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到五戒、十戒,没错!五戒、十戒是自立的根本戒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根本戒。人决定不可能独立生活,人是过群体的社会生活。我们周围有人,不能不与之接触。与人接触的根本戒是什么?是“六和敬”。学佛的同修确实比一般世间人有高度的觉悟,换言之,他有不同的生活目标,追求不同的对象—了生死、出轮回、成佛道。这是一般凡夫没有的。
了生死、出轮回、成佛道的根本是什么?根本戒就是《观经》三福。佛讲得很清楚,三福是一切诸佛净业正因。由此可知,根本戒绝对不局限于五戒、十戒。若要了生死,出三界,要真正达到圆成佛道,在根本戒上,还要加两种。这两种是属于菩萨的根本戒,即“六度”、“十大愿王”。至此可以说,整个佛法的大根本都发掘出来了,我们只要依照修学,就是持戒,我们所向往的目标,所追求的对象是决定可以得到。持是保持,决定不会失掉。其余戒行虽然多,都是根本戒开衍出来的。根本戒是总纲,抓住纲领就具足众戒,戒行就圆满。
佛法之外,佛经上没讲的,还有两大类:一是“摄善法戒”。佛虽然没有说,若事情是善的,是对一切众生有利益的,我们要遵守。一是“饶益有情戒”。凡对一切有情众生有很大的利益,我们也要做。譬如,国家、地区所制订的法律规章、风俗习惯、道德观念,都是利益一方众生的,都包括在戒律的范围之中,我们全要遵守。到那一个国家,必要遵守地主国的法律,到某一个地区,必须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,跟当地人打成一片,那个地方的人才会欢喜佛法,接受佛法,佛法布施就不会有障碍,才能把佛法介绍给一切众生。所以,戒律是非常广泛的,绝对不是几条条文而已。持戒的方式各个不同,而且随时随处都有很大的变化,但是它的精神、原则决定不变。
六度第三是“忍辱”。忍辱讲的就是耐心。没有耐心的人,不要说学佛,就是世间法也不能成就。譬如读大学,大学要四年才能毕业,你必须有耐心念四年。没有耐心,念四个月就受不了,大学能毕得了业吗?所以忍耐是成败的关键,愈是大事业,愈要大的耐心。大耐心成就大事业,小耐心成就小事业。俗语说,“欲速则不达”,你要快,快却让你达不到目的。一定要按照顺序、步骤去努力,要有很大的耐心。
佛法把“忍耐”归纳为三大类:第一类是天然的灾害。这不是人为的,譬如寒暑,我们要能忍受。第二类是人为的加害。别人侮辱我们,陷害我们,毁谤我们,我们都要能忍受,这是修行。世间法皆不出因果,我们虽然没有道行,没有宿命通、天眼通,不知道过去世的情形,但是佛经念多了,总要觉悟。若有人老是跟我过不去,看到我就有怨恨,这是过去生中我跟他有怨,故今生对我发泄。我当接纳,接受现实的果报,不报复,结就解开了。“冤家宜解不宜结”,决定不可报复,不可以牙还牙,决定不可以!要学忍让,不要管旁人说“这个人没有用,受人欺侮,也不敢反驳”,随他说去,他在鼓励我们造业,我们不能上当。我们要有智慧,要懂得消业,不可再造业。愚痴之人,再造业,又是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,非常可怕!
读《安士全书》,我们看到文昌帝君未遇到佛之前,十七世冤冤相报之惨烈,太可怕了,千万不能干这个事。学佛的人,人家骂我,我绝对不回一句,不起嗔恨心,因为他在替我消业障。业障消了,我感激都来不及,怎么会想报复!他造了恶业而不自知,还替我消业障。没有他这个恶业,我的业障消不了。这是有智慧,是真正修行。所以,对人为的加害,不要计较,不要认为自己吃亏上当。你真正没有亏吃,也没有当上。为什么我希望大家把《了凡四训》念三百遍,其中道理,你才真正明了,才能忍让。你明白你的福德愈积愈厚,不但丝毫都不吃亏,实是占了大便宜。所以,眼前看似吃亏上当,财富、名誉都受损失;殊不知一转眼,你的财富、荣誉不知又提升多少。依教修行之人,诸佛护念,龙天善神保佑,那里会吃亏上当。
第三类修法,也就是求学。法有世间法、出世间法。无论求世间法、出世间法都要有耐心。没有耐心,世间学业不能完成,佛法尤是如此。今天我们采取祖师大德的传统教学方法,首先是背诵。没有耐心,这本经背不下来。研究讨论要有耐心,为人宣讲也是一样;依教奉行,更是要有耐心。
前面曾经依照四弘誓愿,说明修学的三个层次、三个阶段,“专、博、精”,这是大方向。最初方便,就是下手的功夫。大方向,我们知道了,首先要专,然后博,再求精。“专”破烦恼障,“博”破所知障,“精”圆成佛道,从这里下手。
此地也有三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是“背诵”。《无量寿经》一定要背得很熟,经文随时随地都能提得起来。背诵,要有耐心。第二个阶段是“圆解”经文的义理。要明了、要懂得,同样这一句经文,譬如布施、持戒,运用起来,无量无边。布施有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本经告诉我们的是纲领,财布施又不晓得分多少种。像刚才举的例子,布施经书、录音带、录影带,这是一种方式。如果有能力建立道场,请法师长年讲经说法,也是布施。这种布施就好像生意做大了,开工厂,原先布施经书、录音带,那是小买卖。现在有道场,有法师天天讲经说法,讲经的内容都录下来,这是开工厂,这个布施比前面要大得多。
其实最殊胜的布施是建立广播电台,尤其超短波,全世界都收听得到;至于电视、广播电台就更了不得。所以,不需要盖大庙,盖大庙没有意思,可以建广播电台,或盖小讲堂。小讲堂好比工厂,可以制作录音带;广播电台则将之向四面八方播送。这些都是圆满的布施,可谓运用无方!所以我们对经文要圆解,不执著一个解释,这是修学的第二个阶段。
第三个阶段是“行”,就是把经义变成自己的思想、行为、生活习惯。无论起心动念、待人、处世、接物完全依照《无量寿经》的教训去做。倘若《无量寿经》背不来,记不得,又不解义,也做不到,那没用处的。所以,修学三个过程“背诵、求解、力行”能完完全全做到,这个人决定往生,那有不往生的道理!完全做到,你就是阿弥陀佛,就是无量寿佛。我们能依教修行,才是真正的弥陀弟子。你虽然读诵,研究求解,但没去做,你只能算是阿弥陀佛的预备弟子,不是正式学生,没有入门。真正照做,入门了,是阿弥陀佛正式的弟子,那有不往生的道理!能背诵,也会解说,如果言行做不到,往生还是靠不住的。
忍耐,为什么翻成忍辱?这是古代译经法师特别对中国人说的。中国自古以来,把耻辱看得很重。“士可杀,不可辱”。“士”是知识份子。读圣贤书的人宁可被杀,没有关系,不可以被侮辱。把“辱”看得这么重。所以译经的大德们认为,假如辱都可以忍,那还有什么不能忍的!故将之翻译为“忍辱”,对人,对事,对物要培养忍辱波罗蜜。波罗蜜是梵语,中文是圆满没有缺陷之意。唯有从生活中去历练,忍辱方能做到完美无缺。
第四、“精进”。进是进步,无论是在德行上、学术上,乃至生活上都要天天求进步。由于科技日新月异,现在全世界的人都拚命求进步,不过不精。佛法讲求的是“精”,纯而不杂,是精进,不是乱进。现在一般学佛的同修,不是不求进步,但是很多人都杂学,学乱了。所以他的进步是杂进,是乱进,不是精进,所以学得很苦,没有收获,原因就在此地。
古今中外,凡是有成就的祖师大德都是专精,纵然涉猎到其他法门,他还是专一的,他们是以其他经论法门来辅助自己。他一定有主修,有若干助修,所谓正助双修。主就是正修的,这样才能达到精进的目标。佛法永远往前推进,不进则退,不进步,就一定退转。所以要求进步,要天天都求进步,从那里求进步?不是每天念得多,记得多,不是指这个。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,佛法是学道。
老子说: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”,求学跟求道不一样。求学是知识一天比一天学得多,记得多,这样求学是对的。求道是要把烦恼、执著、妄想舍掉,要一天比一天减少,那就是进步。道与学是两桩事,“学”成就的是世智辩聪,“道”所成就的是“禅定、智慧”,完全不一样。禅定、智慧从道生,世学里面没有。
禅定、智慧,即净宗之“一心不乱”。一心不乱也就是本经经题上的清净、平等;一心不乱的作用则是觉而不迷。本经的好处是修学的目标、方向、方法都明显在经题上,绝对不谈玄说妙,字字句句都落实,这是本经最大的特色。
所谓进步是烦恼、妄想一天比一天少,忆佛、念佛一天比一天多,这就是进步。精进才能得禅定,妄念少,分别少,执著少,渐渐就得定。定是什么?一心不乱。凡夫的心散乱,一天到晚胡思乱想。散乱心所感得的是六道轮回。当临命终时,最后一念很重要,最后一念想什么,就变什么。假如最后一念想某某人跟我过不去,我恨透他。嗔恚堕地狱,这一恨就入地狱。临终一念是贪心,不管贪什么,贪念一起就堕饿鬼道。愚痴则变畜生。
佛在一切经论里,苦口婆心劝导我们,务必将贪、嗔、痴、慢断掉,因为临终任何一个恶念现前,决定堕三途,实在太可怕!所以,平常就要练习,无论顺境、逆境,顺境决不起贪心,逆境决不起嗔恚心。平常训练的目的是希望临命终时,这些念头都不会起来。你天天念佛,佛念得很熟,临终一句,阿弥陀佛现前,就决定往生。弥陀第十八愿,“临终十念、一念决定往生”。所以平常功夫太重要,一定要把心定下来。
一旦选择了这个法门,一生决定不改,我就一句弥陀念到底,天天想阿弥陀佛,想弥陀本愿功德,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。久了,印象深刻,临终一念还是想著,那就成功了,往生的道理在此地。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。智慧不是学得来的,智慧是从禅定中得来的。换言之,智慧乃清净心的起用。忆佛念佛是第一等智慧,是般若…
《无量寿经讲记 积功累德 第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