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▪P2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來彌陀名號,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中心,所說的總題目。我們今天把經典的總題目稱爲《大藏經》,這是當初中國人編輯佛經時取的名題。當然,編輯的人也不知道名號功德。如果曉得名號功德,整個《大藏經》就稱作《阿彌陀經》,《阿彌陀經》就是全部《大藏經》。你才曉得彌陀名號不可思議。

  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,就是講一句“阿彌陀佛”;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,爲無量衆生講經說法,也不過是講一句“阿彌陀佛”而已。這事幾個人知道?就是夏蓮居居士所講的“萬億人中一、二知”。這個萬億人不是普通人,是萬億學佛的人,而且是對于佛教修學都相當有成就的人。像我們這樣學佛都不算數。這是真的,一點都不假。

  六道衆生能聽到這個法門,是希有的因緣;十方菩薩有機會聽到這個法門,跟我們一樣的修,也希有。經上世尊明白的告訴我們,許許多多的菩薩想聽這個法門,沒有緣分,聽不到。這究竟是一個什麼法門?是“一生圓滿成佛的法門”。你什麼時候聽到,就什麼時候成佛。我們今天凡夫位聽到,我們凡夫身就成佛;初住菩薩聽到,初住位就成佛;十地菩薩聽到,十地位就成佛;等覺位聽到,等覺位就成佛。換句話說,不聽到這個法門,等覺菩薩也成不了佛道。等覺菩薩不聽到這個法門能成佛道,文殊、普賢何必求生淨土?沒有這個必要。這樣仔細去觀察,仔細去較量,對于名號功德才能稍稍體會少分。

  我們果然明白了,自然就死心塌地去念。今天我們念佛不能死心塌地,一面念佛還一面打妄想,什麼原因?不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不知道這個法門之寶貴。說實在話,假如跟你講,你每天到某地方去,一天可以賺一百萬。你決定不會學佛,學佛不值錢!一天可以賺一百萬,就拼命去賺。誰能放著一天賺一百萬不要,跑到這裏來念阿彌陀佛?像這樣念阿彌陀佛,怎麼會念得成功?外面境界風一吹,你心就動。實在講,念佛不能成功,就是對名號功德不能夠徹底理解。下面講他殊勝的果報。

  “皆悉逮得清淨”,就是說從初發心的菩薩,一直到等覺菩薩。六道從非想非非想天,下到阿鼻地獄,一個法門度盡了,都得到清淨。清淨就離一切染濁。這是我們今天每一個人都關心的事情,因爲環境的汙染太嚴重。

  我們有沒有想到心理的染汙、精神的染汙、思想的染汙、見解的染汙,比環境染汙還要嚴重,還要可怕!環境染汙只是傷害我們的生命。生命死了,不要緊,四十九天又投胎,這有什麼關系。真正覺悟的人,生死舍身受身,就跟我們穿衣服一樣。衣服髒了,馬上脫掉再換一件幹淨的,就像這樣。可是,思想、見解、心理、精神上的染汙,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,這個問題嚴重!

  一般世間人迷惑顛倒,把生命看得很重,法身慧命看得輕,這是迷惑。生命不重要,慧命重要。菩薩求法能爲半偈而舍全身,這就是重慧命,不重生命。這裏“得清淨”一句,在今天這個時代,看這句經文,我們的感受非常非常的深刻。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,恢複我們身心清淨。身心清淨,環境就清淨。真有這個效果嗎?真有!你自己沒有去念;你去念就得清淨心。這兩叁年來,有不少同修念《無量壽經》,來告訴我,念得很有受用。我問他有什麼受用?他說煩惱少,心清淨。沒錯,這就是經文上講的,這就相應。

  念、要知道念的方法,不懷疑,不夾雜,不間斷,這樣一味的念下去,我想叁個月到半年,你自己就有感受,決定跟從前不一樣。得清淨心之後,你的信心應當增長,應當繼續不斷的努力,念到更清淨,就得一心不亂。

  通常我們講“功夫成片”,是最淺的一心不亂,這是初步的受用,就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。以我們凡夫來講,念到這個境界,你的內心會生法喜,不可能有憂慮、不可能有煩惱,你的生活歡歡喜喜、快快樂樂。所謂法喜充滿,這是剛剛得事一心,並不是很深的功夫。這樣的程度就能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,因爲世間一切法,你已經不動心,不被它迷惑,不被它所動,一切放下了,二六時中就這一句佛號,綿綿密密,這是功夫成就。諸位同修,最低也要念到這個程度,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真正有把握,真正能去。所以,“清淨”重要!

  由此可知,凡是妨害我們清淨心的,就是魔障。“魔”是折磨,“障”是障礙,折磨我們、障礙我們。折磨什麼?障礙什麼?就是清淨心。凡是對心地清淨有障礙,有折磨的,都是魔境現前。魔不在外。外面的境界無論是順逆,如果我不動心,外面境界都是佛境界;如果自己起心動念,外面境界都是魔境界。這個諸位要知道,不要以爲外面那些惡人、冤家債主天天來找我麻煩,欺侮我、汙辱我,這是我的魔障。殊不知除這些之外,一切順境裏,你歡喜的、愛慕的,還是魔障。

  念佛人見到佛現前,見到蓮花,歡喜得不得了,那是著魔,因爲清淨心沒有了,平等心沒有了。所以,經題上用叁個名詞,這叁個名詞顯示出圓滿的修德。什麼是清淨?平等是清淨;什麼是平等?覺就平等;什麼是覺?清淨就是覺。“一即是叁,叁即是一”,那就是佛境。我們念佛要念到這個標准,才能往生西方,證無量壽。無量壽是我們所求的果報。所以,要離一切染濁,從心地裏念。外境無論是順境、逆境,我們要隨緣。曆事煉心!順境裏不起貪愛之心,逆境裏不起嗔恚之心,就在境界裏煉清淨心,煉平等心。

  清淨、平等、覺,在那裏修?在一切人事環境裏修學。用什麼方法修學?用這一句佛號,當境界現前,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,一個念頭起來,第二個念頭就是“阿彌陀佛”。阿彌陀佛,就平等。不管順境逆境,第一個念頭起來是妄念,第二個念頭“阿彌陀佛”,就恢複到“阿彌陀佛”。這就好了!古德講,“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”。“念”是無始劫的煩惱習氣,當然有。如果沒有,你就成佛了,你還修什麼!我們是凡夫,所以起心動念是必然,一點都不奇怪。修行人就是念頭轉得快,第二個念頭就轉成“阿彌陀佛”,第叁是“阿彌陀佛”,第四是“阿彌陀佛”。“阿彌陀佛”這個念頭念念相續,不能讓煩惱的念頭念念相續,這要知道。

  學佛相當不容易,一定要有真正的智慧。智慧跟世間聰明不一樣,不可以把世智辯聰當作智慧,那就認錯了。智慧是什麼?真正認識這個法門,真正能辨別利害得失,十法界裏,利益最殊勝的是成佛,害最深的是叁惡道。你能認清楚,就能避免叁惡道。在這一生中,有機會教你作佛、作菩薩,你在這事上,下了決定,這是智慧。千萬不能有個妄念:“我知道成佛之道,我讓你們去修習,我幫助你們。我不入地獄,誰入地獄?”話說得很好聽,我要作地藏菩薩,地藏菩薩那麼容易作嗎?地藏是諸佛的老師,他不是凡夫。佛陀在世的時候,提婆達多、六群比丘(你們到經上去看《提婆達多品》)皆是古佛再來示現的,不是真的。

  “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”。釋迦牟尼佛要唱這一臺戲,當然有人唱忠臣,也有人唱奸臣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到後臺去看看,唱奸臣的是他的老師;他的師父不是普通人,我們學不來的。我們要知道,所以要把這些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,才能有最妥善的取舍。這是智慧,不是世智辯聰所能做得到的。

  什麼是“解脫”?我們今天常常講,不自由、不自在。大家天天打旗號要爭自由,要爭民主。今天社會這樣混亂,就是大家對于自由民主的概念搞不清楚,以爲民主了,我當然可以作主,你也可以作主,不打架怎麼行?當然要打架。打架是很正常的事情,打到最後還是不民主。因爲弱的要聽強的話,還是強權作主。這些就像許許多多的繩索捆綁我們,真的不自在、不自由。佛把這些歸納成兩大類。

  第一、是煩惱。第二、有所知。這兩條繩子把你捆起來,你不自在。解脫是把這兩條繩子解開,你就脫離了。解開的是你錯誤的思想見解,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煩惱,把這些東西解開。脫的是什麼?永脫生死輪回。六道生死輪回從那裏來的?就是這些東西造成的。所以,見思煩惱一斷,見惑就是見解錯誤,思惑就是思想錯誤,這些東西解開,六道就沒有,永遠脫離了。“解脫”是這個意思。佛門裏常說的“了生死,出叁界,脫輪回”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這一句在此地,也許同修們要問,菩薩不是已經脫離生死輪回,還有這些果報嗎?有,大小菩薩都有。系縛有界內、界外。界內是講六道,是對于小菩薩而言,經上常講權教菩薩。權教菩薩沒有離開六道,換句話說,他還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回。實教是真實的,他們超越了。實教雖然超越六道輪回,他還沒有證得圓滿法身,所以他還有微細的系縛。這個微細的系縛就是四十一品無明。要把四十一品無明破盡,他就圓成佛道,證無上正等正覺。由此可知,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,這個結是慢慢的解,也慢慢的破。到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品無明解脫,圓滿成佛,再沒系縳可解了。我們要知道,這個果德也貫徹到無上菩提。

  “普等叁昧”。菩薩在十方世界,他發的心比我們一般人發的心要大。凡夫能動念度自己就很難得,菩薩發願不但要度自己,還要普度一切衆生。如果菩薩發願,我要普度衆生,不度自己,給各位說,那是魔發的願,不是菩薩。菩薩跟魔從這個地方能區別。菩薩一定自利利他,利他即是自利。必須要辨別清楚,不能有絲毫的差錯。所謂差之毫厘,失之千裏,很可怕!菩薩度衆生,有沒有誤衆生?有的,或是初發心的菩薩,道行功力都不夠,所以菩薩常常退轉。因此,他也免不了誤衆生。

  像醫生治病,有的時候把人害死;法官判案子,有的時候也冤枉好人。這是難免!總是愈小心、愈慎重愈好。自古至今,一個法官在一生判案中沒有冤枉一個人的,沒有人敢講。大夫給人治病,一生當中所治的病人,完全都沒有過失,也沒有一個大夫敢說這話。菩薩度衆生,亦複如是。到什麼時候才不會疑誤衆生?見性就不會。明心見性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