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叁不退,這就是說明“正定”,決定圓滿證得叁不退。這一願,也可以說是很具體的顯示出來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退的密意。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是主要原因。同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最低限度,你自己已經修得“一心”。我們講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不容易得到。我們今天果然死心塌地一門深入,將這一句佛號貫徹到底,就是一心。我不想再學其他的法門,我就這一門深入,這就是一心。一心稱念彌陀名號。經文上,“皆同一心”,一心是沒有二念。有二念就不是一心,心裏起個念頭就不是一心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那是阿彌陀佛,那是觀世音菩薩,已經是二心了。所以,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名號,形象完全平等,就是讓你在那個世界,一天到晚、一年到頭,一念都不生。下四句是第叁十“樂如漏盡願”。
“永離熱惱,心得清涼”。前句是離苦,後句是得樂。怎樣才能離煩惱?熱惱就是煩惱。人在煩惱的時候,火氣就往上升;心無染著,就離一切煩惱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都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教須菩提尊者,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弘法利生,去幫助別人。“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”,這是釋迦牟尼佛傳給須菩提尊者,也是傳給所有的弟子們。你們要發心弘法利生,必須要接觸大衆,乃至日常生活、工作、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點點滴滴皆須遵依“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”,你就不會生煩惱,而常生智慧了。
佛在經上曾講過一個小故事,舍利弗是小乘人,有一天他發了大乘心要學普度衆生,要行菩薩道。忉利天人知道了,就變化成一個人,在路旁邊哭。舍利弗行菩薩道,找到了對象,沒有想到這位天人是來考他的。舍利弗就問他,“你爲什麼哭?”他說,“我家裏有人生病,藥都齊了,就是缺少藥引子,病是沒有救了!”“你要什麼樣的藥引?”他說,“需要阿羅漢的眼睛作藥引。”他聽了之後,心想自己正是阿羅漢,沒錯,是找到對象,要行菩薩道!怎麼辦?他就把眼睛挖一個布施給他。結果那個人就說,你是好心阿羅漢,但是你錯了,我要的是右眼,你挖的是左眼,這沒有用處。舍利弗想想,還是得修學,再把右眼挖給他。那人接過去聞了一聞,說,“這眼睛太腥太臭了!”往地下一丟就走了。舍利弗于是就退心,歎菩薩道難行!
難行在那裏?外著相,內動心,佛不是明明教你“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”。所以,這是裝不來的,勉強學,學不來,要真正的功夫,才能永離熱惱。當然這事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很難。要怎麼樣做?難行能行,慢慢的學,逐步逐步放下,一下子放下做不到。先從那裏放下?先從身外之物練習放下。身外之物包括錢財、珍寶、産業……。能放下你所愛好的身外之物,逐漸逐漸的放下。
過去章嘉大師教我學布施,最初怎麼布施?把自己用不著的,多余的物品送給人。原來沒有學佛的時候,不喜歡的物品也不會輕易送給人的。以後更進一步,不喜歡的自己可以留著用,喜歡的送給人;新的送給人,舊的自己用。從前是新的自己用,用舊了才送給人,此時就進了一大步。再進一步,這東西我只有一樣,心愛的也能割愛,也不吝啬。逐漸逐漸的去學,要認真去學,要一年比一年進步。可是單單修施舍,若不學看破,施舍是很難過的。看破是智慧,所以智慧要天天增長,這樣施舍之後心裏會有法喜,會很歡喜,不會舍得很難過,很後悔。這就是永離熱惱的秘訣。
你們想把煩惱都舍掉,不認真的學,你的煩惱舍不掉。要知道,煩惱是非常可怕的,它是六道輪回的根本。只要有煩惱存在,就有六道的事實,反之,就沒有六道。你要想了生死出叁界,非斷煩惱不行。“心得清涼”。于一切法,不分別、不執著,就清涼。
現在這個世界,幾乎每一個國家地區都在談環保,如何保護一個幹淨的環境。佛陀在叁千年前就講究環保,不過沒有用現在這個名詞罷了。整個佛法就是保護心地的清淨。心清淨,身就清淨;身心清淨,環境就清淨。環境是依報。“依報隨著正報轉”,所以保護自己的清淨心,平等心,非常重要。
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永離煩惱,心得清涼。這種清涼快樂,我們說不出來,也沒有法子體會,佛經上常講“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”。你不去嘗一嘗,怎麼曉得它的冷暖?你今天用溫度計去量,量多少度,每個人冷暖的感受不一樣。佛法講的境界,必需自己去體會,去親證。
“漏盡比丘”就是阿羅漢,見思煩惱斷盡了。此地所講的漏盡比丘,是不是小乘阿羅漢、辟支佛?決定不是。因爲本經不是小乘,就要用大乘的標准。大乘漏盡,是法雲地的菩薩,是一般經上講的大乘阿羅漢,或者稱爲大阿羅漢,不但斷見思煩惱,斷塵沙煩惱,無明也將要斷盡了。十地上面就是等覺,就圓滿成佛。十地菩薩,法雲地的菩薩稱爲大阿羅漢。此處的漏盡比丘,就是法雲地的菩薩。這個說法才真正是極樂境界。如果講小乘阿羅漢,西方極樂世界所受的快樂,是很平常的,一點都不希奇,不值得十方諸佛贊歎。如果說所有衆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像法雲地菩薩,那是不可思議,無比的殊勝。這與經義才能相應,與極樂才相應。
“若起想念,貪計身者”,這兩句是第叁十一“不貪計身願”。“不取正覺”是四願的總結。
《金剛經》說,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”。“想念”是心法;“計身”是色法。心法與色法,皆是有爲法。有爲法都不是真實的,都是虛妄的,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講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。事實真相如是!佛才教我們要永離二執:我執、法執。起想念是法執;貪計身是我執。兩種執著,西方極樂世界永遠不會有;我們這個世間有。這兩種執著是我們無始劫以來,生生世世的習氣,不知不覺自然就起來了,沒有辦法控製得住。我執不破,就出不了叁界;法執不破,就不能見性。
我們冷靜的思惟,有什麼樣的方法,什麼樣的能力能破二執?不要說破二執,破法執的人決定破我執,破我執的人不見得破法執。有什麼能力破我執?如果沒有能力破我執,不管你修什麼法門,都出不了叁界。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。
在一切法門裏,念佛法門顯得特別殊勝。殊勝在那裏?這個法門不破我執也行,所謂帶業往生,橫超叁界。它的條件就是“信、願、行”,就是“老實念”,這個容易!雖容易,我們偏偏不肯做。很想做,又做不來,總是間斷、夾雜、懷疑。何以懷疑,連你自己都不知道。自己認爲已經不懷疑,可是在言談裏,在思想裏,在表態上,常常還想著禅宗、密宗、持戒、持咒,或者世間名利,這些都是懷疑的現象。如果不懷疑,腦子裏那裏還有這些妄念。疑心沒斷,心不清淨。
《金剛經》說“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”,實相是什麼?老實念就是實相。大勢至菩薩講的“淨念相繼”,就是實相。我們最近在《疏鈔演義》裏所讀的四種念佛,持名與實相,徹前徹後!由此可知,不用念佛法門,你就要破我執。破不了我執,能出叁界了生死的,只有老實念佛這一條路,沒有第二條路。所以,念佛法門能普度九界一切罪障深重的衆生,平等得度,平等成佛。因此,念佛法門才被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贊歎,有它的道理。我們曉得,真正兩種執著都斷盡的,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。
末後一句“不取正覺”是總結四願。四願都圓滿實現,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示現成佛。
我作佛時。生我國者。善根無量。皆得金剛那羅延身。堅固之力。身頂皆有光明照耀。成就一切智慧。獲得無邊辯才。善談諸法秘要。說經行道。語如鍾聲。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
這是第叁十二、叁十叁、叁十四願。末後一句是總結。第叁十二是“那羅延身願”。“那羅延”是金剛神的名號,經上常常也說他爲金剛力士。在此地是形容他的身體永遠不壞,像經上所講的“清虛之身,無極之體”,金剛不壞身。這一願,我們要整個合起來看,才曉得金剛不壞身是怎麼成就的。
願文開端,“生我國者”,可見淨土是真正的平等。無論從那一道,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,不管是那一土,不管是什麼樣的品位,都一樣的。“善根無量”,說明凡是往生的人,都是善心堅固,不懷疑不夾雜,這樣的人才能往生。無論在什麼環境之下,特別是遭遇挫折,遇到大的苦難,決定不退心;念佛求生的心,反而愈來愈堅固,這是善心。
一切善心中第一善心,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沒有比這更善。因爲這個心決定成佛,成佛之後普度衆生,你想想看,那有比這個心更善的!這是因,因爲這個因,才得金剛不壞身的果報。
“堅固之力”是講身體起用,身殊勝。古德在注解裏跟我們說,金剛那羅延就是金剛薩埵。金剛薩埵是密宗創教的教主。密宗是龍樹菩薩開鐵塔,見到金剛薩埵菩薩,他把密教法門傳授給龍樹,龍樹傳到人間,密宗是從這裏來的。金剛薩埵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。由此可知,一個人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密宗裏所說的成就大圓滿法身。在那裏究竟圓滿?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圓滿,這才能得究竟圓滿。古德這個說法非常好,黃念祖老居士《注解》裏也有引用。
第叁十叁“光明慧辯願”。“身頂皆有光明照耀”。佛頂上有圓光,全身都有光,有常光、有放光。我們想想,往生的人有沒有?如果沒有,那就不平等,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就不相應。佛光、衆生光,主伴不二,生佛不二,皆以此光宣揚妙法。法即是光,光即是法,不離此光而說此法,這就是“成就一切智慧,獲得無邊辯才”,正智圓滿的成就。
辯才,佛在經上歸納爲四大類,稱“四無礙辯才”。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,不是能學得來的。學得來的,稱世智辯聰。這四類就是一般經上所講的“法、義、辭、樂說”。前面叁種屬于智慧,後面一種屬于慈悲。有智慧,沒有慈悲,他就不說。有慈悲,沒有智慧,他就亂說,那也不行,必須悲智雙運。可見得說法實在不容易,一定要開智慧。智慧從那裏開?智慧從清淨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