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斯蘭教的《古蘭經》講是“阿拉確實是仁慈的”。所以,總歸納起來,“仁慈博愛”是所有宗教創始人教義的中心點。如果我們能學到仁慈博愛,再將之發揚光大,對于不同的族群、國家、宗教與文化,我們用一種真誠的愛心去愛護、關懷,真誠到極處一定能感動人。今天我們在全世界從事于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工作,最重要的就是用真誠心去感化。
首先,我們要肯定宗教是社會教育、是多元文化教育。教學是活活潑潑的,在不同的時代、不同的地區、不同的國家、不同的族群,當然有各種不同的方法,所以它不是一成不變的,這就是現代化與本土化。以佛教爲例子,佛有沒有形相?沒有。在日本看佛像,佛像像日本人;在中國看佛像,佛像像中國人;在西藏看佛像,佛像像西藏人;在泰國看佛像,佛像像泰國人,這就是本土化。懂得本土化才能契機,才能度那個地區的衆生,教學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。
還有一點一定要注意,經典是不變的,而注解要能適合當時人們的需要。在中國,唐朝注解適合于唐朝人;到宋朝,宋朝人又重新注解,因爲時代永遠在進步,所以宋朝人參考唐代的注解做出新的注解。到了元代、明代、清代,各個時代的注解都不一樣。
在現代,如果講經還用古代的那一套,肯定沒有人願意學習,所以今天我們應當把經典做二十一世紀的新說法。雖是新的,還是根據從前老的來講。譬如一棵老樹,年年發新枝、開新花,年年有新葉子,但新的花一定是在過去枝葉上長出來的。所以,這個學問永遠是新的,不會落伍,不會淘汰,永遠都在進步,這在佛法講“精進”,儒家講“日新又新”。這才是真實的學問,值得我們學習,發揚光大。因此,聖人的教誨都是相同的。
信仰宗教的人,都肯定宇宙之間有一位真神。在佛法不稱作“真神”,稱作“真如本性”。《華嚴經》講,這個世界、衆生都是“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”,這是宇宙、生命的來源,是同一個根源。譬如地球這麼大,生活在每一個地區的人,彼此不相往來,聖賢人有義務去教導他們,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,如何與自然環境相處,如何與天地鬼神相處,這幾乎是所有宗教教育的教學內容。
因此,他能分許多不同的身分、不同的形狀,說各個不同文化的言語,並有不同文字的表達方法。而他的內容、方向、目標是圓融的,都是希望人與人之間、人與自然環境、人與天地鬼神能真正做到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。這樣一切沖突自然化解,和平落實了,繁榮、興旺、幸福與美滿才能降臨到每一個衆生的身上,包括他的家庭、事業以及環境,這是我們肯定的。所以,從這個理念出發,宗教是一家人。
這是一個教育上的問題。如果我們做爲一個宗教徒,能熟悉自己的經典,真正明了自己宗教所講的理論,教主教導我們應當如何處事待人接物,問題就化解了。所以,宗教的沖突,可說是起源于對自己的宗教沒有深刻的理解,同時對其他宗教是一無所知,彼此又不相往來,就免不了發生懷疑。從懷疑産生誤會,由誤會提升變成不能接納,摩擦就無法避免了。所以,中國古人常講“通”,所謂“政通人和”,最重要的是溝通。如果常常往來,常常做朋友,不但我了解自己,我也了解別人,這樣沖突就能化解。
過去我講經也常說到,這個地球、社會像一個人的身體。我們都是地球人,生活在這一塊土地上,都是一家人。我們希望每個國家、族群、宗教都是第一,沒有第二。就像一個身體,不同的國家、族群、宗教是身體不同的器官,佛教是眼睛,基督教是鼻子,伊斯蘭教是耳朵。如果說我只愛我自己,其他都不要了,那只有眼睛好,鼻子、耳朵都壞了,這個人就生病了。所以,一定是每一個宗教都第一,每一個族群都第一,每一個國家都第一,我的每個器官都第一,身體就健康。
再擴大到整個宇宙,我們要求宇宙和諧,宇宙平等,宇宙一家。有如此大的心胸,才真正能做到彼此互相尊敬,平等對待,互助合作,這個宗教教育才能落實。由宗教教育可以恢複到家庭教育,學校的道德教育,社會的倫理教育,事在人爲,這需要真正覺悟的人,一起團結起來做這項工作。
在這個世界上,我們也遇到了不少真正熱心從事這個工作的人,我們非常尊重,希望把這個力量結合起來,産生一個改變社會、化解沖突、促進和平的力量。我們目前能做到的,就是宗教密切往來,互相交流,誠心誠意做朋友,彼此互相了解。從根本上來講,最好能聯合到全世界的宗教領導人、傳教師,在世界上建立一個宗教大學,每一個教成立一個學院,將來在全世界從事于宗教教育的工作。所以,確實變成了一家人,就給世界帶來真正的和平、幸福與美滿。
在大學裏面,教授要教導學生如何化解沖突,促進和平。但若單單教導這幾個學生,是收不到效果的,所以學校應當要有“遠程教學”,就是有衛星電視。老師在衛星電視上課,學生則是全世界的宗教徒。這樣能喚醒、覺悟一般信仰宗教的人,這是安定社會、促進世界和平極大的力量。我們現在也正努力在做。
戰勝別人不是英雄,戰勝自己的煩惱習氣,戰勝自己的不善知見,才稱作“大英雄”。佛經教導我們,我們的心善看一切人都是善人,我們的心不善看一切人都不是善人,佛法講“境隨心轉”,外面的境界確實沒有善惡。譬如說我喜歡這個人,但是另外一個人很討厭他,可見得這並沒有絕對的標准,也就是每個人的標准都不一樣。佛菩薩的標准是佛菩薩沒有自己的標准,他把自己的標准放棄了,所以他平等了。如果說自己設立一個標准,就永遠與許多人事物對立。我們要把所有標准放下,讓自己的心與虛空一樣,“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”。這樣我們與最高層次的神明能平等相處,和睦對待;與畜生道、地獄道也能平等對待,和睦相處。這多麼自在!這是聖賢教導我們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,一定要學習,要從自己本身去做到,能愛一切人。
我這次講的《八大人覺經》,裏面有“不念舊惡,不憎惡人”,我們決定不把別人的不善放在自己心上,要讓自己的心真正做到純淨純善,在這個世間沒有冤親債主,沒有對立,這一生過得多幸福、多美滿!所有宗教的經典都是這樣教人,問題是我們自己要能信、能理解,並認真去做,這才是真正接受聖人的教誨。如果學了之後做不到,就很對不起教主,對不起聖賢一番教誨的苦心。
我們在新加坡幫助所有宗教做慈善事業,當初有些佛教徒不理解,批評佛教徒布施供養法師的錢拿來供養其他宗教。我解答說:佛教我們做慈善事業,我現在沒有做,別的宗教做了,我們拿錢到那裏去供養,等于是我們投資。譬如他們到非洲救病苦的人,他們有醫生和醫療隊,我們送五萬元美金給他們做醫藥費。他們缺少救護車,我也送了一輛救護車。他做、我做是一樣的,何必要分彼此?這種分別是錯誤的。所以,慈善救濟苦難衆生的事業,一定要合作。
我們在新加坡舉行溫馨晚宴,在澳洲也舉辦溫馨晚宴,我們接待這些貧苦的老人,每個星期請他們來吃飯。吃飯的時候絕對不談宗教,只是無條件的供養,無條件的照顧,安慰這些老人。大家心裏歡喜,感到他們一生當中,從未遇過這樣親切、和睦的團體,這就是回饋。我們尊敬別人,別人尊敬我們;我們愛護別人,別人愛護我們;我們幫助別人,別人幫助我們。所以,得到政府的贊歎,也得到民衆的歡迎。圖文巴是澳洲最保守的基督教的一個區域,我們在那裏能做成功,就是把教義付諸于實際生活,絕對不是空談。
石井先生剛才有一個問題,我還沒有回答他,他問到:“對于不同的宗教,如何能容納?”佛法教導我們“依法不依人,依義不依語,依了義不依不了義,依智不依識”。這裏面最重要的意思,就是不同的宗教、不同的學派其思想與言行,是否與《聖經》相應。如果相應,我們能接受;不相應,再好的宗教也不能接受。守住這個原則,問題就化解了。
貳、後記
一、參訪獲益
我這次去日本參學有兩大收獲。第一、這些年來,我心目當中全世界所有宗教的創教人都是佛菩薩化身。我有此認知,但是從未聽別人有此講法。九十七歲的中村康隆老和尚對參訪團叁十幾人的開示中講得很清楚,所有宗教的創始人、神聖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。我聽了很歡喜,他給我印證。我們團結全世界宗教,肯定所有宗教教學的宗旨就是“仁慈博愛”,所有宗教教學的目標都是幫助衆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我們這些年來做得沒有錯誤,全世界的宗教是一家人。
第二是修學。我在澳洲辦“淨宗學院”,教學的期限是九年,前兩年是基礎教育,德行教育;中間叁年是基本教學,學習“淨土五經一論”;後四年則專攻一部。這次在日本,比睿山執事長帶我們參觀祖堂,他說過去日本各宗派的祖師大德們都在比睿山修行,期限沒有少過十六年;十年基礎教育,六年專科教育,所以十六年不下山。這跟我的想法相同,我要求九年不下山。
我招收學生的第一個條件:你到“淨宗學院”求學,九年不能下山,沒有寒暑假,過年也沒有放假。你要是肯學,就把心定下來,九年不下山,心定了才能開慧。我訪問比睿山時堅定了我這個信念,“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”才能培養出人才。
當然這種教學方式現在很多人受不了,但是九年不能再少了。我爲什麼不要求十六年?現在人沒有這個定力、耐心,我要是定十六年,可能一個學生都找不到。所以我希望能有十到二十個學生,九年不下山,才能有成就;心浮氣躁,決定不能成就。
前兩年要學戒律、學禮;沒有禮,儒就沒有了;沒有戒,佛就沒有了。儒家的禮,我們采選修;佛法的戒,我只選《沙彌律儀》。我們把水平降到最低,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要是做不到,你不是出家人,不是佛弟子。末法時期,一切衆生煩惱習氣很重,我不敢要求太多,只要求十戒二十四門威儀,一定要落實做到。
我把這些理念說給日本人…
《2002年參訪韓日專刊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