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成正覺第七
這一品是介紹彌陀大願功德之圓滿。在整個佛法裏,它不僅是世尊一代時教,示現娑婆世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;實乃包括盡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說無量法門。度衆生,成佛道,都是等于彌陀弘願功德,這是我們必須認識清楚的。科題“必成正覺”,語氣非常肯定,我們見到題目,絲毫懷疑都沒有。
念佛最重要的,就是要知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如何能理解名號功德,必須明了本願功德不可思議,然後才曉得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
佛告阿難。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。以偈頌曰。
“說此願已”,結前述之四十八願。向下共有十一首偈,這一段的偈頌是五言頌,每一句有五個字,四句是一首。
我建超世志。必至無上道。斯願不滿足。誓不成等覺。
第一句“超世志”,是怎麼個超法?“超”是指所發的四十八願,願願互融,每一願都包含其他的四十七願,願願都是如此,這就不可思議,此乃真正的“超世”。故“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”,一願就是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就是一願,任何一願都是如此。“必至無上道”,此句著重于“無上”二字。“無上”是圓教的佛果,也就是“無上正等正覺”。以一般通途的講法,這是最高的果位。可是就本經而言,“無上道”還有另外一個意思,前文已述及,法藏發願,不但要成佛,還要超逾十方一切諸佛,那是真正的無上道。此“無上道”不是在菩薩之上,而是在諸佛之上,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阿彌陀佛,稱之“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”。“無上”是指這個意思。
“斯願不滿足”,總指四十八願,任何一願都圓滿;換句話說,願願都兌現,沒有一願是虛願,沒有一字是妄語,句句真實,故說“滿足”。“誓不成等覺”,因圓滿,願全皆兌現。
這一首總結前面的本願功德。前文與同修們提到,一切諸佛度衆生成佛道,就是依此法門。念佛法門是正說,其他法門乃是諸佛如來的方便說。願圓滿,我們來看佛是如何幫助一切衆生圓成佛道,就是向下所說的。
複爲大施主。普濟諸窮苦。令彼諸群生。長夜無憂惱。出生衆善根。成就菩提果。
這六句是一小段。前面念過“惠以衆生真實之利”,“惠”是給衆生真實的利益。“真實”是什麼?于此,我們真正看到佛給我們的真實利益。世間人講布施,所謂施主、齋主,但比起阿彌陀佛,就差遠了。彌陀給我們的是財、法、無畏叁種真實的布施。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這是彌陀無量劫中積功累德所成就的。阿彌陀佛有福,不是他一個人享,不是他一家人享,也不是他一國人享;他要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共享,共有西方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人人有分,問題在于願不願意接受?願意接受,確實都有分,這是“財布施”。
“法布施”,本經與《彌陀經》都說得很清楚,彌陀世尊不僅示現在西方極樂世界講經說法,同時又應化在十方世界說法,接引衆生。在中國曆史上,因身分暴露,而爲衆所周知的有善導大師,善導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;永明延壽大師也是彌陀再來的,還有國清寺的豐幹和尚。身分沒暴露的就更多。民國初年的印光大師,就是大勢至菩薩化身再來的。由此可知,彌陀的法布施確實盡虛空遍法界,不僅是在極樂世界。
“無畏布施”,在本經中更是顯著。經題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,這的確是大無畏。我們心地清淨、平等,就能離一切苦難,消除無量的業障。不但生到極樂世界無量壽,現在發心,現前就證無量壽。爲什麼說現前就證得?在講席當中,我屢次向同修們說明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活著去的,不是死了才去,所以無量壽是從今天算起,不是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一天算起。由此可知,叁種布施都具足,此“大施主”是法界第一大施主。
“普濟”,“濟”是幫助大家,“普”是普遍。以清淨心、平等心,離一切分別、執著。如果心裏有分別,有執著,有好惡,那就不普。彌陀心地清淨光明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上自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衆生。尤其最殊勝、最難得的就是第一句“我建超世志”。彌陀以平等法普度一切衆生,令一切衆生以平等法成平等佛,誠不可思議也!可說是一切經典中所沒有的,也是一切諸佛世界裏沒聽說過的。這個法門確實是難信之法,聽了這個法門不相信,是很正常的現象,聽了就歡喜相信,反而是很奇怪的現象,所以這是希有的法門。“諸窮苦”,“諸”是多,“窮苦”的含義非常深廣。李老師講這部經時,說了四種窮困苦難。
第一、在六道裏沒有依靠,這是苦,人命無常。上個月我在加拿大溫哥華講經,有一位從臺南去的居士,每天都來聽經,聽得很歡喜;曾經有兩次我們一起吃飯。他在臺南開了一家印刷廠,聽說是很大的公司,還很有名氣。他到溫哥華觀光,遇到大陸來的氣功師,就跟他們學氣功。我告訴他:“氣功不是佛法,學佛的人不學氣功的。氣功學得好,對身體健康是有一點幫助,但是它不能了生死,不能斷煩惱,也不能出叁界,與阿彌陀佛不相應。沒聽說過學氣功就可以往生見佛。《無量壽經》上沒有這樣的經文。”同時他也在那裏學密,我說:“密是不錯,很好,但是很不容易成就。”他已經七十多歲,我勸他念佛。到講經的最後一個星期,沒看到他來,有人告訴我,他死了。他身體很健康,問了我很多問題,我一再勸他念佛。他怎麼死的?同修們告訴我,他的朋友請他吃飯,不知道吃了些什麼,吃了之後覺得不舒服,就練氣功,就這麼走了。大概練氣功,岔氣了。他不練氣功也許還沒事,不料一練,練出了問題。人命無常!
佛告訴我們,人命在呼吸之間,我們要知道這是窮苦之一。我們沒有依靠,誰都靠不住,我們靠佛能靠得住嗎?佛說靠不住。佛教導我們叁皈依,皈依自性叁寶,這才是你真正皈依處,真正依靠的地方。自性叁寶就是經題上的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。清淨是僧寶,平等是法寶,覺是佛寶,這才靠得住。本經名《清淨平等覺經》。你要找一個真正依靠的地方,本經就是我們真實皈依處,就是自性叁寶。我們的自性中本來具足,各個人都有,且圓滿具足。釋迦牟尼佛又爲我們說出,雖然自性具足,但是被妄想執著障礙,不能現前。所以本經講的,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,不是別人的。這一點一定要明白,真正從中體會到了,方曉得此乃修性。禅家講明心見性,“性”怎麼“明”法?經上講得清楚明白,不必去參究,參究未必參得明白,“老實念佛”就是明心。你信得過,依教奉行,就見性。所以古德說,此六字洪名即是無上甚深禅定。
第二、沒智慧。我們沒有智慧,聰明或許有,但智慧沒有。怎麼曉得沒有智慧?念佛不老實,就是沒智慧;一天到晚打妄想,是沒有智慧。智慧跟聰明不一樣,智慧是清淨心的作用;聰明是妄想分別的作用,兩者完全不相同。易言之,世智辯聰是從妄想生的,真實智慧是從清淨、平等、覺生的。怎麼會一樣?
我這一次在加拿大講經,與會同學有兩叁百人,法緣相當殊勝,是過去所沒有的,在外國是很難得。講經的處所在世界佛教會,馮公夏會長八十多歲,身體非常健康。他要求我,每一天經講完之後,留下十分鍾時間讓大家問問題,我說好。我講完經,就向大家宣布,馮會長很慈悲,要我留下十分鍾給大家發問。我又說,其實大家的問題我都知道,總而言之,不外乎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你們問我,我只要一句話就都回答了。那一句話?“南無阿彌陀佛”。我問,你們還有沒有問題?一個問題都沒有了。不是沒有問題,是不好意思問。這是什麼?沒有智慧。所以,開智慧難!
我們一定要能揀別佛經所說的“般若智慧”與“世智辯聰”。死心塌地修學這個法門,這是真正智慧。對這個法門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個人有智慧。我們能做得到嗎?這個世間可有真正有智慧的人?有!不過,大智慧人,即使我們見到,也瞧不起他。那種人真正有成就,所謂“大智若愚”。古人講這話非常正確,真正大智慧的人,看起來像愚人,其實他有真實的智慧,一點都不愚。是誰愚?是自己愚癡,自己有是非人我,有分別執著,而且妄念紛飛。我們比不上他。人家心裏什麼念頭都沒有,只有一句阿彌陀佛,所以往生的時候,他能站著走,能坐著走,能預知時至。他能,我爲什麼不能?因爲他沒有妄想,他不懷疑,我有妄想,我仍懷疑,還要找法師問東問西。凡是來問的人都不是老實人;老實人沒有問題,怎麼會來問我。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的人,佛經曰“可憐愍者”。我說的句句都真實。沒智慧是第二種窮苦。
第叁、沒有方法。就世間來說,我們這一生不快樂,有什麼方法能教我們快樂?我們家庭不美滿,用什麼方法能使家庭美滿?我們的社會動亂不和諧,用什麼方法能讓社會和睦?用什麼方法教國家富強?用什麼方法讓世界和平?從出世間言之,我們這一生,用什麼方法能真正斷煩惱、出叁界、成佛?這些都是我們非常關心的,希望能馬上獲得的。不知道方法,這是窮苦。其實方法全在此經之中。諸位細細的去讀,去體會,把它應用在生活上,你就可以真正得到個人的幸福快樂、生活美滿,社會和諧、國家富強、天下太平,往生成佛。我們還要到別的地方找嗎?不必了,不要找麻煩了,這一部經上圓滿具足。這是第叁種窮苦。
第四、即一般佛法所說的,我們的妄想煩惱太多,如何能斷煩惱、開智慧?智慧不能開,煩惱不能斷,是窮苦。
歸納出這幾大類的窮困苦處,我們全都具足。彌陀是大施主,他要普遍平等來救濟這些窮苦。這是真的,還是假的?他真能做得到嗎?真能做得到!他所依據的理論、方法、效果都在本經之中。他不是談玄說妙,他是幫助我們解決眼前現實的問題。
“令彼諸群生,長夜無憂惱”。“諸群生”包括盡虛空遍法界,上自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衆生。“長夜無憂惱”。“長夜”指無明,無明就仿佛長夜。等覺菩薩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必成正覺 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