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2002年參訪韓日專刊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聽,也希望日本真正有志之士到我們學院來同學。這是真正續佛慧命,利樂有情,如此方能莊嚴佛國土。

  二、仁慈博愛

  這次我在日本見到九十七歲的中村康隆老法師,他跟我們講開示,說世界所有一切宗教的創始人,所有宗教的神聖,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;老法師跟我們所想、所講的完全相同。

  我提倡宗教教育,在全世界團結各種宗教,依什麼理論?“仁慈博愛”,這是智慧,這是德行。“仁”,有人有我,己所不欲勿施于人;“慈”,慈悲。慈悲跟愛形象一樣,根源不同。慈悲是依智慧,一般人的愛是依感情。換言之,智慧的愛、理智的愛就是慈悲;凡是感情的,稱之爲愛。所以,愛會變,慈悲不會變。

  “仁慈博愛”是所有宗教教學的中心理念。佛法常講“慈悲爲本,方便爲門”。基督教、天主教講“神愛世人”。伊斯蘭教的《古蘭經》,在每一段經文前面都冠上“阿拉確實是仁慈的”。所以,所有宗教教學的中心都是仁慈博愛,愛的教育!我們要把仁慈博愛落實,中國古人所說的作聖之徒,徒弟就是學生,我們要做聖人的徒弟、學生。

  一個仁慈博愛的人怎麼會傷害社會、傷害衆生?蚊蟲、螞蟻都不忍心傷害,還會愛護、幫助它,何況是人物!這是世間所謂“真善美慧”的教學。我們不能舍棄仁慈博愛,舍棄了,世間哪有不亂的道理!何謂道?一切順乎自然是道;違背自然,就是非道。佛法講隨順自性、隨順性德,這是大道;違背自性、違背性德,就是造業。

  何謂自性?何謂自然?植物春生夏長,秋收冬藏,順乎自然,這是道!人倫的自然秩序是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君臣、朋友,這是人與人的關系,這個關系是自然的,自然就是道。遵守自然的法則,父慈子孝,夫義婦聽,兄友弟恭,君仁臣忠,朋友有信,就是德。八德有兩種講法,一種是“孝、弟、忠、信、禮、義、廉、恥”,另一種是“忠、孝、仁、愛、信、義、和、平”。古聖先賢沒有不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。

  我們的生活也要順乎自然。現在人起了個妄想,想“人定勝天”、“我要改造大自然”。你要勝,你跟天鬥、跟大自然鬥,結果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,變成了天災人禍。人何以會有這個妄念?沒有接受聖賢教育。因此,天災人禍是自作自受,不是沒有原因的。

  佛法講得很深,一般人不太能接受。佛法講水災是貪心變現的,火災是嗔恚心變現的,風災是愚癡變現的,地震是傲慢不平變現的。外面環境是隨著心在轉,佛家常講“境隨心轉”,心是宇宙的主宰。你的心善良,就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。你的心充滿了貪嗔癡慢,什麼災難都來了。自己還怨天尤人,不知道這個業因是從自己不善的念頭與行爲上産生的,把責任都推到外面,說這是自然災害,不是人爲的,自己造作業因,自己完全不負責任。

  這個道理深,一般初學的人很難接受,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刹土衆生都是“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”。曉得此原理,再看佛經上所講的,你就會認同。

  叁、淨宗學院

  這一次我們在日本比睿山參學,聽說從前日本的祖師大德在山上修學,期限最少是十六年,十年基礎教育,六年專科教育。這與我辦“淨宗學院”的想法吻合,他們是十六年,我現在要求九年。真正想在這一生成就的人,這不能不留意。

  “淨宗學院”的課程是以“淨業叁福”爲基礎,用兩年的時間來學習。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”如何落實?我們采取儒家的《弟子規》。《弟子規》的內容就是在家做一個孝順的兒女,在學校做一個好學生,真正將這兩句話落實在生活當中。“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”則落實在《十善業道經》,一定要認真努力學習。這是第一福。

  “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”。在家同學至少要學習《五戒相經箋要》和叁皈傳授。叁皈傳授有錄相帶,也有文字教材。出家的同學一定要學《沙彌律儀要略》,最低的水平是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。“具足衆戒”就是十條戒圓圓滿滿;“不犯威儀”是二十四門威儀落實在日常生活、處事待人接物中。這是第二福。

  “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”落實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。“地”是心地,“藏”是心地的寶藏。這一條就是《地藏經》的宗旨,我們要從學習《地藏經》來開發心地寶藏。這是第叁福。這是前兩年的基礎課程。

  佛言:“淨業叁福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。”這句話說得多重!多麼重要!叁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我們從凡夫修行作菩薩,將來成佛,真正根本的因就是這叁條。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皆以此叁條爲基礎。若無此基礎就不能成就;猶如蓋房子打地基一樣,無論蓋什麼房子,地基一定要堅固,有了堅固的基礎才能學法門。

  淨土法門所依的經典是“五經一論”: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、《普賢行願品》、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和《往生論》。《無量壽經》是淨宗的概論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補充;補充的內容有理論與方法兩方面,即更詳細更深入的爲我們解釋。《阿彌陀經》的經文不長,釋迦牟尼佛在經中苦口婆心,一而叁、叁而四的勸導我們修學淨土法門,最後還舉出六方諸佛贊歎(玄奘大師的譯本是十方佛贊歎,《無量壽經》也是講十方佛贊歎)。因此,不僅是釋迦牟尼佛勸我們求生淨土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都像釋迦牟尼佛那樣懇切的勸導我們,真不容易!這是淨宗叁經。如果在一般講經附帶介紹淨土的,在《大藏經》裏至少有一百多種。

  清朝鹹豐年間,魏默深居士將《華嚴經·普賢行願品》附在叁經之後,即《四十華嚴》最後一卷,稱爲“淨土四經”。他這個做法非常正確,因爲《無量壽經》一展開,第一句就是“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”,這才曉得淨土法門與普賢菩薩的關系非常密切。西方極樂世界諸善上人修什麼法門?統統是修“普賢大士之德”。

  乾隆年間,彭紹升是一位通宗通教的大居士,他說:“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《華嚴》。”他把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與《華嚴經》看成完全平等,只有內容說多、說少不同而已;《無量壽經》是略說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廣說、是細說。

  我這次在日本,有一位日本法師問我:“法師,你一生學淨土,爲什麼講《華嚴經》?”我就告訴他:“《華嚴經》是大本《無量壽經》。”他聽了點頭說:“我聽人家有這種講法。”所以,將《普賢行願品》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附在叁經之後很圓滿,也很有必要。

  到民國初年,印光大師將《楞嚴經·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又附在淨土四經後面,成了“淨土五經”。我看到印光大師這個做法,我有了悟處。

  往年我在臺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,《楞嚴經》是我主修的一門課程,我自己也講了好幾遍。印祖這個做法提醒了我,所以我對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特別用心觀察,真的被我看出門道了。在過去我沒有留意到,總感覺“二十五圓通章”中觀世音菩薩第一,這是特別法門。而疏忽了“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”,不曉得這也是特別法門,也是第一。

  二十五圓通排列是有順序的,依照順序排列是普通法門,不依次第排列是特別法門,所以“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”很容易看出來。它排列的方法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七大,加起來總共是二十五。六根的第一位是眼根,第二位是耳根,接著是鼻、舌、身。“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”屬于根大,如果按正常排列他應該排在第二位,但是他排在最後,這太顯著了,一下就看出他與衆不同。

  “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”屬于見大,七大是“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見、識”,要是按照順序來排,他應該排在第二十四位。最後一個是“識”,識是彌勒菩薩。彌勒菩薩在最後,他在彌勒菩薩之前。但是實際在經典上看,他是排在彌勒菩薩後面,這個對調的幅度太小,粗心大意的人不容易發現。所以我看到二十五圓通章有兩個特別法門,不是一個。

  既是兩個特別法門,爲什麼“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”不放在第二十五,放在二十四,而把“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”放在最後?這個問題,文殊菩薩在“揀選圓通”時爲我們解答了,即“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”。因爲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跟娑婆世界衆生非常相應,也就是娑婆世界衆生耳根最利,聽得最清楚。觀世音菩薩善用耳根,娑婆世界的衆生也善用耳根,所以將最契娑婆世界衆生根機的放在最後面。何以又將大勢至菩薩也列入特別法門,擺在第二十四位?大勢至菩薩的念佛方法能契虛空法界一切衆生之機。既然契虛空法界一切衆生之機,當然包括我們。

  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有二百四十四個字,我發覺這一章經文是淨土宗的心經,功德之殊勝決不在《般若心經》之下。《般若心經》是《大般若經》的心經,精華!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是淨土宗五經一論的精華,不要看它字少,境界實實在在不可思議,它可以說是一大藏教的心經。

  《往生論》是天親菩薩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,非常值得我們參考,天親菩薩也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淨宗修學依據的經論到此地可以說是大圓滿,不必再附帶其他的了。

  顧名思議,淨宗學院是培訓淨宗修學弘法人才,所以我們有兩年“淨業叁福”的基礎教育,後有叁年正科教育,學習“五經一論”,淨土宗所依據的經論統統都要學習。再有四年的時間,在五經一論裏專攻一門。九年下來,你可以學習淨宗,弘揚淨宗,也可擔任淨宗的教學,沒有這麼長的時間是辦不到的。我把時間已經縮到最短,不能比這個更短,更短決定不能成就。九年不下山,沒有寒暑假、沒有過年,沒有這種恒心、毅力,你怎麼能學得成功!

  四、中國文化世紀

  早在七十年代,世界知名的學者英國曆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,曾經在日本與池田先生有一次很長的談話。此次談話記錄發表了,我看到中文的譯本。他們談到二十一世紀社會非常紛亂複雜,極度不安…

《2002年參訪韓日專刊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