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必成正觉 第七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间的一切欲望都没有,心地自然清净。

  “深正念”即是生正定,即《楞严经》之“首楞严大定”。首楞严大定是自性本定,它不是修来的。修来的定有得、有失,会失掉。性定不会失掉,是自性本来具足的。本经不说定,说正念,用意很深。甚深的禅定是怎么修法?念佛就对了。当知此一句佛号,即是甚深“深妙禅”。至此,我们才真正觉悟到,这一句“阿弥陀佛”是正语,是八正道的正语,是密宗的真言。除这一句之外,都是废话,讲经也是废话,唯独念佛是正语,这是真实的。唯有思惟弥陀功德,忆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方是正念、正思惟。思念别的,全是打妄想。换句话说,你要想,就想这部经,想本经所讲的道理,所讲的境界和教训,这是正念、正思惟。不但想世间一切事是妄想,想其他经上所讲的也是妄想。因为一切经比起这部经,其他经不是圆满真实。虽然跟世间法比,它是真实,不过跟本经一比,它就不是真实,就比下去了。所以,这一部经是第一真经。

  “净慧修梵行”。清净心中自然生智慧。智慧能断疑生信,成就真信切愿,老实念佛。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曰“净念相继”,那是净慧。如果没有慧,就不会念,也就无以相继。你有怀疑,即不净,你有夹杂,也不清净。不怀疑、不夹杂,即是“净念”;“相继”是一句接一句不间断。“净念相继”就是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也就是“老实念佛”。“梵”是清净之意。能老实念佛,身、语、意一切造作,自然就清净。所以,不但自己以此清净仪态表现在生活中,作一切众生的好榜样,此即真实之“利益诸群品”。佛这样做,这样教众生,我们也这样做,也这样教众生,如佛度一切。

  愿我智慧光。普照十方刹。消除三垢冥。明济众厄难。

  这是教学的仪式,也就是教化众生的方法、作用。开头两句很重要,明白的告诉我们,佛法要依据智慧,不是感情,决定不能感情用事。感情是迷,是执著,决定错误;感情用事,所造的是六道轮回。一定要把感情转变成智慧,也就是世俗所谓的理智。待人、接物、处世都要理智,不要感情用事。这两句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“十方刹”皆平等,十方无量无边刹土,我们以理性、平等与一切众生接触。若把范围缩小到地球上,地球上有许多各种不同的人种、许多不同的国家民族、许多不同的背景,乃至于宗教、思想都不相同。我们要以理性与一切众生接触。什么是理性?即清净心、平等心、觉而不迷、净而不染,用这种心来跟大家接触,就对了。所以,我们学了就要用,学了会用,使这一生的生命有了目标、方向、意义、价值,这才有幸福,有快乐。这是阿弥陀佛给我们的,没有此经的开导,我们自性虽然本具,但是迷而不觉。

  “消除三垢冥”。“垢”就是污染。心理的污染、精神的污染、思想的污染、见解的污染,乃至于生理的污染,这样严重的污染,人那有不生病的?这部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一切污染。一切污染中,最严重的是贪、嗔、痴,这是三毒。无论是对世间法,对佛法,都要永断贪、嗔、痴。要明白贪、嗔、痴的害处,无始劫来,我们生生世世修行都得不到一个结果,病根就在贪、嗔、痴,都是被它害的。我们要晓得这是真正的病根,必须拔除。“冥”是无知,是无明。换句话说,对于事实的真相搞不清楚,不知道宇宙人生到底什么是真、什么是假、什么是邪、什么是正、什么是善恶、什么是是非。这是无知,迷惑颠倒。佛门常讲“业障”,三垢是业,无明是障。“冥”是障,“消除三垢冥”就是消除业障。

  种种业障都消除了,然后才能“明济众厄难”。“明”是明显;“济”是济度、超越、超过去。好像过河,我们有了船,可以济度到彼岸,一切的苦厄、一切的灾难都能免除。怎么免除的?厄难是果报,果报怎么产生?因缘而生的。我们在过去生中,或在这一世中,造种种恶业,这是缘。过去生中的习气、无明是因。倘若这一生还是迷惑颠倒,还是三毒、无知,当然要受种种苦果,受苦报。如果今天我们真的觉悟、明白,果然能把贪、嗔、痴断掉,依照此经教导的方法,一句弥陀念到底,过去虽然有恶因,这一生是不会有恶报的。不但今生没有恶报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永远都不受恶报。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恶缘,虽有恶因,没有缘,因此它不受果报。

  又一关键的字就是“明”。从事上讲是明显、明白;从理上讲是一个人有智慧、有觉悟、有慈悲。智、觉、慈是光明。一个人的心真正充满了大智、大觉、大慈,他身放光!这是心光透露于外,一切妖魔、鬼怪、邪神不敢接近。有念佛人跟我讲,他被鬼欺负,那他是怎么念佛的?我不晓得。念佛人口里有佛,心里没有佛,就没有智慧,没有觉,没有慈,所以鬼神瞧不起你,欺负你。心地光明正大、清净、慈悲,鬼神必然恭敬。消除业障,什么方法最有效?无他,就是念佛。任何经典、法门消不了的业障,念佛法门能消。没有念佛法门消不了的业障。要是还消不了,那是你念得不如法,念得不相应。如果真正根据经典所说的理论、方法来念,无论什么样的业障,没有不能消除的。所以,《无量寿经》要认真的研究,真正搞清楚、搞明白,套句外道的话说,我们就真的得救了。

  悉舍三途苦。灭诸烦恼暗。开彼智慧眼。获得光明身。闭塞诸恶道。通达善趣门。为众开法藏。广施功德宝。

  弥陀给予一切众生的真实利益,世尊愈说愈清楚,愈讲愈具体。这不但使我们对西方净土生起仰慕之心,实则也是我们应该修学之处。我们不仅心愿像阿弥陀佛,德行也要效法弥陀。第一句“悉舍三途苦”,这是“明济众厄难”的具体说明。有那些厄难?三途六道,尤其是三途: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。三途果报之来由,就是贪、嗔、痴三毒烦恼所造成的。自己将来会不会堕三恶道?你冷静的想一想,自己的贪、嗔、痴、慢烦恼还起不起现行。若日常生活中,处世、待人、接物,心里还会常常起贪、嗔、痴、慢,你将来必定堕三途。贪心重的堕饿鬼道,愚痴是畜生道,嗔恚重的堕地狱道,这是十法界组成的条件。佛在经里讲得很多,我们一定要清楚,一定要记住,常常拿佛的教训来检点自己的心行。如果心里有这些东西,自己就晓得,将来是要堕恶道的,这一定要警觉。

  前面讲过,在《净土圣贤录》、《往生传》里,我们看到宋朝莹珂法师,一个心里充满三毒,破戒的出家人,所以能自救自度,就是他能够反省,知道自己的缺点,深信将来一定堕地狱,晓得将来果报的恐怖,能坚定信心,求生净土,果真三天成功。《阿弥陀经》曰“若一日到若七日”,没有骗人。今天我们念佛念了多少年,连个消息都没有。说老实话,皆是口是心非,口里念“阿弥陀佛”,求往生,心里对这世间贪恋,舍不得离开。人家念三天,把阿弥陀佛念来;你念了三年,阿弥陀佛也没消息,原因全在心不虔诚。怎么知道不虔诚?一天到晚胡思乱想,搞人我是非,张家长、李家短。这样的心,如何能与佛感应?正是古德所说“喊破喉咙也枉然”。莹珂法师真正下了决心,这世界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与我不相干,全舍弃掉,以清净心,一向专念。经文中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”,他做到了。

  我们今天修学,虽然大家听经,每天也念《无量寿经》多少遍,相不相应?不相应。你烦恼、忧虑、分别、执著、妄想没能舍弃,你的苦就离不开,你的将来会比现在还要苦,这是应当警惕的。本经确实是教我们消灾免难的不二法门,只要将其理论参透,依教奉行。莹珂法师是好例子、好榜样,三天即永脱苦海,永离厄难。

  “灭诸烦恼暗”,这是常讲的消业障,消灭业障。前文“消除三垢冥”是消三毒业。此地更进一步,不但三毒消除,还要彻底把一切业障灭掉。凭什么?凭佛的大愿加持,凭阿弥陀佛不思议的愿力功德加持。“暗”是无明,是二障:烦恼障、所知障,“暗”也是妄想。

  “开彼智慧眼,获得光明身”,此即禅家所说明心见性。智慧眼是五眼之一,《金刚经》曰:“如来有五眼,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。”智慧眼就是慧眼、法眼、佛眼。五眼说一个,其他的省略,但是五眼都得到。为什么不说法眼、不说佛眼,而说慧眼?因为法眼消业,佛眼灭业。消业、灭业靠什么?靠智慧。这就是戒、定、慧。智慧现前,不但消业,而且能灭业。

  “获得光明身”,光明身是法身,身业清净,就见性。《楞严经》曰“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”,与这里是同样的境界,就是明心见性。宗门(即禅宗)想达到这个目标,相当不容易,自己必是真正上根利智,一如六祖大师《坛经》所说之上上根人。而且上上根人还得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来调教,自己更要勇猛精进,才能达到这个境界。

  从《坛经》上看到,六祖大师一生教化众生三十七年,跟他学的人不知几千、几万人,真正学成的,见性的只有四十三人。此乃中国禅宗史上空前绝后,以前没有过,六祖以后也再没见过。最殊胜的三十七年的教学,也只四十三个人见性,由此可见,非常非常难。净宗就是一句名号,这个容易,不必上根利智,所谓下下根人、愚夫愚妇都能达到不退成佛的境界。

  倓虚老法师告诉我们,谛闲法师早年有个徒弟,不识字,是个愚人,什么都不会,然而一句弥陀名号念了三年,预知时至,居然站著往生,走了以后还站三天,等他的师父来替他办后事。要问这个人是什么境界?他决定是上上品往生。他凭的就是一句名号,一句名号能到上上品,当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。可惜的是,相信的人太少了。真正能相信,那是大智慧、大福德。能信是智慧,肯念佛是大福德。你不相信,不肯念佛,一天到晚胡思乱想,那是造业,没救了。

  “闭塞诸恶道,通达善趣门”,此乃得乐也,离苦就得乐。明心见性,见性有什么好处?这两句就是把好处说出来,好处是佛教所标榜的“离苦得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必成正觉 第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