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薩可以修的,我們也能修。前面跟諸位解釋得很多,這一句名號就是實相,就是法界全體,就是諸法平等的體性。只要能念,念念相續,一直念下去,不夾雜、不間斷,念到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,那就“得平等住”,跟十方菩薩無二無別。這樣的心行就是菩薩行。
“行”是生活行爲。生活行爲,凡夫跟菩薩有什麼不一樣?凡夫穿衣吃飯,菩薩也穿衣吃飯,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世間也穿衣吃飯,每一天也要做工作,也要接待客人,沒有兩樣!所以從形象看不出來。不一樣在那裏?心不一樣。他的心清淨、平等,覺而不迷,所以稱他佛,稱他菩薩。我們的心不清淨、不平等,迷惑顛倒,所以是凡夫。除此之外,沒有什麼兩樣。由此可知,“平等”這一句是非常的重要。
清淨跟平等是相輔相成的。怎樣才能得到平等心?先要修清淨心。如何令心清淨?一定先令心平等。兩者相輔相成。平等就是在一切境緣之中不要分別執著。不分別,我們心才會清淨。實在講,就是《楞嚴經正脈》上,交光大師所倡導的“舍識用根”。舍識用根就是平等住、菩薩行。“根”指六根根性,在眼是見性,在耳是聞性。六根的根性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所以見外面的境界相是平等的。不是外面境界相平等,是他的心平等。
沒有一切分別執著,于一切境界中不起心、不動念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清楚、明了就是“覺”。不起心、不動念就是“清淨”。不分別、不執著就是“平等”。沒有一樣不清楚,沒有一樣不明了,不但現前的事情明了,過去的事,未來的事都明了,因爲他心平等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照見。我們不能理解,是因爲我們的心不平等,有分別、有執著,所以過去未來一無所知。我們至此才曉得,什麼是得平等住,什麼是修菩薩行。
“具足德本”,德本就是以這一部經典,以這一個法門自行化他。“應時不獲一二叁忍”,這是非常不思議的果報。一二叁忍,經文後面有注解。本經講叁種忍:第一“音響忍”,第二“柔順忍”,第叁“無生法忍”。即使我們對于前面兩個名詞陌生,但是對于第叁個熟悉,也就能理解。
叁種忍都在一句名號之中。這樁事誰知道?這叁種忍不是一般菩薩能得到的,細說在本經第十五品,以後自然會講到。叁忍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之中,的確不可思議!《仁王經》中講五忍,把菩薩分爲五大類,都用忍來說,你就曉得“忍”是多麼重要。不能忍,不行!無論什麼境界都要忍,不受它的幹擾。對順境,心裏起歡喜心、貪愛心,我要忍;逆境中,看到這個人不順眼,看到這個事不痛快,也要忍,這是修行。真正講修行,功夫都在此。不能忍就不能成就,《金剛經》說“一切法得成于忍”。那是講世出世間一切法,能忍的人能成功;不能忍的人注定失敗,世出世法沒有例外。所以,《仁王經》將菩薩五十一個位次用五種忍來標示表明。
第一是“伏忍”。伏是伏住,壓住。忍不住也得要忍,要勉強的忍,這是初步功夫。再進一步,第二個階段是“信忍”。理論逐漸通達明白了,相信佛菩薩聖賢人的教訓,能忍。再進一步功夫深了,能“順忍”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,這是第叁階段。第四階段是“無生法忍”。最後、最高的是如來果地上“寂滅忍”。初地、二地、叁地屬于“信忍”。由此可知,叁賢位: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都是“伏忍”。到登地,初地、二地、叁地是“信忍”,四、五、六地是“順忍”,七、八、九地是“無生法忍”,十地、等覺、如來果地稱“寂滅忍”。
若從此義看,第叁忍決定是“無生法忍”。換句話說,“柔順忍”相當于《仁王經》講的“順忍”。柔順忍、順忍,意思很接近。“音響忍”相當于《仁王經》上的“信忍”。那麼菩薩的果位,我們就曉得,皆是登地大菩薩!真正不可思議。叁賢位的菩薩聞得這部經典,依照這個法門修學,自行化他,雖然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由于彌陀威神加持,能使他們立刻登初地到十地,立刻就提升到地上菩薩。這是彌陀弘願,對十方諸菩薩所發的大願,給予菩薩們真實的利益。
于諸佛法。不能現證不退轉者。不取正覺。
這就是末後一願“現證不退願”。如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“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”,證得圓滿的心性。自性的體相、德用,他們皆能現前親證。末後一句是總結,“不能現證不退轉者,不取正覺”。“不取正覺”一句是總結。四十八願到此講圓滿。
這一品,我們一共講了十次。這一部經過去講了幾遍,也以這一次講得詳細,講得透徹。如果沒有時間讀全經、聽全經,能夠念這一段、聽這一段,也有很大的好處。能啓發同修們的信心,幫助你發願,認真的修學淨土法門。
發大誓願第六
法藏白言。唯願世尊。大慈聽察。
法藏在世間自在王佛的會下聞經修行,建立西方極樂世界,將這樣殊勝的成果供養老師。老師聽了之後非常歡喜,贊歎他,教他把西方淨土介紹給同參道友,希望同參道友聽聞之後也能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這是世間自在王佛要他提出報告的意義。
下面這段文是我們通常講的“四十八願”,就是阿彌陀佛對老師提出的報告,具體的介紹西方極樂世界。是誰爲我們介紹?是阿彌陀佛親自介紹,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轉述的。這一品經文是全經最重要的部分。
在五種原譯本裏,漢譯的是二十四願,唐譯的是四十八願,宋譯的是叁十六願;譯經者所譯之願文條目不一樣。雖然數目不相同,仔細觀察,內容是一樣的。把四十八的好幾願合成一願,就變成二十四;二十四展開就變成四十八或者叁十六。由此可知,此乃譯述開合不同,內容並沒有兩樣。
夏居士會集這一品,用了叁個月的時間,而且慧明老和尚與梅光羲居士都貢獻了意見,等于是叁個人合起來會集這一品經文,可見態度非常慎重。他們決定以二十四爲綱(全文共分二十四段),以四十八爲目(就是小字注在每一段的下面)。四十八願的條目,非常完整。實際上是以二十四大願爲正,因爲《往生論》裏也提到願有二十四章,可見古時候是以二十四爲主。中國人習慣說四十八願,連贊佛偈裏都說“四十八願度衆生”。順應大多數同修的習慣,所以把四十八目列出來,會集得非常好。
我若證得無上菩提。成正覺已。所居佛刹。具足無量不可思議。功德莊嚴。
這一段文是總說,包括了全部的願文。向下二十四章就是詳細的介紹。法藏說:“我若證得無上菩提,成正覺已”,這是說他修行成佛,他確實已經成佛。世尊告訴我們,法藏在西方示現成佛,到現在已經十劫。既然成佛,他的每一個願都實現了,沒有一願是空願。
“所居佛刹”,指他所居住的報土,“具足無量不可思議,功德莊嚴”,這與他往昔所發的願相應。他的願確實圓滿,超勝諸佛國土。這是說他的國土具足不可思議的莊嚴,無量的莊嚴。不可思議的功德是什麼?是十念必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退成佛,這是不可思議功德。所以,這一句包含依報跟正報。不可思議功德是正報,無量莊嚴是依報。依正果報都超過一切諸佛刹土。
我們要問,怎樣不可思議,怎樣超勝?下面就一樁一樁爲我們介紹。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,不只是二十四條,四十八條也太少,實在是無量無邊,說之不盡!這四十八條不過是概略的介紹而已。從這四十八條裏,我們就能想像西方世界跟他方國土確實是不相同的。
無有地獄。餓鬼。禽獸。蜎飛蠕動之類。
這是第一願(四十八願的“國無惡道願”)。極樂世界沒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說明沒有叁惡道。十方諸佛國土都跟釋迦牟尼佛的國土差不多。爲什麼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,這就是他在修學考察的時候,看到諸佛國土的惡道衆生太苦了,所以在他建立的國土裏沒有叁惡道。叁惡道是果。怎樣才沒有果?必須把“因、緣”消滅掉,才不會有果報。如果西方極樂世界還有叁惡道的因緣,怎麼可能沒有果報?佛也沒有能力滅衆生的定業。“心、佛、衆生叁無差別”,力量是相等的。如果佛有力量,釋迦牟尼佛應當把我們現前的叁惡道消滅才對,他做不到。西方極樂世界爲什麼做得到?說老實話,它是新興的世界,他的世界到現在才十劫。我們這個世界無量劫了,是古老的國家,我們的舊傳統丟都丟不掉。而它是新建立的,新建立的好辦事,那個應該要、那個不要。他在那裏建立一個國土,歡迎十方世界的衆生移民到那裏去。移民的條件限製得很嚴,不夠資格就不准去,當然他的素質就很整齊,是這麼一回事。所以,真正明了事實的真相,才曉得西方淨土非常符合現代人的科學精神。像新加坡是新國家,好辦!一切製度是新建立的,沒有傳統。西方極樂世界是新建立的,非常年輕,到今天只有十劫。
西方世界,決定沒有一個人造上品十惡業,才沒有地獄;地獄的因沒有。餓鬼道是造中品十惡業,畜生道是造下品十惡業。所以,去他那裏的人都是修十善業往生的,諸位應當理解。
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,韋提希夫人見到西方極樂世界,非常向往,要求釋迦牟尼佛教她求往生的方法。釋迦牟尼佛在沒有講方法之前,先教她修叁種福,這非常要緊。爲什麼?叁種福是你修淨土的基礎。你連福都沒有,你還修什麼淨業。叁種福裏,第一種就有“修十善業”。爲什麼要修十善業?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,這應該很清楚。念“阿彌陀佛”,還造十惡,想想看,你能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?不能!爲什麼不能?你跟他的願不相應,你還造十惡,口是心非,去不了。所以,念佛的人很多,從前李老師講,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往生的也不過兩個叁個。往生的這麼少,就是他沒把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況搞清楚,以爲念這句“阿彌陀佛”就能往生。其實,經上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嚴格講,沒有前面這種福,你決定得不到叁皈。
很多同修來求受叁皈,我們都給他做一個形式上的叁皈,稱爲“結緣叁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