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了凡四训大意 —改造命运的秘诀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也学外国人不养父母,忘恩负义。种下这个因,到晚年退休时,也会尝到这个果报。我们要想恢复传统善良的教学,一定要从自己做起,一定要懂得谦虚。

  “谦则受教,取善无穷”,谦虚才能受教,善福无有穷尽。人只要傲慢不谦虚,再好的老师都无法教导。我跟李老师十年,看到老师对学生的教学,凡是学生傲慢毫无谦下之心的,老师对他就很客气、很恭敬。他有过失,老师也不责备,因为讲了没用处,反而得罪结冤仇。能接受的,肯听话的,老师又打又骂,没有一点好脸色,这是真正在教导。不肯接受的,将你当作客人;肯接受的,才当作学生。老师不是偏心,完全看学生肯不肯接受。所以,有一分诚敬,肯接受一分,就教你一分;有十分诚敬,肯接受十分,就教你十分;不能接受就不教了,教了没用。这是因人施教,看学生的真诚心、谦虚心来教导。

  所以,佛法的修学,旨在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;人生就是自己本人,宇宙就是生活环境。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者,称作佛、菩萨;迷惑颠倒,不清楚、不明了,就称作凡夫,所以圣凡只在迷悟之间。觉悟了,就得大自在;迷了,不但不自在,还要受很多苦难。不了解事实真相,随著自己的烦恼、知见,错误的想法、作法,变现出这些不吉祥的果报,招致许多的灾难。自古以来,世出世间的圣人,中国人称作圣人,印度人称作佛,其意思完全相同。因此,“圣”的定义,就是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之人。

  佛法分世间圣人与出世间圣人,其实这都是方便说。真正觉悟、圆满觉悟之人,心地清净,决定没有世间、出世间的这些概念;有就是妄想、分别、执著没断,纵然觉悟,悟得很有限。佛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彻底觉悟,也就是希望人人都成佛,成佛就是成就彻底圆满觉悟。所以,佛不是神,神还是没有觉悟,只是福报比我们大一点,智慧比我们高一点,其实也高不了多少,也还没超越三界六道。这些事理我们都要清楚,才知道应该如何学佛,学佛的目的何在,学佛应当具备的态度与方法,希望有什么样的成就。成就是果报,每个人都希望过幸福、快乐、美满的生活,佛法确实能让我们达到此目的。无论在这一生、在来生,生生世世永远得到幸福、美满、快乐。

  如何才能得到?觉悟才能得到。如何才能觉悟?要教学,要亲近善知识,佛在经上这样教导我们,中国圣人也是这样教导我们。我们亲近善知识,是否真的能觉悟?固然有觉悟的,还是少数,不觉悟的占多数。关键还是“好学”,好学的人亲近善知识就有成就,不好学的遇到善知识也是空过。好学是否真的能有殊胜的成就,也不见得,只能说会有一点小成就,至于大成就、圆满的成就,还要加上一个条件,就是大心量。谚语所谓“量大福大,福大慧大”,大智慧、大福德就是从大心量来的。心量小纵然好学,遇到善知识,成就还是小。

  佛家的教学亦如是,小乘亲近善知识,大乘加上一个好学,普贤行再加上大心量。“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”,又好学,又喜欢亲近善知识,具足这三个条件,一生才能够圆满成佛。这三个条件,若缺少善友,纵然好学、有大心量,也不能成就,因为没有基础,可见得亲近善知识是极为重要。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一开始就说,要亲近明师;“明”就是通达明了。纵然不好学,没有大心量,能亲近明师,也可以达到修学佛法的第一目标—断恶修善。也就是说,真善知识绝对不会帮助人增长贪嗔痴。帮助人增长贪嗔痴,帮助人造十恶业,就是恶知识。善知识不但教人断恶修善,自己一定也会做个好榜样。

  释迦牟尼佛是一位最好的老师,最好的善知识,他自己所说的,他全都做到。他一生对于自己所需,可说是降到最低的水平,过著三衣一钵的生活。就是告诉我们,物质生活过最低的水平,所谓是吃得饱,穿得暖,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,就足够了。身心毫无牵挂、忧虑,没有丝毫压力,正是圣贤人所讲的“心安理得”。道理明白,心就安了,心安就知足常乐。世间何人最苦?不知足的人最苦,他永远没有满足之时。

  所以,佛法教学目标,首先是教导众生“断恶修善”,这是修因,果报是人天福报。断恶就是断三恶道,修善就是修人天福报。这是指亲近明师,亲近善友,就得到这样殊胜的果报。若加上好学,果报就更殊胜。学能开悟,学能明理,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通达明了,果报更殊胜,能超越六道轮回。

  世间真正的乐,是读书乐。读什么书?圣贤书。佛是大圣大贤,天天读佛经,能体会到经中的义理,其乐无穷,此乐非世间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之乐所能相比。所以,释迦牟尼佛一生,乐此不疲。佛的学生,诸大菩萨、大阿罗汉,和中国历代祖师大德,各个都乐此不疲。我们应当细心体会、观察,真正亲近圣贤,有大乐在其中。

  更进一步,心量拓开了,真的是“心包太虚、量周沙界”,念念为一切众生著想,为虚空法界著想,这种心量在佛法里称“普贤行”。无论修学什么法门,都是普贤法门,以心量将修学的功德,拓展到最圆满、最究竟,就圆成佛道。

  这三个阶段,第一是“断恶修善”,脱离三恶道,得人天福报。第二是“破迷开悟”,脱离六道轮回,往生到四圣法界(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)。最高的层次,就是拓开心量,无一不能包容,心地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就与诸佛如来相同,这就“超凡入圣”;“凡”是十法界,“圣”是一真法界,超越十法界,入一真法界。《华严经》讲的华藏世界,净土宗讲的极乐世界,都是超凡入圣。所以,佛法是属于觉悟的教育,觉悟的教学。

  佛菩萨、善知识愿意教,有没有人来学?“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”,只要有一个人肯学,佛菩萨就来教。我们在经典里看到的当机众,当机众是来当学生的,除他之外都是旁听的。真正来学的人得利益,旁听的只是结一点法缘;换句话说,得到一点佛学常识,真正的利益得不到。而真正做学生的就会真干,真的断恶修善,那是正科生,佛法称当机众。所以佛的教学非常慈悲,只要有一个人肯学,佛就会住世。教学的成果,是要将恶人教化变成善人,将坏人教化变成好人,将迷人教化变成觉悟之人,这是教学。不能说这是坏人,就开除他,那是失败的教育;成功的教育是变化气质。众生可不可能有变化?决定可能。但是众生的业障、烦恼、习气很重,善知识要有耐心,这不是一天、两天就能成功。我学佛四十七年才转过来、才回头,我不是一个很用功的人,也不是上根利智,可是天天学,锲而不舍,不知不觉就转过来了。真转过来,起心动念决定不会再为自己想,为自己想是没转过来。为一切众生幸福著想,为一切众生消灾免难著想,就是真正回头。所以,我们的学习要跟老师相应,老师是佛菩萨,佛菩萨的教诲就是经典,读诵经典就是亲近诸佛菩萨。

  所以,此次将《了凡四训》的大意,为大家略略介绍,很有必要。《了凡四训》的内容,是“深信因果,改造命运”。尤其现在世间有许多灾难,能否化解?能,只要懂得道理、方法就能化解。若不懂道理、方法,就没有办法了。这几天有这点时间,与大家在一起研究,也是一件好事情。

  

《了凡四训大意 —改造命运的秘诀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