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心開。清淨心起作用,就是智慧。要想自己本性裏般若智慧現前,最好的方法是少打妄想,也就是說凡事不起心不動念,不分別不執著。因爲你用的都是妄心。不用妄想,不胡思亂想,讓心定下來,那是真正的定。外面境界不是不明了,外面境界要是不明了,那是無明,不是定。外面境界明了,胡思亂想,那是邪見,是病。外面境界清清楚楚,裏面的心如如不動,這是正定。
如果不會修,你就念佛,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,就是念佛叁昧。這就是修清淨心,修平等心,修覺而不迷。經題上的“清淨平等覺”,就是圓滿的戒定慧,叁無漏學。“戒學”是清淨,“定學”是平等,“慧學”是覺而不迷,都在經題上。這部經的好處,很容易就看出來。你依照這個方法修,准沒錯!“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”一句接著一句,就是清淨平等覺。我們平常生活總有許多事要做,要學著做事不妨礙念佛;一面念佛一面做事,一面做事一面念佛,必要熟練。
以清淨心應付外面的境界,心地清淨到相當的程度,即是照見,智慧就現前。智慧現前,不怕你沒有辯才,決定有辯才,因爲辯才是性德,智慧也是性德,性德流露。由此可知,學佛,不管你學那個法門、那個宗派,修定非常重要。念佛或者是用《無量壽經》,用《阿彌陀經》,或者是用佛號,修一心不亂。《阿彌陀經》上講的一心不亂,本經講的就是修“清淨平等覺”。
凡是讓我們的心不清淨,不平等,都是魔障現前。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,生歡喜心,歡喜魔來了;不高興的時候,煩惱魔來了,貪魔來了,嗔魔來了,嫉妒魔來了,都是魔王。魔境一現前,一句佛號,魔就遠離。只要佛號一提起,魔就沒有了。佛號要不提起,魔愈來愈厲害,愈來愈凶,力量愈來愈大!你就免不了要造業,免不了受果報。
古德常說,修行人“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”。念是妄念。妄念起來不怕,要覺。妄念起來了,第二念就覺。什麼是覺?“阿彌陀佛”。第二個念頭就是“阿彌陀佛”,把妄念伏住,把妄念打斷。這是功夫,這是佛號念得得力。佛號如果控製不了妄念,就沒有用處,念得再多也沒有用,古人所謂的“喊破喉嚨也枉然”。功夫得力,佛號能把妄念打掉,所以清淨心現前,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就有“辯才”。
學佛一定先斷煩惱,斷煩惱是定;再學法門,學法門是開智慧。我常常聽到同修來講真心話,就是自覺罪業太重,這一生有沒有能力消除都沒有把握。曉得事實真相,念佛決定消罪業,就要認真去念,要好好的去念。至于學法門就不必著急。這一生念佛的功夫成就了,利益得到了,煩惱輕,智慧長,可以學一點法門。如果妄想執著還是伏不住,就幹脆死了學法門的心,現在不學,等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。這一生只要這一句佛號把煩惱伏住就好,這是真智慧。妄想執著不斷,你念一輩子佛,怕的是臨命終時妄念又現前,往生就沒有把握,那就非常可惜。不如把學法門的念頭打斷,往生見佛之後再學,這是好主意!
“善談諸法秘要”,這是叁十四“善談法要願”。秘是深秘,凡夫、二乘、權教不容易體會的。“要”是扼要,是精要。諸法秘要是指這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就是這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。不容易!難信之法。難信之法,你能說得讓人相信,這是“善談諸法秘要”。不是別的,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是秘中之秘,禅中之禅,真中之真,圓中之圓。這都是隋唐時代的大德們所說的,此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
“說經行道”。說經是言教,行道是身教。求生西方,不是光說,真的依教奉行,把經裏所講的都做到。
“語如鍾聲”,此是形容,這句含義非常深廣。鍾聲傳播得很遠,能警惕人心,所以佛門的暮鼓晨鍾,能提起人的警覺。這還是接著前面這一句來的,也就是說,無論你是說法、念佛,一一聲中皆含無量的妙義,就像鍾聲遠聞,聽到聲音的人,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。
唐張繼的“楓橋夜泊”,詩中的寒山寺鍾聲,看起來很容易懂,真正的意思,懂的人不多。所以中國詩詞含蓄,含義很深。實在講,也是無量義。歡喜的人讀了,是一種喜悅的感受;有憂慮、有煩惱的人聽到,觸起他的愁腸,每個人感受不一樣。所以你問他,這首詩有沒有意思?它真的沒有意思,但它又有無量義,每一個人看了,感受都不相同,就像清晨聽鍾聲一樣,每一個衆生聽到感受都不一樣。這個地方是以此形容,佛經與佛號含無量義,能普遍覺悟九法界一切有情衆生。
以上叁願也圓滿成就,所以阿彌陀佛示現成佛。這叁願是總說,下面的願文是別說。別說就是細說。
我作佛時。所有衆生。生我國者。究竟必至一生補處。除其本願爲衆生故。被弘誓铠。教化一切有情。皆發信心。修菩提行。行普賢道。雖生他方世界。永離惡趣。或樂說法。或樂聽法。或現神足。隨意修習。無不圓滿。若不爾者。不取正覺。
這一段文有兩願,叁十五是“一生補處願”,叁十六是“教化隨意願”。這兩願非常重要,緊接著前面所講的“光明慧辯、善談法要”。“所有衆生”是說所有衆生,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菩薩。即使凡聖同居土,下下品往生也是菩薩,而且都是普賢菩薩,初信位的普賢菩薩、二信位的普賢菩薩,一直到等覺普賢菩薩。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,平等法界,他們個個都圓解圓修,一地一切地。初信位就是等覺—徹後,等覺就是初信—徹前,徹前徹後才平等。否則怎麼平等?因此,身皆不退,頓超階次。菩薩階位有沒有?有!雖有,它是圓融的。《華嚴經》說,“行布不礙圓融,圓融不礙行布”。行布是次第,從初信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,像樓梯一樣,它確實有階梯。雖有,它是圓融的。好像坐電梯一樣,階梯一步也沒有踏,他就上來了。有沒有經過?都經過,一級也沒有漏掉。西方極樂世界修行,就像坐電梯;其他世界修行,要爬樓梯。我們要好好的想一想,因此它能頓超圓證,這就是圓證。
“所有衆生,生我國者,究竟必至一生補處”。“究竟必至”四字是保證成佛。我常常跟同修們說,我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有很多人問我,你怎麼說得這麼肯定,你有什麼把握?我說,我已經拿到“保證書”,阿彌陀佛發給我保證書了,我當然肯定。保證書在那裏?就是“究竟必至”,這是給你保證。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決定證得一生補處。一生補處是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、文殊、普賢菩薩,跟他們平等,你一定可以證得。一生證得,這就是“一生補處願”。所以,到西方極樂世界,沒有一個不成佛的,這是當生成佛的法門,直捷穩當!怎麼能懷疑?下文是第叁十六願“教化隨意”。
“除其本願爲衆生故”。我們曉得,每一個人的意願都不相同,這就是爲什麼人與人之間不容易相處。雖然同在一個道場,還是鈎心鬥角,還打架、爭吵,意見不相同。菩薩的意願也不相同,有的菩薩要趕快成佛,成了佛再度衆生;有的菩薩說,“衆生太苦了,我先度衆生,自己慢慢再成佛”。前一願就是自己先趕快成佛,再度衆生。這一願就是先要度衆生,然後再成佛,像地藏菩薩一樣。地藏菩薩代表的就是先度衆生,再成佛道。不能說那個好,那個不好。都好!可是,如果沒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發願先度衆生再成佛,恐怕是衆生度你,你永遠度不了衆生。所以,一定要先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個面,說明我要先去度衆生,然後再成佛道;阿彌陀佛點點頭,這一願就圓滿了。所以,到西方極樂世界,成佛太快了!
“被弘誓铠”,這是比喻。“弘誓”就是四弘誓願,四弘誓願就像铠甲一樣。就像打仗,裝甲部隊沖鋒陷陣,“铠甲”就是現在的裝甲,可以沖鋒陷陣,不畏敵人的炮火,取這個意思。就是說他很勇敢,可以到六道、到叁途度衆生,教化一切有情。這就是“教化隨意願”。一切有情,上自等覺菩薩,下至地獄衆生,九界有情都包含在這一句之中。假如我們往生,又急著要度衆生,所以見到阿彌陀佛,打個轉就回來,我們的見思煩惱沒有斷,居然就從極樂世界回來,這也是倒駕慈航。因爲阿彌陀佛這一願並沒有說,你到極樂世界至少要居留多少時間才可以出去。沒有這麼說,所以跟阿彌陀佛打個招呼,馬上就走也行!也不違背經文。這樣度凡夫可以,度阿羅漢怎麼辦?阿羅漢、辟支佛這些大菩薩們,你怎麼度?能!你也有本事,前面講過“善談諸法秘要”。何況後面經文明白的開導,許多菩薩想聽這個法門,沒有機會,聽不到。我們的煩惱雖然沒斷,比不上阿羅漢,可是我們會念佛。阿羅漢還不知道念佛法門,你勸他念佛,就是度他。
十方世界有許多等覺菩薩,還沒有遇到這個法門,不能圓成佛道。你能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,推薦給他,你就度他了。所以,其他的法門你講不過他們,這個法門他講不過你。這就是“教化一切有情”。“一切”是九界衆生,包括菩薩在內。你真有這種本事,到那個時候,你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菩薩,你心裏一點懷疑都沒有。因爲你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再回來的,一點都不假。那些大菩薩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,你已經去過再回來,決定不假。所以,極樂世界打個轉,你就有本事度九法界一切有情衆生。你們想想,這樣度衆生的能力,其他菩薩比不上!這也是極樂世界第一殊勝之處,不能爲比的。
此是極樂菩薩倒駕慈航度衆生的目標。最淺的目標是信,“皆發信心”。實在講,菩薩有能力教九界一切有情對這個法門産生信心,當然第一是衆生根熟,第二是彌陀威神加持,我們才有能力教他們聽了之後生起信心,絕對不是自己有能力。即使聽法相信了的這個人,也是他自己的善根成熟,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威神加持,他相信。由此可知,這裏是無量因緣,無量功德,不可思議,不是單純的事情,所以功德無不圓滿。更進一步就是“修菩提行”。不但真信,真正發心,真正一心稱念,求…
《無量壽經講記 發大誓願 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