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积功累德 第八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打坐,心却在那里打妄想,那是什么禅定?著相就没有禅,动念头就没有定。只做出修定的样子,没有用的,骗得了人,却瞒不过鬼神,鬼神瞧不起你,所以你还是跟妖魔鬼怪做朋友,不是跟诸佛菩萨做朋友。前者是内不乱,一如《阿弥陀经》的“一心不乱”。后者是外离相,不著相就是离相,是心不染著,不是事不染著。若曲解成事不染著,那佛教就变成消极,变成逃避现实。事上虽然在一起,和光同尘,心地不染著。所谓是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”,著重于心地的清净。心真正清净,性德显发无量光明。

  西方极乐世界还有无量的宝香。我们凡夫三天不洗澡,身上臭味难闻。真正修行人,一年不洗澡,他身上还是清香。不一样!清香是什么?乃性德之香。一般人头发几天不洗,气味很难闻,自己也难过。虚云老和尚一年剃一次头,平常也不洗头,你看他的相片,胡须、头发长长的,人家身上清香。我们用各种香水、香料,都没有他那个香好。他的殊胜从那儿来的?就是从清净、平等来的。

  这两句经文要牢牢的记住,顺境里不起贪心,也就是面对五欲六尘,面对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没有贪心。处逆境时没有嗔恚心。无论顺境、逆境,一切境界清楚明了。如果不清楚,不明白,人愚痴,就会糊涂。有些人觉得奇怪,好像很多事情我都知道,问我是不是有神通?我没有神通。事事不知道就是愚痴,要样样都晓得。过去的要晓得,现在的要晓得,未来的也要晓得;对自已的要晓得,对别人的也都晓得。其实,这事情不难,只要心地清净,观察入微。俗话说,人看多了,事看多了。看相算命的,天天看人,所以一接触,一看相貌、表情,再从你的谈吐,甚至于你的声音,大致情形就都知道,这些都是从经验中得来的。如果能再多念一点书,那会更正确,读书是学问。基于学问与丰富的经验,所以往往能观察判断得很正确,不会错误。所以,瞒人只能瞒愚人。世间一个有学问的人,你想瞒他都瞒不过,更不要说修道的人。纵然不常在一起,第一次见面几分钟,他就能正确的判断这个人一生的命运、前途。浅而言之,这就是学问,就是经验。瞒人的人把别人当成愚人,自以为聪明,你们是傻瓜,我瞒你。其实傻瓜是谁?傻瓜是自己,他是瞒不到别人的。自欺欺人,这才是愚痴,是贪、嗔、痴三毒之一。

  “欲”是欲望。人都有欲望,欲望于修道是很大的障碍。欲望总不外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五欲。佛法里的名闻利养,也一样是欲望。“少欲知足”。欲望要减少,愈少愈好,你的障碍就少。少到什么程度?吃得饱,穿得暖,有一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,足够了。不要多求,多欲之人,苦得不得了,是个可怜人、愚痴人。欲望减到最低限度,才能“一向专志庄严妙土”,也就是“一向专念阿弥陀佛”。没有欲望,凡事就简单、容易,他才真能做到人与人之间以真心相待。以感情接触人、事,就麻烦大了。

  何谓真心坦诚?真心是一切妄念都没有。你来找我,我将真言告诉你,就是“南无阿弥陀佛”,只有这一句话是真话,真心利益你。其他的都是废话,都是假话,都不是真的。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,只有忆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方为正念、正思惟。换言之,其他的都是妄想。妄想、执著不能再搞下去,否则将没办法了生死,没办法出三界。所以,许多人写信给我,我都不回。为什么?无非都是杂心闲话而已。

  这一次我在温哥华,金石家陈风子老居士为我刻了十几个图章,以后有人给我写信,我在名信片上盖个图章,寄给他就行了。是些什么图章?“无量寿佛”、“阿弥陀佛”,还有经里的句子,我摘录几句,如“净念相继”、“老实念佛”。盖这印章,又省事,又得身心清净。不再搞俗务事情,远离尘垢。所以,找我讲经,安排时间,可以;跟我谈别的,我一概不听、不闻。报纸、电视,我都不看。从前回到台湾还看看新闻,现在新闻也不看,因为没有新闻。这些人起什么念头,做什么事,自然得什么果报,也都清楚,还要看报纸干什么!不要看。

  千万要记住,“不起贪嗔痴欲诸想”,这是真正修行。平常一面念阿弥陀佛,一天念几十遍《无量寿经》,内心还是贪、嗔、痴、慢,则一切都完了。你是念经不能成就,念佛也不能成就。念经、念佛是要把贪、嗔、痴、慢念掉,才是功夫。为什么叫你天天念经,念阿弥陀佛?因为不念佛经,心里会起贪、嗔、痴、慢,会一天到晚打妄想。

  不著外境,色声香味触法是外境,外面的境界不应执著。色是一切色相,眼根所见的。我们见色相,分别这是好人,这是坏人,这个如法,那个不如法,这就著相。不著相的人清净、平等。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,因为佛不著相,他是平等的。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,他也不著相。凡夫看佛菩萨都是凡夫,凡夫著相。怎么著相?这一尊是释迦牟尼佛,那一尊是药师如来,释迦牟尼佛决定不是药师如来。著相就错了!我们要在一切境界里锻炼,对外面的境界不著相,随缘不攀缘。随缘自在,攀缘很苦。

  由“但乐忆念,过去诸佛,所修善根”,一直到“植众德本”,这几句经文都是教我们应该要忆念佛的德行,这是诸佛所行、所修的。学佛就要在这些地方学,这就是所谓“一念单提”。净业的纲领、净业的宗旨就在此,也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“忆佛念佛”。这是我们应该要做,要修,要学的。

  “过去诸佛”,实在讲,是不分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佛佛相念,我们能念诸佛,自然就成佛。佛佛才相念,由此显示出念佛法门不可思议。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在那里?就在这部经上。我们念这一部经,想这一部经,重要的不是口念,口念没有用处,要用心念。在中国文字里,“念”字属于会意。“念”是什么?现前的这一个心“今心”,上面“今”,底下“心”。现前的这个心,里面是佛,心中有佛,这是念。心里没佛,口里有佛,不是念。心里真有佛,口里念不念没有关系。重要的是我心里要有佛,要想佛,要忆佛。

  念佛的功德,具体而言,就是世尊在本经所教诲的,我们常念四十八愿,念西方世界依正庄严,就是“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”。诸佛所修、所学,以及所成就的普度众生、教化众生,这些无量无边的善行功德,是我们该去念、去想的。不要想是非人我,不要想这个人怎么样,那个人又怎么样,这些果报都在三途,都出不了六道。你想阿弥陀佛,想西方世界,将来决定生净土,这一生决定成佛。成功与否,就在这一念,希望同修们在这些地方认真体会。

  行寂静行。远离虚妄。依真谛门。植众德本。不计众苦。少欲知足。专求白法。惠利群生。志愿无倦。忍力成就。

  前面说“庄严自心”,以长远心、恒心、耐心来积功累德。“功”是指功夫,此功夫完全是指修行,修行是功夫。“修行”二字要搞清楚,“行”是行为,我们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语、造作都是行为。行为有了错误,依照佛菩萨的教训,或者世间圣贤的教训,将错误改正过来,这是真“修行”。圣贤人的教训,实在说,并不是他自己的意思。如果是他的意思,我们何必遵守他的意思。大圣大贤、诸佛菩萨的教训是从心性里流露出来的。换言之,修行是顺自性,不是随顺别人。明心见性的人,其言语、行为都是从自性流露的。我们跟他学习,以他作标准,就是以自性作为标准。“顺性是至善”,没有比这更善的。这一点必须理解,然后我们才能欢喜信受,欢喜接纳,使我们也能达到明心见性的目标,是为“积功”。唯有“积功”才能“累德”,道德方能建立。

  经上很具体的为我们指出,佛法积功累德的标准就是“戒、定、慧”三学。“不起贪嗔痴欲诸想,不著色声香味触法”,戒、定、慧三学都在其中。末后一句“但乐忆念,过去诸佛,所修善根”,这完全是智慧。戒、定、慧三学的关系,有戒未必有定,有定一定有戒;有定未必有慧,有慧之人一定有定。好比三层楼房,第三层一定包括第二层跟第一层,第一层未必有第二层、第三层。所以,要清楚明白三学次第,才知道这一句经文里包括多少意义在里面。

  经文教我们修学的原则、纲领,属行门。“行寂静行”,一切行为中是以“寂静”为最贵,“寂”是清净寂灭。清净寂灭是对烦恼、对妄想而说的。有妄想、有烦恼,你的心就不寂静。必须把烦恼、妄想消除,恢复自性本来面目。自性是什么样子?自性是清净寂灭的。换言之,寂静行就是诸佛与大菩萨的行持。我们要问,心地清净寂灭了,还有没有作为?如果到深山里去修行,离开城市,离开人群,是不是这样就是修寂静行?不是的。逃避到深山,躲开人事,是小乘,那是很笨的方法,修成功了也未必是真的。为什么?让他到都市逛一逛,他的心又乱,又不寂静了。所以,纵然得到寂静,若靠不住,则未必是真的。

  真正的寂静行就在红尘里修学。怎么修法?前面已教了我们纲领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事可以做。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说,“可得为世间事,不可得为世间意”。“意”是什么?贪、嗔、痴、慢,这是意。由此可知,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在一起,和光同尘,我们做什么,诸佛菩萨跟著我们一样的做什么。可是,我们在境界里起心动念,分别执著;诸佛菩萨不起心、不动念、不分别、不执著,事情做得比我们还要好,还要圆满,我们比不上他。所以,是在万事万法中,显示出心地的清净平等正觉。这是佛法,这才是真正的寂静行,是真实的禅定。不是离开一切现象,那种清净是不算的。真正的定是像《楞严经》首楞严大定、《华严经》师子奋迅三昧的境界。

  “远离虚妄”。什么是虚妄?世间一切事是不是虚妄的?一切物相是不是虚妄的?唯识论里告诉我们,所有一切现象皆是“依他起性”。依他起性就是没有自性,缘起性空,所以是虚妄的。可是还有比这更虚妄的,即是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。这些诸法与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积功累德 第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