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了凡四訓大意 —改造命運的秘訣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也學外國人不養父母,忘恩負義。種下這個因,到晚年退休時,也會嘗到這個果報。我們要想恢複傳統善良的教學,一定要從自己做起,一定要懂得謙虛。

  “謙則受教,取善無窮”,謙虛才能受教,善福無有窮盡。人只要傲慢不謙虛,再好的老師都無法教導。我跟李老師十年,看到老師對學生的教學,凡是學生傲慢毫無謙下之心的,老師對他就很客氣、很恭敬。他有過失,老師也不責備,因爲講了沒用處,反而得罪結冤仇。能接受的,肯聽話的,老師又打又罵,沒有一點好臉色,這是真正在教導。不肯接受的,將你當作客人;肯接受的,才當作學生。老師不是偏心,完全看學生肯不肯接受。所以,有一分誠敬,肯接受一分,就教你一分;有十分誠敬,肯接受十分,就教你十分;不能接受就不教了,教了沒用。這是因人施教,看學生的真誠心、謙虛心來教導。

  所以,佛法的修學,旨在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;人生就是自己本人,宇宙就是生活環境。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者,稱作佛、菩薩;迷惑顛倒,不清楚、不明了,就稱作凡夫,所以聖凡只在迷悟之間。覺悟了,就得大自在;迷了,不但不自在,還要受很多苦難。不了解事實真相,隨著自己的煩惱、知見,錯誤的想法、作法,變現出這些不吉祥的果報,招致許多的災難。自古以來,世出世間的聖人,中國人稱作聖人,印度人稱作佛,其意思完全相同。因此,“聖”的定義,就是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之人。

  佛法分世間聖人與出世間聖人,其實這都是方便說。真正覺悟、圓滿覺悟之人,心地清淨,決定沒有世間、出世間的這些概念;有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沒斷,縱然覺悟,悟得很有限。佛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徹底覺悟,也就是希望人人都成佛,成佛就是成就徹底圓滿覺悟。所以,佛不是神,神還是沒有覺悟,只是福報比我們大一點,智慧比我們高一點,其實也高不了多少,也還沒超越叁界六道。這些事理我們都要清楚,才知道應該如何學佛,學佛的目的何在,學佛應當具備的態度與方法,希望有什麼樣的成就。成就是果報,每個人都希望過幸福、快樂、美滿的生活,佛法確實能讓我們達到此目的。無論在這一生、在來生,生生世世永遠得到幸福、美滿、快樂。

  如何才能得到?覺悟才能得到。如何才能覺悟?要教學,要親近善知識,佛在經上這樣教導我們,中國聖人也是這樣教導我們。我們親近善知識,是否真的能覺悟?固然有覺悟的,還是少數,不覺悟的占多數。關鍵還是“好學”,好學的人親近善知識就有成就,不好學的遇到善知識也是空過。好學是否真的能有殊勝的成就,也不見得,只能說會有一點小成就,至于大成就、圓滿的成就,還要加上一個條件,就是大心量。諺語所謂“量大福大,福大慧大”,大智慧、大福德就是從大心量來的。心量小縱然好學,遇到善知識,成就還是小。

  佛家的教學亦如是,小乘親近善知識,大乘加上一個好學,普賢行再加上大心量。“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”,又好學,又喜歡親近善知識,具足這叁個條件,一生才能夠圓滿成佛。這叁個條件,若缺少善友,縱然好學、有大心量,也不能成就,因爲沒有基礎,可見得親近善知識是極爲重要。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一開始就說,要親近明師;“明”就是通達明了。縱然不好學,沒有大心量,能親近明師,也可以達到修學佛法的第一目標—斷惡修善。也就是說,真善知識絕對不會幫助人增長貪嗔癡。幫助人增長貪嗔癡,幫助人造十惡業,就是惡知識。善知識不但教人斷惡修善,自己一定也會做個好榜樣。

  釋迦牟尼佛是一位最好的老師,最好的善知識,他自己所說的,他全都做到。他一生對于自己所需,可說是降到最低的水平,過著叁衣一缽的生活。就是告訴我們,物質生活過最低的水平,所謂是吃得飽,穿得暖,有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,就足夠了。身心毫無牽挂、憂慮,沒有絲毫壓力,正是聖賢人所講的“心安理得”。道理明白,心就安了,心安就知足常樂。世間何人最苦?不知足的人最苦,他永遠沒有滿足之時。

  所以,佛法教學目標,首先是教導衆生“斷惡修善”,這是修因,果報是人天福報。斷惡就是斷叁惡道,修善就是修人天福報。這是指親近明師,親近善友,就得到這樣殊勝的果報。若加上好學,果報就更殊勝。學能開悟,學能明理,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了,果報更殊勝,能超越六道輪回。

  世間真正的樂,是讀書樂。讀什麼書?聖賢書。佛是大聖大賢,天天讀佛經,能體會到經中的義理,其樂無窮,此樂非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之樂所能相比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一生,樂此不疲。佛的學生,諸大菩薩、大阿羅漢,和中國曆代祖師大德,各個都樂此不疲。我們應當細心體會、觀察,真正親近聖賢,有大樂在其中。

  更進一步,心量拓開了,真的是“心包太虛、量周沙界”,念念爲一切衆生著想,爲虛空法界著想,這種心量在佛法裏稱“普賢行”。無論修學什麼法門,都是普賢法門,以心量將修學的功德,拓展到最圓滿、最究竟,就圓成佛道。

  這叁個階段,第一是“斷惡修善”,脫離叁惡道,得人天福報。第二是“破迷開悟”,脫離六道輪回,往生到四聖法界(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)。最高的層次,就是拓開心量,無一不能包容,心地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就與諸佛如來相同,這就“超凡入聖”;“凡”是十法界,“聖”是一真法界,超越十法界,入一真法界。《華嚴經》講的華藏世界,淨土宗講的極樂世界,都是超凡入聖。所以,佛法是屬于覺悟的教育,覺悟的教學。

  佛菩薩、善知識願意教,有沒有人來學?“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”,只要有一個人肯學,佛菩薩就來教。我們在經典裏看到的當機衆,當機衆是來當學生的,除他之外都是旁聽的。真正來學的人得利益,旁聽的只是結一點法緣;換句話說,得到一點佛學常識,真正的利益得不到。而真正做學生的就會真幹,真的斷惡修善,那是正科生,佛法稱當機衆。所以佛的教學非常慈悲,只要有一個人肯學,佛就會住世。教學的成果,是要將惡人教化變成善人,將壞人教化變成好人,將迷人教化變成覺悟之人,這是教學。不能說這是壞人,就開除他,那是失敗的教育;成功的教育是變化氣質。衆生可不可能有變化?決定可能。但是衆生的業障、煩惱、習氣很重,善知識要有耐心,這不是一天、兩天就能成功。我學佛四十七年才轉過來、才回頭,我不是一個很用功的人,也不是上根利智,可是天天學,锲而不舍,不知不覺就轉過來了。真轉過來,起心動念決定不會再爲自己想,爲自己想是沒轉過來。爲一切衆生幸福著想,爲一切衆生消災免難著想,就是真正回頭。所以,我們的學習要跟老師相應,老師是佛菩薩,佛菩薩的教誨就是經典,讀誦經典就是親近諸佛菩薩。

  所以,此次將《了凡四訓》的大意,爲大家略略介紹,很有必要。《了凡四訓》的內容,是“深信因果,改造命運”。尤其現在世間有許多災難,能否化解?能,只要懂得道理、方法就能化解。若不懂道理、方法,就沒有辦法了。這幾天有這點時間,與大家在一起研究,也是一件好事情。

  

《了凡四訓大意 —改造命運的秘訣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