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到五戒、十戒,沒錯!五戒、十戒是自立的根本戒。除此之外,還有一些根本戒。人決定不可能獨立生活,人是過群體的社會生活。我們周圍有人,不能不與之接觸。與人接觸的根本戒是什麼?是“六和敬”。學佛的同修確實比一般世間人有高度的覺悟,換言之,他有不同的生活目標,追求不同的對象—了生死、出輪回、成佛道。這是一般凡夫沒有的。
了生死、出輪回、成佛道的根本是什麼?根本戒就是《觀經》叁福。佛講得很清楚,叁福是一切諸佛淨業正因。由此可知,根本戒絕對不局限于五戒、十戒。若要了生死,出叁界,要真正達到圓成佛道,在根本戒上,還要加兩種。這兩種是屬于菩薩的根本戒,即“六度”、“十大願王”。至此可以說,整個佛法的大根本都發掘出來了,我們只要依照修學,就是持戒,我們所向往的目標,所追求的對象是決定可以得到。持是保持,決定不會失掉。其余戒行雖然多,都是根本戒開衍出來的。根本戒是總綱,抓住綱領就具足衆戒,戒行就圓滿。
佛法之外,佛經上沒講的,還有兩大類:一是“攝善法戒”。佛雖然沒有說,若事情是善的,是對一切衆生有利益的,我們要遵守。一是“饒益有情戒”。凡對一切有情衆生有很大的利益,我們也要做。譬如,國家、地區所製訂的法律規章、風俗習慣、道德觀念,都是利益一方衆生的,都包括在戒律的範圍之中,我們全要遵守。到那一個國家,必要遵守地主國的法律,到某一個地區,必須遵守當地的風俗習慣,跟當地人打成一片,那個地方的人才會歡喜佛法,接受佛法,佛法布施就不會有障礙,才能把佛法介紹給一切衆生。所以,戒律是非常廣泛的,絕對不是幾條條文而已。持戒的方式各個不同,而且隨時隨處都有很大的變化,但是它的精神、原則決定不變。
六度第叁是“忍辱”。忍辱講的就是耐心。沒有耐心的人,不要說學佛,就是世間法也不能成就。譬如讀大學,大學要四年才能畢業,你必須有耐心念四年。沒有耐心,念四個月就受不了,大學能畢得了業嗎?所以忍耐是成敗的關鍵,愈是大事業,愈要大的耐心。大耐心成就大事業,小耐心成就小事業。俗語說,“欲速則不達”,你要快,快卻讓你達不到目的。一定要按照順序、步驟去努力,要有很大的耐心。
佛法把“忍耐”歸納爲叁大類:第一類是天然的災害。這不是人爲的,譬如寒暑,我們要能忍受。第二類是人爲的加害。別人侮辱我們,陷害我們,毀謗我們,我們都要能忍受,這是修行。世間法皆不出因果,我們雖然沒有道行,沒有宿命通、天眼通,不知道過去世的情形,但是佛經念多了,總要覺悟。若有人老是跟我過不去,看到我就有怨恨,這是過去生中我跟他有怨,故今生對我發泄。我當接納,接受現實的果報,不報複,結就解開了。“冤家宜解不宜結”,決定不可報複,不可以牙還牙,決定不可以!要學忍讓,不要管旁人說“這個人沒有用,受人欺侮,也不敢反駁”,隨他說去,他在鼓勵我們造業,我們不能上當。我們要有智慧,要懂得消業,不可再造業。愚癡之人,再造業,又是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非常可怕!
讀《安士全書》,我們看到文昌帝君未遇到佛之前,十七世冤冤相報之慘烈,太可怕了,千萬不能幹這個事。學佛的人,人家罵我,我絕對不回一句,不起嗔恨心,因爲他在替我消業障。業障消了,我感激都來不及,怎麼會想報複!他造了惡業而不自知,還替我消業障。沒有他這個惡業,我的業障消不了。這是有智慧,是真正修行。所以,對人爲的加害,不要計較,不要認爲自己吃虧上當。你真正沒有虧吃,也沒有當上。爲什麼我希望大家把《了凡四訓》念叁百遍,其中道理,你才真正明了,才能忍讓。你明白你的福德愈積愈厚,不但絲毫都不吃虧,實是占了大便宜。所以,眼前看似吃虧上當,財富、名譽都受損失;殊不知一轉眼,你的財富、榮譽不知又提升多少。依教修行之人,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保佑,那裏會吃虧上當。
第叁類修法,也就是求學。法有世間法、出世間法。無論求世間法、出世間法都要有耐心。沒有耐心,世間學業不能完成,佛法尤是如此。今天我們采取祖師大德的傳統教學方法,首先是背誦。沒有耐心,這本經背不下來。研究討論要有耐心,爲人宣講也是一樣;依教奉行,更是要有耐心。
前面曾經依照四弘誓願,說明修學的叁個層次、叁個階段,“專、博、精”,這是大方向。最初方便,就是下手的功夫。大方向,我們知道了,首先要專,然後博,再求精。“專”破煩惱障,“博”破所知障,“精”圓成佛道,從這裏下手。
此地也有叁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是“背誦”。《無量壽經》一定要背得很熟,經文隨時隨地都能提得起來。背誦,要有耐心。第二個階段是“圓解”經文的義理。要明了、要懂得,同樣這一句經文,譬如布施、持戒,運用起來,無量無邊。布施有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本經告訴我們的是綱領,財布施又不曉得分多少種。像剛才舉的例子,布施經書、錄音帶、錄影帶,這是一種方式。如果有能力建立道場,請法師長年講經說法,也是布施。這種布施就好像生意做大了,開工廠,原先布施經書、錄音帶,那是小買賣。現在有道場,有法師天天講經說法,講經的內容都錄下來,這是開工廠,這個布施比前面要大得多。
其實最殊勝的布施是建立廣播電臺,尤其超短波,全世界都收聽得到;至于電視、廣播電臺就更了不得。所以,不需要蓋大廟,蓋大廟沒有意思,可以建廣播電臺,或蓋小講堂。小講堂好比工廠,可以製作錄音帶;廣播電臺則將之向四面八方播送。這些都是圓滿的布施,可謂運用無方!所以我們對經文要圓解,不執著一個解釋,這是修學的第二個階段。
第叁個階段是“行”,就是把經義變成自己的思想、行爲、生活習慣。無論起心動念、待人、處世、接物完全依照《無量壽經》的教訓去做。倘若《無量壽經》背不來,記不得,又不解義,也做不到,那沒用處的。所以,修學叁個過程“背誦、求解、力行”能完完全全做到,這個人決定往生,那有不往生的道理!完全做到,你就是阿彌陀佛,就是無量壽佛。我們能依教修行,才是真正的彌陀弟子。你雖然讀誦,研究求解,但沒去做,你只能算是阿彌陀佛的預備弟子,不是正式學生,沒有入門。真正照做,入門了,是阿彌陀佛正式的弟子,那有不往生的道理!能背誦,也會解說,如果言行做不到,往生還是靠不住的。
忍耐,爲什麼翻成忍辱?這是古代譯經法師特別對中國人說的。中國自古以來,把恥辱看得很重。“士可殺,不可辱”。“士”是知識份子。讀聖賢書的人甯可被殺,沒有關系,不可以被侮辱。把“辱”看得這麼重。所以譯經的大德們認爲,假如辱都可以忍,那還有什麼不能忍的!故將之翻譯爲“忍辱”,對人,對事,對物要培養忍辱波羅蜜。波羅蜜是梵語,中文是圓滿沒有缺陷之意。唯有從生活中去曆練,忍辱方能做到完美無缺。
第四、“精進”。進是進步,無論是在德行上、學術上,乃至生活上都要天天求進步。由于科技日新月異,現在全世界的人都拚命求進步,不過不精。佛法講求的是“精”,純而不雜,是精進,不是亂進。現在一般學佛的同修,不是不求進步,但是很多人都雜學,學亂了。所以他的進步是雜進,是亂進,不是精進,所以學得很苦,沒有收獲,原因就在此地。
古今中外,凡是有成就的祖師大德都是專精,縱然涉獵到其他法門,他還是專一的,他們是以其他經論法門來輔助自己。他一定有主修,有若幹助修,所謂正助雙修。主就是正修的,這樣才能達到精進的目標。佛法永遠往前推進,不進則退,不進步,就一定退轉。所以要求進步,要天天都求進步,從那裏求進步?不是每天念得多,記得多,不是指這個。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,佛法是學道。
老子說:“爲學日益,爲道日損”,求學跟求道不一樣。求學是知識一天比一天學得多,記得多,這樣求學是對的。求道是要把煩惱、執著、妄想舍掉,要一天比一天減少,那就是進步。道與學是兩樁事,“學”成就的是世智辯聰,“道”所成就的是“禅定、智慧”,完全不一樣。禅定、智慧從道生,世學裏面沒有。
禅定、智慧,即淨宗之“一心不亂”。一心不亂也就是本經經題上的清淨、平等;一心不亂的作用則是覺而不迷。本經的好處是修學的目標、方向、方法都明顯在經題上,絕對不談玄說妙,字字句句都落實,這是本經最大的特色。
所謂進步是煩惱、妄想一天比一天少,憶佛、念佛一天比一天多,這就是進步。精進才能得禅定,妄念少,分別少,執著少,漸漸就得定。定是什麼?一心不亂。凡夫的心散亂,一天到晚胡思亂想。散亂心所感得的是六道輪回。當臨命終時,最後一念很重要,最後一念想什麼,就變什麼。假如最後一念想某某人跟我過不去,我恨透他。嗔恚墮地獄,這一恨就入地獄。臨終一念是貪心,不管貪什麼,貪念一起就墮餓鬼道。愚癡則變畜生。
佛在一切經論裏,苦口婆心勸導我們,務必將貪、嗔、癡、慢斷掉,因爲臨終任何一個惡念現前,決定墮叁途,實在太可怕!所以,平常就要練習,無論順境、逆境,順境決不起貪心,逆境決不起嗔恚心。平常訓練的目的是希望臨命終時,這些念頭都不會起來。你天天念佛,佛念得很熟,臨終一句,阿彌陀佛現前,就決定往生。彌陀第十八願,“臨終十念、一念決定往生”。所以平常功夫太重要,一定要把心定下來。
一旦選擇了這個法門,一生決定不改,我就一句彌陀念到底,天天想阿彌陀佛,想彌陀本願功德,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。久了,印象深刻,臨終一念還是想著,那就成功了,往生的道理在此地。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。智慧不是學得來的,智慧是從禅定中得來的。換言之,智慧乃清淨心的起用。憶佛念佛是第一等智慧,是般若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積功累德 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