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2002年參訪韓日專刊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我讀過池田大作先生與湯恩比博士談話的中文譯本,他們曾經想到這些問題,並認爲全世界這樣一個大國,能維持大一統兩千多年而不衰,這是中國文化。他認爲解決二十一世紀全世界的問題,還是“孔孟學說”與“大乘佛法”。

  現在要真正把佛教與儒家教育再興旺起來,在全世界只有日本與中國還有這個根。所以,我到日本來,主要是了解日本佛教界老人對于漢學研究的狀況。希望全世界有共同思想、理念的,能將力量集合起來,把儒佛在全世界發揚光大,這對世界和平很有幫助。這是現代非常迫切的問題。

  第一次世界大戰、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我們很深的教訓,如果世界再發生第叁次世界大戰,將是毀滅性的戰爭。今天世界上許多沖突,要是用報複、戰爭的手段,決定不能化解。報複的思想與手段,只會使仇恨愈結愈深,問題愈來愈嚴重,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。而中國與日本在二戰的教訓,也可以讓世人去思考與反省。

  過去中日戰爭之前,日本與中國佛教界有很多高僧大德,努力希望能化解戰爭,結果沒有能做到。我們今天看到這一段曆史,知道他們的想法、做法是正確的。

  美國在西方崛起之後,對整個世界來講,危險性比二戰之前還要嚴重。如果發動戰爭,不但不能解決問題,只有加深仇恨,仇恨的報複會讓彼此都感覺非常痛苦。所以,我們希望大家都能覺悟,放棄報複,放棄用武力作手段,能和平共處。

  現在唯一的辦法,只有靠宗教的力量,希望全世界宗教領袖能覺悟,團結起來勸導信徒。現在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民,比例很大,我們合作帶頭來做。

  現在也有不少學校在推動世界和平的工作。澳洲這些年采取開放政策,大量的移民來自不同的國家,不同的族群,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宗教信仰。他們進入澳洲,要如何與澳洲人和睦相處,國家很重視這個問題。所以,國家有多元文化部,州與縣市有多元文化局,由國家來推動團結宗教與族群,大家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。現在澳洲學校有計畫,明年春天組團到每個國家去訪問。昆士蘭大學是教授組團,格裏菲斯大學是宗教組團,這兩個學校做得很積極。

  所有宗教的經典教義,都是講要以愛心對衆生,所以沖突的根本就是自己的內心,是利益自己還是利益別人。沖突問題要從根本解決,根本要是不能解決,枝葉就很困難。因此,我們把愛發揚光大,能愛別人,能幫助別人,世界就和平了。

  我上次來日本,水谷先生爲我辦了一個歡迎會,淨土宗各個門派都到了,以往他們是不往來的。當時我說,佛教不管多少宗派都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,好像親兄弟一樣,如果彼此不往來,老人心裏就難過了。其他的宗教與我們的關系是堂兄弟、表兄弟,所以佛法講整個宇宙所有一切衆生都是一家人。

  因此,經典教義要深入研究,如果信仰宗教,不要經典,障礙、隔閡就産生了。而且宗教的教學,實在講是生活教育,非常實用,不是玄學。

  我在新加坡時,曾經和南非的幾位基督教徒一起吃飯,他問我:“基督教、天主教、猶太教,您怎麼看法?”我說:“這叁教是一家人,叁教根據的經典都是《新舊約》。”猶太教相信《舊約》,排斥《新約》。天主教是《新舊約》都包容。基督教是相信《新約》,排斥《舊約》。其實都是一部書。但一家人分叁派,猶太教是皇帝那一派,以上帝爲中心;天主教是皇後那一派,以瑪利亞爲中心;基督教是太子那一派,以耶稣基督爲中心。我這樣比喻,他們很同意。

  又問我:“對阿富汗毀掉佛像,怎麼個看法?”佛像是曆史傳下來的文物,文物都應當保存,因爲它是屬于整個世界的,是全世界人類共有的,不應該毀掉。他們毀掉佛像是一種宗教情緒,民族狹義的意識,這是對于佛教及自己本身的教義都不了解。他們的神是“阿拉”,阿拉是仁慈的,仁慈怎麼會做破壞的事情?

  不同的宗教、族群就像一個身體,身體有很多不同的器官。我比喻佛教是眼睛,天主教是耳朵,伊斯蘭教是鼻子,都是第一,世界才有和平。如果說我的宗教好,就好像我這個鼻子好,眼睛壞了,耳朵也壞了,最後還是死路一條。所以,文化是多元的,一定要大家都好,彼此都了解、尊敬,互相協助,這個世界就是健康的,這個社會是和平、繁榮、興旺,人民過幸褔美滿的生活。如果只有我自己,沒有別人,決定有沖突,決定有戰爭,到最後就毀滅了。

  佛教不同的宗派,就像一個大學不同的院系,依據的經典不一樣,修學的方法不一樣,但是方向、目標完全相同。所以,我們對不同的宗派都是非常尊敬的,我們也盡一切力量幫助每個宗派,像我們印送經書,不完全是淨土宗的,所有宗派的典籍都有印。

  記者:請您再講一講您的基本想法?

  淨空法師:最基礎的就是我們對佛教要有正確的看法。民國初年(西元一九二叁年),歐陽竟無先生在第四中山大學(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)有一次講演,題目是“佛教非宗教、非哲學,而爲今世所必需”。我從這一篇講演體會到,佛教就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,確實是從事這個教學工作四十九年。他的學生來自許多不同的國家、不同的種族、不同的宗教,我們在經典上都能看到。他教學的中心,就是“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”。我們首先要肯定這個方向、目標,我們走的與一般宗教不同,完全走的是教學,是以經典爲主,並以此修養自己的身心,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、看法、行爲,這就是修行。行是行爲,修是修正。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行爲有了錯誤,把它修正過來,就是修行。

  佛講的經典非常之多,但那時交通不便,傳到中國來的是少部分。其實這些經典都是教導我們如何做人,人與人如何相處,如何與自然環境相處,如何與天地鬼神相處。天地鬼神就是科學所講的不同維次空間,佛經講不同維次的空間是“法界”。而不同維次空間的來源,是衆生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變現的。所以,有很多宗教,特別是印度的宗教,透過禅定的方法,把自己的妄想、念頭息住,息住之後,空間就突破了,能看到過去、未來。所以,人無法見到過去、未來,就是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界限就無法突破。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,法是方法,門是門徑,實際上都是修禅定,只是使用的方法、手段不同,目的是相同的。

  定律法師:按一般宗教的講法,佛教是屬于多神教,基督教、其他的教都是一神教。對世界和平來講,請問我們要用什麼形式來解釋,他崇拜的是一個,但現在互相沖突,而佛教沒有這種想法,是非常慈悲的。

  淨空法師:“一神教”就好像一個人的身體,“多神教”就好像身體有很多器官,有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嘴、手、足。部分集合起來是一個,即《華嚴經》雲:“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”,這個問題就化解了。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,釋迦牟尼佛是代表我們自性的仁慈、清淨,釋迦是仁慈的意思,牟尼是清淨的意思。阿彌陀佛,“阿”翻作無,“彌陀”翻作量,“佛”翻作覺悟,就是我們自性裏面無量的智慧、覺悟。所以,佛教用許多的佛、菩薩,代表我們自性的智慧、能力是無量無邊的,而無量無邊是一個自性。就像一個人聰明能幹,在社會上有很多事業,名片一拿出來,擡頭有很多,但還是一個人。很多擡頭就好像多神,一個人就是一個真神,是這個意思。

  又譬如四大菩薩,地藏菩薩代表孝,孝順父母,尊敬師長;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,能愛世間一切人;文殊菩薩代表智慧;普賢菩薩代表實行,統統落實到生活上。所以,合起來是一個,分開了是四個。現在我們這個理念,對很多宗教的這些領袖、傳教師來談,他們都能接受。佛教經典內容太豐富了,對現代人講跟古時候講不一樣。古時候人有基礎,點到就懂得了;對現代人就要細講,否則他根本不能理解。

  記者:今天見到師父很高興!現在世界很複雜,愈來愈混亂,作爲新聞界和輿論界,也有很多應該做的事情。看到師父這樣勤奮,不辭辛苦的工作,很敬佩您!我回去要好好學習,並爲您多宣傳。

  淨空法師:多多指教!

  十四、日本大阪石井牧師座談會(11/8于日本攝影製作公司)

  淨空法師致詞:

 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于一切大衆至善圓滿的教育。我們仔細去觀察釋迦牟尼佛的一生,他自從覺悟之後,一生講經叁百余會,說法四十九年。佛每天都是從事于教學的工作,與中國孔老夫子當年在世的教學是相同的。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不分國家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,有教無類,真誠熱心的教導衆生,解決個人問題、家庭問題、社會問題,這是他一生所教學的內容。

  佛所教的內容範圍非常深廣,特別是對于現代二十一世紀社會複雜的問題,都有原則性的指導,與解決的理論與方法。學佛最重要的,就是把釋迦牟尼佛的教學發揚光大。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,寺院就是學校,是翻譯經典與講學的場所。此次到日本來,希望能帶動日本的佛教道場,都能恢複講經與教學。

  中國近兩百年來,時局不安定,出家人的素質逐漸往下降,所以佛教教學的工作幾乎是停滯的。此次我到日本來訪問,看到日本的情形與中國很類似。但畢竟日本與中國還有古老文化的基礎,只要有心人來提倡,還是有希望恢複的。

  釋迦牟尼佛的理念、精神與方法都非常圓融、活潑,所以我接觸佛教之後,自然感到很佩服、很歡喜,佛教確實能做到本土化與現代化。如果不懂得這個精神與理念,這個差距就像代溝一樣。如果懂得本土化與現代化,古今中外都能融合成一體,它對于社會就有正面的貢獻。

  現代弘法確實比從前要困難很多倍,所以最重要的是自己對于儒、佛、道,要有正確的認識。不僅要理解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,儒、道也不例外,再仔細觀察全世界,幾乎所有宗教都不外乎是多元文化的教學。我們從一切宗教典籍裏,找到一個共同點,在佛家講是“慈悲”,在基督教、天主教講是“神愛世人”,在伊…

《2002年參訪韓日專刊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