積功累德第八
前兩品介紹彌陀度生的大願。發願之後,一定要修行;如果沒有行,願就落空。所以,願必有行,行一定依願,這樣功才能積得厚,德才能累得高,因緣就圓滿。這是修學必經的程序,不但學佛,世間法也不例外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就能把經典的教訓應用在日常生活中,現前就得到真實的利益。前面曾經報告過,幸福美滿的人生就是現前的利益,當然將來的利益更爲殊勝。如果現前的利益都得不到,將來的利益會令人感到渺茫。現前是花報,將來是果報。就像植物一樣,花開得不好,果結得一定不好;花開得非常美麗,果實一定非常好,從這一點就能預知將來的果報。
阿難。法藏比丘。于世自在王如來前。及諸天人大衆之中。發斯弘誓願已。住真實慧。勇猛精進。一向專志莊嚴妙土。所修佛國開廓廣大。超勝獨妙。建立常然。無衰無變。
這一段文第一句是承前啓後。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之後,再回到老師世間自在王佛的面前。法藏用了五劫的時間建立淨土。世間自在王佛住世時,人壽是四十二劫。西方世界建立成就時,佛還住世,沒有圓寂。他回到佛前,在佛講經說法的大會中,在諸天大衆之中,詳細的向大家報告他的成就。四十八願以及前面偈頌就是報告他的修學成就。“發斯弘誓願”,即指四十八願。由願生起無量無邊殊勝的妙行,這就是世尊在此段經文要爲我們介紹的。
殊勝妙行,“行”就是身、口、意叁業的行爲。我們的行爲爲什麼不妙?因爲我們的行爲依煩惱,不但不妙,所依靠的是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這些煩惱。起心動念都從煩惱生,言語造作無不是煩惱現前,非常可怕。《地藏經》曰,“閻浮提衆生,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,無不是業”,所以果報都在叁途。聲聞、緣覺、諸菩薩的行業比我們妙,他們是依般若智慧。雖是妙行,但與阿彌陀佛比較,就差太遠。原因在阿彌陀佛所依的是真實智慧、圓滿的智慧,所以他的妙行超出諸佛,菩薩當然更不能比。到底是那些妙行?在此釋迦牟尼佛都爲我們介紹出來,我們要留意,要學習。最重要的就是下叁句:
“住真實慧,勇猛精進,一向專志莊嚴妙土”,這是彌陀殊勝妙行的依據。從真實慧生起來的身、語、意叁業,稱爲淨業。這一句是真實的依靠,是真實的根本,我們必須牢牢的記住。“慧”是從定來的,就本經經題來說,覺就是慧,沒有慧怎麼覺!覺從那裏來?從清淨心、平等心來的。換言之,我們處世、待人、接物不平等、不清淨,決定沒有智慧,菩薩妙行決定沒分。所以,一定要修清淨心,修平等心。
凡夫最大的毛病是看這個人不是,看那個人也不如法,把自己的清淨、平等全盤破壞。不要說一生不能成就,就是生生世世都難以成就。凡是以爲自己是,別人不是,這就是罪根。只要根在,所有一切的罪業全從根裏發出來。自己不知道,迷惑顛倒,只見他人過,不見自己過,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講的“一闡提”。一闡提是梵語,意思是無善根。怎麼沒有善根?不知道自己的過失。知道自己過失的人,他是覺悟的。所以,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是覺悟,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,是爲真修。不知道自己過失的人,他還修什麼?他沒得修。
六祖說得好,“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;若見他人非,自非卻相左”。“左”就是往下墮落。在古代中國,右代表上升,左表示下降。你看唱戲的戲臺,我們講經的講臺也是如此,升座由右,下臺從左。左是代表往下降的意思。見到別人的是非,自己就已經往下墮,因爲自己的心不清淨,心不平等,自以爲是,這是一切罪惡的根源,一定要認識。所以,我們也要像佛一樣“住真實慧”。真實慧是清淨、平等、覺裏生出的。在一切境界裏,無論順境也好,逆境也好,我們修什麼?修清淨心。一個真正有智慧,真正修道,有慧眼的人才見得到,觀察得深刻。沒有慧眼的人只能見到表面,他看不透徹。
“勇猛精進”。“進”是進步;“精”是精純不雜。心一天比一天清淨,一天比一天平等,一天比一天覺悟,這就是進步。萬萬不可天天還是迷惑顛倒。“勇猛精進”怎麼修法?念佛法門妙絕了,真正是殊勝妙行,這一句佛號念念相繼,就是勇猛精進之相。你能佛號一句接著一句,那裏還有妄想?那裏還有分別?那裏還有執著?經典是幫助你建立信心,幫助你建立願心的。現在這句佛號爲什麼念不好?說老實話,還是對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及眼前一切事物的真相都不清楚,以至于迷惑顛倒,信心不能建立,願心不夠懇切。所以,要讀經,要研教,經教的目的是斷疑生信。信心建立之後,經可以不必念,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圓滿成就。
不過衆生根性不相同,不可一概而論,以一蓋全,這是決定錯誤的。每一個人根性與他過去生中的習氣,和生生世世所修學的有關系,有人一句佛號就往生,有人專持往生咒往生的,有人專念經往生的。近代香港歐陽居士就是看經往生的,暢懷法師看到這位老居士往生,深受感動,才開始念佛。他不是念經往生,而是看經往生的。看經怎麼往生?此事是有理論,有依據的。《楞嚴經》曰,“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”。他心裏憶佛,所想的、所思的是佛的本願功德及西方世界依正莊嚴。
我們要明了,每一個人的根性都不相同。我們是凡夫,沒有能力觀機。但是可以告訴你一個原則,不管你學那一個法門,心清淨就能往生。有人問我,我已經念了很多年《金剛經》,我能不能往生?能,能往生。“叁輩往生第二十四”,經文末段有一心叁輩往生,那就是指讀誦大乘,不是專修淨土之人。無論是念《華嚴經》,念《金剛經》,只要心裏向往西方極樂世界,一念回向往生,無不得生。所以,這個法門廣大,不限于專修淨土,專修當然最好。雖是修別的法門,只要修到心地清淨,心淨則土淨,一念回向就相應。而專修之人心不清淨,最後仍舊不能往生,還不如心清淨的人,一念回向就往生。世間凡夫往往眼高手低,認爲自己對,別人都是錯的。結果別人成佛,成菩薩,自己還要墮叁途受果報。愚癡之害,非常可惜!
我們要懂得勇猛精進。今天我們是用這一句佛號,或用其他的法門都可以,八萬四千法門,沒有一個法門不可以。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,不可以因爲堅持我這個法門,排斥別的法門。想想看,假如你有分別法門高下的意思,你的心不清淨、不平等、不覺。不覺是迷,與本經的宗旨完全違背,這就錯了。這些微細處,往往都是念佛人犯錯,而不自知,麻煩大矣!故經曰“起心動念,無不是罪”,說得很真實,很有道理。起心動念就是分別、執著,就是不清淨、不平等,怎麼不是罪,又怎麼不是業?所以務必記住精進。精純是心地清淨、心地平等、覺而不迷。
講到勇猛精進,可以說其他的菩薩有,聲聞、緣覺也有,但顯露不出殊勝來。彌陀之所以特別殊勝,就在“一向專志莊嚴妙土”。其他的菩薩、二乘勇猛精進,但未必專志莊嚴妙土,唯獨法藏菩薩專志莊嚴妙土。西方世界之所以殊勝若此,乃因彌陀沒有第二個念頭,一心一意就是莊嚴淨土。莊嚴淨土所爲何來?不是他自己享受,是給大家受用,他願十方世界一切衆生都生到他那裏,享受他的成果。實在是了不起!有福願意給一切衆生共享,不是個人獨享。我們學佛,學什麼?就是學這個。
有福報不願意與人共享,這就與彌陀的本願不相應。彌陀與那些人共享?與ㄧ切衆生,確實沒有分別、執著。但是衆生能不能個個都享受到彌陀的成果?未必。原因何在?不是彌陀不歡迎,是他自己不願意去,這就沒法子。阿彌陀佛沒有條件,沒有障礙,問題是你願不願意去,你相不相信,肯不肯去。有些人想去,肯去,但是方法錯誤。就如剛才說的,雖然天天念佛,求生淨土,可是常看別人的過失,所以雖念阿彌陀佛,心不清淨、不平等,煩惱重重,是非人我。這樣的人,即使嘴唇念破了,也不能往生。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都是清淨、平等、覺。你心不清淨,去到那邊,會破壞西方淨土。俗話說害群之馬,擾亂別人清淨,你怎麼能往生?決定不可能的。這並不是阿彌陀佛、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不歡迎你,而是本身達不到要求。這一點,我們要注意,要重視。
真正求往生的人,一定要依教奉行。經典所講的要努力去做到,縱然不能百分之百做到,做到的愈多,往生就愈有把握。彌陀“一向專志莊嚴妙土”,今天我們學了,今天就要去做。用什麼方法做?心地清淨、平等、覺就是莊嚴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,以上所說是修因。下文四句是講果報。
“所修佛國”。“佛國”即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阿彌陀佛經千億歲精進,觀察,考察無量無邊諸佛刹土,舍其短,取其長,五劫建立成諸佛國中最圓滿、最殊勝的處所,提供大家作爲修學的場所。
“開廓廣大”。西方極樂世界大,大到我們沒有辦法想像。
“超勝獨妙”。“超勝”是超越諸佛國土;“獨”指唯獨西方極樂世界。與其他世界比較,它超越太多,原因就是前面的修因。一定要記住,有因必有果,有果一定有因。果要殊勝,因一定要殊勝。因果的定律,世、出世間法都無法超越,就是佛所說之一切經典都無法超越因果。《華嚴經》之五周因果,《觀經》之叁福,佛再再鄭重的教導我們“深信因果”。真正相信因果,這個人有福;不相信因果的人,沒有福報。眼前雖然有福,那是他過去生中修的,享盡就沒有了。因是造福,果是享福。自己不造福,那來的福享。要享福,先要造福。本經經文不長,容易受持,又講得詳細、明白,理事完備,因果周詳,的確是好,一切經裏,確實是第一經。
西方極樂世界確實“超勝”,古人略舉七樁事讓我們仔細體會,省察。
第一、法、報、應叁身,所出本同,故叁身一體,一體叁身。這在他方世界裏是見不到的。如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現成佛,我們見到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積功累德 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