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打坐,心卻在那裏打妄想,那是什麼禅定?著相就沒有禅,動念頭就沒有定。只做出修定的樣子,沒有用的,騙得了人,卻瞞不過鬼神,鬼神瞧不起你,所以你還是跟妖魔鬼怪做朋友,不是跟諸佛菩薩做朋友。前者是內不亂,一如《阿彌陀經》的“一心不亂”。後者是外離相,不著相就是離相,是心不染著,不是事不染著。若曲解成事不染著,那佛教就變成消極,變成逃避現實。事上雖然在一起,和光同塵,心地不染著。所謂是“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”,著重于心地的清淨。心真正清淨,性德顯發無量光明。
西方極樂世界還有無量的寶香。我們凡夫叁天不洗澡,身上臭味難聞。真正修行人,一年不洗澡,他身上還是清香。不一樣!清香是什麼?乃性德之香。一般人頭發幾天不洗,氣味很難聞,自己也難過。虛雲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,平常也不洗頭,你看他的相片,胡須、頭發長長的,人家身上清香。我們用各種香水、香料,都沒有他那個香好。他的殊勝從那兒來的?就是從清淨、平等來的。
這兩句經文要牢牢的記住,順境裏不起貪心,也就是面對五欲六塵,面對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沒有貪心。處逆境時沒有嗔恚心。無論順境、逆境,一切境界清楚明了。如果不清楚,不明白,人愚癡,就會糊塗。有些人覺得奇怪,好像很多事情我都知道,問我是不是有神通?我沒有神通。事事不知道就是愚癡,要樣樣都曉得。過去的要曉得,現在的要曉得,未來的也要曉得;對自已的要曉得,對別人的也都曉得。其實,這事情不難,只要心地清淨,觀察入微。俗話說,人看多了,事看多了。看相算命的,天天看人,所以一接觸,一看相貌、表情,再從你的談吐,甚至于你的聲音,大致情形就都知道,這些都是從經驗中得來的。如果能再多念一點書,那會更正確,讀書是學問。基于學問與豐富的經驗,所以往往能觀察判斷得很正確,不會錯誤。所以,瞞人只能瞞愚人。世間一個有學問的人,你想瞞他都瞞不過,更不要說修道的人。縱然不常在一起,第一次見面幾分鍾,他就能正確的判斷這個人一生的命運、前途。淺而言之,這就是學問,就是經驗。瞞人的人把別人當成愚人,自以爲聰明,你們是傻瓜,我瞞你。其實傻瓜是誰?傻瓜是自己,他是瞞不到別人的。自欺欺人,這才是愚癡,是貪、嗔、癡叁毒之一。
“欲”是欲望。人都有欲望,欲望于修道是很大的障礙。欲望總不外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五欲。佛法裏的名聞利養,也一樣是欲望。“少欲知足”。欲望要減少,愈少愈好,你的障礙就少。少到什麼程度?吃得飽,穿得暖,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,足夠了。不要多求,多欲之人,苦得不得了,是個可憐人、愚癡人。欲望減到最低限度,才能“一向專志莊嚴妙土”,也就是“一向專念阿彌陀佛”。沒有欲望,凡事就簡單、容易,他才真能做到人與人之間以真心相待。以感情接觸人、事,就麻煩大了。
何謂真心坦誠?真心是一切妄念都沒有。你來找我,我將真言告訴你,就是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只有這一句話是真話,真心利益你。其他的都是廢話,都是假話,都不是真的。只有一句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,只有憶念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方爲正念、正思惟。換言之,其他的都是妄想。妄想、執著不能再搞下去,否則將沒辦法了生死,沒辦法出叁界。所以,許多人寫信給我,我都不回。爲什麼?無非都是雜心閑話而已。
這一次我在溫哥華,金石家陳風子老居士爲我刻了十幾個圖章,以後有人給我寫信,我在名信片上蓋個圖章,寄給他就行了。是些什麼圖章?“無量壽佛”、“阿彌陀佛”,還有經裏的句子,我摘錄幾句,如“淨念相繼”、“老實念佛”。蓋這印章,又省事,又得身心清淨。不再搞俗務事情,遠離塵垢。所以,找我講經,安排時間,可以;跟我談別的,我一概不聽、不聞。報紙、電視,我都不看。從前回到臺灣還看看新聞,現在新聞也不看,因爲沒有新聞。這些人起什麼念頭,做什麼事,自然得什麼果報,也都清楚,還要看報紙幹什麼!不要看。
千萬要記住,“不起貪嗔癡欲諸想”,這是真正修行。平常一面念阿彌陀佛,一天念幾十遍《無量壽經》,內心還是貪、嗔、癡、慢,則一切都完了。你是念經不能成就,念佛也不能成就。念經、念佛是要把貪、嗔、癡、慢念掉,才是功夫。爲什麼叫你天天念經,念阿彌陀佛?因爲不念佛經,心裏會起貪、嗔、癡、慢,會一天到晚打妄想。
不著外境,色聲香味觸法是外境,外面的境界不應執著。色是一切色相,眼根所見的。我們見色相,分別這是好人,這是壞人,這個如法,那個不如法,這就著相。不著相的人清淨、平等。佛看一切衆生都是佛,因爲佛不著相,他是平等的。菩薩看一切衆生都是菩薩,他也不著相。凡夫看佛菩薩都是凡夫,凡夫著相。怎麼著相?這一尊是釋迦牟尼佛,那一尊是藥師如來,釋迦牟尼佛決定不是藥師如來。著相就錯了!我們要在一切境界裏鍛煉,對外面的境界不著相,隨緣不攀緣。隨緣自在,攀緣很苦。
由“但樂憶念,過去諸佛,所修善根”,一直到“植衆德本”,這幾句經文都是教我們應該要憶念佛的德行,這是諸佛所行、所修的。學佛就要在這些地方學,這就是所謂“一念單提”。淨業的綱領、淨業的宗旨就在此,也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“憶佛念佛”。這是我們應該要做,要修,要學的。
“過去諸佛”,實在講,是不分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佛佛相念,我們能念諸佛,自然就成佛。佛佛才相念,由此顯示出念佛法門不可思議。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在那裏?就在這部經上。我們念這一部經,想這一部經,重要的不是口念,口念沒有用處,要用心念。在中國文字裏,“念”字屬于會意。“念”是什麼?現前的這一個心“今心”,上面“今”,底下“心”。現前的這個心,裏面是佛,心中有佛,這是念。心裏沒佛,口裏有佛,不是念。心裏真有佛,口裏念不念沒有關系。重要的是我心裏要有佛,要想佛,要憶佛。
念佛的功德,具體而言,就是世尊在本經所教誨的,我們常念四十八願,念西方世界依正莊嚴,就是“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”。諸佛所修、所學,以及所成就的普度衆生、教化衆生,這些無量無邊的善行功德,是我們該去念、去想的。不要想是非人我,不要想這個人怎麼樣,那個人又怎麼樣,這些果報都在叁途,都出不了六道。你想阿彌陀佛,想西方世界,將來決定生淨土,這一生決定成佛。成功與否,就在這一念,希望同修們在這些地方認真體會。
行寂靜行。遠離虛妄。依真谛門。植衆德本。不計衆苦。少欲知足。專求白法。惠利群生。志願無倦。忍力成就。
前面說“莊嚴自心”,以長遠心、恒心、耐心來積功累德。“功”是指功夫,此功夫完全是指修行,修行是功夫。“修行”二字要搞清楚,“行”是行爲,我們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語、造作都是行爲。行爲有了錯誤,依照佛菩薩的教訓,或者世間聖賢的教訓,將錯誤改正過來,這是真“修行”。聖賢人的教訓,實在說,並不是他自己的意思。如果是他的意思,我們何必遵守他的意思。大聖大賢、諸佛菩薩的教訓是從心性裏流露出來的。換言之,修行是順自性,不是隨順別人。明心見性的人,其言語、行爲都是從自性流露的。我們跟他學習,以他作標准,就是以自性作爲標准。“順性是至善”,沒有比這更善的。這一點必須理解,然後我們才能歡喜信受,歡喜接納,使我們也能達到明心見性的目標,是爲“積功”。唯有“積功”才能“累德”,道德方能建立。
經上很具體的爲我們指出,佛法積功累德的標准就是“戒、定、慧”叁學。“不起貪嗔癡欲諸想,不著色聲香味觸法”,戒、定、慧叁學都在其中。末後一句“但樂憶念,過去諸佛,所修善根”,這完全是智慧。戒、定、慧叁學的關系,有戒未必有定,有定一定有戒;有定未必有慧,有慧之人一定有定。好比叁層樓房,第叁層一定包括第二層跟第一層,第一層未必有第二層、第叁層。所以,要清楚明白叁學次第,才知道這一句經文裏包括多少意義在裏面。
經文教我們修學的原則、綱領,屬行門。“行寂靜行”,一切行爲中是以“寂靜”爲最貴,“寂”是清淨寂滅。清淨寂滅是對煩惱、對妄想而說的。有妄想、有煩惱,你的心就不寂靜。必須把煩惱、妄想消除,恢複自性本來面目。自性是什麼樣子?自性是清淨寂滅的。換言之,寂靜行就是諸佛與大菩薩的行持。我們要問,心地清淨寂滅了,還有沒有作爲?如果到深山裏去修行,離開城市,離開人群,是不是這樣就是修寂靜行?不是的。逃避到深山,躲開人事,是小乘,那是很笨的方法,修成功了也未必是真的。爲什麼?讓他到都市逛一逛,他的心又亂,又不寂靜了。所以,縱然得到寂靜,若靠不住,則未必是真的。
真正的寂靜行就在紅塵裏修學。怎麼修法?前面已教了我們綱領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事可以做。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說,“可得爲世間事,不可得爲世間意”。“意”是什麼?貪、嗔、癡、慢,這是意。由此可知,諸佛菩薩與一切衆生在一起,和光同塵,我們做什麼,諸佛菩薩跟著我們一樣的做什麼。可是,我們在境界裏起心動念,分別執著;諸佛菩薩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事情做得比我們還要好,還要圓滿,我們比不上他。所以,是在萬事萬法中,顯示出心地的清淨平等正覺。這是佛法,這才是真正的寂靜行,是真實的禅定。不是離開一切現象,那種清淨是不算的。真正的定是像《楞嚴經》首楞嚴大定、《華嚴經》師子奮迅叁昧的境界。
“遠離虛妄”。什麼是虛妄?世間一切事是不是虛妄的?一切物相是不是虛妄的?唯識論裏告訴我們,所有一切現象皆是“依他起性”。依他起性就是沒有自性,緣起性空,所以是虛妄的。可是還有比這更虛妄的,即是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。這些諸法與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積功累德 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