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積功累德 第八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智慧,不是世智辯聰。爲自己的前途做一個最好的選擇,沒有智慧,怎麼會選擇成佛?沒有智慧,怎麼會選擇淨土?極樂淨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稱贊的,也是一切諸佛度生的第一法門,你怎麼會選擇它?《華嚴經》上,文殊選擇這個法門,普賢也選擇這個法門,你的選擇居然跟他們相同,這是真智慧!

  菩薩以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六度之行,不但自己依照修學,也介紹給一切衆生。菩薩自己修學,真正得到利益,證明這樣做法是絕對正確,不會誤人,才會介紹給別人。 

  “教化安立衆生,住于無上真正之道”。無上真正之道,就本經而言,是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求生淨土,不退成佛”。這確實是無上真正之道,是真實究竟圓滿,很不容易!我們勸勉人,把心安住在六度、叁學上,這是真正之道,但這不是無上真正之道。唯獨一向專念,求生淨土,才是真正無上之道。所以要知道念佛之功德不可思議。

 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。所生之處。無量寶藏。自然發應。或爲長者居士。豪姓尊貴。或爲刹利國王。轉輪聖帝。或爲六欲天主。乃至梵王。于諸佛所。尊重供養。未曾間斷。如是功德。說不能盡。

  前面,自行化他的功德,講得相當詳細,用了很長的時間來說明。修因一定有果報。果報不問你求與不求,求當然可以現前,不求還是現前。但是不求,果報就更殊勝。譬如說,依照前面經教說的,認真的去修學,我們求人天富貴,那就是經上講的,一定可以得到世間的福報。世間包括諸天,諸天沒有超越世間,一直到大梵天王還是世間。六道裏面福報最大的,就是大梵天王。如果不求,果報就更殊勝,更自在。因此學佛的人,最好是求生淨土。方向、目標純正,是絕頂的智慧。此乃永脫輪回,成佛作祖,智慧、福德決定不是大梵天王所能比的。因爲照前面的方法修學,要是發心求願往生,資格是圓滿的具備,決定往生。

  “由成如是諸善根故”。就是指下面二段經文所說的“所生之處,無量寶藏,自然發應”。這是事實。這一個事實,理很深,真相很不容易理解。

  佛在大經上常常告訴我們,“依報隨著正報轉”。“無量寶藏”是屬于依報。這是從人心變現出來的。一個地區,衆生心善,都造善業,果報也就善,的的確確是風調雨順,一切珍寶自然現前。如果這個地區的衆生心行不善,這些珍寶就沒有了,怎麼挖也挖不出來。有福報的人,一挖就挖出來;不挖,也出來。這是我們一般人不能理解的,不知道環境跟我們心念有關系。

  這要深入的去研究佛法;特別是唯識的經論,把這個道理講得很清楚。心、物是同源的。今天的哲學家,還沒有發現這個事實真相,總認爲心跟物是對立的,不是同一個根源。是同一個根源,它就息息相關。唯識講,心就是阿賴耶的見分,物是阿賴耶的相分;見、相都是從自證分裏面變現出來的。是同一個本體。自證分是什麼?就是大經上常講的自性|真如本性。心跟物,精神跟物質,都是從真心本性裏面變現出來的。物是假的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。心也是假的;不要認爲心是真的。

  從最淺的唯識入門—《八識規矩》或者是《百法明門》,你就能看出來。心法,心所法,是屬于精神,是屬于心的部分,列在有爲法裏面。色法是物質。色法跟心法都列在有爲法。有爲法是什麼?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好,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”。你就曉得物質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心法也是虛妄,也不是真的。真實的只有“本性”。

  “本性”不是心,也不是物,到底是什麼?沒有名詞,也說不出來。不得已,稱它做本性,稱它做“真如”,稱它做“真心”,稱它做“本體”。說了許多名詞,也許有人問,說一個名詞就好了,說那麼多幹什麼?這是佛說法的善巧,要你不要執著,知道這麼回事就行。一執著就錯。因爲它本來沒有名字。所以,你只要體會得這一樁事,你叫它什麼名字都可以。離名字相,體會真性。

  “本性”是真的,它起作用就變成心、心所。所以,心、心所是同一根源。因此,心影響物,物也影響心,二者互相影響。修道的人,心影響物;物不能影響他的心。這就是我們講的,他有定、有慧;不會爲外境所轉。他心有主宰,這就是“心能轉境”;境不能轉心,這是聖人。凡夫的心是亂的,亂心沒有定,隨外面境界轉。所以在世間有陰陽五行、風水之說。這個話是不是真的?是真的。你心裏沒有主宰,會被外境所轉,就有風水。換言之,人家贊歎你,你還會歡喜;罵你,你還會生氣,就是被外境轉。被外境轉是凡夫。外面境界能影響你的心,心又影響境界。因此,一念善心,就感得善的境界。

  上面所講的,不僅僅是善,是“大善”。大的善心、善行。所以,它感得的物相上的果報,就殊勝。

  “所生之處,無量寶藏”。“無量寶藏”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,不僅僅是地底下埋藏的珍寶。像金、銀、銅、鐵,這些都是屬于寶藏,我們今天講豐富的礦産,無盡的資源,能感得這個。五谷豐盛,這也是屬于寶藏。山川秀麗,你居住環境之美,也是寶藏。俗話常講“風水輪流轉”,古人又常講“滄海桑田”。由此可知,地表會起變化,隨衆生的業力在變,不是沒有原因,有原因的。今天世界上科學家們、哲學家們,不明了這個道理,探究物理的現象,他不知道去探究心理的現象。探究物理現象只能知其表面,不知道它的內在。換言之,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如果要找到它所以然的因素,你要懂得心理。

  “境”,確實是爲心所轉。所以,大家一味向善,這個地方就好,確實無量的寶藏,自自然然就發應。“發”是發生,“應”是感應。這也是俗話常說“福地福人居”。話說回來,“福人居福地”。沒有福的人住在那裏,地也變了,所有寶藏都隱沒了,甚至五谷也不生,這個人沒有福!或者遇到天災人禍,所有一切都被摧殘。這絕對不騙人,不是用這種話來嚇唬大家,要你們斷惡修善。不是的!佛說的話絕對沒有一句是妄語,句句真實,我們應當相信。

  這一句是講依報環境,隨著你的修德在轉變。你不必恐懼,不要害怕。真正體會這個道理,明白了,我們努力去修善,不要問果報,果報會無比的殊勝。你怕什麼!不肯修福,念念都爲自己打算的,他對事實真相完全迷惑,不了解自己現前這點福報,是過去生中修的。這一生好不容易累積下來的,能保得住嗎?未必。要確保,唯有繼續不斷的斷惡修善,才真能保得住;不肯修善,決定保不住。

  下面就講正報。前面講生活環境,說得很簡單;但是,這一句話包含無量無邊的境界。

  “或爲長者居士,豪姓尊貴”,我們俗話講世間福德之人,也就是有大福德的人。佛經上所稱的“長者”,一定要以古印度的標准來衡量。佛經上講長者,必須具備十個條件,才能稱長者。第一個條件,就是大富。第二個是大智。單單有福報,沒有智慧,還不能算長者。要有德行,肯幫助苦難之人,這是最重要的條件,絕對不是自私自利,自己享福的人。有福與大衆共享,社會才會尊稱你爲“長者”。“居士”是居家學道的人。在古印度的意思跟我們現在稱居士的意思,還不完全相同。相當于中國古代的隱士,隱居,有學問、有道德;不肯出來做官。這一類的人,有學問、有道德;但是他不見得有財富。這種種果報,都有種種的因緣。

  譬如我們講富有,財富從那裏來的?財布施得來的。你不肯修財布施,你就得不到財富。布施是因,福德是果報。修因才能得果,這是一定道理。法布施,得聰明智慧。無畏布施,得健康長壽。財布施容易懂,法布施也容易懂。什麼是無畏布施?“畏”就是恐懼。別人在精神、身體受到迫害的時候,感到威脅的時候,身心不安;你能保護他,使他不恐懼,不害怕,這是無畏布施。所以放生是屬于無畏布施。你看那些小動物,人家立刻就要殺它吃它,你把它買下,把它放回山林,放回水裏;它不害怕,離開一切恐怖,這屬于無畏布施。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。

  由此可知,你要做相反的事,那你得到的果報也相反。有財不肯布施,得到的是貧窮的果報。因爲財會用得盡的。用盡了就沒有,你就得貧窮果報。吝法,自己懂得世法或佛法,不肯傳授給別人,不肯修法布施,得愚癡的果報。無畏布施反過來,就是威脅別人,使別人身心不安,這樣的果報就是多病短命。殺害衆生,佛法裏常講“惱害衆生”,令衆生生煩惱,這個果報就是多病,殺害衆生,果報就是短命。所以我們看果報裏,“長者”就是大富,“居士”未必富有。由此可知,這兩種人,法布施、無畏布施,都差不多;財布施就有差別。長者的財布施多,非常富有;居士財布施少,生活能過得去,不甚富裕。這是講一般的果報。

  如果比這個福報更大的,“豪姓尊貴”,就是我們古時候講的豪門貴族。生到這樣的家庭,從小就享福。或者更大的就是生帝王家;“刹帝利”在印度四姓裏面,是屬于皇族。由此可知,世間做帝王的,做諸侯的,做地方首長的,都是過去生中修的大福報,今生有這樣的大福報,所以一般老百姓能擁護他,能聽命于他,這就是福報。我們沒有福報,我們講的話,老百姓不相信;我們下達命令,他不服從,就是沒有福報。所以要曉得,此皆是他們前生所修的福德。同樣是國王、是皇帝,福報大小也不相同。

  我們看清朝的十個皇帝,仔細觀察一下,福報最大的是乾隆。他的祖先比不上他。雍正是他的父親,康熙是他的祖父,都比不上他。後世的子孫,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。文治武功,在整個清朝達到最高峰,福報是真大,不要說清朝找不到第二個,打開中國曆史也找不到第二個。他做六十年皇帝,還做四年太上皇。所以,他自稱十全老人,十全十美,那是真的。五代同堂,在一切帝王中,確實找不到。所以這個人過去生中修福、修慧,叁種布施(就是財、法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積功累德 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