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这个世界就有一分福报,这个福报是你与生俱来的。你命里不该饿死,决定饿不死;命里该饿死的,给你一座大金山,还是会饿死。
我常常教人学佛,先把《了凡四训》念三百遍。为什么?相信因果报应。命里有的,决定有,丢都丢不掉。命里有一百万,今天这一百万我布施了,明天它又来了,来的时候总会带一点利息,会多一点。这个我很有经验。我二十六岁学佛,章嘉大师传授我这个方法,我就如法奉行,我不怀疑。现在来的福报愈来愈大,动个念头,事情就能圆满,就能成就。现在世间人常讲的“心想事成”,我的确心里一想,事情就成了。实实在在讲,原本我是没有福报的,我二十六岁开始学佛,照中国的算法,今年四十年了。在这四十年中修的,跟《了凡四训》所讲的是一样!愈修愈有信心,愈有信心愈敢舍,舍得干干净净不在乎,不怕。诸位一定要明理,明理就理得心安。道理明白,心就安,就敢做。
财布施,财用决定不缺乏。法布施,决定增长聪明智慧。无畏布施一定得健康长寿。你不求也必定得到的。你种什么因,一定得什么果报。财富、智慧、健康长寿,是每个人希求的。想求而不肯种因,那里会来这些果报?求佛菩萨,想利用佛菩萨保佑,贿赂佛菩萨,每天多供养些,那是假的,没有用。要真正懂得因果,修因得果,这是佛教我们的。你真正能依照佛的教训修行,你家里不供佛像、不烧香、不供香花水果,都没有关系。你修因一样得果报,决定得到。
你家里供的佛堂再庄严,每天上供都不缺乏,你的心行不能依照佛教的去做,你什么也得不到,所得的还是一身罪业。所以,佛法不重形式。说老实话,你供养的这些,佛菩萨看到这些供品都有农药、都有染污,不要说吃,就连闻都不闻一下。这是表我们一点敬意,但是真正的敬意是依教修行,真正敬意不在形式,同修们不可以不知道。
布施一定要做,要认真的去做,尽心尽力的去做,决定有好处。布施,说实在的,也不是很容易的。所以种福,种子要种在土里,它才会长,才会生根发芽。如果种在一块石头上,种子会烂掉,什么收获也没有。你要有智慧,要认识福田。到那里去种福,这是个大问题,不能不留意,否则拿钱财布施最容易造业。如果是正法,那你真正种到无上的福田。如果你去供养邪师邪法,帮助他造罪业,他堕地狱,你将来也免不了跟他一道去,那就错了。
现在这个世间到底那个是真正的善知识、是好老师?好老师决定不会在外面宣传“我是善知识,我是好老师”,不可能的。我们既然没有慧眼,不能辨别那一个是真善知识,也不要紧。我常常劝大家,我也不能辨别;不能辨别,咱们找古人。
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,李老师不敢以老师的身分自居。他非常谦虚,他教我学印光法师,以印光法师为老师。印光法师已经不在了,但有《印光法师文钞》在。天天读《文钞》,就是接受大师对我们开示,听大师的教训依教奉行,做印光大师的学生。他是印光大师的学生,叫我们都做印光大师的学生,他跟我们是同学,这样的谦虚。
今天我劝诸位同修,我们以阿弥陀佛作老师,这还能错得了吗?阿弥陀佛没在此地,《无量寿经》在面前,经就是佛。佛的心、佛的愿、佛的见解、佛的思想、佛的行持都在这一部经典之中。我们读诵、受持、依教奉行,就是阿弥陀佛的学生。这个不会错!我做阿弥陀佛的学生,大家都做阿弥陀佛的学生,我们也是同学。希望大家冷静的去想想。
我们这个道场,实在讲,还是很有感应。我这一次从香港回来,诸位看到佛像后面换了一副对联,这一副对联是印光大师亲笔写的,不是复印的。民国二十八年大师七十九岁时写的,第二年大师就往生圆寂了。对联,我们已经做复制品,印刷厂过几天会送来,每位同修都可以请回家去供养,这是非常希有而难得。还有大师写的四副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》,也是亲笔写的,我们也得到了,也把它做成复制品。这不可以说不是感应。所以,布施要认真做。
真的说布施,必须把妄想布施掉,把分别、执著布施,把烦恼布施,把忧虑布施,把牵挂布施,那就自在。你要这些东西干什么?常常放在心里,都是病根,全都抛掉,身心清净自在无比。何必把这些拉拉杂杂的东西装在心里,不肯舍掉。这些东西都是毒素,都是污染,应该彻底把它清洗。这就是念佛堂主七师父常常讲的“放下身心世界”,都布施掉,“提起正念”。正念就是一句佛号—清净平等觉,这是真的。
第二、持戒。戒律,佛说得很多,古大德把佛对于戒律的教导归纳起来,特别成立了《律藏》。佛讲这么多,可见得他对此非常重视。我们学佛如果要去研究戒律,也需要用毕生的精力,甚至于一生都研究不完,因此我们只要把握纲领,就得受用。纲领只有两句话,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。换句话说,断恶修善,是戒律的精神。诸恶莫作是小乘戒,小乘戒是讲自律,就是独善其身。众善奉行是属于大乘戒。大乘戒是与大众在一起相处,我们念念要利益大众,所以凡是自私自利都是恶,凡是利益别人都是善。所以,修学大乘的人起心动念,都要想到怎样去帮助别人,怎样去成就别人,这是大乘菩萨处众的心态。
用现代话来讲,“持戒”就是“守法”。因此,戒律又分三大类。佛说的,经典有记载的称“律仪戒”,这是有条文的。除此之外,凡是符合于戒律精神所要求的,就是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佛经里没有的,佛也承认是戒律,我们要遵守。所以律仪戒之外,有“饶益有情戒”及“摄善法戒”,就是对一切有情众生有利的,或为善法,戒条上所没有的。不能说,没有,我们就不要做,那就错了。戒本中虽然没有,于众生有利就要做,可见戒律是活活泼泼的,不是死呆板的。因此,戒律实际上包括国家的宪法、国家的法律,乃至于风俗习惯、社会道德,我们都必须遵守。
古人所谓“入境随俗”,俗就是风俗习惯,也在戒律范围之中。在外国守外国的法律,遵守外国的道德风俗习惯,才能与当地一切有情众生和睦相处,这是持戒。所以,不要把持戒看得死呆板,佛讲的五戒、十戒要守,把人拘束到动弹不得,那就错了。世间法令规章,每隔数年要修订一次,因为时代在变化,生活方式在变化,意识形态在变化,几年前订的条文,现在不适用了。但是不管条文怎么修正,精神不变,懂得这个原则才能谈持戒。
持戒是守法,学佛的人一定要守法。佛讲的四弘誓愿是法,你不遵守,修学就不能成就,一定要遵守四弘誓愿的次第。我们看到许多学佛的现代人,他不要前面两愿,心量很小,烦恼很重。他一开始就要广学多闻,他想成佛道,当然成不了。四弘誓愿的三条都不要,只要一条,那里能成功?决定不能成就!这就是不知守法。
佛教你持戒,你有没有做到?团体生活,佛制订的基本戒条是“六和敬”,我们做到没有?假如这是佛教团体,做不到这六条,就是破和合僧。破和合僧的果报在阿鼻地狱。天天破和合僧,天天造阿鼻地狱业,你不堕地狱,谁堕地狱?西方世界很美好,你没有分!所以学佛的同修头脑要冷静,你才能把事实真相观察得清清楚楚,利害得失就摆在面前,这些皆是持戒。
第三、忍辱。忍辱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忍耐、坚毅,你才能有成就。学佛是大福德,虽然念佛法门是易行法,若没有耐心,一样不能成就。尤其我们现在这个环境,“五浊恶世”,浊恶到了极处,物质的环境要忍耐,生活应当过得清苦一点,不要太奢侈,不要太舒适。为什么?奢侈舒适,觉得这个地方不错,很好,西方极乐世界不想去。因此,生活苦一点好,念念有出离之心。纵然有多余的财富,还是过清苦一点,生活节俭下来一点,去帮助别人,这样增上修福就对了。
在中国历史上,印光大师最佩服的范仲淹。在《文钞》里,大师常常提到,中国自古至今,在历史上有三位了不起的人物。第一是孔夫子,一生积功累德之厚,他的子孙一直到今天都还受到社会广泛的尊敬,此是祖宗之德。孔德成先生到美国,美国人听说是孔夫子的后代,特别礼遇他,他沾祖宗的光。
第二位就是范仲淹先生。你读范仲淹的传记,或《古文观止》里的《义田记》,看看他一生行持,丰功伟业,出将入相。国家动乱的时候,他是大将军,统帅;回到朝廷里,他是宰相。国家给他的俸禄丰厚,他自己省吃俭用,将自己的俸禄养活三百多家,兴办义学。看到贫穷人家的子弟有可以造就的,都找来念书,供给他们,替国家培养人才,不为自己,所以果报殊胜。他有五个儿子,其中有两个官做到宰相,有一个做到御史大夫;相当于现在的行政院长,监察院长。他死的时候买不起棺材,钱到那里去了?都做好事,布施了。所以,范家一直到民国初年,八百多年,家道不衰。
第三位是清初的叶状元,也是世代积功累德,一直到清朝末年,三百年家道不衰。修福没有别的,自己真正能刻苦,能忍耐,把多余的力量全部贡献出来,利益社会大众,这是我们民族的典范。
学佛人,尤其是出家人,如果连范先生的标准都做不到,实在讲,不像出家人。我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的时候,他规定我一个月生活费用一百五十元。他说,你花费超过一百五十元,就不像出家人。生活过得很清苦,他对我说这句话,因为他是榜样。我一天吃饭要三块钱,他老人家一天只要两块钱,所以他说的,我心服口服,我没有法子跟他辩。他所有的收入都拿来做佛教事业,他身上穿的是三四十年的旧衣服,内衣袜子补了再补。你们到台中,应该到李老师纪念馆去看看,他的衣服大大小小补钉一个又一个。他不是没有钱,不是买不起,他的待遇相当丰厚。他没有家眷,就一个人。实在讲,他生活过得比谁都自在。这是真正的修道人,能忍,过一种清苦的生活,苦行僧的生活,他能真正把贪心断掉。修学更要忍耐,这样的法门不是…
《无量寿经讲记 发大誓愿 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