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積功累德 第八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心法不相應,它不是心法,它也不是心所法,與色法也不相應。換言之,它也不是物質。以現代的話來講,它不屬于精神,也不屬于物質,只是抽象的概念而已。這些抽象概念,佛法的名詞稱之爲“妄想”。二十四類的第一類就是“得”。你得到了,你那裏得到?你什麼也得不到。你說你得到了,不過是打妄想。時間、空間,時分、方分都是妄想。那來的時空?想想看,它既不屬于精神,也不屬于物質,非精神,非物質,但有沒有這些事?確實有!只是這些事純粹是假的,是虛妄的。依他起已經是虛妄,遍計所執更是虛妄,這些虛妄全要遠離。

  遠離,不是說不要,要知道它的真相。你不要它,事就行不通。譬如臺灣的選舉,你得多少票?沒有得,這不成話!確實有得、有失。得失是什麼,我們要清楚,這是抽象概念,是妄想。世間人以爲是真的,生活在妄想之中。我們要理解他,他打妄想,我們也要用妄想來跟他往來,否則就不能溝通。雖然往來,他執著,我不執著,這是“遠離”。不但“遍計執”與“依他起”要遠離,就是心法、八識王、五十一心所也不執著,乃至佛法、世出世法一切不執著的時候,就能稱性起用。這就是佛經常講的,佛菩薩在世間遊戲神通。

  遊戲神通就是稱性起用,非常活潑、非常自在,一點也不執著,心地確實清淨寂靜,得大自在。這是我們修學的最高綱領。我們學佛,學什麼?就學這個。這個學會了,真自在、真快樂、真幸福!從今而後,所有一切煩惱苦厄都斷了。

  “依真谛門”。“真谛”就是真理,“谛”是谛實、真實的意思,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實面。我們自己要依真實,待人處世也是從真谛裏起用,隨俗,隨緣。表面上,與一切凡夫完全沒有兩樣,沒有差別,實際上,完全不一樣。凡夫迷于妄念之中,諸佛菩薩把妄想、執著掃得幹幹淨淨。恒順衆生是以真谛恒順衆生,是以真性恒順衆生,不是用妄心。

  “植衆德本”,所以“遠離虛妄,依真谛門”。這兩句經文即離相,離一切虛妄相之意。接著是教我們修善。一切善的根“本”是什麼,也就是說一切善法都是從這個根“本”生出來的。佛在一般經論上說,世間一切善法是由叁善根而生。叁善根是無貪、無嗔、無癡。反過來說,世間所有一切罪業則是從叁毒煩惱而生的。貪、嗔、癡即叁毒;貪、嗔、癡反過來就是叁善根。這是學佛同修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注意的。修行從那裏修?就是修這個。如果我貪、嗔、癡的念頭一天比一天,一年比一年淡薄,這就是功夫得力。叁毒淡,善根就增長,這是一體的兩面。好比黑暗減少,光明就增多;光明多了,黑暗就少了,這是自然的道理。

  自己仔細想一想,學佛學了這麼多年,貪、嗔、癡的念頭,跟沒有學佛之前是否差不多,甚至于更厲害?如果是,那就完了,就顛倒了。你學的是什麼,修的是什麼?你修叁惡道。將來你的果報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你到那裏去證果。大乘佛法的善根是“精進”。我們不但不精進,還成天胡思亂想,學得很多,既雜又亂,這都是沒有善根,道業不會進步的。

  佛法修學有叁個層次,入門要“專”,到了相當程度之後,在教下,是大開圓解;在宗門,是明心見性;在念佛法門,就是一心不亂。修到一心不亂,就晉升到第二個階段。第二個階段是“博”,廣學多聞,可以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。所以,專是第一個階段。專的目標何在?煩惱無盡誓願斷,是爲了斷煩惱,也就是斷貪、嗔、癡。“專”才能斷煩惱,“博”斷不了。“博”不如法,則易增長貪心,所以斷不了煩惱。要“專”到極處才“博”;“博”之後再“精”。這是修學佛法的叁個階段,這叁個層次是不能顛倒的。今天許多年輕人把次序搞亂了,一開頭就要博,所以一生都不能成就。煩惱不能斷,法門也就修不成,生死不能了,來生該怎麼墮落,還是怎麼墮落,這很可惜。

  所以修學的次第,第一個階段一定要“專”,古人訂的期限是五年。古德用五年的時間,夠了,因爲古代社會單純,六根接觸外面的範圍不大,五年時間確實能定得下來。現在則不行,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比古人不曉得要大多少萬倍。打開電視機、無線電,全世界的事,你都知道。從前人或深山裏的修行人,山下發生什麼事情,可能要半個月、一個月才聽說,才知道。當時消息不靈通,沒有人從山下上來講,山上的人就不曉得。那像現在,不管世界那個地方發生雞毛蒜皮的事情,大家都知道。這個沒好處,對修道人來講,是很大的妨礙。爲什麼?心不清淨。所以要知道“精進”,也就是要知道“專一”。

  就本宗來講,“德本”就是彌陀名號。“阿彌陀佛”名號具足萬德,佛門常說“萬德洪名”。“萬”不是數字,萬是代表無量無邊之義。確實,無量無邊的德能都在這一句名號之中,這一句名號功德乃真實的德本,所以我們要“植衆德本”。“植”是培植;“衆”是衆多。衆多的德本要如何培植?“老實念佛就是植衆德本”,這是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的一句話。說起來實在很簡單,所以相信的人少,總怕一句佛號不夠,還要搞許多經、許多咒,搞世間許多慈善事業,以爲這樣修行才能植衆德本,其實搞錯了。那些作法,是把德跟福兩者混在一起,只可以說是植衆福本,不是植衆德本,得的是人天福報。

  “福”跟“德”,一定要辨別得很清楚,決定不能混爲一談。德中有福,福中不見得有德。功德裏一定有福德;福德裏沒有功德,諸位要認識清楚。“植衆德本”是修善的綱領,下文具體說明其綱要和原則。

  第一要“不計衆苦”。“計”是計較。在生活中物資短缺、衣食不足,這是苦。天然的災害,我們也要受苦。這幾年,全世界天災很頻繁,像大陸這一次非常嚴重的水災,有些地區有風災、地震、火災,這都是天然的災害。還有人爲的災害,中東戰爭,這是人禍。天災、人禍帶給我們精神生活的苦難。修行人要能看破,換言之,要能忍受,“不計衆苦”,不要去計較這些。無論是順境,或是逆境,要若無其事,不放在心上,要修清淨心,行寂靜行,這才是真正修道人。修道人對自己,沒有別的,就是修心地清淨。有妄念,心就不清淨。想過去,想未來,都是妄想。過去已經過去了,還想它幹什麼?未來的還沒來,又何必去想。夢境更是虛妄,有人胡亂作夢,作了夢,還來跟我說,我又不能不聽他打妄想。所以,一切衆苦不去計較,心就安。

  “少欲知足”。“欲”是欲望,無論對物質生活、精神生活的需求,都要減少,愈少愈好。“好事不如無事”,這是龐居士留給我們的教訓,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古德常道,“多事不如少事,少事不如無事”。龐居士更深入一層,“好事不如無事”,心裏才真正清淨無事。我們要做好事,雖做好事心裏還是無事,這就對了。無事,不是說我什麼事都不要做,那是小乘自了漢。大乘菩薩是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。怎麼說“無作”?心裏若無其事,一念不生,這是無作。怎麼說“作”?爲大衆服務,盡心盡力,精進不懈,手腳勤快,謂之“作”。心地清淨,是“無作”。遇事手腳勤快,盡心盡力的做,作跟無作是同時,不是分開的。並非作的時候就作,不作的時候就不作,不是的。“作”跟“不作”是一,不是二,我們要這樣學法。“少欲”則不取于相;“知足”則如如不動。

  “專求白法”。“白法”就是善法。古印度有些術語,跟中國人說法不一樣,但意思是一樣的。中國人講“善惡”,印度人說“黑白”。惡,他稱之黑業,用黑來代表;善,用白來代表。善業、善法就是白法。“專求善法”,利己利人是善法。白法在那裏?到那裏去求?這一部《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就是第一標准的白法,向這本經去求,你全都求到。本經從頭到尾所說的,全是善法,是第一善法。這是我們所要求的,務必牢牢記住。佛教我們怎麼做,我們就照做,決定得利益,所得的是想像不到的真實利益。

  “惠利群生”。“惠”是恩惠、布施。我們把自己所修善法的利益,貢獻給社會,貢獻給一切衆生,這是佛教我們的作法,這是“作”。對自己,則“少欲知足,不計衆苦”。

  “志願無倦,忍力成就”。“志”是無上的大願,與諸佛如來的宏願相同,無盡的志願是爲利益一切衆生。“忍力成就”就是前文所說的“不計衆苦,少欲知足”。諸佛如來示現世間,無論什麼樣的身分,對自己都是“不計衆苦,少欲知足”。這兩句話道盡了佛對社會一般大衆,對一切衆生,確實是“惠利群生,志願無倦”。

  看近代的大德,淨宗的印光大師是一個好榜樣,禅宗的虛雲老和尚是個好榜樣。他們一生不是沒有供養,他們的供養太多了,享受不盡,可是他們一生所穿的,都是很多補釘的衣服。難道他買不起一件新衣服嗎?他不需要,單是信徒供養的新衣服,就不曉得有多少。新衣服送來,他就送人。看到初出家的,沒有人供養的,他就轉供養,自己還是穿破的。爲什麼不穿新的,把破的、舊的自己受用?教人離欲知足。更深一層去想其中道理,是爲我們作榜樣,作模範的。

  示現居士身分的,大家看到臺中李炳南老居士。現在臺中蓮社還單獨辟了房間,展覽李炳南老居士生前用過的東西。你去看他穿的衣服、襪子,補了再補。他是現代人,他不缺物資。有沒有人送他好東西?有,我就得到不少。人家送給他的好衣服,他送給我,他自己穿破的,我穿新的。我們眼前見得到的名聞利養,他一樣都不要。李老師在臺中創辦不少事業,最初創辦,他是創辦人、董事長。創辦起來,一屆完了之後,他馬上就交給別人,由別人接著辦。絕對沒有我要掌權,我要抓權,我要做到底的意念。隨創辦,隨就交給別人。

  再看虛雲老和尚的年譜,他老人家一生建廟,修廟。他的聲望高,募化很容易,看到這個廟宇破舊了,外面一宣揚,大家都送錢來。廟一修好,請一個有德行,有修行的出家人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積功累德 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