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积功累德 第八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智慧,不是世智辩聪。为自己的前途做一个最好的选择,没有智慧,怎么会选择成佛?没有智慧,怎么会选择净土?极乐净土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所称赞的,也是一切诸佛度生的第一法门,你怎么会选择它?《华严经》上,文殊选择这个法门,普贤也选择这个法门,你的选择居然跟他们相同,这是真智慧!

  菩萨以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六度之行,不但自己依照修学,也介绍给一切众生。菩萨自己修学,真正得到利益,证明这样做法是绝对正确,不会误人,才会介绍给别人。 

  “教化安立众生,住于无上真正之道”。无上真正之道,就本经而言,是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,求生净土,不退成佛”。这确实是无上真正之道,是真实究竟圆满,很不容易!我们劝勉人,把心安住在六度、三学上,这是真正之道,但这不是无上真正之道。唯独一向专念,求生净土,才是真正无上之道。所以要知道念佛之功德不可思议。

 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。所生之处。无量宝藏。自然发应。或为长者居士。豪姓尊贵。或为刹利国王。转轮圣帝。或为六欲天主。乃至梵王。于诸佛所。尊重供养。未曾间断。如是功德。说不能尽。

  前面,自行化他的功德,讲得相当详细,用了很长的时间来说明。修因一定有果报。果报不问你求与不求,求当然可以现前,不求还是现前。但是不求,果报就更殊胜。譬如说,依照前面经教说的,认真的去修学,我们求人天富贵,那就是经上讲的,一定可以得到世间的福报。世间包括诸天,诸天没有超越世间,一直到大梵天王还是世间。六道里面福报最大的,就是大梵天王。如果不求,果报就更殊胜,更自在。因此学佛的人,最好是求生净土。方向、目标纯正,是绝顶的智慧。此乃永脱轮回,成佛作祖,智慧、福德决定不是大梵天王所能比的。因为照前面的方法修学,要是发心求愿往生,资格是圆满的具备,决定往生。

  “由成如是诸善根故”。就是指下面二段经文所说的“所生之处,无量宝藏,自然发应”。这是事实。这一个事实,理很深,真相很不容易理解。

  佛在大经上常常告诉我们,“依报随著正报转”。“无量宝藏”是属于依报。这是从人心变现出来的。一个地区,众生心善,都造善业,果报也就善,的的确确是风调雨顺,一切珍宝自然现前。如果这个地区的众生心行不善,这些珍宝就没有了,怎么挖也挖不出来。有福报的人,一挖就挖出来;不挖,也出来。这是我们一般人不能理解的,不知道环境跟我们心念有关系。

  这要深入的去研究佛法;特别是唯识的经论,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。心、物是同源的。今天的哲学家,还没有发现这个事实真相,总认为心跟物是对立的,不是同一个根源。是同一个根源,它就息息相关。唯识讲,心就是阿赖耶的见分,物是阿赖耶的相分;见、相都是从自证分里面变现出来的。是同一个本体。自证分是什么?就是大经上常讲的自性|真如本性。心跟物,精神跟物质,都是从真心本性里面变现出来的。物是假的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。心也是假的;不要认为心是真的。

  从最浅的唯识入门—《八识规矩》或者是《百法明门》,你就能看出来。心法,心所法,是属于精神,是属于心的部分,列在有为法里面。色法是物质。色法跟心法都列在有为法。有为法是什么?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好,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”。你就晓得物质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心法也是虚妄,也不是真的。真实的只有“本性”。

  “本性”不是心,也不是物,到底是什么?没有名词,也说不出来。不得已,称它做本性,称它做“真如”,称它做“真心”,称它做“本体”。说了许多名词,也许有人问,说一个名词就好了,说那么多干什么?这是佛说法的善巧,要你不要执著,知道这么回事就行。一执著就错。因为它本来没有名字。所以,你只要体会得这一桩事,你叫它什么名字都可以。离名字相,体会真性。

  “本性”是真的,它起作用就变成心、心所。所以,心、心所是同一根源。因此,心影响物,物也影响心,二者互相影响。修道的人,心影响物;物不能影响他的心。这就是我们讲的,他有定、有慧;不会为外境所转。他心有主宰,这就是“心能转境”;境不能转心,这是圣人。凡夫的心是乱的,乱心没有定,随外面境界转。所以在世间有阴阳五行、风水之说。这个话是不是真的?是真的。你心里没有主宰,会被外境所转,就有风水。换言之,人家赞叹你,你还会欢喜;骂你,你还会生气,就是被外境转。被外境转是凡夫。外面境界能影响你的心,心又影响境界。因此,一念善心,就感得善的境界。

  上面所讲的,不仅仅是善,是“大善”。大的善心、善行。所以,它感得的物相上的果报,就殊胜。

  “所生之处,无量宝藏”。“无量宝藏”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,不仅仅是地底下埋藏的珍宝。像金、银、铜、铁,这些都是属于宝藏,我们今天讲丰富的矿产,无尽的资源,能感得这个。五谷丰盛,这也是属于宝藏。山川秀丽,你居住环境之美,也是宝藏。俗话常讲“风水轮流转”,古人又常讲“沧海桑田”。由此可知,地表会起变化,随众生的业力在变,不是没有原因,有原因的。今天世界上科学家们、哲学家们,不明了这个道理,探究物理的现象,他不知道去探究心理的现象。探究物理现象只能知其表面,不知道它的内在。换言之,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如果要找到它所以然的因素,你要懂得心理。

  “境”,确实是为心所转。所以,大家一味向善,这个地方就好,确实无量的宝藏,自自然然就发应。“发”是发生,“应”是感应。这也是俗话常说“福地福人居”。话说回来,“福人居福地”。没有福的人住在那里,地也变了,所有宝藏都隐没了,甚至五谷也不生,这个人没有福!或者遇到天灾人祸,所有一切都被摧残。这绝对不骗人,不是用这种话来吓唬大家,要你们断恶修善。不是的!佛说的话绝对没有一句是妄语,句句真实,我们应当相信。

  这一句是讲依报环境,随著你的修德在转变。你不必恐惧,不要害怕。真正体会这个道理,明白了,我们努力去修善,不要问果报,果报会无比的殊胜。你怕什么!不肯修福,念念都为自己打算的,他对事实真相完全迷惑,不了解自己现前这点福报,是过去生中修的。这一生好不容易累积下来的,能保得住吗?未必。要确保,唯有继续不断的断恶修善,才真能保得住;不肯修善,决定保不住。

  下面就讲正报。前面讲生活环境,说得很简单;但是,这一句话包含无量无边的境界。

  “或为长者居士,豪姓尊贵”,我们俗话讲世间福德之人,也就是有大福德的人。佛经上所称的“长者”,一定要以古印度的标准来衡量。佛经上讲长者,必须具备十个条件,才能称长者。第一个条件,就是大富。第二个是大智。单单有福报,没有智慧,还不能算长者。要有德行,肯帮助苦难之人,这是最重要的条件,绝对不是自私自利,自己享福的人。有福与大众共享,社会才会尊称你为“长者”。“居士”是居家学道的人。在古印度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称居士的意思,还不完全相同。相当于中国古代的隐士,隐居,有学问、有道德;不肯出来做官。这一类的人,有学问、有道德;但是他不见得有财富。这种种果报,都有种种的因缘。

  譬如我们讲富有,财富从那里来的?财布施得来的。你不肯修财布施,你就得不到财富。布施是因,福德是果报。修因才能得果,这是一定道理。法布施,得聪明智慧。无畏布施,得健康长寿。财布施容易懂,法布施也容易懂。什么是无畏布施?“畏”就是恐惧。别人在精神、身体受到迫害的时候,感到威胁的时候,身心不安;你能保护他,使他不恐惧,不害怕,这是无畏布施。所以放生是属于无畏布施。你看那些小动物,人家立刻就要杀它吃它,你把它买下,把它放回山林,放回水里;它不害怕,离开一切恐怖,这属于无畏布施。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。

  由此可知,你要做相反的事,那你得到的果报也相反。有财不肯布施,得到的是贫穷的果报。因为财会用得尽的。用尽了就没有,你就得贫穷果报。吝法,自己懂得世法或佛法,不肯传授给别人,不肯修法布施,得愚痴的果报。无畏布施反过来,就是威胁别人,使别人身心不安,这样的果报就是多病短命。杀害众生,佛法里常讲“恼害众生”,令众生生烦恼,这个果报就是多病,杀害众生,果报就是短命。所以我们看果报里,“长者”就是大富,“居士”未必富有。由此可知,这两种人,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都差不多;财布施就有差别。长者的财布施多,非常富有;居士财布施少,生活能过得去,不甚富裕。这是讲一般的果报。

  如果比这个福报更大的,“豪姓尊贵”,就是我们古时候讲的豪门贵族。生到这样的家庭,从小就享福。或者更大的就是生帝王家;“刹帝利”在印度四姓里面,是属于皇族。由此可知,世间做帝王的,做诸侯的,做地方首长的,都是过去生中修的大福报,今生有这样的大福报,所以一般老百姓能拥护他,能听命于他,这就是福报。我们没有福报,我们讲的话,老百姓不相信;我们下达命令,他不服从,就是没有福报。所以要晓得,此皆是他们前生所修的福德。同样是国王、是皇帝,福报大小也不相同。

  我们看清朝的十个皇帝,仔细观察一下,福报最大的是乾隆。他的祖先比不上他。雍正是他的父亲,康熙是他的祖父,都比不上他。后世的子孙,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。文治武功,在整个清朝达到最高峰,福报是真大,不要说清朝找不到第二个,打开中国历史也找不到第二个。他做六十年皇帝,还做四年太上皇。所以,他自称十全老人,十全十美,那是真的。五代同堂,在一切帝王中,确实找不到。所以这个人过去生中修福、修慧,三种布施(就是财、法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积功累德 第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