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換句話說,還沒有真正離開長夜。那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就是他的憂慮煩惱。當然從菩薩法界愈往下,憂惱就愈多愈重。雖然我們無明沒破,彌陀世尊確實能幫助我們,可以帶業往生,永離憂惱。煩惱沒斷,可以帶業往生,于是我們心就安了。我們不需要像慧可找達摩替他安心,那很苦!遇到念佛法門,心就安了,這是真的。
“出生衆善根”,著重于出生無量無邊的善根。善根是什麼?就是一句六字洪名,又稱爲萬德洪名。“萬德”即衆善根。衆是衆多,無量無邊的善根,就在這一句名號當中,名號功德真實不可思議。我們認真的執持,堅固的執持,能將彌陀無量劫中所修的功德,轉變成自己的功德。也許同修聽了這話會懷疑,怎麼可能把彌陀的功德轉變成自己的功德?如果我剛才所說的,你都能體會,對于這句話就不會存疑。本經是自性叁寶,彌陀功德是不是自性功德?自性那有內外之分?自性那有自他之分?有內外、自他,想把別人的轉變成爲自己的,這是做不到的。自性沒有內外,自性也沒有自他,所以可以將彌陀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。方法就在“老實念佛”,也就是“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”。所以,信、願、持名就能“出生衆善根”。其理很深,其事則很簡單、很容易,人人都會做,都做得到。
“成就菩提果”,一切布施,以此最上、最殊勝。菩提即是成佛。阿彌陀佛幫助我們,是要幫助我們圓成佛道,與他無二無別。如果我們的成就不如他,他的布施就不圓滿。衆生所成就的,與他完全相同,這是布施的功德圓滿。所以,這四句豈不就是“惠以衆生真實之利”的解釋。下面說出具體的方法。
我若成正覺。立名無量壽。衆生聞此號。俱來我刹中。
此正是彌陀大願功德的核心,是《無量壽經》的眼目,四十八願是這四句的具體說明,意義深廣無邊。彌陀成佛,名號“阿彌陀”。“阿彌陀”翻譯成中文,意思是無量,“阿”譯成“無”,“彌陀”譯成“量”,“佛”譯成“覺”。盡虛空遍法界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一切事物、一切道理、一切演變過程,沒有一樣不覺,這才稱“無量覺”。又“無量壽”是無量之中的一種,爲什麼單取壽命?這個取得很有道理,因爲一切的無量,一定是以無量壽爲根本。假如沒有壽命,一切的無量,無不落空!譬如,你有無量的財寶,有無量的房地産,有無量的威德與富貴,若沒有壽命,那些不都全部落空。故知,壽命是第一德。因此,世尊解釋彌陀的意義爲無量壽、無量光,這兩個意義在一切無量裏最爲重要。無量壽是本體,梵語即“阿彌陀佛”。
“衆生聞此號,俱來我刹中”。此名號不可思議,阿彌陀佛度一切衆生,用什麼方法?就用這一句名號。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只要你能念這一句名號,當然此念一定要具足深信、切願。你對名號功德不懷疑,你發願求生淨土,如是念這句名號就能往生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“圓滿昔所願”,你心裏的一切願望全部就圓滿。“圓滿昔所願”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說的,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所有的心願也全部圓滿。“聞此號”,著重于“聞”字,一定要有信、願、持名,方稱之爲“聞”。同時菩薩的叁慧: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全在其中。若只有聽到這個名號,沒有信心,沒有願心,雖持名也不能往生。所以,我們念這一句佛號,要緊的是圓滿具足叁學、叁慧、叁資糧。
我曾經跟諸位同修報告過,一句佛號圓滿具足,這佛號就念得相應,念得有感應,就會起作用。通常念佛,若所念的功夫不得力,沒有感應,因爲你有口無心。什麼是心?“信心、願心、戒心、定心、慧心”。沒有叁學、叁慧、叁資糧,所以念這句佛號不相應。
“俱來我刹中”,這是大開方便之門,沒有條件,歡迎大家都來,來就不退,就成佛。不像其他經論所說,修行要具備許多的條件。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條件,只要你真正做到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就行,就這麼簡單,這麼容易。
今天下午有一位同學來問我,他想往生,怎樣才能預知時至?本省這四十年來,預知時至往生的,概略估計,至少有五百人。他們能,我們爲什麼不能?說老實話,他們沒來問我,所以他們能;你們常常來問我,因此你們不能。我講的是真話,因爲他們沒有問題,沒有疑問,能老實念,一句念到底。你還有這個問題、那個問題,就差遠了。我講的是真實話,絕不欺騙諸位。所以,真正沒有懷疑,要不要聽經?不要聽經,也不要念經。可是你常常來問,要不要聽經?我會說,要聽!因爲你還懷疑,你的心還沒有定下來,你沒有死心塌地。
聽經、讀經爲的是什麼?爲的就是斷疑生信。講經的目的在此。如果真信,不懷疑,你還來幹什麼?不要來了。打佛七也不需要參加,去幹什麼?無非雜心閑話而已。真正用功夫,在家裏就行,行、住、坐、臥全是功夫,何必去湊熱鬧。凡是去湊熱鬧的,都是不老實!所以諸位要曉得,聽講經的不老實,做法會的更不老實,打佛七的也不是老實人。真正老實人,你們反而瞧不起他,你看他法會不參加,經也不聽,其實人家是真正老實,往往預知時至。我們希望同修這一生有真實的成就,不希望你常常在道場裏湊熱鬧。
底下六句是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的成就,以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。
如佛金色身。妙相悉圓滿。
這兩句看起來很平常,實際上很不平常。佛身即本經所說“金剛那羅延身”,“清虛之身,無極之體”,所謂金剛不壞之身。“金”是七寶之一,比喻珍貴,比喻永恒不變,絲毫瑕疵都找不到。以之說明其身相之圓滿,絲毫缺陷都沒有。“金色身”是指身的體質。“妙相”是論其豐采、光彩,容貌圓滿沒有欠缺。這兩句說出身報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身相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,這是不可思議的,是一切諸佛世界所沒有的。菩薩相若與阿彌陀佛相比較,決定比不上佛。唯獨西方極樂世界特別,帶業往生的人,即使是下下品往生,其身相跟佛完全相同,這是彌陀四十八願裏講過的。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,完全平等。相好是智慧、是福德。我們沒有智慧,也沒有福德,身相怎麼會跟佛一樣?世間一般人,身體相貌是過去生中所修,是這一生中所造的成績表現。眼睛亮的人,一看你的身體相貌,就知道你過去幹些什麼,這一生現在幹些什麼。何以見得?因爲這是成績表現,那能瞞人。我們德行、智慧、福報都沒有,爲什麼一往生就能與阿彌陀佛一樣?
諸位要記住我說過的話,真正念佛的人,把阿彌陀佛無量劫中所修的功德、智慧變成自己的,故得以跟佛一樣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古人雲“念經不如念咒,念咒不如念佛”,就是因爲名號功德太不可思議。如果不修這個法門,你就得經曆無量劫的修福、修慧,才能修到佛的金色身,相好圓滿。念佛法門只要幾年的時間就成功。我們看看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,一般修行的時間,大概是叁年到五年就成功。這才曉得名號功德之大,無法想像。所以,這兩句的意義多深、多廣。此句身相同佛,不能輕易看過。
亦以大悲心。利益諸群品。
這是心同佛。彌陀是什麼樣的心?彌陀的心是大慈大悲、清淨、平等、覺。覺心就是一片慈悲。慈悲是建立在清淨、平等的基礎上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每個人的心都與彌陀一樣,與彌陀同心、同願、同德、同行。阿彌陀佛發願普度一切衆生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跟阿彌陀佛同一個心願。
“利益諸群品”。“品”是品類。到底有那些類?我們曉得,彌陀上度等覺菩薩,下度地獄衆生,真正是“諸群品”。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,可能都是下輩往生,居凡聖同居土。又因爲我們跟彌陀同一心願,那麼我們到底度那一些人?給諸位同修說,也跟彌陀一樣,上度等覺菩薩,下度地獄衆生。乍聽之下,不免害怕。我們比等覺菩薩差遠了,我怎麼度得了他!其實許多等覺菩薩還不知道念佛法門,還沒念過《無量壽經》,你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,就度了等覺菩薩,令其成佛。
中國自古以來,唯獨淨宗的祖師被尊稱爲“大師”,因爲他們跟諸佛度衆生的方法相同,就是教人“念佛”,道理在此。文殊、普賢是怎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?“信、願、持名”。今天我煩惱一品沒斷,同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憑什麼?也是“信、願、持名”。我們的方法相同,這是平等法,許多菩薩都還沒發現平等法,還沒有找到這平等法。平等法是第一殊勝的法門,我們將此法門講給菩薩聽,介紹給他們,他們很聰明,一聽就歡喜接受,念佛往生。你度了他,此乃真實的利益,與佛度衆生無二無別,這是利他。
向下兩句是說自利。他往生了,沒錯,是利他,但是自己去不了。我們用這個法門勸別人,善根深厚的人一聽,就老實念,他成功了;而自己卻還在生煩惱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依然沒有把握。彌陀看到,也很難過!所以底下兩句勸我們要認真努力的修學,不但在此界,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也要認真用功,以期早日圓成佛道。
離欲深正念。淨慧修梵行。
這是戒、定、慧叁學具足。“離欲”是戒學,“欲”是欲望,要舍棄世間名聞利養,要舍掉五欲六塵。佛法法門無量無邊,同樣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,執著就是沒有離開。要全部放下,不但世間法要放下,佛法也要放下,如《金剛經》所說“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”。法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。一切法都要放下,因爲你如果不放下,就是執著,縱然我執已斷,法執猶存,不但不能見性,更形成爲所知障,所以法也要舍。六祖大師說得很好,“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”。清淨心中本無一物,你還存個佛法,佛法就把你的清淨心染汙。佛法好比清潔劑,是幫助你清除汙穢的;穢垢清除掉之後,這清潔劑還在,它又變成染汙。髒東西洗掉之後,清潔劑也不要,才真正幹淨,否則又被染汙。這一點我們要知道,要記住!所以要徹底離欲,世出世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必成正覺 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