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樂”,永遠離開惡道。此地之“惡道”,並不是指叁途,若作叁途解,則非佛意。不但人天是惡道,阿羅漢、辟支佛也是惡道。爲什麼是惡道?他們沒有見性。所以,此“惡道”意義非常之廣,權教菩薩、二乘、六道全包括在其中。因爲這些人比起菩薩,都算惡道。菩薩是真正善道,明心見性,永遠不會做錯事。沒有見性就還會做錯事,阿羅漢會做錯事,他雖然沒有罪,但有過失。起心動念造作的是罪業;沒有心,無意造的罪業是過。過輕,罪重。罪是有意造的,過是無意所造的,故有輕重差別。見性的人爲什麼永遠沒有過失?因爲他處世、待人、接物用的是真心,真心沒有過失。真心就是經題上的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心。覺而不迷,不犯過失,這才真正“閉塞諸惡道”。
“通達善趣門”。善趣指成佛之道,不是叁善道。叁善道還是惡道。“道”是成佛之道,此方爲真正的善趣,亦即儒家之“止于至善”。儒家說“止于至善”,究竟“至善”是什麼境界?沒說出來。佛法把善的標准爲我們說出,“至善”就是“無上正等正覺”。“至善”就是究竟圓滿,所以分證位不能算是至善,一定是圓教的佛果,才是真正的至善。何以極樂世界的環境至善?因爲那裏沒有退墮之緣,所以往生就圓證叁不退,一生決定成佛。其環境之善,沒有比之更善的。這兩句的境界,我們要認識清楚,它指出自己得的利益。自己得利益後,一定要幫助別人,所謂輾轉教化,這才能真正報佛恩。
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,“當孝于佛,常念師恩”。“孝于佛”,如何對佛盡孝道?怎樣才能報答老師的恩德?只有一個方法:弘法利生。諸佛的心意就是要把這個法門普遍的介紹給一切衆生,使一切衆生在這一生中究竟得度。這是佛祖的本懷。我們把這樁事盡心盡力做圓滿,就是孝于佛,念師恩。背師叛道,《戒經》告訴我們,果報在阿鼻地獄。背師是背叛老師,不肯接受佛的教訓,依著自己欲念去做,是叛道,果報都在阿鼻地獄。
因此,爲了報佛恩,爲了報師恩,一定要“爲衆開法藏,廣施功德寶”。這是真正了不起,所布施給衆生的不是普通的東西,是無上的法寶。世出世間所有珍寶與之相比,都比不上。因爲這個法寶非常殊勝,能讓一切衆生永脫輪回,圓成佛道,決定不假。“開”是啓發;“示”是指示。將此大事因緣告訴衆生,指陳給衆生。“法”是法性;“藏”是含藏。法性含藏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,故稱爲“法藏”。盡虛空遍法界是法性變現出來的。法性是什麼?法性就是我們的自性,這是佛在一般大乘經上說的。但在此地不是這個意義,意義還要精彩。我們講法性含藏一切萬法,法性是我們自性,這樣講法太抽象。自性在那裏,怎麼說也說不清楚。
本經之精彩就是落實,所謂“法藏”就是這本《無量壽經》。你能爲一切衆生介紹、推薦,將《無量壽經》講解得清楚,講解得明白,就是“爲衆開法藏”。所以,本經比其他的經好,其他經典講得抽象,本經講得踏實。“廣施功德寶”。現在我們曉得什麼是“功德寶”,功德寶就是這一句名號,名號就是功德寶。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只要老實執持名號,像大勢至菩薩所教導的“淨念相繼”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。谛閑老法師的徒弟叁年念成功,他獲得功德寶,就是他做到了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。老和尚教他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再念。這麼簡單,就這樣念叁年,他成功了。
今天下午有些同修來,說要成立念佛會。我說,沒用處!念佛會不能往生。爲什麼?一定有間斷,有夾雜。谛閑法師那個徒弟是一個人,自己不懷疑,不夾雜,不間斷修行,跟一切人都不往來,所以他叁年能成功。你們很多人在一起念佛,如果方向目標不是真正相同,不是真心了生死,一定雜心閑話。雜心閑話就夾雜,夾雜當然就間斷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既夾雜又間斷,功夫不純,絕難有感應。所以,縱然有道場,道場人數愈少愈好,不要搞熱鬧,那是叁途六道,果報不堪設想。學佛首要是修清淨心,心淨則土淨,要牢牢記住。
以前一個人怕懈怠,可以大衆在一塊兒,依衆靠衆。但是現在衆生煩惱習氣太重,靠不住。從前可以依衆靠衆,現在的衆,不能靠!一靠就靠壞了。自己業障又重,該怎麼辦?有一方法,就是念佛的錄音帶。臺灣製造的念佛機是真正的善友,真正的善知識,有它幫助我們,太好了。爲什麼?它不會打閑岔,不會講是非,它只教我們念佛。耳機挂在身上也不妨礙別人,自己煩惱妄念多了,聲音開大一點,聲音一大,把煩惱都壓住,煩惱就沒有了。心地清淨,就開小一點,一句一句跟著念,也是依衆靠衆,這真正靠得住。現在人煩惱習氣很重,確實都是障礙,不是善知識,反而是惡知識,是靠不住的。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。
所以,還是一個人老實念,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可念佛。除了用腦的工作要思考,我們把念佛放下,專心辦事,事情辦完,馬上念佛。工作若是用體力,不用思考的工作,可以一面念佛,一面工作,不相妨礙。行、住、坐、臥,隨時隨地都可以念佛,真正把煩惱念掉,把無明念掉,這就是寶。我們自己得到法藏,得到功德寶,要隨時隨機轉施給別人。最近我看大家發心印經布施,做錄音帶布施,這很好!但是要曉得,經典與講經、讀誦的錄音帶,其效果只幫助衆生起信、發願,真正修行是一句佛號二六時中不能間斷。你就知道布施念佛機的功德,比前者還要大。
這兩句經文確實很踏實,讓我們知道該怎麼去做。“廣施”是用平等心布施,用清淨心布施,沒有一切分別執著。
如佛無礙智。
第九首、第十首是說我們的心願、德行要向佛看齊,要學得跟佛完全一樣。願自己跟佛的智慧相同。“如”是一樣,希望我的智慧跟佛沒有兩樣,佛有無礙智,我也有無礙智。我們今天爲什麼樣樣都有障礙?要知道障礙是來自妄想、執著。有妄想、有執著,就有障礙,離開妄想、執著,障礙就沒有了。這是智同佛。
所行慈愍行。
這是慈悲同佛,佛是大慈大悲。對一切衆生,冤親平等,這是大慈悲。世間人的慈悲不是大慈悲,喜歡的人對他慈悲,不喜歡的人就不慈悲、不平等,因此他的心就不清淨。唯有清淨、平等的慈悲才是大慈大悲。我們希望自己的慈悲也跟佛一樣,永離妄想、執著,才是清淨、平等的慈悲。
常作天人師。得爲叁界雄。
這是行同佛。“行”是行業。現在稱行業者,是指在這世間你幹那一行的意思。佛是幹教師這一行的,佛是老師,教化衆生的。我們也學佛,所以行同佛,實即“教化同佛”。佛示現世間,生在帝王之家。他命中注定要作國王的,但是他舍棄國王,去當老師,當一個純粹義務的教師,只盡教學的義務,不講報酬,這樣的老師,我們應當學習。希望跟佛相同,說起來也實在是很不容易的。
一切衆生遇到佛的機緣很難,真的是可遇不可求。遇到佛有什麼好處?決定得度。佛有無量智慧、無量神通、無量的善巧方便,佛見到我們,佛知道我們無量劫來,生生世世幹些什麼的。不是一世、二世、叁世,而是過去生中,生生世世在那一道受什麼身,作什麼業,佛都曉得。因此,佛爲我們說法就契機,換言之,能對症下藥,藥到病除,那有不得度的。這是見佛得到的大利益,大利益中最殊勝的就是成佛。我們凡夫遇到佛,我們也成佛,跟他一樣,這個利益是第一殊勝,沒有比這個更殊勝。所以,我們稱佛爲大師、天人師。這樣的號稱不但凡夫當不起,就是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都當不起。今天自己是什麼程度,怎麼敢跟佛看齊!諸位同修知不知道這個事實,我們今天雖然不成材料,但是承蒙阿彌陀佛弘願功德加持,把我們的身分提高,也跟佛差不多。
佛教一切衆生一生成佛,教的是什麼法門?是“信、願、持名”。今天我們也把這個法門教給一切衆生,如佛度一切衆生沒有兩樣。佛教的是“信、願、持名”,我教大衆也是“信、願、持名”。我跟佛有什麼兩樣?沒有兩樣!所以自古以來淨宗的祖師,後人都尊稱爲大師,就是跟佛沒有兩樣。毗盧遮那如來教文殊、普賢等(等覺)菩薩成佛,用什麼方法?“信、願、持名”。等覺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這個方法,也是這叁個條件。谛閑法師教他的徒弟,也是這叁個條件,跟佛沒有兩樣,完全相同。
這正是“常作天人師,得爲叁界雄”。“叁界雄”是講德行,德同佛。“叁界”是六道。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稱爲叁界。“雄”是英雄。英雄的定義是別人辦不到的事,他能辦到,這種人我們稱他英雄。所以,佛是叁界的大英雄,佛講經說法的講堂稱爲“大雄寶殿”。“大雄”就是大英雄。這個大英雄在何處布施功德?“殿”是布施功德寶的場所,這是“大雄寶殿”的意思。下次你們看到這個匾額,要曉得這四個字是什麼意義。這是德同佛。
說法師子吼。
這是說法同佛。“師子吼”是比喻,獅子是獸中之王,獅子一吼,小動物腿都發軟,跑都跑不動了,用以形容他的威德、威力之強大。佛一說法,一切邪魔外道都被佛法降伏,故比喻獅子吼。《楞嚴經》曰,“末法時期,邪師說法如恒河沙”。邪師說法多,不怕,怕的是沒有正法。若有正法,大家聽了之後,比較比較,自然就有所選擇。有很多學外道的人後來一聽佛法,皆能回頭轉過來。
這一次在溫哥華,有一位老居士,差不多是五十年的虔誠基督徒,接觸佛法之後,他覺得佛法比基督教好,馬上就轉過來,這就是一個例子。基督教在宗教裏是正教,不是邪教。所以,只要有比較,當然想取最殊勝的法門。
在佛法當中,所有一切經論法門做一個總比較,《無量壽經》第一。這不是現代人的結論,在隋唐,古大德就做過比較,比較的結果,認爲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論,《華嚴經》是第一。這是大家公認的,理論圓滿,方法詳細,境界清楚,的確爲一切經典所不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必成正覺 第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