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心法不相应,它不是心法,它也不是心所法,与色法也不相应。换言之,它也不是物质。以现代的话来讲,它不属于精神,也不属于物质,只是抽象的概念而已。这些抽象概念,佛法的名词称之为“妄想”。二十四类的第一类就是“得”。你得到了,你那里得到?你什么也得不到。你说你得到了,不过是打妄想。时间、空间,时分、方分都是妄想。那来的时空?想想看,它既不属于精神,也不属于物质,非精神,非物质,但有没有这些事?确实有!只是这些事纯粹是假的,是虚妄的。依他起已经是虚妄,遍计所执更是虚妄,这些虚妄全要远离。
远离,不是说不要,要知道它的真相。你不要它,事就行不通。譬如台湾的选举,你得多少票?没有得,这不成话!确实有得、有失。得失是什么,我们要清楚,这是抽象概念,是妄想。世间人以为是真的,生活在妄想之中。我们要理解他,他打妄想,我们也要用妄想来跟他往来,否则就不能沟通。虽然往来,他执著,我不执著,这是“远离”。不但“遍计执”与“依他起”要远离,就是心法、八识王、五十一心所也不执著,乃至佛法、世出世法一切不执著的时候,就能称性起用。这就是佛经常讲的,佛菩萨在世间游戏神通。
游戏神通就是称性起用,非常活泼、非常自在,一点也不执著,心地确实清净寂静,得大自在。这是我们修学的最高纲领。我们学佛,学什么?就学这个。这个学会了,真自在、真快乐、真幸福!从今而后,所有一切烦恼苦厄都断了。
“依真谛门”。“真谛”就是真理,“谛”是谛实、真实的意思,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实面。我们自己要依真实,待人处世也是从真谛里起用,随俗,随缘。表面上,与一切凡夫完全没有两样,没有差别,实际上,完全不一样。凡夫迷于妄念之中,诸佛菩萨把妄想、执著扫得干干净净。恒顺众生是以真谛恒顺众生,是以真性恒顺众生,不是用妄心。
“植众德本”,所以“远离虚妄,依真谛门”。这两句经文即离相,离一切虚妄相之意。接著是教我们修善。一切善的根“本”是什么,也就是说一切善法都是从这个根“本”生出来的。佛在一般经论上说,世间一切善法是由三善根而生。三善根是无贪、无嗔、无痴。反过来说,世间所有一切罪业则是从三毒烦恼而生的。贪、嗔、痴即三毒;贪、嗔、痴反过来就是三善根。这是学佛同修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注意的。修行从那里修?就是修这个。如果我贪、嗔、痴的念头一天比一天,一年比一年淡薄,这就是功夫得力。三毒淡,善根就增长,这是一体的两面。好比黑暗减少,光明就增多;光明多了,黑暗就少了,这是自然的道理。
自己仔细想一想,学佛学了这么多年,贪、嗔、痴的念头,跟没有学佛之前是否差不多,甚至于更厉害?如果是,那就完了,就颠倒了。你学的是什么,修的是什么?你修三恶道。将来你的果报是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你到那里去证果。大乘佛法的善根是“精进”。我们不但不精进,还成天胡思乱想,学得很多,既杂又乱,这都是没有善根,道业不会进步的。
佛法修学有三个层次,入门要“专”,到了相当程度之后,在教下,是大开圆解;在宗门,是明心见性;在念佛法门,就是一心不乱。修到一心不乱,就晋升到第二个阶段。第二个阶段是“博”,广学多闻,可以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。所以,专是第一个阶段。专的目标何在?烦恼无尽誓愿断,是为了断烦恼,也就是断贪、嗔、痴。“专”才能断烦恼,“博”断不了。“博”不如法,则易增长贪心,所以断不了烦恼。要“专”到极处才“博”;“博”之后再“精”。这是修学佛法的三个阶段,这三个层次是不能颠倒的。今天许多年轻人把次序搞乱了,一开头就要博,所以一生都不能成就。烦恼不能断,法门也就修不成,生死不能了,来生该怎么堕落,还是怎么堕落,这很可惜。
所以修学的次第,第一个阶段一定要“专”,古人订的期限是五年。古德用五年的时间,够了,因为古代社会单纯,六根接触外面的范围不大,五年时间确实能定得下来。现在则不行,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,比古人不晓得要大多少万倍。打开电视机、无线电,全世界的事,你都知道。从前人或深山里的修行人,山下发生什么事情,可能要半个月、一个月才听说,才知道。当时消息不灵通,没有人从山下上来讲,山上的人就不晓得。那像现在,不管世界那个地方发生鸡毛蒜皮的事情,大家都知道。这个没好处,对修道人来讲,是很大的妨碍。为什么?心不清净。所以要知道“精进”,也就是要知道“专一”。
就本宗来讲,“德本”就是弥陀名号。“阿弥陀佛”名号具足万德,佛门常说“万德洪名”。“万”不是数字,万是代表无量无边之义。确实,无量无边的德能都在这一句名号之中,这一句名号功德乃真实的德本,所以我们要“植众德本”。“植”是培植;“众”是众多。众多的德本要如何培植?“老实念佛就是植众德本”,这是夏莲居老居士给我们的一句话。说起来实在很简单,所以相信的人少,总怕一句佛号不够,还要搞许多经、许多咒,搞世间许多慈善事业,以为这样修行才能植众德本,其实搞错了。那些作法,是把德跟福两者混在一起,只可以说是植众福本,不是植众德本,得的是人天福报。
“福”跟“德”,一定要辨别得很清楚,决定不能混为一谈。德中有福,福中不见得有德。功德里一定有福德;福德里没有功德,诸位要认识清楚。“植众德本”是修善的纲领,下文具体说明其纲要和原则。
第一要“不计众苦”。“计”是计较。在生活中物资短缺、衣食不足,这是苦。天然的灾害,我们也要受苦。这几年,全世界天灾很频繁,像大陆这一次非常严重的水灾,有些地区有风灾、地震、火灾,这都是天然的灾害。还有人为的灾害,中东战争,这是人祸。天灾、人祸带给我们精神生活的苦难。修行人要能看破,换言之,要能忍受,“不计众苦”,不要去计较这些。无论是顺境,或是逆境,要若无其事,不放在心上,要修清净心,行寂静行,这才是真正修道人。修道人对自己,没有别的,就是修心地清净。有妄念,心就不清净。想过去,想未来,都是妄想。过去已经过去了,还想它干什么?未来的还没来,又何必去想。梦境更是虚妄,有人胡乱作梦,作了梦,还来跟我说,我又不能不听他打妄想。所以,一切众苦不去计较,心就安。
“少欲知足”。“欲”是欲望,无论对物质生活、精神生活的需求,都要减少,愈少愈好。“好事不如无事”,这是庞居士留给我们的教训,是千真万确的事实。古德常道,“多事不如少事,少事不如无事”。庞居士更深入一层,“好事不如无事”,心里才真正清净无事。我们要做好事,虽做好事心里还是无事,这就对了。无事,不是说我什么事都不要做,那是小乘自了汉。大乘菩萨是作而无作,无作而作。怎么说“无作”?心里若无其事,一念不生,这是无作。怎么说“作”?为大众服务,尽心尽力,精进不懈,手脚勤快,谓之“作”。心地清净,是“无作”。遇事手脚勤快,尽心尽力的做,作跟无作是同时,不是分开的。并非作的时候就作,不作的时候就不作,不是的。“作”跟“不作”是一,不是二,我们要这样学法。“少欲”则不取于相;“知足”则如如不动。
“专求白法”。“白法”就是善法。古印度有些术语,跟中国人说法不一样,但意思是一样的。中国人讲“善恶”,印度人说“黑白”。恶,他称之黑业,用黑来代表;善,用白来代表。善业、善法就是白法。“专求善法”,利己利人是善法。白法在那里?到那里去求?这一部《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》就是第一标准的白法,向这本经去求,你全都求到。本经从头到尾所说的,全是善法,是第一善法。这是我们所要求的,务必牢牢记住。佛教我们怎么做,我们就照做,决定得利益,所得的是想像不到的真实利益。
“惠利群生”。“惠”是恩惠、布施。我们把自己所修善法的利益,贡献给社会,贡献给一切众生,这是佛教我们的作法,这是“作”。对自己,则“少欲知足,不计众苦”。
“志愿无倦,忍力成就”。“志”是无上的大愿,与诸佛如来的宏愿相同,无尽的志愿是为利益一切众生。“忍力成就”就是前文所说的“不计众苦,少欲知足”。诸佛如来示现世间,无论什么样的身分,对自己都是“不计众苦,少欲知足”。这两句话道尽了佛对社会一般大众,对一切众生,确实是“惠利群生,志愿无倦”。
看近代的大德,净宗的印光大师是一个好榜样,禅宗的虚云老和尚是个好榜样。他们一生不是没有供养,他们的供养太多了,享受不尽,可是他们一生所穿的,都是很多补钉的衣服。难道他买不起一件新衣服吗?他不需要,单是信徒供养的新衣服,就不晓得有多少。新衣服送来,他就送人。看到初出家的,没有人供养的,他就转供养,自己还是穿破的。为什么不穿新的,把破的、旧的自己受用?教人离欲知足。更深一层去想其中道理,是为我们作榜样,作模范的。
示现居士身分的,大家看到台中李炳南老居士。现在台中莲社还单独辟了房间,展览李炳南老居士生前用过的东西。你去看他穿的衣服、袜子,补了再补。他是现代人,他不缺物资。有没有人送他好东西?有,我就得到不少。人家送给他的好衣服,他送给我,他自己穿破的,我穿新的。我们眼前见得到的名闻利养,他一样都不要。李老师在台中创办不少事业,最初创办,他是创办人、董事长。创办起来,一届完了之后,他马上就交给别人,由别人接著办。绝对没有我要掌权,我要抓权,我要做到底的意念。随创办,随就交给别人。
再看虚云老和尚的年谱,他老人家一生建庙,修庙。他的声望高,募化很容易,看到这个庙宇破旧了,外面一宣扬,大家都送钱来。庙一修好,请一个有德行,有修行的出家人…
《无量寿经讲记 积功累德 第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