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▪P4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不想往生的念佛人,得這些果報。由此可知,聞名一定要發大心。大心就是菩提心,求生佛國,不退成佛,這是無上菩提心。這一段經文所說一類聞名的人,修學淨宗沒有發往生的大心,或者雖發大心,他不是專修。聽說禅不錯,去參幾天禅,打個禅七;學密也不錯,去念幾天咒,這就不行,這是雜修。雖然對淨土不懷疑,但是修雜了,也不能往生。什麼原因?淨宗的往生,一定要心清淨。心淨則土淨,心不清淨不能往生。念佛不求往生,只能得此處所講的叁種福。現在一段一段來研究。

  願文講“十方衆生”,這個範圍非常廣泛,包括我們在內。我們念佛若往生,這些福報是一定可以得到的。如果這些福報得不到,佛不就是妄語嗎?阿彌陀佛也不能成佛。念佛人即使不能往生,也得福報,這是應當曉得的。

  “聞我名字,歡喜信樂”。名字包括“淨土叁經”,或者我們現在講的“五經一論”,“名字”都代表了。因爲名字是題目,像作文章一樣,五經一論是內容。如果不深入研究,五經一論的名字功德你不知道。明了之後,真正生起歡喜心。“信樂”,樂是愛好。對于經論,對于修持的方法,相信而不懷疑,很喜歡。

  “禮拜歸命”。“歸命”即是以身命盡形壽皈依,皈依阿彌陀佛。最近這幾年來,同修們發心在此地受皈依,都是皈依阿彌陀佛,皈依叁寶。理上的叁寶,自性叁寶是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。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,這是自性叁寶。住持叁寶,就形象上說,我們的“佛寶”是阿彌陀佛,“法寶”是《無量壽經》,“僧寶”是以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這兩位菩薩作代表。如果再多一些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與《阿彌陀經》序分裏面所列的諸菩薩衆、諸聲聞衆,都是屬于僧寶。形式上的叁寶是我們修學的榜樣。

  我們要發願以阿彌陀佛作榜樣,跟他學,學得跟他一模一樣。所以,我們供養阿彌陀佛,看到阿彌陀佛,我要照他那個樣子來修,他就是一個模型,照他那個模型來塑造自己,把自己塑造得跟阿彌陀佛一樣。從那裏修起?從《無量壽經》修起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就是阿彌陀佛的全體、全身、全心、全願、全行,經典就是介紹他。修學的方法,第一個階段是熟讀經文,了解經義;第二個階段是如說修行。每一句經文我們都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,學習怎樣把它做到,使我們自己的思想、見解、行持,跟經上講的一模一樣。這樣學阿彌陀佛,你就成了阿彌陀佛。所以,要依照經典修正自己的身、語、意叁業行爲,此經就是“法寶”,這是真正皈依法。經典裏的教訓沒有做到,不算皈依,所以要把它做到。

  “僧”,僧寶所表的是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。所以,要學大勢至菩薩的理智,一門深入,永不變易;學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普度,用理智來幫助一切苦難的衆生,不是用感情。用感情幫助人,會生煩惱。用理智,心地清淨光明,幫助別人不生煩惱,是自在的。

  我們今天皈依的叁寶,跟一般人講的不相同。我們的法名是釋迦牟尼佛說出來的。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是這個樣子,娑婆世界的衆生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將來在西方世界作佛,到他方世界去度化衆生,都稱妙音如來,“同名妙音如來”。所以,我們皈依都用“妙音”的法名,現在你是“妙音居士”,將來你是“妙音如來”,因果相應。這個法名是從《無量壽經》上來的。這確實跟一般傳授皈依不相同,這樣的皈依是真正皈依,確實曉得從那裏回頭,要依靠什麼來修學。依清淨心,清淨心就是清淨平等的慈悲心。用清淨平等的慈悲心來修菩薩行,菩薩行就是自己的日常生活,處世、待人、接物。菩薩行是“叁福、六和、叁學、六度、十願”。

  我們成立淨宗學會,爲諸位同修提供五個科目,這五個科目是具體的菩薩行。要從叁福做起,“孝順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”,這是第一福,人天福報。要真做才行,不真做的話,這裏講的“諸天世人”不會恭敬你,一樣瞧不起你。爲什麼?你只會念經,一樣也沒做到,所以鬼神瞧不起你。不能說我天天在念經,天天拜佛,也受了叁皈依,爲什麼天人鬼神還瞧不起我?是因爲你沒有如教修行,只念經文沒用處。

  這方面我講得很多,早課是提醒自己,我這一天要依照佛的教訓去做。晚課是反省,想想看我這一天那些做到了,那些還沒做到,沒有做到的要改過來,要努力去做。這樣做早晚功課就真正有利益,有功德。絕對不是早晨把這部經念一遍念給佛菩薩聽,晚上再念一遍念給他聽,早晚課誦就做好了,一天都沒有缺。其實不但沒有好處,還有罪過。念經還有罪過嗎?念經沒有罪過,但你的存心有罪過。你想想看,早晨在佛菩薩面前騙他一次,晚上又打妄語騙他一次,一年叁百六十天,天天騙佛菩薩,這是否有罪過,你還有什麼功德!所以鬼神瞧不起你。要知道,念了要照做,諸天世人才會尊敬你。

  這五個科目是不能再少,一定要做到,才是修菩薩行。更具體的,更圓滿的,就是本經所講的,講得很多,更具體、更圓滿,五科只是綱目而已。現前所得的利益,天龍鬼神尊重你,一切邪魔鬼怪決定不會侵犯你。念佛的人著魔,你們想想,是怎麼回事?妖魔鬼怪沾到身上。諸天善神遠離你,妖魔鬼怪接近你,控製你,我們說著魔了。你的修學與佛所說的完全相違背,天天念的是佛經,心裏想的是歪歪曲曲,你的思想、見解、所作所爲,全是邪知邪見,損人利己。佛菩薩講的話,你一句也沒聽進去,一句也沒做到,念經欺騙諸佛菩薩,還自以爲有功德,還想得福報,那有這回事!學佛的同修要明了,絕對不是經典上的話不靈,是自己誤會,錯解了。

  “若聞我名,壽終之後,生尊貴家,諸根無缺”。前面得福是這一生的福報,廣得他人的禮遇尊敬是福報。此(第二十六)願是說來生的福報。學佛的同修眼光總比別人看得遠,要看到來生。這一生很短暫,幾十年寒暑一刹那就過去了,過去之後尚有來生。來生怎麼辦?這個問題嚴重。聰明的人,有智慧的人,當然選擇西方淨土,這是最有智慧的選擇。這樣的選擇,十方諸佛都贊歎,因爲你選擇的太殊勝、太好了,沒有比這更好的。還不想往生西方世界,覺得人生還不錯,人天兩道也很好。你不願意升天,來生再來人道,“生尊貴家”。這個尊貴絕對不是他的父母地位很高,家裏有很多財富。假如沒有道德,生到他家裏去,還沒長大,家裏就發生變故,那不是福。福報第一是德行。祖宗父母積德,這個家庭才是尊貴之家。生在好善積德的家庭裏,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薰陶,一生不會有災難,這才是真正的幸福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財富不一定是福報。

  佛經上講的“財爲五家共有”,你沒有福德,財富保不住,不過眼前給你看看而已。我們同修雖然天天在這裏聽經,天天在這裏念阿彌陀佛,但是心不在西方極樂世界,也不在阿彌陀佛;他的心在股票上。還有幾個很坦白的告訴我,做了好幾年,賺了四五千萬,可是去年一年賠光了。四五年的光陰空過,一片空白,所以錢是給你看看的。四五千萬太少,沒有我多。如果錢財看看就算是自己的,那銀行的鈔票我去看看,也就算是我自己的,這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

  我往年在香港講經,有一位居士的金銀珠寶很多,放在銀行保險箱裏,我說,“你就只有這麼一點點?”他心裏就很不痛快。他有那麼多的金銀珠寶,這些珠寶不敢拿回家,拿回家怕小偷,不敢戴在手上,怕人搶劫,只有放在銀行保險櫃,一個星期去打開看一下。我說,“如果這樣算是自己的,那香港所有銀樓都是我的。”爲什麼?我到那裏,叫人拿出來給我看看、摸摸,好,收起來,給我保管好。這有什麼兩樣?和他沒有兩樣!也不敢戴,也不敢放在家裏,怎能算是自己的。人迷惑顛倒,愚癡到這種程度,有什麼法子。不開竅!如果鈔票看看就是自己的,銀行的鈔票就是自己的,我比他多得太多,五千萬算什麼!愚癡可憐,不開竅。雖然念佛,心裏還挂念股票,你說糟糕不糟糕!這樣的人,諸佛菩薩、龍天善神不會向他致敬的。

  學佛就是要頭腦清楚,這些事實要搞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財富有沒有?我跟你說真話,每一個人連一文都沒有。你們想想對不對?你們晚上睡熟了,人家把你身體擡走,你都不曉得,那一樣是你的?不要說死了以後才一樣帶不去,睡覺的時候都沒有。每天晚上都要死一次,還不警覺。要警覺沒有一樣是自己的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中說得很好,叁心不可得;萬法緣生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能所皆空,唯獨因果不空,此是世出世法的真相。有福的人就是有得用,要用的時候樣樣都有,這就很自在。佛教人離相、離念,修一切善法,就是這個道理。

  我常常講,我們要有使用權,不要有所有權。金銀財寶,我能使用,我不必擁有,這多自在,這多快樂。需要用的時候,一點都不欠缺;不需要的時候,讓銀行去保存,何必要自己保存。你才會真正得到身心自在,快樂無比!

  “尊貴之家”是好善好德,積善之家。“諸根無缺”,六根聰利,是來生的果報。“常修殊勝梵行”。“梵”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,譯成中文是清淨的意思。梵行就是清淨行。心清淨、身清淨、生活環境清淨,這是真正有福報。“梵”在我們叁界,就是梵天。梵天屬于初禅,在叁界裏並不很高。初禅有叁天:梵衆天、梵輔天、大梵天。經上常講大梵天王,就是初禅天的天主。要想生到初禅,也就是往生梵天,要修清淨行,要修梵行。

  清淨的標准是什麼?最低限度要斷五欲。五欲是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這五樣,心裏要是執有一樣,就沒有資格生梵天,你就曉得生梵天不容易。生初禅,五欲要斷掉。此事,自己要很冷靜的去想一想,能不能斷得掉,有沒有能力修禅?我自己想了很久,沒有能力斷財色名食睡,修禅不能成就,這才回頭專修淨土。淨土不需要斷,可以帶業往生,我可以辦得到。五欲要斷掉,不是形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