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必成正覺 第七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間的一切欲望都沒有,心地自然清淨。

  “深正念”即是生正定,即《楞嚴經》之“首楞嚴大定”。首楞嚴大定是自性本定,它不是修來的。修來的定有得、有失,會失掉。性定不會失掉,是自性本來具足的。本經不說定,說正念,用意很深。甚深的禅定是怎麼修法?念佛就對了。當知此一句佛號,即是甚深“深妙禅”。至此,我們才真正覺悟到,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是正語,是八正道的正語,是密宗的真言。除這一句之外,都是廢話,講經也是廢話,唯獨念佛是正語,這是真實的。唯有思惟彌陀功德,憶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,方是正念、正思惟。思念別的,全是打妄想。換句話說,你要想,就想這部經,想本經所講的道理,所講的境界和教訓,這是正念、正思惟。不但想世間一切事是妄想,想其他經上所講的也是妄想。因爲一切經比起這部經,其他經不是圓滿真實。雖然跟世間法比,它是真實,不過跟本經一比,它就不是真實,就比下去了。所以,這一部經是第一真經。

  “淨慧修梵行”。清淨心中自然生智慧。智慧能斷疑生信,成就真信切願,老實念佛。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曰“淨念相繼”,那是淨慧。如果沒有慧,就不會念,也就無以相繼。你有懷疑,即不淨,你有夾雜,也不清淨。不懷疑、不夾雜,即是“淨念”;“相繼”是一句接一句不間斷。“淨念相繼”就是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也就是“老實念佛”。“梵”是清淨之意。能老實念佛,身、語、意一切造作,自然就清淨。所以,不但自己以此清淨儀態表現在生活中,作一切衆生的好榜樣,此即真實之“利益諸群品”。佛這樣做,這樣教衆生,我們也這樣做,也這樣教衆生,如佛度一切。

  願我智慧光。普照十方刹。消除叁垢冥。明濟衆厄難。

  這是教學的儀式,也就是教化衆生的方法、作用。開頭兩句很重要,明白的告訴我們,佛法要依據智慧,不是感情,決定不能感情用事。感情是迷,是執著,決定錯誤;感情用事,所造的是六道輪回。一定要把感情轉變成智慧,也就是世俗所謂的理智。待人、接物、處世都要理智,不要感情用事。這兩句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“十方刹”皆平等,十方無量無邊刹土,我們以理性、平等與一切衆生接觸。若把範圍縮小到地球上,地球上有許多各種不同的人種、許多不同的國家民族、許多不同的背景,乃至于宗教、思想都不相同。我們要以理性與一切衆生接觸。什麼是理性?即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而不迷、淨而不染,用這種心來跟大家接觸,就對了。所以,我們學了就要用,學了會用,使這一生的生命有了目標、方向、意義、價值,這才有幸福,有快樂。這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,沒有此經的開導,我們自性雖然本具,但是迷而不覺。

  “消除叁垢冥”。“垢”就是汙染。心理的汙染、精神的汙染、思想的汙染、見解的汙染,乃至于生理的汙染,這樣嚴重的汙染,人那有不生病的?這部經典可以幫助我們消除一切汙染。一切汙染中,最嚴重的是貪、嗔、癡,這是叁毒。無論是對世間法,對佛法,都要永斷貪、嗔、癡。要明白貪、嗔、癡的害處,無始劫來,我們生生世世修行都得不到一個結果,病根就在貪、嗔、癡,都是被它害的。我們要曉得這是真正的病根,必須拔除。“冥”是無知,是無明。換句話說,對于事實的真相搞不清楚,不知道宇宙人生到底什麼是真、什麼是假、什麼是邪、什麼是正、什麼是善惡、什麼是是非。這是無知,迷惑顛倒。佛門常講“業障”,叁垢是業,無明是障。“冥”是障,“消除叁垢冥”就是消除業障。

  種種業障都消除了,然後才能“明濟衆厄難”。“明”是明顯;“濟”是濟度、超越、超過去。好像過河,我們有了船,可以濟度到彼岸,一切的苦厄、一切的災難都能免除。怎麼免除的?厄難是果報,果報怎麼産生?因緣而生的。我們在過去生中,或在這一世中,造種種惡業,這是緣。過去生中的習氣、無明是因。倘若這一生還是迷惑顛倒,還是叁毒、無知,當然要受種種苦果,受苦報。如果今天我們真的覺悟、明白,果然能把貪、嗔、癡斷掉,依照此經教導的方法,一句彌陀念到底,過去雖然有惡因,這一生是不會有惡報的。不但今生沒有惡報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永遠都不受惡報。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惡緣,雖有惡因,沒有緣,因此它不受果報。

  又一關鍵的字就是“明”。從事上講是明顯、明白;從理上講是一個人有智慧、有覺悟、有慈悲。智、覺、慈是光明。一個人的心真正充滿了大智、大覺、大慈,他身放光!這是心光透露于外,一切妖魔、鬼怪、邪神不敢接近。有念佛人跟我講,他被鬼欺負,那他是怎麼念佛的?我不曉得。念佛人口裏有佛,心裏沒有佛,就沒有智慧,沒有覺,沒有慈,所以鬼神瞧不起你,欺負你。心地光明正大、清淨、慈悲,鬼神必然恭敬。消除業障,什麼方法最有效?無他,就是念佛。任何經典、法門消不了的業障,念佛法門能消。沒有念佛法門消不了的業障。要是還消不了,那是你念得不如法,念得不相應。如果真正根據經典所說的理論、方法來念,無論什麼樣的業障,沒有不能消除的。所以,《無量壽經》要認真的研究,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套句外道的話說,我們就真的得救了。

  悉舍叁途苦。滅諸煩惱暗。開彼智慧眼。獲得光明身。閉塞諸惡道。通達善趣門。爲衆開法藏。廣施功德寶。

  彌陀給予一切衆生的真實利益,世尊愈說愈清楚,愈講愈具體。這不但使我們對西方淨土生起仰慕之心,實則也是我們應該修學之處。我們不僅心願像阿彌陀佛,德行也要效法彌陀。第一句“悉舍叁途苦”,這是“明濟衆厄難”的具體說明。有那些厄難?叁途六道,尤其是叁途: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叁途果報之來由,就是貪、嗔、癡叁毒煩惱所造成的。自己將來會不會墮叁惡道?你冷靜的想一想,自己的貪、嗔、癡、慢煩惱還起不起現行。若日常生活中,處世、待人、接物,心裏還會常常起貪、嗔、癡、慢,你將來必定墮叁途。貪心重的墮餓鬼道,愚癡是畜生道,嗔恚重的墮地獄道,這是十法界組成的條件。佛在經裏講得很多,我們一定要清楚,一定要記住,常常拿佛的教訓來檢點自己的心行。如果心裏有這些東西,自己就曉得,將來是要墮惡道的,這一定要警覺。

  前面講過,在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裏,我們看到宋朝瑩珂法師,一個心裏充滿叁毒,破戒的出家人,所以能自救自度,就是他能夠反省,知道自己的缺點,深信將來一定墮地獄,曉得將來果報的恐怖,能堅定信心,求生淨土,果真叁天成功。《阿彌陀經》曰“若一日到若七日”,沒有騙人。今天我們念佛念了多少年,連個消息都沒有。說老實話,皆是口是心非,口裏念“阿彌陀佛”,求往生,心裏對這世間貪戀,舍不得離開。人家念叁天,把阿彌陀佛念來;你念了叁年,阿彌陀佛也沒消息,原因全在心不虔誠。怎麼知道不虔誠?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搞人我是非,張家長、李家短。這樣的心,如何能與佛感應?正是古德所說“喊破喉嚨也枉然”。瑩珂法師真正下了決心,這世界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與我不相幹,全舍棄掉,以清淨心,一向專念。經文中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,他做到了。

  我們今天修學,雖然大家聽經,每天也念《無量壽經》多少遍,相不相應?不相應。你煩惱、憂慮、分別、執著、妄想沒能舍棄,你的苦就離不開,你的將來會比現在還要苦,這是應當警惕的。本經確實是教我們消災免難的不二法門,只要將其理論參透,依教奉行。瑩珂法師是好例子、好榜樣,叁天即永脫苦海,永離厄難。

  “滅諸煩惱暗”,這是常講的消業障,消滅業障。前文“消除叁垢冥”是消叁毒業。此地更進一步,不但叁毒消除,還要徹底把一切業障滅掉。憑什麼?憑佛的大願加持,憑阿彌陀佛不思議的願力功德加持。“暗”是無明,是二障:煩惱障、所知障,“暗”也是妄想。

  “開彼智慧眼,獲得光明身”,此即禅家所說明心見性。智慧眼是五眼之一,《金剛經》曰:“如來有五眼,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。”智慧眼就是慧眼、法眼、佛眼。五眼說一個,其他的省略,但是五眼都得到。爲什麼不說法眼、不說佛眼,而說慧眼?因爲法眼消業,佛眼滅業。消業、滅業靠什麼?靠智慧。這就是戒、定、慧。智慧現前,不但消業,而且能滅業。

  “獲得光明身”,光明身是法身,身業清淨,就見性。《楞嚴經》曰“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”,與這裏是同樣的境界,就是明心見性。宗門(即禅宗)想達到這個目標,相當不容易,自己必是真正上根利智,一如六祖大師《壇經》所說之上上根人。而且上上根人還得遇到真正的善知識來調教,自己更要勇猛精進,才能達到這個境界。

  從《壇經》上看到,六祖大師一生教化衆生叁十七年,跟他學的人不知幾千、幾萬人,真正學成的,見性的只有四十叁人。此乃中國禅宗史上空前絕後,以前沒有過,六祖以後也再沒見過。最殊勝的叁十七年的教學,也只四十叁個人見性,由此可見,非常非常難。淨宗就是一句名號,這個容易,不必上根利智,所謂下下根人、愚夫愚婦都能達到不退成佛的境界。

  倓虛老法師告訴我們,谛閑法師早年有個徒弟,不識字,是個愚人,什麼都不會,然而一句彌陀名號念了叁年,預知時至,居然站著往生,走了以後還站叁天,等他的師父來替他辦後事。要問這個人是什麼境界?他決定是上上品往生。他憑的就是一句名號,一句名號能到上上品,當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可惜的是,相信的人太少了。真正能相信,那是大智慧、大福德。能信是智慧,肯念佛是大福德。你不相信,不肯念佛,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那是造業,沒救了。

  “閉塞諸惡道,通達善趣門”,此乃得樂也,離苦就得樂。明心見性,見性有什麼好處?這兩句就是把好處說出來,好處是佛教所標榜的“離苦得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必成正覺 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