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▪P4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式上斷掉,要在心裏放下。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擺在面前,還會起心動念,色界天去不了。可見你修得再好,真正得定也是欲界定,生欲界六層天。欲界上四層: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是修禅定,五欲沒有斷幹淨。五欲斷幹淨就不在欲界,超越欲界到色界。梵天是色界。

  要修殊勝的梵行。殊勝的梵行,就不是世間的四禅八定。四禅八定是叁界之內的,雖然是梵行,並不殊勝。殊勝的梵行是大乘佛法,目的是超越叁界,永脫輪回,了生死,成佛道。念佛人這一生,沒有決定願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來生得人天果報,因念佛善根還會遇到佛法,遇到了你真能把握住,發願就能往生。如果還不想往生,那就再等來生!大家不要笑,我們每個人就是這樣的,過去世中生生世世都遇到這個法門,因爲不想往生,所以混到這個樣子。你要想往生,早就成佛菩薩,還會到這裏來輪回,來受苦難嗎?這個事實就是說自己,不是說別人。

  這一生我們又遇到了,遇到這殊勝梵行,就是指這部經,念佛法門。問問我們要不要把握住?你能把握住,這一生就生淨土;不能把握住,來生繼續輪回。可是來生能不能得人身?此地是講念佛有相當功夫的人,念到身心清淨,當然得人身。身心清淨,要發願求生淨土,決定往生。有往生的資格不願意往生,當然得人身,這沒有話說的。真正念到功夫成片,念到一心不亂,願不願意出叁界,就在你一念之間。所以,五欲障礙梵天,何況菩薩!這要覺悟。

  我常講,學佛的人有四大魔障:財、色、名、利。我跟經上講的不一樣,我講的比較清楚。財色名利四大魔障,這四樣你不能遠離,佛念得再好,不要說一天《無量壽經》念十二遍,念二十四遍也沒有用處,也不能往生,決定要遠離。利害得失這個帳,要算得很清楚。我把財、色、名、利舍一舍,忍一忍,咬緊牙根也不過是幾十年,成了佛之後得大自在,得永恒的快樂,是值得的。眼前這一點小小的,世間人認爲是樂,不曉得那是苦。他以爲是樂,爲什麼佛說是苦?後頭是苦,佛在經上譬喻“刀頭舐蜜”。非常鋒利的刀刃上面塗了一點蜜要你去舔,是滿甜的,舌頭一舔,已經被它割斷。財色名利的甜頭,就像鋒利刀刃上那一點點蜜一樣。你想想,那一個聰明人會幹這傻事情?迷惑顛倒的糊塗人才幹,聰明人不幹。念佛雖然把這些舍棄,好像是苦,其實裏面有真樂,世間人沒有法子體會。你能把妄想分別執著舍棄,得心地清淨,清淨是真樂。世出世間一切法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大樂。

  你不入這個境界,這樣的真樂你享受不到。換句話說,這種樂趣你從來沒有享受過,你那裏知道?你曉得刀頭舐蜜那一點甜頭,你沒有嘗到純淨的蜜,那是真甜,後面沒有禍害。真正修行人才知道,他才能得到。

  “聞我名字”這一句是貫穿這一段的叁願,皆是“聞我名字”。第二願就是“聞名得福”。第叁願是省略了,“常修殊勝梵行”,也是“聞我名字,歡喜信樂,禮拜歸命,常修殊勝梵行”。須知文字有省略,意思是圓滿的。“聞”,一定兼“信、受”。如果沒有信受,不能叫聞。換句話說,一定要真正做到,如果沒有做到,聞等于不聞。一定要做到,才能得現前的福報、來生的福報、後世的福報。如果真正發無上心,必得究竟圓滿的福報。所以在這一段裏,我特別提醒諸位同修,一定要遠離妖魔鬼怪。

  “魔”,跟諸位講了四種。什麼是妖怪?現在在街頭到處都是,只是你們不認識,我認識。《左傳》把妖怪的樣子很清楚、很明白的告訴我們,“人棄常則妖興”,人把常道舍棄了,就是妖魔鬼怪。“常”是什麼?“五常: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”。不仁、不義、不講禮、不講信用,就是妖魔鬼怪。你們看看社會上、街道上、巷弄上,妖魔鬼怪有多少,到處都是。妖興,妖就興旺,興盛了。妖魔鬼怪興盛,這個社會還能好嗎?在佛法裏,不守五戒十善,就是妖魔鬼怪。你說這多可怕!所以現在社會上妖魔鬼怪多。

  世界要亂,妖魔鬼怪勢力大,人衆多,影響力很大。所以,現在善良的大衆迷惑在這個境界裏,邪正不能不辨別!爲什麼?“信正”的人少,大衆看到人少,心想這事大概靠不住。“信邪”的人多,大衆看到人多,總以爲有點道理,于是都跟去了。這就是我常說的,現在的人信邪不信正,聽騙不聽勸。勸他,他不相信;騙他,他很容易就信。

  我們要多從這些地方反省。在這個時代,遇到正法修正行,實在是非常難得。心正、行正,諸佛護念,龍天善神尊敬。彌陀大願,決定不虛,我們要深信不疑。

  我作佛時。國中無不善名。所有衆生。生我國者。皆同一心。住于定聚。永離熱惱。心得清涼。所受快樂。猶如漏盡比丘。若起想念。貪計身者。不取正覺。

  這一段裏共有四願,從第二十八到第叁十一願。第二十八是“國無不善願”。我們在《阿彌陀經》裏也看到“其佛國土,尚無惡道之名”,跟這一願完全相應。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沒有惡趣,惡趣的名字都聽不到,所以稱爲極樂世界。從這些地方,我們能體會到一些。

  從第二十八願至叁十八願,說明西方世界衆生之緣,顯示極樂世界的衆生,無量功德,自在受用,成就極樂名號所含的真實義。下文是第二十九“住正定聚願”。

  “所有衆生,生我國者”。這裏沒有差別,無量無邊的世界,九法界衆生,往生到極樂世界,皆是平等的成就。這是極樂世界第一功德,“皆同一心,住于定聚”。什麼是“定聚”?佛在經上把一切衆生,常用分類的方法來解釋,所謂“四聖六凡”,這是分類的方法。二乘、叁乘也是分類的方法。《仁王經》把菩薩分爲五忍,亦是分類的方法。《華嚴》將菩薩分爲五十一個階級,也是分類的方法。佛在經上也有將一切衆生從修行成果上分爲叁類:一是“正定聚”,一是“邪定聚”,一是“不定聚”。這也把九法界的衆生,包括盡了。什麼是正定?正定就是他修學得如理如法,方法與理論相應,必定證果,決定有成就,就是“正定聚”。

  我們念佛要像大勢至菩薩一樣,“淨念相繼”。中國祖師常講老實念佛,老實的標准就是淨念相繼。什麼是“淨”?你有懷疑就不淨,有疑心、有夾雜就不淨;必須做到不懷疑、不夾雜。相繼是不間斷。這一句佛號,果然做到不懷, 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才是正定聚。因爲你決定成就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品位高下,就看你念佛的功夫,你真正能斷多少煩惱;但是決定伏煩惱,決定往生。一個人起心動念,一個念頭接著一個,念頭都是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沒有第二個念頭,決定伏住煩惱,所以往生凡聖同居土,決定可靠,沒有懷疑。功夫深一點的人,見思煩惱斷了,就生方便有余土。功夫再深一等的人,能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就生實報莊嚴土。所以,西方世界四土、叁輩、九品,要看你功夫的淺深。這是正定聚,決定證果。

 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只要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學,都能得到結果。但是任何一個法門,原則都是“專”,專精而不能夾雜,夾雜就錯。果然不夾雜,那真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,一個法門就是無量法門,無量法門就是一個法門。我們念這句“阿彌陀佛”,這一個法門就是無量法門。

  如果你參禅、參話頭,或者觀心,這一個法門,也是無量法門,決定是圓融含攝的。因爲他得到清淨心,清淨心中一念不生,所有法門都放下。心裏若起一個分別心,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都掌握不到,都抓不到,所以最忌諱的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《華嚴經》上,佛把衆生的病根說出來,“但以妄想、執著而不能證得”。所謂“證得”就是指清淨心。所以,你要想真正證得,一定要正定聚,把心定在一門上,定在一個法上,就正確。不管那一宗,那一派,不管你學什麼樣的經論,只要把心定在一門,決定成就。這個原理通一切宗派,通一切法門,決定不能懷疑。

  第二、“邪定聚”。邪定聚指修行決定不能成就。他有沒有定?他也有定。定裏有摻雜,或者有疑慮。雖有定,還有妄想、執著。像世間的四禅八定,出世間的九次第定,都有妄想、執著。如果沒有妄想、執著,阿羅漢、辟支佛怎麼不能明心見性?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,二乘人、權教菩薩,我執雖亡,法執猶存。你就曉得法執,還是屬于妄想、執著。比起凡夫,他們執著輕,我們凡夫的妄想、執著重,可是他還是沒有辦法明心見性,道理在此。這是邪定聚。所以在楞嚴會上,佛看二乘人都是外道,邪知邪見。這一種稱爲“門內外”,是佛門以內的外道。

  我們在唯識經論裏講的“同生性、異生性”,同生性是正定聚,異生性就是邪定聚,或是不定聚。什麼是同生性?轉八識成四智,用四智而不用八識,這是同生性。跟諸佛相同,用的是真心,不是妄心。以本經經題來講,所用的是清淨平等覺。異生性是用妄心,不是真心。他用的是八識、五十一心所,跟佛用心不一樣,稱爲異生性,決定不能成正果。證果的標准,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圓教是初住菩薩以上,別教是初地菩薩以上,這是正果。邪定決不能成正果。

  第叁、“不定聚”。說他不定,就看他遇緣。他要遇到緣殊勝,遇到正定的緣,他就學正定;他遇到邪定的緣,他就學邪定。有勝緣,他會開悟,會證果;沒有勝緣他就不能開悟,也不能證果。善知識是緣,我們今天講老師。遇到真正高明的老師,這是第一勝緣。第二勝緣要有真正的同參道友,對我們有利益的同參道友,而不是損害修道的緣。第叁種緣就是修學的環境。小的環境是道場,大的環境是我們居住的地區。社會環境也要殊勝,沒有障礙,這樣才能成就,才容易成就。佛講這叁聚:正定聚、邪定聚、不定聚,也把一切衆生都包括了。

  在此地看到,西方極樂世界全是正定聚,因爲決定一生圓成佛道。只要往生極樂世界,即使是下下品往生,也圓證…
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