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很明白、很清楚,从三福做起,第一“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”,本经也告诉我们“恭敬三宝,奉事师长,无有虚伪谄曲之心”,学佛就从这里做起。换言之,这是佛道之根基。若没有根本,搞得再漂亮、再华丽,也不过是插在花瓶里的花而已,几天就枯死。不像在地上栽的花是活的,年年发新枝,年年开新花,大不相同。佛法应从那里修学,我们要知道。
“恭敬三宝”。佛在经上教训我们,每个人家里都有两尊佛,对这两尊佛不恭敬,去恭敬外面的佛就错了。这两尊佛是谁?就是你的父母。此地虽然没讲孝顺父母,但恭敬三宝含有孝养父母之意,不孝养父母就是不恭敬三宝。孝养的范围非常广泛,不仅仅是物质生活,如果只限于物质生活,畜生也办得到。人与畜生不同之处,最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志,光大父母之德,此大孝也。当前使父母在社会上,久远的使父母在历史上,都能受到大众的尊敬,方是真正尽孝。如何能做得到?必须自己成圣成贤。圣贤的父母,那个人不恭敬?不但人恭敬,鬼神都恭敬;不但鬼神恭敬,诸佛菩萨都恭敬。这才是真正孝养父母,修行就要从这里起修。过去我们不懂,是愚痴。现在接受佛陀的教导,我们智慧开显出来,知道应该怎样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把从前种种错误、种种过失都改正过来,这是真修行。故佛在一切大小乘经论中教导我们,都是从孝顺父母、恭敬三宝、奉事师长下手。《华严经》善财童子的示范,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里地藏菩萨的示现,我们听了,读了之后,要觉悟,要认真去学习,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。
“三宝”,广义言之,就是一切众生。“佛宝”是自性觉,佛在经上说过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。既然有佛性,皆当作佛。那个众生不是佛!《华严》、《圆觉》尤其说得好,“一切众生本来成佛”。我们以恶意对待一个众生,就是恶意对待佛,如何谈得上恭敬三宝。“觉”是自性,自性觉,法与僧也还是自性。自性的活动是有规律的,有条不紊是“法”。自性是清净的,自性是和睦的,这是“僧宝”的意思。外面的境界、一切有情众生、无情众生全是自性起作用,自性变现。自性既然具足三宝,自性所变出来的万事万物,怎么不是三宝。恭敬三宝,首先要知道三宝真实的含义。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无不是三宝,意义与第二品之“德遵普贤”完全相应。
普贤十愿,一者“礼敬诸佛”就是“恭敬三宝”的意思。几个人能做到?这个人是我喜欢的,我恭敬他;那个人是我的冤家对头,就恨透了他。这样的分别执著怎么能修,怎么能学佛,怎么能修净土法门。净土法门是要用清净心、平等心来修学的。离开清净、平等就不能相应。古德云,“心净则土净”,你心不清净,怎么能生净土!务必要记住。
“奉事师长”。没有老师教导我们,虽有佛经展在我们面前,我们能看得懂吗?开经偈说,“愿解如来真实义”,如来真实义,我们是不是能理解?不能!纵然有古德的注疏为我们讲解,我们依然看不懂,听经也听不懂。为什么?真正听懂了,你一定会去做。做不到就是听不懂。不但真妄、邪正没搞清楚,连利害也搞不清楚,怎样做有利,怎样做有害,都搞不清楚。所以,学佛必须依止明师,接受教诲,才有开解悟入之成就。
为什么要对父母、师长这样恭敬奉事?因为父母师长教育我们成人,恩德无比。没有父母师长,纵然得一个人身,与禽兽有什么不同?人所以不同于禽兽,就是由于父母师长爱心的教导,使我们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。尤其是佛法的老师,他帮助我们断烦恼,脱轮回,成佛道,这样的恩德,若不知道恭敬奉事,你还会有什么成就!
孝顺父母师长是天经地义的,但是现在社会的伦理教育脱序,不讲求了。因此,儿女不知道为什么要孝顺父母,不知道为什么要尊敬师长。要父母跟儿女说“你要孝顺我,我养你怎么怎么辛苦”,这话说不出口。说出来,儿女一反驳,自己也没话好讲。当老师的也是,要向学生说“我是你的老师,我辛苦教导你,你要对我尊敬”,这话也一样说不出口。所以,教育一个人很不容易,尤其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,《地藏经》曰,“阎浮提众生,刚强难化”。所以,必须父母与师长巧妙的配合起来,父母教儿女要尊师重道,把道理说出来,令其明了;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,使他恍然大悟,对父母应当要孝顺。单靠一方面是决定不能成功的,要父母、老师双方配合得很好,才能成就一个人才。
今天这个世间、这个时代看不到贤人,看不到杰出人才,原因何在?父母跟老师不配合,脱节了,所以社会病态严重。我们把病态的根源找到,从根本救起,这才真正有救。今天佛门里的善知识还兼父母的责任,怎么说?劝导各位尊师重道,孝顺父母。孝敬要出于至诚,出于真诚,不能虚伪,不能谄曲。佛经上说,“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”,这是事实。以虚伪谄曲之心求佛道,没有这回事。无论所用心机再多,将来的果报都在三途;或许让你在这一生中得一点名闻利养,但一生光景不长,你能享受几年。将来入三途,时间之长,不晓得有几千几万年,甚至要多少个大劫才能脱离恶道。佛说这些话,绝对不是恐吓我们的。你要是以为佛只是吓唬我们,教我们不敢为非作歹。你这样想就错了。佛不妄语,佛是如语者,所讲完全是事实真相,不加一点,也不减一点,事实是怎样,佛就怎样说。你要是肯信,就是有福之人;不肯信,是你业障深重。讲真的,你不信;讲假的,反倒相信,这是业障深重现象。
庄严众行。轨范具足。
这就是经题上讲的“庄严”。佛弟子诵经,拜佛,念佛,最后都要回向。回向偈说,“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”,此处就教我们。“庄严”指的是什么?指众行。“众行”又是什么?起心动念,是心理行为。口的言语是口业行为。身体的动作是身业行为。行为很多,归纳起来,不外乎身、语、意。这些种种行为究竟是善、是恶,是邪、是正?如果是善行、正行,就是庄严。经文又说,庄严是要“洒心易行”,也就是改过自新。
“轨范具足”。“具足”是没有一丝毫欠缺,也就是尽善尽美。为一切众生作榜样,作模范,这是真正的佛弟子。我们起心动念能为一切众生作模范吗?我们的言语造作能为大家作榜样吗?真正佛弟子要常常想到这个,要依教奉行。佛怎样教我,我就怎么去做。经典不是普通书,经典好比剧本一样,要表演的。生活就是舞台,在这舞台上,把《无量寿经》好好的表演出来,为大家作好样子。
现在多少学佛人不相信净土,因为看到念阿弥陀佛的人太消极了,问他,什么都不知道,也看不出有什么善行。如果我们真正依教奉行,别人才会对净宗真正生起羡慕之心。本经是行经,教我们如何去做。我们起心动念,都要想到够不够资格作大家的模范;想想整个世界都像我这种心行,会变成什么样子。我们一念恶,身、口、意都恶,别人都学我这样子,世界就要毁灭。心地清净,言行都善,大家都学四好(存好心、作好事、说好话、作好人),必定人民安乐。这是佛法。向下经文愈讲愈具体,愈落实。
观法如化。三昧常寂。
第一句是修慧,第二句是修定,智慧与禅定是佛法的大根本。底下是讲戒律。通常我们讲戒、定、慧,这里是慧、定、戒,因为慧是根本。什么是智慧?慧是看破,让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,世间一切法都不是真实的。
“观法如化”,同《金刚经》说的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”,又说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。因此,在一切人、事、物里不要去认真,去执著,得过且过即可,有什么好争执。若论事实,能执之心不可得;所执之法,相有体无,当体即空,了不可得,真是能所俱空,故佛教人无住生心。不过,如果是为大众的事情,那要争,要执著众生的福利;个人则心清净,不争。不为自己,为众生。虽为众生有种种作,然心清净若无其事,这是菩萨。佛法不坏世间法,如是如是。大陆上现在有这么大的灾难,是百年来空前的大灾难,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。
昨天在杭州南路,我告诉简居士,我们有必要救济。我问他有多少钱?他说还有二十万多一点。简居士说:“我们捐十万。”我说:“把二十万都拿去。这个月的收入全部捐出去,下一个月收入也全部捐出。”尽心尽力做,就是圆满的功德。对自己,心清净,一尘不染;对众生,真正爱护,尽心尽力去帮助他,绝对不为自己,这是智慧。
“三昧常寂”。“三昧”是梵语,翻成中文,是正受之意。享受什么?享受清净。“常寂”就是清净无一切苦恼。佛门讲清福,简言之,“三昧常寂”就是清福。世间人讲鸿福,鸿福是红尘之福,福里面有烦恼。常言说,“你的福气很大”,福里有气,福大,气也不小。这种言语是智慧的言语,教你觉悟到福里面还有气。清福是清净的。在家同修也要懂得享清福,那就达到佛法修学的目标“离苦得乐”。若有人问:“心好就行了,何必要学佛?学佛与不学佛,差别在那里?”学佛的人心清净,不学佛的人心不清净,差别就在此。学佛是学受用清净,享受清福。“三昧常寂”就是受用清净。出家人享受清福,在家人也能享受清福。于自,一切看破放下,身心自在,一尘不染。对众生,尽心尽力帮助众生,断恶修善,离苦得乐,绝对不为一己求安乐。这是修定,也是学佛与不学佛不同之处。有慧有定,表现在日常生活上,自然就是圆满的戒行。戒、定、慧三学,慢慢练习,慢慢学。慧、定应用在日常生活中,处世、待人、接物自然合乎戒律。
善护口业。不讥他过。
口业清净,口离四种过,“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”,务必要真做。我常常劝勉大家,早课是提醒自己,晚课是反省自己,这一天身、口、意三业有没有过失?发现自己有过失,即是悟处。把过失改掉,再不犯同样的过失,乃真正修行,即是功德。为人若…
《无量寿经讲记 积功累德 第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