量,就是衡量。用什麼方法脫離叁界六道,用什麼方法能真正超越六道輪回,要常常想這樁事。印光大師教我們常常想到“死”,死到臨頭,怎麼辦?人若常想這個問題,就不會迷惑顛倒,就會放下,也就會認真的念佛。凡是放不下,念佛不認真,都是不怕死的人,都是貪戀這個世界的人。現在不怕死,等死到臨頭的時候就害怕。那時害怕已經遲了,來不及了!所以覺悟的人早作預備,愈早愈好。

  晝夜常念。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。

  想來想去,我想了幾十年,也讀了不少大乘經論,只有這條路可靠,這條路穩當,這條路有把握,就是決定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一心一意要見阿彌陀佛。蕅益大師在《要解》中說,發決定求生淨土的心,即是發無上正等正覺大菩提心。

  十日十夜。乃至一日一夜。不斷絕者。壽終皆得往生其國。

  在一生中找個十天的假期,應該是找得到的。十天找不到,一天總可以找到。這是勸我們“大修齋戒,一心清淨”,修十日十夜。如果不行,總有一天一夜。經上沒跟我們講,還是一生修一次,是一年修一次,還是一個月修一次。沒有說明,就是都可以,這是真的。《阿彌陀經》上講“若一日到若七日”,七天精進念佛,就能成功。《阿彌陀經》經文很短,說得簡略;本經說得詳細。若一日到若七日,“一日”是一日一夜,“二日”是二日二夜,“七日”是七日七夜。功夫不能間斷。打佛七,就是根據《阿彌陀經》來的。

  真正佛七是七日七夜,這句佛號不間斷、不夾雜,克期取證。今天我們念佛的功夫,雖然念七天,又夾雜、又間斷,所以功夫不得力。自古以來,有不少人一個月修一次。他平常工作繁忙,我們沒有看到他念佛,也沒有看到他誦經。但是一個月中,他就利用休假的時間,多的時候念十天十夜、五天五夜,少的大概兩天兩夜、叁天叁夜。他們是這樣修行的,非常精進,往生也有很多瑞相。這是值得我們參考的。平常除了定課之外,還有散課,就是比不念好。

  七天七夜,一般人受不了,精神體力不夠。從一天一夜開始練習,練習一兩年,再增加到二天二夜,這樣就好,慢慢的進步到能一個月修一次。當然最理想的是一星期修一次,非常如法。這也是不間斷,因爲每星期修一次,一生都不缺,即符合本經所講的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”。每星期修一次,一生都不中斷,這樣修行非常難得。

  修學的方法要注意,這一天一夜一定要有人護持,有人照顧生活起居,照顧飲食。如果在自己家裏有一個房間作念佛堂,一個人修行很好。進念佛堂之後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絕對不能有閑雜的事打攪。一天一夜不見客,不接電話,所有外緣全部斷絕;只有一句佛號,什麼都不想,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。出聲念、默念都可以。坐累了,拜佛,讓身體活動,或者經行(就是繞佛),走動走動。叁個方法:一是拜佛,一是經行,一是靜坐,用這些方法來調節身體,使身體不至于疲勞。二十四小時不可以睡眠。累了休息一下,就不是一日一夜。二十四小時一定要提起精神,才算數;打瞌睡就不行,一天的修行就不算數。

  大衆在一起共修,要有一個內護。內護就是在佛堂裏照顧的,通常稱“主七師”。主七和尚不念佛,不打佛七,他是照顧大家的,專門看大家的狀況,矯正毛病。坐,得坐得直,腰挺直;坐不像坐,就不行,香板要輕輕的敲幾下。姿勢不對,影響身體,一定要坐得直,彎著腰容易打瞌睡,精神提不起來。無論坐著、站著、走著,一定要精神飽滿。

  實在講,共一個場所,各人修各人的,這樣好。因爲現在我們在一起共修,大家根性懸殊很大,年齡差距很大,用統一的號令不免生煩惱。譬如拜佛,年歲大的人沒有體力,定要慢慢拜;年輕人就拜得很快。要是敲引磬,統一動作,年輕人嫌太慢,年老的人嫌太快。即使維那師敲法器很適中,也會令人生煩惱,不如各人修各人的,不要用引磬,不要打法器。兩個人拜佛,喜歡快拜的就快拜,喜歡慢拜的就慢慢拜,互不幹擾,大家都沒有煩惱,這個法子好。至于繞佛也是如此。因此場地要大,人數要少。

  在一起共修,最理想的是不超過十個人。像我們這麼樣大的場所,不超過十個人非常理想。拜佛、經行、止靜都方便,確實能得利益。人多了,可以分班,十個人一班。我出國時,這邊講經的活動比較少,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念佛。一星期念一次,二十四小時精進念佛,這是依照經典修行。飲食預先做好一份一份,到時候有護法送來。送來時不打招呼,不要說“吃飯時候到了,大家吃飯!”這樣功夫就夾雜。大家念著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”,佛號裏夾雜著「吃飯”的念頭,這樣不好。所以,飯送到這地方,擺在旁邊的桌上,想吃的就自己去吃,不要招呼別人。吃飯也念佛,佛號不間斷。吃完了把碗筷一放,有護法的人收拾,不要再理會。進念佛堂來沒有別的,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這就對了,要這樣子念。

  所以此處講,“乃至一日一夜,不斷絕者,壽終皆得往生其國”。此是講下輩往生,可見往生不是容易事。念佛法門比一切大乘法門容易,但也不能看得太容易,還是要如法修行。

  下面經文說明“一心叁輩”之人,往生淨土並不拘于專修淨宗的。他們修學其他的大乘法門,以所修的功德回向求生淨土,也能得生。足顯彌陀宏願、淨土法門的廣大平等,理事皆不可思議。

  行菩薩道。諸往生者。

  此句就是指所有修學大乘的行人,不管是那一宗、那一個法門。“諸往生者”,指得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,一定是平等的;不是不專修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比不上專修的。往生到那裏一定平等。

  皆得阿惟越致。

  “阿惟越致”是梵語,翻成中文是“不退轉”。不退轉是七地以上的菩薩;八地稱爲“不動地”。嚴格的講是八地以上。這是指果位。

  皆具金色叁十二相。

  此句是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色相、受用平等,與佛沒有兩樣。

  皆當作佛。

  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人,回向求生淨土者,與叁輩往生的沒有兩樣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必定在一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,也就是一生決定成佛。

  欲于何方佛國作佛。從心所願。

  “作佛”不是心裏起念頭,我要作佛。假如起這個念,就是妄念。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還會起妄念嗎?不可能,決定沒有妄念,決定沒有作佛的念頭。他怎樣到他方世界作佛?完全應衆生的感,“衆生有感,菩薩有應”,感應道交。那一方的衆生希望有一尊佛出世來教化他們,那一方衆生與這一位菩薩有緣,菩薩自然就以佛身去度化衆生。就像《普門品》所說的,“應以佛身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爲說法”,決不是有意,決不是有念,完全是自自然然。佛經講“法爾如是”,自自然然是這麼一回事,沒有絲毫作意,沒有絲毫勉強。無論現什麼身,都是這樣,都不是作意的。我們在因地念佛,也不應該作意,作意是障礙。

  隨其精進早晚。求道不休。會當得之。

  “得之”指成佛、度生。到西方極樂世界,決定成佛。但是有的人很快就證得無上佛果,有些人比較慢一點。快、慢怎麼形成的?有的精進,有的比較懈怠。如果比他方世界的菩薩來說,他不會退轉。他方世界的菩薩不進則退,而且退的幅度很大。我們要曉得,就是因爲進進退退,所以成就非常困難,要很長的時間真實積功累德,才能達到目標。

 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好處,就是獲得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,圓證叁不退。這是十方世界修行人念念希求,而求不到的,唯獨西方世界有。這也是一切諸佛如來,苦口婆心勸我們求生西方的真實義。這個修行的場所實在太殊勝,無比的殊勝。

  不失其所願也。

  此“願”包含菩薩在因地所發的無量弘願。我們這一生曾經發過很多願,有很多願都忘掉了。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也常常發願,當然現在完全不記得了,因爲衆生有隔陰之迷。可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這一生、過去生、再過去生,生生世世所發的弘願都記起來,一樣也沒有忘掉;而且有能力兌現,願願都能圓滿。因爲此時有智慧、有神通、有道力,故皆能圓滿,不失其所願。

  這是說明十方世界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人,把修學的功德回向求生淨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也得這樣殊勝的果報。最後世尊作了總結,還是苦口婆心的勸勉我們。

  阿難。以此義利故。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。諸佛如來。皆共稱贊無量壽佛所有功德。

  這一段經文很重要。“義”是義理;“利”是利益。佛所講的這兩品“叁輩往生”及“往生正因”,一直講到此。因爲這些道理、利益的原故,所以十方叁世無量無邊無數不可思議世界的無量諸佛,沒有一尊佛不贊歎阿彌陀佛。

  “無量壽佛”就是阿彌陀佛。“無量壽佛所有功德”,就是本經所細說的。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,也跟諸佛一樣,“稱贊無量壽佛所有功德”。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所講的,就是無量壽佛所有功德。由此可知,一切大小乘經論,十方如來未必都說,唯獨此經,沒有一尊佛不贊歎宣揚,沒有一尊佛不尊重稱說,沒有一尊佛不勸一切衆生求生淨土。這就曉得,這部經、念佛往生法門的功德之大。我們依照這個法門修學,豈不就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。這一段經文爲作證明,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一切諸佛所護念處。何況讀誦、受持,功德利益更不可思議。

  我常說,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,就是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無數諸佛爲我灌頂一次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確實有緣、有福、有善根,才遇到。善根、福德、因緣少的人遇不到。雖然在臺灣這幾年來我們盡力提倡這部經,可是不相信的人很多,不肯接受的人依然不少,原因在善根、福德、因緣不足。一定要多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才能遇到這樣殊勝的第一法門。

  我們在這部經的字裏行間逐漸認識,這是“諸佛正說第一經”,也肯定了善導大師講的“如來所以興出世,唯說彌陀本願海”。彌陀本願海,就是指《無量壽經》。因此,我在臺北請王王孫先生爲我治印二方,一是“如來唯一真傳”,一是“諸佛真傳之寶”,用志慶幸之意,願與我同學共享。

  

  

《無量壽經講記 往生正因 第二五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