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菩薩,就不是權教,稱爲“實教菩薩”。見性的菩薩,即是圓教初住以上,別教初地以上,這樣的菩薩不會害人,不會把佛法講錯。圓初住、別初地以下的菩薩,就總免不了隨自己的見解,隨自己的知見來說法,這很可怕!所以佛在經裏,一再跟我們提示,雖然提示,我們沒有看重。
佛在《遺教叁經》裏告訴我們,沒有證得阿羅漢果,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。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,你的知見純屬凡夫知見,錯誤決定不免。證得阿羅漢,才是正覺,“無上正等正覺”才得一個正覺。雖然不是正等正覺,他是正覺,不會害人。好像大夫治病,用藥用錯了,但是這個錯誤不會太重,頂多令你的病多害幾天。本來一個月可以康複,現在拖一個半月,是他用藥用錯了,對你沒有大的傷害。如果是正等正覺,就決定沒有害處,決定沒有錯誤。
菩薩發大弘誓度化衆生,佛以神力加持他,使他得到“普等叁昧”。“普”是普遍,“等”是平等,普遍平等。普等叁昧究竟是什麼?什麼叁昧能普遍平等?普遍就是世出世間,一切有情衆生都能修。平等就是等覺菩薩、我們、地獄衆生也能同樣修這個法門,能得同樣成就。你想想看,這個“普等叁昧”是什麼?是“念佛叁昧”,就是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。
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就是普等叁昧。除了這個法門之外,還有那個法門能平等成佛?禅,你去看看《六祖壇經》,六祖只接上上根人,中下沒分,不平等,不能普遍。叁根普被,利鈍全收,就是淨宗。十方菩薩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,接觸到淨宗經典,才知道有“普等叁昧”。以這個方法來普遍度化一切衆生,就跟如來度衆生無二無別,決定沒有過失。雖然自己的境界還沒有成佛,還沒有成大菩薩,你開的藥方、用的藥,是與如來開的完全一樣,還會錯嗎?
“諸深總持”。“總持”是指法門。梵語“陀羅尼”,譯成中文是總持,總一切法,持一切義。“普等叁昧”是指名號,執持名號就是“諸深總持”,就是指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指念佛成佛的法門。
有很多同修來問我,你過去講過很多大乘經典,現在都不講,就專講《無量壽經》,是什麼意思?過去我講過十幾年的《華嚴經》,現在我還是講《華嚴經》。我講《華嚴經》的總持法門,我沒有把《華嚴經》舍掉。古人講這部經是中本《華嚴》,我從前講的是大本。大本時間太長,聽一遍很不容易;中本文字少,講說的時間短,大家修學起來方便。
本經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的總持,也就是整個《大藏經》的總持。“諸深”是指一切甚深的大乘經典。這一部經是一切大乘經典的總持法門。你想想看,如果菩薩遇不到這個法門,怎能成佛?遇到,也是彌陀神力的加持。
“住叁摩地,至于成佛”。叁摩地就是念佛叁昧,安住定中,得成正覺。我們完全定在西方極樂世界,定在這一句佛號之中,二六時中,一定要做到。大勢至菩薩講“淨念相繼”,整個修行的功夫,就這一句“淨念相繼”。“淨”,懷疑就不淨,夾雜也不淨;“相繼”是不中斷,一句接一句,就成功了。這個法門的確簡單容易,人人都能修,人人都應當修,就怕自己不肯幹,那就沒法子!不肯幹,是不知道這個法門之好,不曉得這個法門利益之大。利益在那裏,你立刻就享受到。如果說這個利益要到來生,要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享受到,這一生得不到;說老實話,我就不願意學。我要學的是現前就得利益,我才願意學。如果學了現前得不到利益,等來生來世,我就不容易接受。這個法門確實能讓你立刻得利益,前面講的清淨解脫,是真正可以得到的。
身心清淨,煩惱少,智慧增長。智慧怎麼會增長?你接觸一切人、一切事,你的見解、看法、想法跟從前不一樣,就是智慧增長。從前迷,現在不迷;以前看不清楚,現在看得清清楚楚;從前不知道怎麼處理好,現在處理得頭頭是道,有條不紊。智慧現前,什麼樣繁雜的問題,到你面前都沒有了,真正的解脫,學了馬上就有用。一直到成佛,這個方法都不能改變。實在講,這就是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所講的這兩句經文。
我在李老師那裏主修《楞嚴》,《楞嚴》我至少講了七、八遍。《大勢至圓通章》也講過很多遍,也都馬馬虎虎含糊籠統講過去,因爲不認識。以後看到印光大師把《大勢至圓通章》單獨提出來,附在淨土四經後面,成爲淨土五經,才引起我的注意,才發現這一章經是整個《楞嚴》的精華。《楞嚴》的精華不是《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》,而是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。我發現它是淨宗的心經(《般若心經》是般若部的心經)。不但是淨宗的心經,乃是一大藏教的心經,于是這個新觀點又從這一願裏得到證明。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度衆生成佛道,就憑這一句佛號,就憑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這是根本經。所以古德說,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皆是此經之引導,這句話我完全同意,一點都沒錯。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既然是本經的引導,那麼整個《大藏經》不必說了,因爲整個《大藏經》都是《華嚴》的眷屬、《華嚴》的枝葉。這才曉得此經是一切經的中心,是大總持法門。所以,一部經、一句佛號,一直到成佛,這是大勢至菩薩所修的。
夏蓮居居士的《淨修捷要》裏講,淨宗初祖是大勢至菩薩。我過去沒有聽人說過,也想不出來。這是他見地高明之處。我看到他這一句話,我承認、同意。我立刻就想,我可以做個注解:大勢至菩薩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淨宗初祖。我過去學《華嚴》,在《華嚴》下了很大的功夫,我相信念佛法門是從《華嚴經》得來的。普賢菩薩在華嚴會上,提倡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所以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淨宗初祖。在中國第一個提倡專修專弘的是慧遠大師,慧遠大師是中國的初祖。從前講初祖,我們都想到慧遠大師。現在講初祖,我要問你講那一位初祖?有法界初祖,娑婆初祖,中國初祖。這是我給夏老居士加的注解,就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這一願“普等叁昧願”,實在就是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的濃縮精華,愈來愈精。我們才曉得那部經的分量。將來有機會,我好好的再講一遍《圓通章》,因爲過去都沒講好,意思沒講出來。不是我吝法,是當時我的程度、水平不到。
“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,不失定意”,這是四十五“定中供佛願”。彌陀威神加持這些菩薩,令他們在定中,在叁昧之中,能供養十方無量無邊諸佛。上供諸佛,下化衆生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這一種殊勝的利益,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才有。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怎麼也有?是彌陀威神加持他們。所以,菩薩雖然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他念《無量壽經》,執持彌陀名號,以這個方法教化衆生;他在任何地方入定,“定中”都能像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樣,可以“遍供十方諸佛,不失定意”。這確實是普賢菩薩的境界。這就是不往生,也得到與往生相同的利益。這是對十方菩薩說的,不是對普通人說的。
我作佛時。他方世界諸菩薩衆。聞我名者。
這一段文跟前面的意思相同。前面說“十方佛刹,諸菩薩衆”;此處說“他方世界諸菩薩衆”。“他方”指極樂世界以外,與前面講的完全相同,也是有這個緣分。“緣”,很難、很珍貴,希望同修們要珍惜。因爲人生很短暫,人與人相處,一生能見幾次面,何必要作冤家,作對頭。有什麼了不起的事要過意不去?所以不要跟任何一個人結怨,我們在菩提道上才得一帆風順,沒有障礙。別人阻礙我,大概是我前生阻礙他,帳就結了。所以,真正學佛的人決定沒有怨恨的心,心才會清淨,才會平等。
證離生法。獲陀羅尼。
這兩句就是四十六“獲陀羅尼願”。“離生”就是永遠離開叁界的生死,也就是永脫輪回。菩薩在六道度衆生,即世間,離世間。並不是真的不到這個世間來,他跟我們在一起。在一起怎麼是離世間?我們有業力,有生死輪回;他沒有,他是願力來的。他喜歡來就來,喜歡去就去,自己完全作得了主,所以他是乘願再來。我們是業力再來,無可奈何,不來也不行。他要不來就不來,要來就來,他是大自在,這是“證離生法”。所以六道裏,那一道他都可以去;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示現什麼身。真的得大自在!
“獲陀羅尼”。“陀羅尼”就是總持法門。這裏是說“心得安住義”。像達摩到中國來的時候,慧可是一個修行人,心不安,求達摩祖師爲他安心。“獲陀羅尼”,心就安了,真正得到安身立命之處。我們沒遇到達摩,我們所得安身立命處,比達摩還殊勝。我們的心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,安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。西方世界依正莊嚴,是我們安身立命之處,這是“獲陀羅尼”的意義。
陀羅尼也譯作“總持”。總持有法陀羅尼、義陀羅尼、咒陀羅尼、忍陀羅尼,在此地不必細說。像這樣的名詞術語,諸位可以看注解,看《佛學辭典》、《教乘法數》,都注得很詳細。
清淨歡喜。得平等住。修菩薩行。具足德本。應時不獲一二叁忍。
這是四十七“聞名得忍願”。“清淨歡喜”,容易懂,身心清淨,法喜充滿。“得平等住”,這也是經題上的“平等”,心要平等。平等是諸佛的體相。前面說過十法界的因行,佛法界就是平等,菩薩法界是六度。菩薩修六度,佛修平等覺。“得平等住”。他們是菩薩,居然跟佛平等,跟佛沒有兩樣!所以十方衆生,如果于彌陀如來見相聞名,或者是有機緣遇到這個法門,聽到這個法門,真正明了,歡喜,發願修學,都可以說是入如來家,得畢竟平等叁昧。如果這一點我們得不到,實在講,這一種殊勝的機緣,我們真的當面錯過。
因此,我們用功夫,要以平等心來念平等覺;阿彌陀佛就是平等覺。經文跟我們講得很清楚。佛問阿難,你要不要見平等覺?他說“我要見”。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。所以,我們要用平等心來念《無量壽經》,用平等心來持這一句名號,這就是“得平等住”的意義。由此可知,菩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