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往生正因 第二五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据,作证明。各位要知道,博通经论是上根利智的人,学许多的经论法门,最后还能往生。我们这种中下根性的人不行;我们修学唯一有把握、靠得住的,就是一门深入。这是最有把握的,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心。中悔狐疑,应是少善根少福德之人。

  要当孝顺。至诚忠信。

  “孝顺”是对父母;“至诚”对佛菩萨、老师;“忠信”对一切大众。“忠”就是平等心,没有偏心。心偏了,就不是忠。“忠”这个字,上面是中,下面是心,心在当中,没有偏在两边。一偏,心就不忠了。所以,忠就是平等心。“信”是言而有信。离四种口过,才是信实。“忠”是讲存心,“信”是讲处世、待人、接物,在形相上远离四过。合起来看,是行门“四善”。这是修学的基本条件,不能缺少的。

  当信佛经语深。当信作善得福。

  佛的智慧深广、究竟、圆满,所以佛经的含义也是无限的深广。在言语上,有些场合佛讲得深,有些场合佛讲得浅。因为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是“应机施教”,也就是完全看听众。听众程度浅,他就说得浅;听众程度深,他就说得深。因为程度浅的,讲深的,他听不懂,得不到利益;程度深的,讲得浅,他觉得没味道,太浅显了,不值得来学习。一定要了解当时讲经的情况。在语言文字上,一切经的浅深确实不同。《无量寿经》殊胜,因为它的目的是普度一切不同的根性,上自等觉菩萨,下至地狱众生。这经妙在那里?经文一展开,浅的人看得浅,深的人看得很深,这就妙。不像其他的经,经文深的,决定不可以看浅;浅的经,也不能看深。

  将来佛法灭尽,这一部经还能住世一百年,凡是遇到这部经的人必定得度。遇到了,要是不信、不愿,等于没有遇到。所以,遇到又能信、愿、老实念佛,决定得度,往生不退成佛。这一点我们要深信无疑。

  要相信“作善得福”,种什么样的因,一定得什么样的果报,因缘果报,丝毫不爽。但是有些众生,业障习气非常重,跟他说,他晓得,可是转眼之间就忘了。毛病习气时时犯,犯了也知道,就是改不过来。有同修来问我,我也没法子。不但我没办法,问佛,佛也没办法,因为全是自己的事。一定要痛下决心,认真忏悔,把毛病习气改过来才能成功。

  奉持如是等法。不得亏失。

  佛在前面讲的这些原则与纲领,一定要记住,一定要遵守,一定要做到。“不得亏失”。“亏”是做得不圆满,有欠缺;“失”是忘记。虽然晓得,没有照做;纵然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这样往生的因缘不具足。这一句“阿弥陀佛”具足经典里所有的教训,念佛即是提醒自己,不要亏失世尊在《无量寿经》上对我们的教训。句句阿弥陀佛,就是句句提醒自己,必要老老实实依教奉行。

  “阿弥陀佛”四字,中文翻译“无量觉”。“阿”翻作“无”;“弥陀”翻作“量”;“佛”翻作“觉”。无量觉!是指对于一切事、一切物、一切万法,样样都要觉而不迷。念这句佛号,就是提醒我们,对经典所有的教训不能忘记,不能亏失,这样佛号念得就有功德。否则单单念这句佛号,提不起自己的警觉,这样佛号念了没有用处,只是口善而已,不能往生。往生著重在修行。

  思惟熟计。欲得度脱。

  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,也就是真正的警觉心。常常想,常常“计度”。“计”是计画;“度”是度量,就是衡量。用什么方法脱离三界六道,用什么方法能真正超越六道轮回,要常常想这桩事。印光大师教我们常常想到“死”,死到临头,怎么办?人若常想这个问题,就不会迷惑颠倒,就会放下,也就会认真的念佛。凡是放不下,念佛不认真,都是不怕死的人,都是贪恋这个世界的人。现在不怕死,等死到临头的时候就害怕。那时害怕已经迟了,来不及了!所以觉悟的人早作预备,愈早愈好。

  昼夜常念。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。

  想来想去,我想了几十年,也读了不少大乘经论,只有这条路可靠,这条路稳当,这条路有把握,就是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一心一意要见阿弥陀佛。蕅益大师在《要解》中说,发决定求生净土的心,即是发无上正等正觉大菩提心。

  十日十夜。乃至一日一夜。不断绝者。寿终皆得往生其国。

  在一生中找个十天的假期,应该是找得到的。十天找不到,一天总可以找到。这是劝我们“大修斋戒,一心清净”,修十日十夜。如果不行,总有一天一夜。经上没跟我们讲,还是一生修一次,是一年修一次,还是一个月修一次。没有说明,就是都可以,这是真的。《阿弥陀经》上讲“若一日到若七日”,七天精进念佛,就能成功。《阿弥陀经》经文很短,说得简略;本经说得详细。若一日到若七日,“一日”是一日一夜,“二日”是二日二夜,“七日”是七日七夜。功夫不能间断。打佛七,就是根据《阿弥陀经》来的。

  真正佛七是七日七夜,这句佛号不间断、不夹杂,克期取证。今天我们念佛的功夫,虽然念七天,又夹杂、又间断,所以功夫不得力。自古以来,有不少人一个月修一次。他平常工作繁忙,我们没有看到他念佛,也没有看到他诵经。但是一个月中,他就利用休假的时间,多的时候念十天十夜、五天五夜,少的大概两天两夜、三天三夜。他们是这样修行的,非常精进,往生也有很多瑞相。这是值得我们参考的。平常除了定课之外,还有散课,就是比不念好。

  七天七夜,一般人受不了,精神体力不够。从一天一夜开始练习,练习一两年,再增加到二天二夜,这样就好,慢慢的进步到能一个月修一次。当然最理想的是一星期修一次,非常如法。这也是不间断,因为每星期修一次,一生都不缺,即符合本经所讲的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阿弥陀佛”。每星期修一次,一生都不中断,这样修行非常难得。

  修学的方法要注意,这一天一夜一定要有人护持,有人照顾生活起居,照顾饮食。如果在自己家里有一个房间作念佛堂,一个人修行很好。进念佛堂之后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绝对不能有闲杂的事打搅。一天一夜不见客,不接电话,所有外缘全部断绝;只有一句佛号,什么都不想,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。出声念、默念都可以。坐累了,拜佛,让身体活动,或者经行(就是绕佛),走动走动。三个方法:一是拜佛,一是经行,一是静坐,用这些方法来调节身体,使身体不至于疲劳。二十四小时不可以睡眠。累了休息一下,就不是一日一夜。二十四小时一定要提起精神,才算数;打瞌睡就不行,一天的修行就不算数。

  大众在一起共修,要有一个内护。内护就是在佛堂里照顾的,通常称“主七师”。主七和尚不念佛,不打佛七,他是照顾大家的,专门看大家的状况,矫正毛病。坐,得坐得直,腰挺直;坐不像坐,就不行,香板要轻轻的敲几下。姿势不对,影响身体,一定要坐得直,弯著腰容易打瞌睡,精神提不起来。无论坐著、站著、走著,一定要精神饱满。

  实在讲,共一个场所,各人修各人的,这样好。因为现在我们在一起共修,大家根性悬殊很大,年龄差距很大,用统一的号令不免生烦恼。譬如拜佛,年岁大的人没有体力,定要慢慢拜;年轻人就拜得很快。要是敲引磬,统一动作,年轻人嫌太慢,年老的人嫌太快。即使维那师敲法器很适中,也会令人生烦恼,不如各人修各人的,不要用引磬,不要打法器。两个人拜佛,喜欢快拜的就快拜,喜欢慢拜的就慢慢拜,互不干扰,大家都没有烦恼,这个法子好。至于绕佛也是如此。因此场地要大,人数要少。

  在一起共修,最理想的是不超过十个人。像我们这么样大的场所,不超过十个人非常理想。拜佛、经行、止静都方便,确实能得利益。人多了,可以分班,十个人一班。我出国时,这边讲经的活动比较少,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念佛。一星期念一次,二十四小时精进念佛,这是依照经典修行。饮食预先做好一份一份,到时候有护法送来。送来时不打招呼,不要说“吃饭时候到了,大家吃饭!”这样功夫就夹杂。大家念著「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”,佛号里夹杂著「吃饭”的念头,这样不好。所以,饭送到这地方,摆在旁边的桌上,想吃的就自己去吃,不要招呼别人。吃饭也念佛,佛号不间断。吃完了把碗筷一放,有护法的人收拾,不要再理会。进念佛堂来没有别的,就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,这就对了,要这样子念。

  所以此处讲,“乃至一日一夜,不断绝者,寿终皆得往生其国”。此是讲下辈往生,可见往生不是容易事。念佛法门比一切大乘法门容易,但也不能看得太容易,还是要如法修行。

  下面经文说明“一心三辈”之人,往生净土并不拘于专修净宗的。他们修学其他的大乘法门,以所修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,也能得生。足显弥陀宏愿、净土法门的广大平等,理事皆不可思议。

  行菩萨道。诸往生者。

  此句就是指所有修学大乘的行人,不管是那一宗、那一个法门。“诸往生者”,指得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,一定是平等的;不是不专修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比不上专修的。往生到那里一定平等。

  皆得阿惟越致。

  “阿惟越致”是梵语,翻成中文是“不退转”。不退转是七地以上的菩萨;八地称为“不动地”。严格的讲是八地以上。这是指果位。

  皆具金色三十二相。

  此句是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色相、受用平等,与佛没有两样。

  皆当作佛。

  修学其他大乘法门的人,回向求生净土者,与三辈往生的没有两样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必定在一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,也就是一生决定成佛。

  欲于何方佛国作佛。从心所愿。

  “作佛”不是心里起念头,我要作佛。假如起这个念,就是妄念。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还会起妄念吗?不可能,决定没有妄念,决定没有作佛的念头。他怎样到他方世界作佛?完全应众生的感,“众生有感,菩萨有应”,感应道交。那一方的众生希望有一尊佛出世来教化他们,那一方众生与这一位菩萨有缘,菩萨自然就以佛身去度化众生。就像《普门品》所说的,“应以佛身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”,决不是有意,决不是有念,完全是自自然然。佛经讲“法尔如是”,自自然然是这么一回事,没有丝毫作意,没有丝毫勉强。无论现什么身,都是这样,都不是作意的。我们在因地念佛,也不应该作意,作意是障碍。

  随其精进早晚。求道不休。会当得之。

  “得之”指成佛、度生。到西方极乐世界,决定成佛。但是有的人很快就证得无上佛果,有些人比较慢一点。快、慢怎么形成的?有的精进,有的比较懈怠。如果比他方世界的菩萨来说,他不会退转。他方世界的菩萨不进则退,而且退的幅度很大。我们要晓得,就是因为进进退退,所以成就非常困难,要很长的时间真实积功累德,才能达到目标。

 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好处,就是获得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,圆证三不退。这是十方世界修行人念念希求,而求不到的,唯独西方世界有。这也是一切诸佛如来,苦口婆心劝我们求生西方的真实义。这个修行的场所实在太殊胜,无比的殊胜。

  不失其所愿也。

  此“愿”包含菩萨在因地所发的无量弘愿。我们这一生曾经发过很多愿,有很多愿都忘掉了。过去生中,生生世世也常常发愿,当然现在完全不记得了,因为众生有隔阴之迷。可是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这一生、过去生、再过去生,生生世世所发的弘愿都记起来,一样也没有忘掉;而且有能力兑现,愿愿都能圆满。因为此时有智慧、有神通、有道力,故皆能圆满,不失其所愿。

  这是说明十方世界修学其他大乘法门的人,把修学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,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也得这样殊胜的果报。最后世尊作了总结,还是苦口婆心的劝勉我们。

  阿难。以此义利故。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。诸佛如来。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。

  这一段经文很重要。“义”是义理;“利”是利益。佛所讲的这两品“三辈往生”及“往生正因”,一直讲到此。因为这些道理、利益的原故,所以十方三世无量无边无数不可思议世界的无量诸佛,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阿弥陀佛。

  “无量寿佛”就是阿弥陀佛。“无量寿佛所有功德”,就是本经所细说的。释迦牟尼佛也不例外,也跟诸佛一样,“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”。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所讲的,就是无量寿佛所有功德。由此可知,一切大小乘经论,十方如来未必都说,唯独此经,没有一尊佛不赞叹宣扬,没有一尊佛不尊重称说,没有一尊佛不劝一切众生求生净土。这就晓得,这部经、念佛往生法门的功德之大。我们依照这个法门修学,岂不就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。这一段经文为作证明,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一切诸佛所护念处。何况读诵、受持,功德利益更不可思议。

  我常说,这部经从头到尾念一遍,就是十方世界无量无边无数诸佛为我灌顶一次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们确实有缘、有福、有善根,才遇到。善根、福德、因缘少的人遇不到。虽然在台湾这几年来我们尽力提倡这部经,可是不相信的人很多,不肯接受的人依然不少,原因在善根、福德、因缘不足。一定要多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才能遇到这样殊胜的第一法门。

  我们在这部经的字里行间逐渐认识,这是“诸佛正说第一经”,也肯定了善导大师讲的“如来所以兴出世,唯说弥陀本愿海”。弥陀本愿海,就是指《无量寿经》。因此,我在台北请王王孙先生为我治印二方,一是“如来唯一真传”,一是“诸佛真传之宝”,用志庆幸之意,愿与我同学共享。

  

  

《无量寿经讲记 往生正因 第二五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