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益就大。
身口常出無量妙香。猶如栴檀。優缽羅華。其香普熏無量世界。隨所生處。色相端嚴。叁十二相。八十種好。悉皆具足。手中常出無盡之寶。莊嚴之具。一切所須。最上之物。利樂有情。
由于菩薩們廣修不可思議普賢大士之德,所以感得的果報也就無比殊勝,不可思議。這是說明修因必定得果。前面積功累德,講的全是積功,修學修得的功。這一段就是德,“德”就是他所得到的。功德的“德”跟得失的“得”是同一個意思,這兩個字可以通用。你修功就有所得,當然得的果報廣大無邊。經文只略略的提示幾樁希有殊勝的果報,我們常講的德相。
“身口常出無量妙香,猶如旃檀”。這一樁事,我們可以從一些修行人的日常生活中體會得到。真正修行人,身上有香氣。這個香氣,不是用香水、香料塗抹的,是很自然的香氣。尤其是真正有功夫的人,在佛經裏,佛給我們講的。諸位曉得佛出現在印度的熱帶,所以叁衣一缽就夠了。《戒經》裏講,出家人半個月洗一次澡。一般人半個月洗一次澡,身上早就臭了;可是修行人身上有香氣,有一股清香,那個味道不難聞。
我們讀過《虛雲老和尚年譜》,虛雲老和尚的頭發一年剃一次。他平常洗不洗頭?在我想,大概一年洗一次頭,剃一次頭。我們一般人,能不能受得了?虛雲老和尚身上放香氣,這是許多接近他的人(不是一個人說的)告訴我的。所以真正修行人不一樣!
印光法師七十歲以後,他房間裏,找不到蚊蟲、蒼蠅、蟑螂、跳蚤,那些小動物都搬家了。別人房間裏有;他的房間沒有。人家跟他換一個房間,他住的那個房間沒有,都搬家了。所以,被這些小蟲咬,是自己沒有德行,連小蟲、跳蚤都來欺負。你們就想到,那麼小的動物也有知覺,它不是沒有靈知。它對一位修道的人,真正高僧大德,心中尊敬,不去擾亂他,使他安心辦道;它會搬家。世間修行人,都有這種瑞相;何況菩薩修普賢大行,感得的果報當然不可思議,“身口常出無量妙香”。我們的口,一天刷好幾次牙;不刷牙,一張開氣味就好難聞。所以,自己修行的功夫,在這些地方很明顯的能顯露出來。有的時候,自己沒有覺察到;別人覺察到,你居住的地方確實有香氣,跟一般人居住的地方確實不相同;口也有香氣。
有一些同修很想發心講經,來跟我說,他音聲不行,嗓門不好。實在講,真正發心,叁寶就加持。我們現在這些同修,大多數是新來的。我早年講經,音聲很低沈,大概前叁排可以聽得見,第四排以後就聽不見。後面的人常常寫紙條送給我,要我聲音大一點。但怎麼也大不起來。後來我的聲音變了,是在法華寺講《地藏經》,邬老居士第一個發現的,他來告訴我。因爲他老人家每一天都來聽經,而且帶錄音機來錄音。他錄了回家,聽了之後發現今天的聲音跟昨天不一樣。他來告訴我,你音聲變了。我自己也不曉得。所以真正發心,確實有叁寶加持。身體衰弱的,會變成康強;有很多疾病,自然會恢複。我們俗話講:佛菩薩威神的力量保佑你!這是修行所得利益之一。
“優缽羅華”,這是比喻。優缽羅華是蓮花,蓮花的香味是清香。
“其香普熏無量世界”,這是香莊嚴,是菩薩修的大行,所以他的香氣普熏法界。這種香氣從那裏來的?是從性德。真如本性本來就是盡虛空遍法界,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明心見性。心性顯露,性德就透露,性德之香當然是遍法界的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
“隨所生處,色相端嚴,叁十二相,八十種好”,這是說色相端正莊嚴。“叁十二相,八十種好”是講我們這個世間中國、外國公認的貴相。相貌也是屬于性德。修行人的容貌體質都會變好,這是“相隨心轉”、“境隨心轉”的證明。
“悉皆具足”。前面一句是說正報感應,後面一半是依報。依報就是指我們生活環境。
“手中常出無盡之寶”。手中出寶,就是我們現在所謂雙手萬能。在這個世界,人是無量動物中的一種。爲什麼在一切動物中,我們不講六道的其他道,單講人道?我們能觀察得到的,爲什麼人比其他的動物享受豐裕自在?如果比頭腦,現在科學家證實,有某些動物的頭腦聰明在我們人類之上。爲什麼它不能過我們這樣繁華的物質生活?因爲它沒有手。雖有ㄧ個聰明的頭腦,它不能製作。所以,人類的確雙手萬能。就像現在的尖端科技,便捷的物質生活享受,這些就是“手中常出無盡之寶”。用現代的話說,多才多藝,雙手萬能。
“莊嚴之具,一切所須,最上之物”,這叁句包括我們今天所講物質的生活。這一切沒有一樣不能製造。造了這些物質,不爲自己享受,這就是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。他是“利樂有情”,他是給一切有情衆生去享受。諸位一定要記住。現在還有很多有情衆生非常苦,佛菩薩有這麼大的力量、這麼大的本事,爲什麼不多多變現一點,讓他們享受,來救濟他們的貧乏?佛菩薩有智慧,有能力,今天看到他們這樣貧苦,不伸手救援,還能談得上慈悲嗎?殊不知佛菩薩把福報給你享受,你也得要有福,才能受用;你若沒有福,他把福報給你,反而害了你。所以,我們自己要修福,才能得到佛菩薩的照顧。自己沒有福,佛菩薩想照顧,還有種種差別因緣,不能如願。這個責任絕對不是在佛菩薩那一邊,是在我們自己這一邊。我們受苦難,就是惡業的果報。受這個難,就報掉了。當然你無始劫中不會一味都造惡業,也造有善業。惡業報盡,善念現前,回心轉意,改過自新,這就是一個善緣現起,佛菩薩就能照顧得到。
我不說別人,以自己親身經曆作個例子。年輕學道,雖然受許多苦難,意志更堅決,一心向道。假如在年輕的時候福報現前,多少人恭敬、供養、多少財布施,恐怕自己早就墮落,早就毀滅了。會不會墮落?我想一想,一定會墮落。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的力量多大!要是都來了,我沒有能力跟它抗衡,自己沒有定力,道心就失掉。幸虧佛菩薩照顧,供養都不來,讓我受盡折磨,受盡苦難。一天爲什麼吃一餐?沒有錢!過這個苦日子。現在有一點福報,現在有定功,不會爲這些東西動搖。佛菩薩手中常出無盡寶藏來送給我,我會“利樂有情”,不會自己享受。因爲我很清楚,自己只有一個願望—求生淨土。佛菩薩給我的,我知道不是給我,是教我代他分發給大家。我是過路財神,過一下就走,不會止住的,這就不妨礙。這正是諸佛菩薩照顧我的所在,正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的表現,使我感激不盡。
由是因緣。能令無量衆生。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
這是總結。大衆見光、聞法,信心增長,法喜充滿。所以,也能像諸佛菩薩一樣發無上菩提心。“無上菩提心”,用我們現代話來說,就是高度的警覺心。知道叁界苦,知道念佛往生極樂必得成就,必然堅定信心,堅定努力的方向。舍棄娑婆,專求淨土,這是無上菩提心。我們今天的信心生不起來,原因在對于事實真相還沒有清楚。如果對于事實真相完全了解,完全清楚,你的抉擇當然是堅定的,是明確的。
以上從第四品正宗分開始,一直到此處,皆是說明阿彌陀佛過去生中,在因地發願修行證果的狀況。下一品特別說明成佛之後的果德。
《無量壽經講記 積功累德 第八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