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天兩天能完成的。
老師教我們修學,教我們念一部經要念五年,培養耐心,沒有耐心做不到。老師這種教誡,有他的苦心,有他的用意,我們學生不明了,有的時候還埋怨,還不服。其實老師的教學,正是循著四弘誓願的次第,是教我們先斷煩惱。每天念一部經,想一部經,把你的妄想雜念慢慢的除掉,所以念經並不是求解,是修定,著重在修定。定至叁年五載,心漸漸清淨了,煩惱輕,智慧長,才能學法門。
學法門要與自己的善根相應,也就是與過去生中的宿根有關聯。過去生中善根深厚,修學起來就很容易;過去世沒有深培善根,學習就很困難。所以,不管過去善根厚薄,都要從修定下手,先把心定下來。沒有耐心決定不能得定,所以忍辱是禅定的基礎。在我們淨宗,禅定就是一心不亂。由此可知,忍辱是得一心的基礎。凡事不能忍,你怎麼能得一心?不能得一心,修淨宗就沒有成就,所以一定要修忍辱。
第四、精進。進是講進步。佛教我們求進步,要求精,要純,不能雜。我們看到一些同修,每天很努力,很勤奮,他學的東西很多很雜,所以他是雜進,他是亂進,他不是精進。這樣辛苦了多年多月,沒有收獲,沒有成就,原因在不曉得專精。法門雖然很多,只能學一樣;經典很多,只能學一部。要怎樣學?“讀誦”。諸位要曉得,讀誦就是精進,不要求解。爲什麼不要求解?因爲你見思煩惱沒斷,所解的不是如來真實義,所解的皆是自己的胡思亂想,跟佛的意思差得太遠了。幾時得清淨心,你的心跟佛心一樣,那你解的就跟佛一樣。大家要能體會這個意思,就曉得我們應該怎樣學習。所以,學習不在講解,要心地清淨。你的心、願像不像佛?心、願果然像佛,佛說出來的,就是你自心流露的。自心流露,那有不懂的道理。佛佛道同,可見要緊的是我們的心,我們的願,我們的行爲像不像佛。這才是修行。會不會講經沒有關系。
中國學佛的同修,大概很少沒有看過《六祖壇經》。六祖大師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《壇經》是他說的,別人幫他記下來的。你看看六祖說的有沒有道理?他說的跟佛經上講的,有沒有兩樣?他沒念過書,沒有讀過經,也沒有聽過講經,他才真正解如來真實義,他真的了解。再回過頭來看看中國各宗的祖師大德,他們的著作有多少,拿去跟《六祖壇經》比一比,比不上,還是六祖大師講得圓滿。他沒學過,是什麼原因?他的心、願、行持跟佛一樣,所以說出來,自自然然就相同。實在講,《壇經》是語錄,我們特別尊稱爲經,把它提升到跟佛所講的經地位一樣,是對他特別尊敬。
這種尊敬,也不是中國人有意去捧中國人。仔細觀察內容,跟大乘經典比一比,一點都不遜色。這就說明,行比解重要。行而後解,才是正解,正知正見。“解”沒有在行裏曆練過,其解還有很多疑問,因爲沒有經過實驗,到底有幾分真實,還很難講。爲什麼不認真修行?行而後求解,決定正確,這是真精進。縱然不解,也決定往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再求解也不遲,何必急在這一生去浪費時間,浪費精神體力。一個真正聰明人,真正覺悟的人,決定不幹這個傻事情。所以,現前要想求解,最低限度要有聞一而知二叁的能力,這是最起碼的。不能真正做到聞一知十,也得聞一知二叁,這樣的秉賦可以學講經。聞一,連一都不知道,怎麼能講?
跟諸位同學說,我學佛時,從來不敢動“學講經”的念頭,把這個事看得很難。我講經是李老師鼓勵的,大概李老師看到我有點能力,他講的東西,我都能記得住。我聽他講一小時,我可以複講五十五分鍾,我有這個能力。我沒有講稿,也沒有筆記,我聽了之後能複講,講得出來,所以他要我出來學講經。他所編的講稿都是用表解,很多同修們都見過。我拿到他的表解,我講出來跟他自己講的,可能有百分之九十相同。所以同學問我:“你是怎麼學來的?”我告訴同學說,我在老師會下最初的一年叁個月,我不是學他講解,不是學他講經,我所學的跟別人學的不一樣,我是在觀察他怎麼講出來的。我要學他的思想體系,學他的存心、用心,了解他的方法,知道他的看法、想法,所以他的稿子我拿來完全能用。我學的是活的,我不是學他怎麼講,記下來重講。這也就是聞一可知二叁,有這個能力。
今天同學們要學講經,我這一個半鍾頭講完了,明天早晨你講一遍給我聽;你有能力講一個鍾頭,就算不錯,就及格了。這是秉賦,說實在話,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是講經,絕對不是一生學得來的,勉強學不來的。一生中有成就的,是自己真正修定功,依照佛教導的方法、次第去修學,一生可以成就。
在曆史上有很多例子,原理、原則還是一樣的。心要像佛,願要像佛,解要像佛,行要像佛,這才行。所以,讀經、念佛、依教修行,依照經典的教訓,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爲,如是修行,自自然然開智慧。智慧開了,看一切經,意義皆能自見,這是我教給大家真實的方法。不要去看注解,注解沒什麼意思,充其量,給自己做個參考而已,絕對不能照那個講,照那個講就錯了。就好像大夫給病人開藥方,藥方先開好,那有這種道理?藥方沒錯,你沒有照我的藥方害病。你們到外邊去講經,先把講稿預備好,就等于大夫先把藥方開好,再去爲大家治病一樣。
佛無有定法可說,講臺上也無有定法可說。話從那裏來的?看看你們的眼睛、動態,話就引出來了,是活的,不是死的。所以,《無量壽經》我講過很多遍,遍遍不一樣。講完之後,你們問我講什麼,我完全不知道,是真的不知道,不是假的。我這次在講堂講經,他們錄音前面漏了十分鍾,簡居士要我補出前十分鍾那一段,放在我這裏一個多月了,我沒有辦法補,我不知道我講的是什麼。他今天打電話告訴我,說有一位同修帶了錄音機,那一段他那裏有。好吧!拿來給我聽聽,看我講些什麼,我再補出來。你要不給我聽一下,我確實不知道講什麼。我講東西,從來沒有准備,也沒有筆記,什麼都沒有。
學習的方法,我跟大家都說過了,要精!注意“精”。精就是進,雜亂不是“進”,退步不是進,所以進步上面一定要加精純,才是真正進步。今天世間法裏,科技進步也是精純,不是雜亂。世出世法沒有兩樣。
精進而後才能得禅定,心就定了,正是所謂理得心安。心定了,自然就開智慧。所以,不管是在順境、逆境,心裏都要清淨。定就是絕對不會被外境動搖,不會被外境所轉。不爲外境所動,就有智慧。世間法講理智,不再感情用事,處世、待人、接物是理性的,不是感情的;是清淨的,不是染汙的,這就是智慧。
“波羅蜜”是梵語,譯成中文是“圓滿”的意思。也就是上面講的六條綱領,每條都做到圓滿,就是波羅蜜。如果做得不圓滿,即不是波羅蜜。佛舉出這六大綱領,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依此六條來過日子,依此六個原則處世待人接物,這就是菩薩行。前面發菩提心,是菩薩心、菩薩願;這六條是菩薩行。要堅固不退才行!
修行之因殊勝,果報就殊勝。這一願是因,後面一願是果。修因證果,果報是往生不退成佛,所以一心專注,絕不攀緣。誠敬,才是一心,這才是修諸功德。可見念佛法門,並不是叫我們把日常生活一切世緣都舍棄,不是的。而是在一切境緣中,活用此六條綱領,以廣大心、清淨心去做,就是修淨業,就是修無上的菩薩法門。在具體行持中,菩提心、修諸功德、六度萬行,都在這一句名號之中。所以,這句名號是提醒我們,佛在經典上所講的一切教訓,念這一句佛號就完全相應,真正有功德。
複以善根回向。願生我國。一心念我。晝夜不斷。臨壽終時。我與諸菩薩衆。迎現其前。經須臾間。即生我刹。作阿惟越致菩薩。不得是願。不取正覺。
這一段是第二十“臨終接引願”。看了這一段,我們念佛求生淨土,心就安了,絲毫疑惑憂慮都沒有。虛空這麼大,西方極樂世界在那裏?此事不必我們操心,到時候阿彌陀佛來帶你去!說老實話,方向都不必辨認,佛帶你去,佛來接你,大可以安心,不要再胡思亂想,要緊的是一心念佛。
佛在經上爲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,理是深到極處,不但凡夫沒有法子體會得到,就是等覺菩薩也不能徹底明了。事相的繁雜,跟理之深廣是相同的,所以虛空裏面無量無邊的世界,無量無邊的事物,也不是我們能搞得清楚。我們不要談別的星球,就是這個地球,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種動物,能不能搞得清楚?現在科學家還是搞不清楚,可見不容易。大海裏的生物究竟有多少種?再說得貼近一點,一個人身上有多少細胞?我們頭上有多少根頭發?可見萬事萬法廣大無邊,跟理一樣的深廣無邊。一定要把煩惱障礙都斷盡,本性的智慧德能完全恢複,才能明了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,那就是他的業障,所以他不能究竟明了,就是有這個障礙。到如來果地,這一品生相無明也斷了,才能究竟明了。
因此,凡是經論上跟我們說這些事理,我們知道就好,不能去想像,不可思議。你去想,想是思;你去說,說是議。告訴你不可思不可議,你偏偏要去想,偏偏要去議。想是胡思亂想,議是胡說八道,這怎麼可能是事實?不可能與事實相應。可是這些事,我們非明白不可。明白了,就是作佛,就成佛。爲什麼要學佛成佛?就是要徹底明了事實真相。怎麼成佛?這一段經文明白的教我們,“發菩提心”、“十念必生”。菩提心最要緊的就是“真正發願,求生淨土”,此是蕅益大師所說的“無上菩提心”,沒有比這更上、更殊勝的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樣樣圓滿。在這一願裏,我們看到佛教我們怎麼樣求往生。前面是發菩提心念佛,具足信願;這一願的前一半是講修行。
“複以善根回向,願生我國”。什麼是善根,不可以不知道。因爲佛在經上一再跟我們說“善男子、善女人”,必須要有善根的男子女人,才能往生西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