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积功累德 第八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知自己的过失,是愚痴、无明。这样的人没救,佛也救不了他,佛法里称之为“一阐提”。一阐提是印度话,翻成中文是没有善根的人。没有善根的人就是不知道自己有过错,以为自己都是对的。

  诸位要晓得,在这法界里只有一种人没有过错,那就是佛。圆教佛没有过错。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,所以等觉菩萨还犯过错,他犯思惟上的过失。我们距等觉远之远矣!居然觉得自己没有过失。世间唯两种人没有过失,一者成佛,一者是一阐提。前者是真的没有过失;后者是有过失,死不承认。他既不是佛,那么就是一阐提,这是地狱种子,造作一切罪业,自己不晓得。三业中,口业为先,这是很有道理,因为口的过失最容易犯,犯得最多。本经经文的顺序都有很深的意义。

  善护身业。不失律仪。

  “律”是戒律。戒律归纳起来有“不杀生、不偷盗,不邪淫”,这是身业的三条重戒。如果把持戒的意义扩大,就是“守法”。国家的宪法、法令、规章,社会的风俗、道德观念皆须遵守,这是属于身业。“仪”是威仪,就是礼貌、礼节。不失礼,在现在也相当困难,当今社会几乎大家都不讲礼,跟谁讲礼?我要跟别人讲礼,人家还觉得怪怪的。可是不能不懂礼,俗话也说“礼多人不怪”。

  对人要有礼貌,最低限度,李老师编的《常礼举要》小册子,要多看看,多宣扬。这本小册子,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经典来看,当作经典来宣扬。有同修用彩色的图画把它画出来,而且有注音。这本书,我们不但要大量印,更希望能把它做成幻灯片、录影带,普遍流通国内、国外,以补救家庭教育、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之不足。其功德绝对不亚于流通《无量寿经》。因为没有这个基础,有《无量寿经》也没有用处。大家天天念《无量寿经》,念了为什么做不到?因为没有戒律的根基。礼是属于戒律的范畴,是最基础的教育。因戒得定,因定开慧,我们要能觉悟,体会到这个层次的重要性。我们开始做,我们一起做,就有很多人跟著做,即能把它带动起来。像《无量寿经》,经我们这几年大力提倡,现在有很多地方翻印,也讲这部经,这是好事情,我们听到非常欢喜。有些讲经的地方没有经书,我们都提供,赠送经书,希望讲的人愈多愈好。

  礼节很重要。失礼而自己不知觉察,别人看到你,觉得恶心,讨厌,对你敬而远之,不愿与你接近。虽然见面不得罪你,但也不愿意亲近你。佛弟子尤其要注意,佛弟子的责任是要把佛法介绍给大众。若大众对你敬而远之,你还有什么能力把佛教介绍给他?

  佛法“四悉檀”,第一是“世界悉檀”,意思是令一切众生对你生欢喜心,喜欢亲近你,你才有机缘把佛法介绍给他。这个道理,相信每个人都有很深刻的体会。我们从小念书,那个老师我喜欢,就特别听他的话。同样的话,不喜欢的老师讲,就是不理,不肯接受。可见世界悉檀是很有道理的。所以,我们首先要令大家欢喜、尊重,然后才能与一切众生结法缘。

  如何能让别人欢喜、尊重?唯有真诚。前段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。真正明了,真能做到,你走遍世界任何地方,必然得到大家的欢喜、爱戴,这就是所谓“法缘殊胜”。法缘从那里来?从这儿来的。待人之道,若心里想的是一套,口里讲的是另外一套,一旦拆穿,大家对你马上就远离,以后再说什么好话,人家也不听。因为你有前科,有不诚实的纪录,要再建立信心,相当不容易。

  在中国社会里,大家都说谎话,觉得无所谓,成了一种习惯;可是到国外,你就麻烦了。美国对于诚实,在德行里列为第一,发现你有一次欺骗的行为,以后就永远不再相信你,往后办任何事情,会非常困难。在美国,有些人拜托我们机构,希望为他出个证明,使他能拿到身分。我们不敢做,因为如果被查到一次,以后在当地办任何事,他对你全不相信。所以,跟美国政府往来要绝对诚实,决不可以舞弊,才能得到他们的尊敬、欢喜与信任。尤其我们想在美国弘扬佛法,凭借的就是真诚。我们以真诚心、清净心、恭敬心把佛法介绍给外国人。礼节非常重要!

  善护意业。清净无染。

  佛弟子要常常保护自己的清净心,这是修学的根本。这一段是庄严自性,是属于自行,末后再讲化他。自己德行没有成就,是无法教别人的。要自己先做个榜样,才能教人。所以,我们要发愿,也就是世间法所讲的立志。学佛就是立志做个好老师,佛是天人师。既然是老师,自己一定要做到“庄严众行,轨范具足”,为一切众生做个良好的榜样,化导社会,使每一个众生自身健康、快乐,每一个家庭幸福、美满,社会和谐,国家富强,天下太平。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,真正的学佛人。无论在家、出家都要以此作为修学的目标。

  欲达到目标,就必须实践《无量寿经》。本经的好处是经文不长,容易受持。依照本经去做,这个目标决定可以达到。目标是花报,果报决定往生不退成佛,无比的殊胜。我们认识清楚,脚踏实地,努力去做,不好高骛远。纵然别人有大经大论、无上法门,我们恭恭敬敬,礼敬赞叹说:“我不如你,你是上上根,程度高。我是下下根,我学念佛法门。”我们捧他,他很快乐。我们也很清楚,高是高,做不到。我们低姿态如教修行,我句句做得到,句句踏实,句句落实,不是谈玄说妙。

  所有国城。聚落。眷属。珍宝。都无所著。恒以布施。持戒。忍辱。精进。禅定。智慧。六度之行。教化安立众生。住于无上真正之道。

  前面经文说庄严性德,此段则是成就众生的德行。菩萨行总离不开自行化他。前面佛说“于无量劫,积植德行,不起贪嗔痴欲诸想,不著色身香味触法”,至此真正落实于我们生活中。经文非常具体的告诉我们从何做起。我们常说,“看破、放下”,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,是受用。

  经文教我们放下“国城、聚落、眷属、珍宝”,这些都是比喻身外之物。“国城、聚落”指的就是不动产,也包括地位、威势。“国”是国主,从前是皇帝,现在是总统、院长、部长,这些要能放得下。“聚落”是都市、乡镇。无论是国家的领袖或地方上的主管,都不要去争取,要能放下。

  放下并不是指事上放下,而是指内心不执著。这些职位都是为老百姓服务的,一旦在其位,就应该尽心尽力为国家、为地方、为大众造福,做到尽善尽美。如果在职位上,却没有尽心尽力去做,这是有罪过的。或许你要说,做事情,我虽然没尽心,但我是好人。须知好人也不行,也有罪过,因为没尽到职责。个人品德再好也没有用,因为你没尽到你的职责。职是职位。古时候有学问、有德行的人对这些职位都戒慎恐惧,那里敢争取。不像现在,大家都当仁不让,一起竞选,真是太勇敢了。

  古人即使有学问,有这种能力,为人邀请,给他职位,还回避不敢承当。他深知其责任太重,做得不好,惹一身罪过,将来要堕落的。他们明白这个道理,所以决定不会去竞选,去争取。我国古代著名的许由,是一位大贤人,尧王找他来,希望把王位禅让与他,请他继承。他听到之后,赶紧逃到深山里,让人找不到。什么原因?就是责任重大,怕自己不能尽职,将来造一身的罪业。大家晓得诸葛亮,刘备兄弟去请了三次,才把他请出来。诸葛亮没有托人去竞争这个职位,因为唯恐自己做不好。所以,得到职位的人,无不是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,如临深渊,莫不小心谨慎,希望把本分的职责做好。

  这一段经文就是教导我们要“无所著”。“著”是私心,是名闻利养的欲望,决定不可以贪图。

  “眷属”即家亲眷属。对家亲眷属要尽责任,这是天经地义,无法回避的。“国城、聚落”,则是可以回避的。现代尤其容易回避,我不竞选,人家不会选我。从前是帝王征召,有时候还不太容易回避。对家亲眷属要尽责照顾,更要者即劝导念佛,同生净土。不能说学佛了,父母不要,妻子儿女也不要,这是必堕三途的。

  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教导我们要“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”,这是伦理,决定不能避免。对眷属要如何“都无所著”?“都无所著”是指心地清净。事上,人间五伦十义,父慈子孝,兄友弟恭,这些责任你一定要做到。佛法不离世间法,尽心做,心清净,不染著,因为他知道人生宇宙的事实真相。真相是什么?其一,人与人的关系不离四种缘分:报恩、报怨、讨债、还债。关系密切的,成了一家人。疏远一点的,作了亲戚。再疏远的,就变成朋友了。总而言之,就是在马路上,遇到有人跟你点个头,笑一笑,都是前生有缘的。

  真相之二,知十法界依正皆是刹那业果生灭相续之幻象,只有缘聚缘散,实无生灭。因此在待人、处世、接物之间,其心清净。“都无所著”即心地清净,并不是说什么都不要。什么都不要,佛法还有谁敢学!心里不执著,就没有烦恼,没有忧虑,没有牵挂。心里什么都没有,那会是什么样子?心里充满了光明智慧,与诸佛菩萨就相去不远,这样才相应。

  “珍宝”指物质享受,代表一切财富。我们今生得的财富,一半是前生所修,一半是今生所修的。若前世修得很多,这一世虽然造孽,他还用不完,故不见败坏。所以,我们看到很多恶人、坏人无恶不作,却财源不断滚滚而来。原因在那里?前生修得太多,今生虽是败家子,尚未败完,就这道理。前世修少,或者没修,这一生能积功累德,好好修,也会慢慢富裕起来的。这一桩事,诸位多念《了凡四训》就知道。

  袁了凡的福报并不多,可是他学佛之后,得到云谷禅师的真传,又能依教奉行,所以将整个命运改转过来。本来是短命,得享长寿;命里没有儿子,后来有两个好儿子;命里财富有限,后来也颇多财富,的确是有求必应。怎么求法?像了凡居士的求法就对了,有理论,有方法,如理如法,有求必应。然而本经所讲的,比袁了凡的境界高。袁了凡还著相,佛教我们不著相。不著比著相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积功累德 第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