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積功累德 第八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知自己的過失,是愚癡、無明。這樣的人沒救,佛也救不了他,佛法裏稱之爲“一闡提”。一闡提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是沒有善根的人。沒有善根的人就是不知道自己有過錯,以爲自己都是對的。

  諸位要曉得,在這法界裏只有一種人沒有過錯,那就是佛。圓教佛沒有過錯。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所以等覺菩薩還犯過錯,他犯思惟上的過失。我們距等覺遠之遠矣!居然覺得自己沒有過失。世間唯兩種人沒有過失,一者成佛,一者是一闡提。前者是真的沒有過失;後者是有過失,死不承認。他既不是佛,那麼就是一闡提,這是地獄種子,造作一切罪業,自己不曉得。叁業中,口業爲先,這是很有道理,因爲口的過失最容易犯,犯得最多。本經經文的順序都有很深的意義。

  善護身業。不失律儀。

  “律”是戒律。戒律歸納起來有“不殺生、不偷盜,不邪淫”,這是身業的叁條重戒。如果把持戒的意義擴大,就是“守法”。國家的憲法、法令、規章,社會的風俗、道德觀念皆須遵守,這是屬于身業。“儀”是威儀,就是禮貌、禮節。不失禮,在現在也相當困難,當今社會幾乎大家都不講禮,跟誰講禮?我要跟別人講禮,人家還覺得怪怪的。可是不能不懂禮,俗話也說“禮多人不怪”。

  對人要有禮貌,最低限度,李老師編的《常禮舉要》小冊子,要多看看,多宣揚。這本小冊子,我們可以把它當作經典來看,當作經典來宣揚。有同修用彩色的圖畫把它畫出來,而且有注音。這本書,我們不但要大量印,更希望能把它做成幻燈片、錄影帶,普遍流通國內、國外,以補救家庭教育、社會教育以及學校教育之不足。其功德絕對不亞于流通《無量壽經》。因爲沒有這個基礎,有《無量壽經》也沒有用處。大家天天念《無量壽經》,念了爲什麼做不到?因爲沒有戒律的根基。禮是屬于戒律的範疇,是最基礎的教育。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,我們要能覺悟,體會到這個層次的重要性。我們開始做,我們一起做,就有很多人跟著做,即能把它帶動起來。像《無量壽經》,經我們這幾年大力提倡,現在有很多地方翻印,也講這部經,這是好事情,我們聽到非常歡喜。有些講經的地方沒有經書,我們都提供,贈送經書,希望講的人愈多愈好。

  禮節很重要。失禮而自己不知覺察,別人看到你,覺得惡心,討厭,對你敬而遠之,不願與你接近。雖然見面不得罪你,但也不願意親近你。佛弟子尤其要注意,佛弟子的責任是要把佛法介紹給大衆。若大衆對你敬而遠之,你還有什麼能力把佛教介紹給他?

  佛法“四悉檀”,第一是“世界悉檀”,意思是令一切衆生對你生歡喜心,喜歡親近你,你才有機緣把佛法介紹給他。這個道理,相信每個人都有很深刻的體會。我們從小念書,那個老師我喜歡,就特別聽他的話。同樣的話,不喜歡的老師講,就是不理,不肯接受。可見世界悉檀是很有道理的。所以,我們首先要令大家歡喜、尊重,然後才能與一切衆生結法緣。

  如何能讓別人歡喜、尊重?唯有真誠。前段所講的就是這個意思。真正明了,真能做到,你走遍世界任何地方,必然得到大家的歡喜、愛戴,這就是所謂“法緣殊勝”。法緣從那裏來?從這兒來的。待人之道,若心裏想的是一套,口裏講的是另外一套,一旦拆穿,大家對你馬上就遠離,以後再說什麼好話,人家也不聽。因爲你有前科,有不誠實的紀錄,要再建立信心,相當不容易。

  在中國社會裏,大家都說謊話,覺得無所謂,成了一種習慣;可是到國外,你就麻煩了。美國對于誠實,在德行裏列爲第一,發現你有一次欺騙的行爲,以後就永遠不再相信你,往後辦任何事情,會非常困難。在美國,有些人拜托我們機構,希望爲他出個證明,使他能拿到身分。我們不敢做,因爲如果被查到一次,以後在當地辦任何事,他對你全不相信。所以,跟美國政府往來要絕對誠實,決不可以舞弊,才能得到他們的尊敬、歡喜與信任。尤其我們想在美國弘揚佛法,憑借的就是真誠。我們以真誠心、清淨心、恭敬心把佛法介紹給外國人。禮節非常重要!

  善護意業。清淨無染。

  佛弟子要常常保護自己的清淨心,這是修學的根本。這一段是莊嚴自性,是屬于自行,末後再講化他。自己德行沒有成就,是無法教別人的。要自己先做個榜樣,才能教人。所以,我們要發願,也就是世間法所講的立志。學佛就是立志做個好老師,佛是天人師。既然是老師,自己一定要做到“莊嚴衆行,軌範具足”,爲一切衆生做個良好的榜樣,化導社會,使每一個衆生自身健康、快樂,每一個家庭幸福、美滿,社會和諧,國家富強,天下太平。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,真正的學佛人。無論在家、出家都要以此作爲修學的目標。

  欲達到目標,就必須實踐《無量壽經》。本經的好處是經文不長,容易受持。依照本經去做,這個目標決定可以達到。目標是花報,果報決定往生不退成佛,無比的殊勝。我們認識清楚,腳踏實地,努力去做,不好高骛遠。縱然別人有大經大論、無上法門,我們恭恭敬敬,禮敬贊歎說:“我不如你,你是上上根,程度高。我是下下根,我學念佛法門。”我們捧他,他很快樂。我們也很清楚,高是高,做不到。我們低姿態如教修行,我句句做得到,句句踏實,句句落實,不是談玄說妙。

  所有國城。聚落。眷屬。珍寶。都無所著。恒以布施。持戒。忍辱。精進。禅定。智慧。六度之行。教化安立衆生。住于無上真正之道。

  前面經文說莊嚴性德,此段則是成就衆生的德行。菩薩行總離不開自行化他。前面佛說“于無量劫,積植德行,不起貪嗔癡欲諸想,不著色身香味觸法”,至此真正落實于我們生活中。經文非常具體的告訴我們從何做起。我們常說,“看破、放下”,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,是受用。

  經文教我們放下“國城、聚落、眷屬、珍寶”,這些都是比喻身外之物。“國城、聚落”指的就是不動産,也包括地位、威勢。“國”是國主,從前是皇帝,現在是總統、院長、部長,這些要能放得下。“聚落”是都市、鄉鎮。無論是國家的領袖或地方上的主管,都不要去爭取,要能放下。

  放下並不是指事上放下,而是指內心不執著。這些職位都是爲老百姓服務的,一旦在其位,就應該盡心盡力爲國家、爲地方、爲大衆造福,做到盡善盡美。如果在職位上,卻沒有盡心盡力去做,這是有罪過的。或許你要說,做事情,我雖然沒盡心,但我是好人。須知好人也不行,也有罪過,因爲沒盡到職責。個人品德再好也沒有用,因爲你沒盡到你的職責。職是職位。古時候有學問、有德行的人對這些職位都戒慎恐懼,那裏敢爭取。不像現在,大家都當仁不讓,一起競選,真是太勇敢了。

  古人即使有學問,有這種能力,爲人邀請,給他職位,還回避不敢承當。他深知其責任太重,做得不好,惹一身罪過,將來要墮落的。他們明白這個道理,所以決定不會去競選,去爭取。我國古代著名的許由,是一位大賢人,堯王找他來,希望把王位禅讓與他,請他繼承。他聽到之後,趕緊逃到深山裏,讓人找不到。什麼原因?就是責任重大,怕自己不能盡職,將來造一身的罪業。大家曉得諸葛亮,劉備兄弟去請了叁次,才把他請出來。諸葛亮沒有托人去競爭這個職位,因爲唯恐自己做不好。所以,得到職位的人,無不是戰戰兢兢,如履薄冰,如臨深淵,莫不小心謹慎,希望把本分的職責做好。

  這一段經文就是教導我們要“無所著”。“著”是私心,是名聞利養的欲望,決定不可以貪圖。

  “眷屬”即家親眷屬。對家親眷屬要盡責任,這是天經地義,無法回避的。“國城、聚落”,則是可以回避的。現代尤其容易回避,我不競選,人家不會選我。從前是帝王征召,有時候還不太容易回避。對家親眷屬要盡責照顧,更要者即勸導念佛,同生淨土。不能說學佛了,父母不要,妻子兒女也不要,這是必墮叁途的。

  佛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教導我們要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”,這是倫理,決定不能避免。對眷屬要如何“都無所著”?“都無所著”是指心地清淨。事上,人間五倫十義,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這些責任你一定要做到。佛法不離世間法,盡心做,心清淨,不染著,因爲他知道人生宇宙的事實真相。真相是什麼?其一,人與人的關系不離四種緣分: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。關系密切的,成了一家人。疏遠一點的,作了親戚。再疏遠的,就變成朋友了。總而言之,就是在馬路上,遇到有人跟你點個頭,笑一笑,都是前生有緣的。

  真相之二,知十法界依正皆是刹那業果生滅相續之幻象,只有緣聚緣散,實無生滅。因此在待人、處世、接物之間,其心清淨。“都無所著”即心地清淨,並不是說什麼都不要。什麼都不要,佛法還有誰敢學!心裏不執著,就沒有煩惱,沒有憂慮,沒有牽挂。心裏什麼都沒有,那會是什麼樣子?心裏充滿了光明智慧,與諸佛菩薩就相去不遠,這樣才相應。

  “珍寶”指物質享受,代表一切財富。我們今生得的財富,一半是前生所修,一半是今生所修的。若前世修得很多,這一世雖然造孽,他還用不完,故不見敗壞。所以,我們看到很多惡人、壞人無惡不作,卻財源不斷滾滾而來。原因在那裏?前生修得太多,今生雖是敗家子,尚未敗完,就這道理。前世修少,或者沒修,這一生能積功累德,好好修,也會慢慢富裕起來的。這一樁事,諸位多念《了凡四訓》就知道。

  袁了凡的福報並不多,可是他學佛之後,得到雲谷禅師的真傳,又能依教奉行,所以將整個命運改轉過來。本來是短命,得享長壽;命裏沒有兒子,後來有兩個好兒子;命裏財富有限,後來也頗多財富,的確是有求必應。怎麼求法?像了凡居士的求法就對了,有理論,有方法,如理如法,有求必應。然而本經所講的,比袁了凡的境界高。袁了凡還著相,佛教我們不著相。不著比著相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積功累德 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