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▪P3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世界就有一分福報,這個福報是你與生俱來的。你命裏不該餓死,決定餓不死;命裏該餓死的,給你一座大金山,還是會餓死。

  我常常教人學佛,先把《了凡四訓》念叁百遍。爲什麼?相信因果報應。命裏有的,決定有,丟都丟不掉。命裏有一百萬,今天這一百萬我布施了,明天它又來了,來的時候總會帶一點利息,會多一點。這個我很有經驗。我二十六歲學佛,章嘉大師傳授我這個方法,我就如法奉行,我不懷疑。現在來的福報愈來愈大,動個念頭,事情就能圓滿,就能成就。現在世間人常講的“心想事成”,我的確心裏一想,事情就成了。實實在在講,原本我是沒有福報的,我二十六歲開始學佛,照中國的算法,今年四十年了。在這四十年中修的,跟《了凡四訓》所講的是一樣!愈修愈有信心,愈有信心愈敢舍,舍得幹幹淨淨不在乎,不怕。諸位一定要明理,明理就理得心安。道理明白,心就安,就敢做。

  財布施,財用決定不缺乏。法布施,決定增長聰明智慧。無畏布施一定得健康長壽。你不求也必定得到的。你種什麼因,一定得什麼果報。財富、智慧、健康長壽,是每個人希求的。想求而不肯種因,那裏會來這些果報?求佛菩薩,想利用佛菩薩保佑,賄賂佛菩薩,每天多供養些,那是假的,沒有用。要真正懂得因果,修因得果,這是佛教我們的。你真正能依照佛的教訓修行,你家裏不供佛像、不燒香、不供香花水果,都沒有關系。你修因一樣得果報,決定得到。

  你家裏供的佛堂再莊嚴,每天上供都不缺乏,你的心行不能依照佛教的去做,你什麼也得不到,所得的還是一身罪業。所以,佛法不重形式。說老實話,你供養的這些,佛菩薩看到這些供品都有農藥、都有染汙,不要說吃,就連聞都不聞一下。這是表我們一點敬意,但是真正的敬意是依教修行,真正敬意不在形式,同修們不可以不知道。

  布施一定要做,要認真的去做,盡心盡力的去做,決定有好處。布施,說實在的,也不是很容易的。所以種福,種子要種在土裏,它才會長,才會生根發芽。如果種在一塊石頭上,種子會爛掉,什麼收獲也沒有。你要有智慧,要認識福田。到那裏去種福,這是個大問題,不能不留意,否則拿錢財布施最容易造業。如果是正法,那你真正種到無上的福田。如果你去供養邪師邪法,幫助他造罪業,他墮地獄,你將來也免不了跟他一道去,那就錯了。

  現在這個世間到底那個是真正的善知識、是好老師?好老師決定不會在外面宣傳“我是善知識,我是好老師”,不可能的。我們既然沒有慧眼,不能辨別那一個是真善知識,也不要緊。我常常勸大家,我也不能辨別;不能辨別,咱們找古人。

  我在臺中跟李老師十年,李老師不敢以老師的身分自居。他非常謙虛,他教我學印光法師,以印光法師爲老師。印光法師已經不在了,但有《印光法師文鈔》在。天天讀《文鈔》,就是接受大師對我們開示,聽大師的教訓依教奉行,做印光大師的學生。他是印光大師的學生,叫我們都做印光大師的學生,他跟我們是同學,這樣的謙虛。

  今天我勸諸位同修,我們以阿彌陀佛作老師,這還能錯得了嗎?阿彌陀佛沒在此地,《無量壽經》在面前,經就是佛。佛的心、佛的願、佛的見解、佛的思想、佛的行持都在這一部經典之中。我們讀誦、受持、依教奉行,就是阿彌陀佛的學生。這個不會錯!我做阿彌陀佛的學生,大家都做阿彌陀佛的學生,我們也是同學。希望大家冷靜的去想想。

  我們這個道場,實在講,還是很有感應。我這一次從香港回來,諸位看到佛像後面換了一副對聯,這一副對聯是印光大師親筆寫的,不是複印的。民國二十八年大師七十九歲時寫的,第二年大師就往生圓寂了。對聯,我們已經做複製品,印刷廠過幾天會送來,每位同修都可以請回家去供養,這是非常希有而難得。還有大師寫的四副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》,也是親筆寫的,我們也得到了,也把它做成複製品。這不可以說不是感應。所以,布施要認真做。

  真的說布施,必須把妄想布施掉,把分別、執著布施,把煩惱布施,把憂慮布施,把牽挂布施,那就自在。你要這些東西幹什麼?常常放在心裏,都是病根,全都抛掉,身心清淨自在無比。何必把這些拉拉雜雜的東西裝在心裏,不肯舍掉。這些東西都是毒素,都是汙染,應該徹底把它清洗。這就是念佛堂主七師父常常講的“放下身心世界”,都布施掉,“提起正念”。正念就是一句佛號—清淨平等覺,這是真的。

  第二、持戒。戒律,佛說得很多,古大德把佛對于戒律的教導歸納起來,特別成立了《律藏》。佛講這麼多,可見得他對此非常重視。我們學佛如果要去研究戒律,也需要用畢生的精力,甚至于一生都研究不完,因此我們只要把握綱領,就得受用。綱領只有兩句話,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”。換句話說,斷惡修善,是戒律的精神。諸惡莫作是小乘戒,小乘戒是講自律,就是獨善其身。衆善奉行是屬于大乘戒。大乘戒是與大衆在一起相處,我們念念要利益大衆,所以凡是自私自利都是惡,凡是利益別人都是善。所以,修學大乘的人起心動念,都要想到怎樣去幫助別人,怎樣去成就別人,這是大乘菩薩處衆的心態。

  用現代話來講,“持戒”就是“守法”。因此,戒律又分叁大類。佛說的,經典有記載的稱“律儀戒”,這是有條文的。除此之外,凡是符合于戒律精神所要求的,就是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”,佛經裏沒有的,佛也承認是戒律,我們要遵守。所以律儀戒之外,有“饒益有情戒”及“攝善法戒”,就是對一切有情衆生有利的,或爲善法,戒條上所沒有的。不能說,沒有,我們就不要做,那就錯了。戒本中雖然沒有,于衆生有利就要做,可見戒律是活活潑潑的,不是死呆板的。因此,戒律實際上包括國家的憲法、國家的法律,乃至于風俗習慣、社會道德,我們都必須遵守。

  古人所謂“入境隨俗”,俗就是風俗習慣,也在戒律範圍之中。在外國守外國的法律,遵守外國的道德風俗習慣,才能與當地一切有情衆生和睦相處,這是持戒。所以,不要把持戒看得死呆板,佛講的五戒、十戒要守,把人拘束到動彈不得,那就錯了。世間法令規章,每隔數年要修訂一次,因爲時代在變化,生活方式在變化,意識形態在變化,幾年前訂的條文,現在不適用了。但是不管條文怎麼修正,精神不變,懂得這個原則才能談持戒。

  持戒是守法,學佛的人一定要守法。佛講的四弘誓願是法,你不遵守,修學就不能成就,一定要遵守四弘誓願的次第。我們看到許多學佛的現代人,他不要前面兩願,心量很小,煩惱很重。他一開始就要廣學多聞,他想成佛道,當然成不了。四弘誓願的叁條都不要,只要一條,那裏能成功?決定不能成就!這就是不知守法。

  佛教你持戒,你有沒有做到?團體生活,佛製訂的基本戒條是“六和敬”,我們做到沒有?假如這是佛教團體,做不到這六條,就是破和合僧。破和合僧的果報在阿鼻地獄。天天破和合僧,天天造阿鼻地獄業,你不墮地獄,誰墮地獄?西方世界很美好,你沒有分!所以學佛的同修頭腦要冷靜,你才能把事實真相觀察得清清楚楚,利害得失就擺在面前,這些皆是持戒。

  第叁、忍辱。忍辱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忍耐、堅毅,你才能有成就。學佛是大福德,雖然念佛法門是易行法,若沒有耐心,一樣不能成就。尤其我們現在這個環境,“五濁惡世”,濁惡到了極處,物質的環境要忍耐,生活應當過得清苦一點,不要太奢侈,不要太舒適。爲什麼?奢侈舒適,覺得這個地方不錯,很好,西方極樂世界不想去。因此,生活苦一點好,念念有出離之心。縱然有多余的財富,還是過清苦一點,生活節儉下來一點,去幫助別人,這樣增上修福就對了。

  在中國曆史上,印光大師最佩服的範仲淹。在《文鈔》裏,大師常常提到,中國自古至今,在曆史上有叁位了不起的人物。第一是孔夫子,一生積功累德之厚,他的子孫一直到今天都還受到社會廣泛的尊敬,此是祖宗之德。孔德成先生到美國,美國人聽說是孔夫子的後代,特別禮遇他,他沾祖宗的光。

  第二位就是範仲淹先生。你讀範仲淹的傳記,或《古文觀止》裏的《義田記》,看看他一生行持,豐功偉業,出將入相。國家動亂的時候,他是大將軍,統帥;回到朝廷裏,他是宰相。國家給他的俸祿豐厚,他自己省吃儉用,將自己的俸祿養活叁百多家,興辦義學。看到貧窮人家的子弟有可以造就的,都找來念書,供給他們,替國家培養人才,不爲自己,所以果報殊勝。他有五個兒子,其中有兩個官做到宰相,有一個做到禦史大夫;相當于現在的行政院長,監察院長。他死的時候買不起棺材,錢到那裏去了?都做好事,布施了。所以,範家一直到民國初年,八百多年,家道不衰。

  第叁位是清初的葉狀元,也是世代積功累德,一直到清朝末年,叁百年家道不衰。修福沒有別的,自己真正能刻苦,能忍耐,把多余的力量全部貢獻出來,利益社會大衆,這是我們民族的典範。

  學佛人,尤其是出家人,如果連範先生的標准都做不到,實在講,不像出家人。我過去在臺中跟李老師的時候,他規定我一個月生活費用一百五十元。他說,你花費超過一百五十元,就不像出家人。生活過得很清苦,他對我說這句話,因爲他是榜樣。我一天吃飯要叁塊錢,他老人家一天只要兩塊錢,所以他說的,我心服口服,我沒有法子跟他辯。他所有的收入都拿來做佛教事業,他身上穿的是叁四十年的舊衣服,內衣襪子補了再補。你們到臺中,應該到李老師紀念館去看看,他的衣服大大小小補釘一個又一個。他不是沒有錢,不是買不起,他的待遇相當豐厚。他沒有家眷,就一個人。實在講,他生活過得比誰都自在。這是真正的修道人,能忍,過一種清苦的生活,苦行僧的生活,他能真正把貪心斷掉。修學更要忍耐,這樣的法門不是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