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积功累德 第八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去作住持,他就走了。一生建庙,修庙,自己没有庙,这是“作”。霸占庙宇,妨害修行,将来的果报在地狱,证的是阿鼻地狱果。这些一定要牢牢记住,要认真去学习。

  “忍力成就”是真实功夫。《金刚经》说,“一切法得成于忍”,不但出世间成佛、成菩萨要靠这个功夫,世间建功立业也靠它。忍什么?要忍苦,忍难。你要能受得了,要永远甘心情愿去接受,这是大人物。如刚才所讲的出家的虚云老和尚、印祖是大人物;我所见到的李炳南老居士、周邦道老居士,都是大人物。在这个时代里,已是希有。他们一生生活节俭,有多余的,就帮助别人,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。一般人追求的是自己的名闻利养,自己的物欲享受;多余的,才分一点给别人。还有许多人,有多余的,也不肯给别人。我所举的这些人,本身并没有多余的,完全是自己节俭,过最清苦的生活,其余的全部贡献给别人,这个不容易。所以佛法常说,“能忍者,可名为有力大人”。“有力大人”就是经里常讲的“大丈夫、大英雄”。他们“大”在那里?大在能忍,能忍辱。

  忍辱对治嗔恚。六度中,布施度悭贪,持戒度恶业,忍辱度嗔恚,精进度懈怠,禅定度散乱,般若度愚痴。佛开了六个方子,这六个方子对治众生的六种大病。能对治,就是菩萨。虽然忍辱对治的是嗔恚,其实忍辱能断贪爱、悭贪,能断愚痴。换言之,贪、嗔、痴,用这个方子全有效。能忍就不贪,我们能忍耐物质生活的苦,对于财物就不贪。能忍耐清净寂寞,对于名利富贵就不贪。贪心断灭是真正的享受,快乐无比,少烦少恼,自在安乐。世间人愚痴,想自在,一生得不到自在;想安乐,得不到安乐。什么原因?他不晓得原因就是多欲,欲望太多,名利心太重,所以他得不到。

  《宝云经》里说,佛说菩萨有十种方法能净于忍,这就是“忍力成就”。《宝云经》的十种方法,值得我们作参考。

  第一、内心忍。“内”是指身心、身体的感受。就是身体、心理这两种苦都要能忍受。诸菩萨修都修这个法门,我们怎么就不能忍?应当要学。身饥寒是身体所受的,不是外人所能知的。心里的种种忧虑、烦恼,因你不忍,所以这一句佛号念不好。你若能忍,能把忧虑都放下,佛号就能念得得力。因此,不能忍,怎么行!决定不能胡思乱想。我在讲席中常常劝勉同修,念头起来,如果不是想弥陀本愿功德,不是想四十八愿,不是想西方依正庄严,都是胡思乱想。要忍,把它放下,不要去想它。一切人、一切物全是生死业、轮回业,你想一次,就造一次。结果每天造的是生死业、轮回业。你想这些做什么?想就是造作,是意业在造作。不要想这些,想佛,忆佛,念佛好!这是净业。净业不修,而修六道,修三途,真正愚痴到了极处,所以要讲求忍耐。

  第二、外忍。外忍著重的是别人的毁谤、侮辱、骂詈(骂是当面骂,詈是背后骂)等恶言加之于我时,要能忍,不要去计较。甚至于还有一些人,听到别人骂自己喜欢的人,也生气。学佛的人,听到人家骂佛教,也生气。这些都是过失,我们要能忍。释迦牟尼佛在世时,尚遭六群比丘、六师外道当面侮辱;背后骂詈的,更是多得很。佛没有跟他们计较,也没有跟他们辩论。骂,随他骂,骂久了,骂累了,他自然就不骂了。何必跟他计较,何必与他一般见识,要忍!这是诸佛菩萨所修的,我们应当学。

  第三、法忍。法是指求法。佛法广大幽深,微妙不可思议,我们听了,未必能听得懂。应该要有耐心、有恒心,去向有修学的人请教。要学习忍,尤其是读诵、思惟,没有忍力不能成诵,一天念一遍,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一天不缺,这要忍力的。没有忍力不行,没有忍力就断了。由此可以明显的测验出,自己的忍辱波罗蜜功夫到底有多少。

  初学的同修不要好高骛远。我劝大家念《无量寿经》,一天至少念一遍。你就从一遍开始。一遍念个半年、一年,可以念两遍了,你再念两遍。为什么?我们要精进,不要退步。发心发得很勇猛,一天念十遍,念到第二天,觉得太多,时间太长,就念五遍!打对折,到第三天,五遍也念不成功,念三遍。念了一个星期,就不念,退转了!这就错了。要积少成多,才是积功累德。不要一开始看人家念得多,就想要超过别人,这是好胜心,这是欲。好胜心学佛,学成之后,将来成阿修罗。阿修罗的性情就是好胜、好强。阿修罗修了福,但没有智慧,福报现前,反而造无量无边的罪业,后来必堕地狱。阿修罗没有不堕地狱的,所以万万不可以好胜,不可以争强。看到别人超过我们,我们欢喜赞叹,恭敬向他学习。学习要循序渐进,慢慢的学才对。

  第四、随佛教忍。譬如在本经中,佛对我们的教训非常多,我们要有耐心去接受,去研究,去学习,还要有长远心来保持,使它不失掉。这也是诸菩萨、罗汉们所修学的,我们要随学。 

  第五、无方所忍。在一切时、一切处、一切境缘中,要常常提醒自己,不要把“忍让”忘了。随时随地记住,“忍让”是大德,忍让是修学成败的关键。能忍让的人,没有不成就的。反之,不肯忍让的人,没有不失败的。成功失败的关键在此。这是无方所忍。

  第六、修处处忍。处处忍与无方所忍,有什么不同?无方所忍是在一切时、一切处,提高自己忍让的一种修学法门。处处忍,则特别是指境界,就像顺境、逆境。处顺境中,不被顺境所转,顺境容易令人起贪爱之念。逆境则容易起嗔恨之心,换言之,都令人生烦恼。所以,在顺境里要忍,使不起染著之心,不生贪爱;逆境里也要忍,令自己不生嗔恚。无论什么境界现前,心都要清净,正如前面所说的总纲领,心要寂静,我们修的是“寂静行”。本经经题“清净、平等、觉”,正是我们所要修学的。

  第七、非所为忍。所为,以现在的话来说,就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,像与自己有利的、有好处的关系。于我将来有好处的,或者与我有亲故者,我的亲属、眷属、好朋友,对待这一类的,能忍。如果没有这些关系的,就不能忍。这是错的,所以佛特别教导我们“非所为忍”,意思是要我们绝对不可以只为自己的利益,或者只为与自己有特殊关系之人设想。我们应常修忍,忍辱要平等修。忍辱为的是希望自己身心清净,决没有个人的利害或亲故,无论那一方面的利害都没有。

  第八、不逼恼忍。这是指人为的加害,别人谋害我,陷害我,我们能忍。世间法莫不事出有因,我们肉眼凡夫不知道的事情很多。俗话常说,“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”,有人陷害我,必有原因,他为什么不害别人!

  佛经上说,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有四种缘,“报恩、报怨、讨债、还债”。与某人见面一认识,终其一生都处得非常好,为什么?前世结的善缘。有恩的,一世都处得很好。那些陷害你的,是过去世跟你结有怨,故冤冤相报。若你跟他没有怨,他怎么会加害你?这是不可能的。即使是误会,也都有因。看看《安世高传》,安世高在中国还了两次命债,两次都是误会,因前生误杀众生,误害了人,这一世也被人误杀。

  因果报应,丝毫不爽。我们的财物被人偷了,他怎么不偷别人,只偷我的;莫非前世我偷他的,现在他偷回去。这帐不就了了,不就没事了,连到警察局报案都不必。真的是如此。所以,即使人家陷害我们,不管手段如何狠,甚至断了我们的生命,也不必计较。为什么?帐到此就了,彼此结个善缘,来生成佛还可以度他。结善缘,不要计较,不逼恼众生,这是修行。若是一点点都不能忍,那不是修行,不是佛弟子,是魔弟子。所以,要真正能忍,即使身处逆境里,都能确实不动心。

  第九、悲心忍。就是大慈大悲,慈济众生。帮助众生是好事,众生未必领情,未必接受,甚至还反过来侮辱你。怎么办?要能忍,不要计较。日后众生遇到苦难,还是去帮助他。不能说,第一次帮助他,他拒绝我,下一次我不再帮他,那就错了。绝不计较,换言之,无论境缘顺逆,绝对不失大慈悲心,即是悲心忍。

  忍辱,慈悲救济,即使遇到障碍,遇到阻挠,我们帮助救济众生苦难的慈悲心,绝不因此就减低温度,就丧失悲心。

  第十、誓愿忍。誓愿忍即四弘誓愿的“佛道无上誓愿成”。怎么“成”法?成佛不简单,不是说说就成。换言之,要发坚固的誓愿,求生净土。因为只有往生净土就决定成佛道,经上讲得非常明了。不仅是此一方的众生,尽虚空遍法界,一切诸佛刹土的众生,如果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想圆成佛道,太难了。所以,这部经不仅是我们这世间的第一经,也是十方法界的第一经,我们要认识清楚。

  为什么要成佛?成佛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。因为只有成佛,才有圆满的智慧、圆满的德能,才有能力救度一切众生。我们救度一切众生,帮助众生都来不及,怎么可以去恼害一切众生?我们可以从这些地方真正体会到,恼害众生是最大的业障、罪障。造罪业!障碍一切众生的善法,使一切众生生烦恼,这是造极重的罪业。有人令我烦恼,我忍耐,决定不教对方生烦恼。学佛人就是学这个。绝对不能说,人家害你,何不报复?对世间人而言,报复是人之常情。佛法不是如此,佛法决定不报复。

  佛法是一切苦难自己承当,一切功德、幸福与一切众生共享。先把心量拓开,我们的心跟佛就有点儿相应,有点儿像。心不像佛心,愿不像佛愿,是决定修不成功的;纵然行像佛行,也是装模作样,是假的。佛法是心法,著重在真心,著重在真诚。所以,“志愿无倦,忍力成就”是非常重要的修学纲领,一定要牢牢的记住。

  向下经文皆就日用事相上讲,依著原则、原理,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世、待人、接物,应该要怎么作法。所以,本经有“教、理、行、果”四义。教是教导,佛教导我们。理是理论。行是教我们去做。果是成就,也就是将来所得到的好处,所得到的真实利益。这一段是“行”经,教我们怎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积功累德 第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