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很明白、很清楚,從叁福做起,第一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”,本經也告訴我們“恭敬叁寶,奉事師長,無有虛僞谄曲之心”,學佛就從這裏做起。換言之,這是佛道之根基。若沒有根本,搞得再漂亮、再華麗,也不過是插在花瓶裏的花而已,幾天就枯死。不像在地上栽的花是活的,年年發新枝,年年開新花,大不相同。佛法應從那裏修學,我們要知道。
“恭敬叁寶”。佛在經上教訓我們,每個人家裏都有兩尊佛,對這兩尊佛不恭敬,去恭敬外面的佛就錯了。這兩尊佛是誰?就是你的父母。此地雖然沒講孝順父母,但恭敬叁寶含有孝養父母之意,不孝養父母就是不恭敬叁寶。孝養的範圍非常廣泛,不僅僅是物質生活,如果只限于物質生活,畜生也辦得到。人與畜生不同之處,最重要的是養父母之志,光大父母之德,此大孝也。當前使父母在社會上,久遠的使父母在曆史上,都能受到大衆的尊敬,方是真正盡孝。如何能做得到?必須自己成聖成賢。聖賢的父母,那個人不恭敬?不但人恭敬,鬼神都恭敬;不但鬼神恭敬,諸佛菩薩都恭敬。這才是真正孝養父母,修行就要從這裏起修。過去我們不懂,是愚癡。現在接受佛陀的教導,我們智慧開顯出來,知道應該怎樣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把從前種種錯誤、種種過失都改正過來,這是真修行。故佛在一切大小乘經論中教導我們,都是從孝順父母、恭敬叁寶、奉事師長下手。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的示範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裏地藏菩薩的示現,我們聽了,讀了之後,要覺悟,要認真去學習,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。
“叁寶”,廣義言之,就是一切衆生。“佛寶”是自性覺,佛在經上說過,一切衆生皆有佛性。既然有佛性,皆當作佛。那個衆生不是佛!《華嚴》、《圓覺》尤其說得好,“一切衆生本來成佛”。我們以惡意對待一個衆生,就是惡意對待佛,如何談得上恭敬叁寶。“覺”是自性,自性覺,法與僧也還是自性。自性的活動是有規律的,有條不紊是“法”。自性是清淨的,自性是和睦的,這是“僧寶”的意思。外面的境界、一切有情衆生、無情衆生全是自性起作用,自性變現。自性既然具足叁寶,自性所變出來的萬事萬物,怎麼不是叁寶。恭敬叁寶,首先要知道叁寶真實的含義。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無不是叁寶,意義與第二品之“德遵普賢”完全相應。
普賢十願,一者“禮敬諸佛”就是“恭敬叁寶”的意思。幾個人能做到?這個人是我喜歡的,我恭敬他;那個人是我的冤家對頭,就恨透了他。這樣的分別執著怎麼能修,怎麼能學佛,怎麼能修淨土法門。淨土法門是要用清淨心、平等心來修學的。離開清淨、平等就不能相應。古德雲,“心淨則土淨”,你心不清淨,怎麼能生淨土!務必要記住。
“奉事師長”。沒有老師教導我們,雖有佛經展在我們面前,我們能看得懂嗎?開經偈說,“願解如來真實義”,如來真實義,我們是不是能理解?不能!縱然有古德的注疏爲我們講解,我們依然看不懂,聽經也聽不懂。爲什麼?真正聽懂了,你一定會去做。做不到就是聽不懂。不但真妄、邪正沒搞清楚,連利害也搞不清楚,怎樣做有利,怎樣做有害,都搞不清楚。所以,學佛必須依止明師,接受教誨,才有開解悟入之成就。
爲什麼要對父母、師長這樣恭敬奉事?因爲父母師長教育我們成人,恩德無比。沒有父母師長,縱然得一個人身,與禽獸有什麼不同?人所以不同于禽獸,就是由于父母師長愛心的教導,使我們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尤其是佛法的老師,他幫助我們斷煩惱,脫輪回,成佛道,這樣的恩德,若不知道恭敬奉事,你還會有什麼成就!
孝順父母師長是天經地義的,但是現在社會的倫理教育脫序,不講求了。因此,兒女不知道爲什麼要孝順父母,不知道爲什麼要尊敬師長。要父母跟兒女說“你要孝順我,我養你怎麼怎麼辛苦”,這話說不出口。說出來,兒女一反駁,自己也沒話好講。當老師的也是,要向學生說“我是你的老師,我辛苦教導你,你要對我尊敬”,這話也一樣說不出口。所以,教育一個人很不容易,尤其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,《地藏經》曰,“閻浮提衆生,剛強難化”。所以,必須父母與師長巧妙的配合起來,父母教兒女要尊師重道,把道理說出來,令其明了;老師教學生孝順父母,使他恍然大悟,對父母應當要孝順。單靠一方面是決定不能成功的,要父母、老師雙方配合得很好,才能成就一個人才。
今天這個世間、這個時代看不到賢人,看不到傑出人才,原因何在?父母跟老師不配合,脫節了,所以社會病態嚴重。我們把病態的根源找到,從根本救起,這才真正有救。今天佛門裏的善知識還兼父母的責任,怎麼說?勸導各位尊師重道,孝順父母。孝敬要出于至誠,出于真誠,不能虛僞,不能谄曲。佛經上說,“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”,這是事實。以虛僞谄曲之心求佛道,沒有這回事。無論所用心機再多,將來的果報都在叁途;或許讓你在這一生中得一點名聞利養,但一生光景不長,你能享受幾年。將來入叁途,時間之長,不曉得有幾千幾萬年,甚至要多少個大劫才能脫離惡道。佛說這些話,絕對不是恐嚇我們的。你要是以爲佛只是嚇唬我們,教我們不敢爲非作歹。你這樣想就錯了。佛不妄語,佛是如語者,所講完全是事實真相,不加一點,也不減一點,事實是怎樣,佛就怎樣說。你要是肯信,就是有福之人;不肯信,是你業障深重。講真的,你不信;講假的,反倒相信,這是業障深重現象。
莊嚴衆行。軌範具足。
這就是經題上講的“莊嚴”。佛弟子誦經,拜佛,念佛,最後都要回向。回向偈說,“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”,此處就教我們。“莊嚴”指的是什麼?指衆行。“衆行”又是什麼?起心動念,是心理行爲。口的言語是口業行爲。身體的動作是身業行爲。行爲很多,歸納起來,不外乎身、語、意。這些種種行爲究竟是善、是惡,是邪、是正?如果是善行、正行,就是莊嚴。經文又說,莊嚴是要“灑心易行”,也就是改過自新。
“軌範具足”。“具足”是沒有一絲毫欠缺,也就是盡善盡美。爲一切衆生作榜樣,作模範,這是真正的佛弟子。我們起心動念能爲一切衆生作模範嗎?我們的言語造作能爲大家作榜樣嗎?真正佛弟子要常常想到這個,要依教奉行。佛怎樣教我,我就怎麼去做。經典不是普通書,經典好比劇本一樣,要表演的。生活就是舞臺,在這舞臺上,把《無量壽經》好好的表演出來,爲大家作好樣子。
現在多少學佛人不相信淨土,因爲看到念阿彌陀佛的人太消極了,問他,什麼都不知道,也看不出有什麼善行。如果我們真正依教奉行,別人才會對淨宗真正生起羨慕之心。本經是行經,教我們如何去做。我們起心動念,都要想到夠不夠資格作大家的模範;想想整個世界都像我這種心行,會變成什麼樣子。我們一念惡,身、口、意都惡,別人都學我這樣子,世界就要毀滅。心地清淨,言行都善,大家都學四好(存好心、作好事、說好話、作好人),必定人民安樂。這是佛法。向下經文愈講愈具體,愈落實。
觀法如化。叁昧常寂。
第一句是修慧,第二句是修定,智慧與禅定是佛法的大根本。底下是講戒律。通常我們講戒、定、慧,這裏是慧、定、戒,因爲慧是根本。什麼是智慧?慧是看破,讓我們知道日常生活中,世間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。
“觀法如化”,同《金剛經》說的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”,又說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。因此,在一切人、事、物裏不要去認真,去執著,得過且過即可,有什麼好爭執。若論事實,能執之心不可得;所執之法,相有體無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真是能所俱空,故佛教人無住生心。不過,如果是爲大衆的事情,那要爭,要執著衆生的福利;個人則心清淨,不爭。不爲自己,爲衆生。雖爲衆生有種種作,然心清淨若無其事,這是菩薩。佛法不壞世間法,如是如是。大陸上現在有這麼大的災難,是百年來空前的大災難,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。
昨天在杭州南路,我告訴簡居士,我們有必要救濟。我問他有多少錢?他說還有二十萬多一點。簡居士說:“我們捐十萬。”我說:“把二十萬都拿去。這個月的收入全部捐出去,下一個月收入也全部捐出。”盡心盡力做,就是圓滿的功德。對自己,心清淨,一塵不染;對衆生,真正愛護,盡心盡力去幫助他,絕對不爲自己,這是智慧。
“叁昧常寂”。“叁昧”是梵語,翻成中文,是正受之意。享受什麼?享受清淨。“常寂”就是清淨無一切苦惱。佛門講清福,簡言之,“叁昧常寂”就是清福。世間人講鴻福,鴻福是紅塵之福,福裏面有煩惱。常言說,“你的福氣很大”,福裏有氣,福大,氣也不小。這種言語是智慧的言語,教你覺悟到福裏面還有氣。清福是清淨的。在家同修也要懂得享清福,那就達到佛法修學的目標“離苦得樂”。若有人問:“心好就行了,何必要學佛?學佛與不學佛,差別在那裏?”學佛的人心清淨,不學佛的人心不清淨,差別就在此。學佛是學受用清淨,享受清福。“叁昧常寂”就是受用清淨。出家人享受清福,在家人也能享受清福。于自,一切看破放下,身心自在,一塵不染。對衆生,盡心盡力幫助衆生,斷惡修善,離苦得樂,絕對不爲一己求安樂。這是修定,也是學佛與不學佛不同之處。有慧有定,表現在日常生活上,自然就是圓滿的戒行。戒、定、慧叁學,慢慢練習,慢慢學。慧、定應用在日常生活中,處世、待人、接物自然合乎戒律。
善護口業。不譏他過。
口業清淨,口離四種過,“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绮語”,務必要真做。我常常勸勉大家,早課是提醒自己,晚課是反省自己,這一天身、口、意叁業有沒有過失?發現自己有過失,即是悟處。把過失改掉,再不犯同樣的過失,乃真正修行,即是功德。爲人若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積功累德 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