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麼做。我們念了,聽了,學了,若是不去力行,一點用處都沒有,只是自欺欺人罷了。自欺欺人罪惡極重,縱然口裏念經,一天念十遍、二十遍,也沒有什麼功德。將來該墮地獄,還是墮地獄;該變餓鬼,還是變餓鬼。佛法重實踐,要真實的去做,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。
同修們讀誦本經,要仔細去體會,去觀察。首先要把它念熟,熟了之後,隨文作觀。隨文作觀是修行,就是依著經文、經典的教訓去做,句句都要做到。換言之,把經典變成自己的思想、行爲。自己的思想、行爲就是《無量壽經》,你就跟阿彌陀佛同心、同願、同德、同行,決定往生。本經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書,也是我們一生成佛的保證書。但不是念念就能成佛,要做到!做到,念經、念佛才能往生;做不到,不能往生。
爲什麼李老師說,“一萬個念佛人只有叁個、五個往生”?因爲大多數人雖念佛,口善,但不曉得怎麼做。我先教你念經,經念熟了,以後念這一句佛號,就自然想到經中的教訓,想到自己的處世、待人、接物,無論那一種環境、那一個場所,都知道應該怎麼做,這就對了。以一句佛號提醒自己,與彌陀同心、同願、同德、同行,這才真正修淨土,心淨則土淨。
于諸有情。常懷慈忍。和顔愛語。勸谕策進。恭敬叁寶。奉事師長。無有虛僞谄曲之心。
在前一段中,特別強調的是“志願無倦,忍力成就”。一個修道人如果有了這樣良好的態度,他的道業決定可以成就。不但學佛,即使是世間法,要建功立業也不能離開這兩句。由此可知,這是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成敗的關鍵。我們把話再說回來,世間作人的成功、失敗,都離不開這兩句。這兩句經文的重要性,我們明了了,一定要發心認真的去學習。怎麼做?細節太多了,說之不盡,佛在經上也只能講一個原則。下文這些開示,就是日常生活中要遵守的原則。
“于諸有情”,指一切有情衆生。“諸”是一切。“有情”指上自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衆生,用現代話來講,就是動物。凡是動物都是有情的,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?用慈悲,用忍力,這樣存心。慈悲就是愛心,以真誠的心,愛護一切衆生。四弘誓願第一願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,如果你不能愛護一切衆生,你又怎麼能度衆生,你的誓願豈不是一句空話,一句不切實際的話。
對于衆生,一定要有真實的愛心。高級的衆生煩惱輕,智慧長,你對他慈忍,他知道,他會感恩戴德。高級不是僅指這個世間,包括九法界的諸天以上。愚癡的衆生、沒有智慧的衆生(指人道以下的),對他慈悲,他不領情。不但不領情,有時還要惡意毀謗,甚至于惡意的傷害。你還要不要慈悲?還要!不但要慈悲,而且要更加慈悲,這就是忍力。你要知道事實真相,真相是他愚癡,他的煩惱、習氣很重。你要能諒解他,決定不可以惡意相向。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,顯示自己修學的功夫、修行的成就。
我們常講功德,功是指修行,德是你所得到的。在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你所得到的是慈忍。在你的內心,得到些什麼?你得到的是清淨、平等、智慧。諸位千萬要記住,學佛絕對不是得到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。得到這些,就大錯特錯。學佛所得到的是內心清淨、平等、正覺,因此表現于外是對一切有情衆生慈忍。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,我們要圓滿的做到。
所以本經不是念念就好,念了,做不到,一點用都沒有。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中,時常檢點自己有沒有做到,我們對待一切人是不是“和顔愛語”。“和”是和敬,也就是六和敬,見和同解,戒和同修,一直到利和同均。內心和,表現出來的,自然是與大衆和睦相處。和就沒有爭論,和就處處忍讓,絕對不是競爭,競爭就不和。
“愛語”。“愛”是真正愛護一切衆生。絕對不能誤會,如果所說的話都是人喜歡聽的,那就是谄媚巴結。真正愛護他,即使打他,罵他,都是“愛語”;發脾氣教訓他,也是“和顔”。爲什麼?爲他好!所以千萬不要誤會。學佛人若是處處谄媚巴結,那就是把意思錯解了。“願解如來真實義”,解真實義,確實不容易。我們是不是有真正敬重一切衆生的心?真正愛護一切衆生的心?尊重佛法,愛護佛法,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在佛法裏得殊勝的功德利益,所謂是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這是“和顔愛語”的深義,一定要明了。
“勸谕策進”。“谕”是曉谕。有人不知道,我告訴他,這是谕。“勸”是勸勉。講經說法是勸谕;大家在一塊共修是策進。“策”是鞭策。一切衆生都有懶惰的毛病。衆生有六種毛病:“悭貪、惡業、嗔恚、懈怠(懶惰)、散亂、愚癡”,這也是六度所要對治的。這六種毛病是與生俱來,是無量劫生生世世的壞習氣,不容易斷。首先要認識這些壞習氣,要理解它。爲什麼我們學佛不能成就,念佛不能往生,都是受它的害。因此,我們要痛定思痛,決心把這一身弊病、種種惡習氣改過來。改過自新就是修行,就是正覺,是真正覺悟。不但自己做,看到有這樣志向的人,我們也幫助他做。
“進”是精進。一定要曉得學佛的次第。自古以來,中國、外國學佛的人這麼多,成功的很少。修學爲什麼不能成功?以世間法來說,是修學沒有按照順序,因而犯下大錯。好像讀書接受教育,我們由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而研究所,這是次第,是順序。世間一般人好高骛遠,要學最上乘法。上乘法是很好,好比說他要念研究所,卻不肯念小學、中學、大學,那行嗎?有,少數的天才行。天才不是大多數人,是少數人。我們不能看到少數成功的例子,就認爲大概自己也沒有問題。殊不知他是天才,他行,我們就不行。
我最初學佛,看的第一本佛經是《六祖壇經》,丁福保的箋注。正式學佛以後,我先後親近過叁位老師,方東美先生、章嘉大師、李炳南老居士。這叁位老師都問過我修學的經曆,我說出來後,他們都搖頭。特別是方東美先生,他一點都不客氣的說:“你要曉得,六祖之前,在中國曆史上沒有六祖。六祖以後,中國曆史上也沒有出現第二個六祖。”他又說:“這個人不能學,他是屬于天才。”可是我讀《六祖壇經》,讀丁福保的注解,讀得很有興趣,好像能入他的境界。方先生不承認,一口否定,要我從頭學起。他是一位哲學家,他對佛法純粹是用哲學的眼光來看。那時他還年輕,才四十多歲。他告訴我,佛教經典裏,性、相兩宗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學,禅宗屬于性宗,要真正的天才才能入門,中、下根性沒有分。于是他介紹我從法相、唯識下手,介紹我讀《百法明門論》,讀《五蘊論》、《叁十頌》。唯識宗有一本小冊子是《唯識叁論》,前面就有《百法明門論》。當時經書非常不容易得到,朱鏡宙老居士送我一本。我回去翻了一翻,一句也不懂,像看天書一樣。所以我很懷疑,方先生說這是最淺入門,我一句都看不懂;他說《六祖壇經》太高深了,反而我看了津津有味。可是也不敢跟他講,跟他講,他要罵人的。
每個人的根性不相同,一定要按部就班。以後我找了不少唯識的注解,尤其是民國以來的幾位大德的,其中注得最淺顯的是唐大圓居士,他的著作的確深入淺出,非常便利于初學。出家人的有慈航法師,《慈航法師全集》幾乎都是講唯識,他也講得很淺顯,很容易理解。以這個基礎再去讀古人的注疏,就不難。這是老師教我,勸我走的一條路。由此可知,學佛一定要循序漸進,任何宗派、任何法門都沒有例外的。
如果說例外,只有淨宗念佛法門,這是非常奇特的法門。你不懂理論,沒有關系;你不懂方法,也沒有關系,只要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死心塌地的念下去,就成功。可是死心塌地並不容易,一面念佛,一面還有妄想、雜念,那就不能成功。必須離一切分別、執著,這一句阿彌陀佛才能有感應。這個感應真正不可思議,功德利益絕對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。所以,自古以來稱之爲“門余大道”,“門”是八萬四千法門,“余”是剩下來的,是八萬四千法門以外的一條成佛大道。人人可以修,只要做到不懷疑、不間斷、不夾雜,決定成就,真是不可思議。
學佛要懂得循序漸進,學佛過程,簡單的說,最初要專。佛法與世間法不一樣,世間法是學識,常識當然是愈豐富愈好。正是古人所說的“爲學日益”,世間學問,你一天比一天知道得多,這是對的;“爲道日損”,佛法是道,不是學,爲道要一天比一天減少。減少什麼?減少妄想,減少分別。執著就是妄想。分別、執著要一天比一天減少,這就對了。諸位一定要記住,學佛,如果妄想、雜念、煩惱一天比一天多,就錯了。有人說他佛法知道得很多,經書讀得不少,也聽了很多經,還會說,說得也不少,可是他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也天天增加。這不是學佛,是佛學。
佛學跟學佛不一樣,學佛的人,煩惱輕、智慧長。佛法所修學的是定,如淨土宗,修學的是“一心不亂”。一心不亂難做到,不過本經講得很清楚,要“一向專念”。“一向專念”比一心不亂的功夫淺。一向專念就是“功夫成片”,由此再往上提升就是“事一心不亂”,再提升就是“理一心不亂”,這就是我們所求的。若以本經經題上所開示的,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心就是我們所要學的。“忍力成就,常懷慈忍,勸谕策進”,都是教導我們修得清淨、平等、覺。
清淨、平等、覺是自性叁寶。清淨心是自性僧寶,平等心是自性法寶,覺而不迷是自性佛寶。我們用這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開顯自性叁寶。自性叁寶現前了,就是禅家的明心見性,教下的大開圓解。知道學佛學的是什麼,念佛念的又是什麼。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清淨、平等、覺現前,就與西方淨土相應。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,決定得生淨土。所以同修們要曉得,自己修的是什麼,又爲的是什麼。這樁事搞清楚了,就猶如阿難尊者在《楞嚴經》裏向釋迦牟尼佛求“最初方便”。事上,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講得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積功累德 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