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土裏面”,不能生長;種在石頭上,也不能生長,他種錯了地方。
這是講到“尊重供養”。諸供養中,法供養爲最。一切供養中,你要懂得修、要會修!那一種修行方法得的福報最大、最殊勝?我們希望得到財富、智慧、健康長壽,有沒有一個方法讓我們修一種,叁種果報都得到?有。什麼方法?“法布施”。法布施裏面一定有財。我們布施一本經書,要花錢才印得出來,這就是財布施。經本裏面,佛所講的教訓,這是法。你讀了,真正明白了,心開意解,一切憂慮恐怖都離開,無畏布施得到了。所以這是一舉叁得。
在現代的社會科技發達,不僅僅經本是法布施;錄音帶,錄的是佛經,也是法布施。許多同修想聽佛法,因緣不具足。或者居住的環境太遠,不能來聽,或是因爲有特別的事故,沒有辦法來聽。我們現場講經,都有錄音帶。錄音帶就是有聲的經本—念誦的、講解的。我們買錄音帶,製作讀經講經的錄音帶,這是財布施。錄音帶裏面內容是法布施。他聽了心開意解,遠離一切顛倒夢想,這是無畏布施。做錄音帶,做錄影帶,都屬于法布施。這樣的“尊重供養”,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。
講到供養,還有沒有更殊勝的?有!什麼是第一殊勝?“培養弘法人才”。如果沒有弘法人才,這一代講經的人過世,後繼無人。所以,這是第一樁大事。最殊勝的,就是發心來護持年輕的一代僧才。學講經,不容易,基本的條件是修行。要有真正的德行,有修持,才能相應,所謂解行相應。如果沒有修持,單單解,沒有行的功力在裏面,所講的不相應。因爲他必然是道聽途說,聽別人講的,看注解裏面講的,這個不行!與自性不相應,與大衆根機不相應。我說一個比喻,大家就明了。
譬如一個醫生(不高明的蒙古大夫),他要替人看病。他不會看,聽說你有什麼病,找了些藥方,這兒抄一點,那兒再抄一點。抄完之後,你來看病,他假裝看,然後把藥方給你吃。如果你很幸運,吃了還沒有什麼大妨礙,病不能治好。如果你不幸的話,一吃就吃死。真正高明的醫生,事先沒有藥方,給你診斷,對症下藥。
講經說法亦複如是。必須自己有真正修學的功夫,與自性相應,與衆生的根機相應。所謂“上契諸佛所證之理”,就是與自性相應。“下契衆生可度之機”,應機說法,這是根本的條件。所以,著重在修持。沒有真正修持的功夫,學不會,學一輩子也學不會。所學的就是我剛才講的那樣,那個程度,不能給人治病,治一個死一個。李老師從前講的一個笑話,死墮十九層地獄。
他說,從前有一個醫生替人治病,看一個死一個,死了不少人。後來閻羅王把他抓去,判他入十八層地獄。他還辯護,“不是我的錯!我沒有存心害人,不過是藥用錯而已,我不是有心的,怎麼會判我這麼重,下十八層地獄。”他很不服氣,跳腳。這一跳,底下就有人叫:“老兄,你不要跳!你這一跳,灰塵都落到我頭上來了。”他一想,我是十八層,難道底下還有十九層?他問,“你是多少層?”“我十九層。”“你老兄幹什麼的?”“我是教書的。”教書誤人子弟,墮十九層地獄。下面還有一層,是講經講錯的。所以,講經說法相當不容易!
所以要曉得,護持培養弘法人才,功德非常大。今天佛法不興盛,大家都曉得。不興盛的原因在那裏?就是缺乏弘法的人才。培養弘法人才,實在不容易,最難的就是不受外界的誘惑。這一點就難。名聞利養,稍微一誘惑,他就動心,這就完了。現在要找一個年輕人,對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不動心,到那裏去找?億萬人當中,難得一、二。不容易!的確唯有求諸佛菩薩再來。如果不是諸佛菩薩再來,沒有法子。這些事實,我們都要曉得,然後才知道怎麼樣修尊重供養,你心裏自然有分寸。
“未曾間斷”。第一個是心願不間斷,念念護持正法,擁護正法,培育僧才,續佛慧命,心願不能間斷。第二個是事相上不能間斷。有這個機緣,我們努力去做;沒有這個機緣,遇不到這樣的人,遇不到這樣的事,我們心願不間斷。等到有緣遇到這樣的人,這樣的事,我們要盡心盡力幫助他。幫助要有智慧;不能用感情。換言之,要慢慢觀察,他會不會變。現在會不會變?將來會不會變?要注意這一點。如何防範他不變,那就更是智慧。所以,大家不要有錯誤的觀念,一看到出家人,以爲都是聖人。好像出家了都不會犯過錯,這是很大的錯誤觀念。
出家人也是人,心裏有貪、嗔、癡、慢,也會爭權奪利,與世間人沒有兩樣,不是聖人。你的態度要客觀,對于出家人就有很大的利益,不至于感情用事。出家人沒有錢的時候,道心很堅固,不打妄想。錢多了,妄想就來,就墮落了。沒有名的時候,心很定。名聞利養都沒有,心就很安定在道上。一有名聞利養,就變質,就墮落,就完了。所以看到經文上說,我要趕快去修尊重供養。一尊重恭敬,一供養,名利都來,這個出家人就往下墮落。明明修得很好,一下子就墮到叁途,墮到地獄去。是誰送他去的?是你好心把他送下去的,這還得了嗎!
我在國外講經常常講,年輕的出家人爲什麼墮落?都是居士們害了他。雖然你們口裏講護法,而實際做的是滅法,那裏是護法?你們將來還要往生,絕對往生叁惡道,不是西方極樂世界。要謹慎,要小心。
今天,佛教缺乏的是一個良好的製度;沒有製度,是人治。人治很危險,遇到一位真正善知識,循規蹈矩,還像個樣子。這位善知識一不在,就完了。在這個社會裏,我們看得很多。如何能從人治變成法治?我們要認真去多想一想,要努力去做。
居士要正信,像本經前面講“賢護等十六正士”。你的確賢護,你要護持正法,在家居士要有這個責任。從前佛陀在世的時候,製度很好,道場都是在家居士的。像大家所熟知的祇樹給孤獨園,財産是給孤獨長者的。他有沒有捐贈給釋迦牟尼佛?沒有。如果捐贈給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一接受,他就還俗,回家了。他不再是出家身分,他有家。産權還是給孤獨長者的,是給孤獨長者的處所,禮請釋迦牟尼佛住在這裏弘法利生。這是供養,而不是把場所的主權交給他。
他在這裏弘法利生,他教得很好,我們希望他再多住幾年。他講得不好,請他到別的地方去。這樣好!這樣每一個出家人,都很自愛。因爲必須要修德,要求學問。如果沒有德行,沒有學問,連住的地方都沒有,沒有人請你!這個方法是對的。決定不能把房地道場捐給出家人,這會害死他。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從自己本身做起。所以, ,我們這幾個道場的董事會裏面都是居士。
所以,居士一定要正信,要護法。出家人在這個道場,居住的期限是一年。這一年你修得好,你的品德學問都認真修學,到明年我們請你再住一年;修得很好,再住一年,就一年一年住下去。你修得不好,住滿一年,請你到別的地方去。這樣子,逼得出家人一定要謹慎,真正用功努力,不能懈怠。你懈怠,董事會居士們看到,一年期滿請你走路,這裏不要你。你有修有德,希望你年年再住。爲什麼不讓你長期住?長期,毛病就生。只給你一年期限,絕對不給你一年以上。我們用這個方法,使你用功。你的衣、食、住、行四事供養,董事會負責任,你不需要管。一切事務不要管,錢財不要管,那是董事會的事。董事會護法、護持你,生活方面樣樣都照顧到。你修學要是不如法,到期就請你走。
所以,道場住兩種人:一種是真正修行人;一種是真發心學弘法講經的人。不能講經說法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,我們也供養你,也成就你,那也了不起。如果天天打妄想,搞是非,就請你到別的地方去,我們這個地方不能容納你。從我們本身建立起一個良好的製度。這邊也有不少同修,在這裏剃度跟我出家。這個道場,我不能給他們。給他們就變子孫廟,上對不起諸佛菩薩,下對不起四衆弟子。我們要護持正法。
所以古人常講,“只怕沒有道,不怕沒有廟”。道比廟要緊。廟可以不要,只要有道,天下那一個寺廟都歡迎,求都求不來。道要緊!所以既然出家,就要一心向道,把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舍得幹幹淨淨。董事會裏的成員是我選的。我選董事只有一個條件。說實在話,他相信不相信佛,我都不考慮,我覺得那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“深信因果”。因爲他真正相信因果報應,他考慮事情就很謹慎,所以我選擇董事,這一條是列入第一—深信因果。真正不要錢,不要名聞利養,深信因果的人,請他們出來護持道場。這個方法如果做得有效果,做得好,希望將來能推廣,別的道場也跟這個道場模式來做。這樣,正法逐漸逐漸就恢複。這些都屬于“尊重供養,未曾間斷”,所以這兩句意義極深、極廣。
“如是功德,說不能盡”。我想同修們能體會這一句,功德無量無邊。從縱的方面來說,功德確實超越世間,盡未來際,簡單來說,就是它的影響力。橫的方面來講,橫遍十方,豎窮叁際,確實不能盡。在今天,佛法極需要的是立法、守法,認真的修行。在本宗,是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。出家,盡可能走弘法利生的道路。在家同修要盡全力來擁護正法道場;要等這些年輕的法師個個都能講經,講的人愈多,我們就發展愈多的講堂。現在都還沒有能力講,不能講,就不要想這些事。有幾個能講,可以到處巡回去講,我們就在各個地方建講堂。這是第二步,先將第一個步驟做圓滿。
同修供養我的,我就是發展製作錄音帶、經書、錄影帶普遍流通,這在國外弘法是第一需要。因爲講經,他未必有時間來聽;廣播電臺,他時間不對。錄音帶放在車上,錄影帶擺在家裏,隨時隨地可以看,可以聽。打開電視機,就讀經。即使眼睛不好,那麼大的字,他也看得很清楚。所以,不要打開經本,就在電視螢幕上看經文,跟著念。有這麼一套,我就配國語發音的、臺語的、廣東話、客家話的,普遍到全世界,這樣我們的華僑得到的利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積功累德 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