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无量寿经讲记 发大誓愿 第六▪P4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心开。清净心起作用,就是智慧。要想自己本性里般若智慧现前,最好的方法是少打妄想,也就是说凡事不起心不动念,不分别不执著。因为你用的都是妄心。不用妄想,不胡思乱想,让心定下来,那是真正的定。外面境界不是不明了,外面境界要是不明了,那是无明,不是定。外面境界明了,胡思乱想,那是邪见,是病。外面境界清清楚楚,里面的心如如不动,这是正定。

  如果不会修,你就念佛,一句佛号接著一句佛号,就是念佛三昧。这就是修清净心,修平等心,修觉而不迷。经题上的“清净平等觉”,就是圆满的戒定慧,三无漏学。“戒学”是清净,“定学”是平等,“慧学”是觉而不迷,都在经题上。这部经的好处,很容易就看出来。你依照这个方法修,准没错!“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”一句接著一句,就是清净平等觉。我们平常生活总有许多事要做,要学著做事不妨碍念佛;一面念佛一面做事,一面做事一面念佛,必要熟练。

  以清净心应付外面的境界,心地清净到相当的程度,即是照见,智慧就现前。智慧现前,不怕你没有辩才,决定有辩才,因为辩才是性德,智慧也是性德,性德流露。由此可知,学佛,不管你学那个法门、那个宗派,修定非常重要。念佛或者是用《无量寿经》,用《阿弥陀经》,或者是用佛号,修一心不乱。《阿弥陀经》上讲的一心不乱,本经讲的就是修“清净平等觉”。

  凡是让我们的心不清净,不平等,都是魔障现前。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,生欢喜心,欢喜魔来了;不高兴的时候,烦恼魔来了,贪魔来了,嗔魔来了,嫉妒魔来了,都是魔王。魔境一现前,一句佛号,魔就远离。只要佛号一提起,魔就没有了。佛号要不提起,魔愈来愈厉害,愈来愈凶,力量愈来愈大!你就免不了要造业,免不了受果报。

  古德常说,修行人“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”。念是妄念。妄念起来不怕,要觉。妄念起来了,第二念就觉。什么是觉?“阿弥陀佛”。第二个念头就是“阿弥陀佛”,把妄念伏住,把妄念打断。这是功夫,这是佛号念得得力。佛号如果控制不了妄念,就没有用处,念得再多也没有用,古人所谓的“喊破喉咙也枉然”。功夫得力,佛号能把妄念打掉,所以清净心现前,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就有“辩才”。

  学佛一定先断烦恼,断烦恼是定;再学法门,学法门是开智慧。我常常听到同修来讲真心话,就是自觉罪业太重,这一生有没有能力消除都没有把握。晓得事实真相,念佛决定消罪业,就要认真去念,要好好的去念。至于学法门就不必著急。这一生念佛的功夫成就了,利益得到了,烦恼轻,智慧长,可以学一点法门。如果妄想执著还是伏不住,就干脆死了学法门的心,现在不学,等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学。这一生只要这一句佛号把烦恼伏住就好,这是真智慧。妄想执著不断,你念一辈子佛,怕的是临命终时妄念又现前,往生就没有把握,那就非常可惜。不如把学法门的念头打断,往生见佛之后再学,这是好主意!

  “善谈诸法秘要”,这是三十四“善谈法要愿”。秘是深秘,凡夫、二乘、权教不容易体会的。“要”是扼要,是精要。诸法秘要是指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,就是这一句“南无阿弥陀佛”。不容易!难信之法。难信之法,你能说得让人相信,这是“善谈诸法秘要”。不是别的,这一句“阿弥陀佛”是秘中之秘,禅中之禅,真中之真,圆中之圆。这都是隋唐时代的大德们所说的,此话是千真万确的事实。

  “说经行道”。说经是言教,行道是身教。求生西方,不是光说,真的依教奉行,把经里所讲的都做到。

  “语如钟声”,此是形容,这句含义非常深广。钟声传播得很远,能警惕人心,所以佛门的暮鼓晨钟,能提起人的警觉。这还是接著前面这一句来的,也就是说,无论你是说法、念佛,一一声中皆含无量的妙义,就像钟声远闻,听到声音的人,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。

  唐张继的“枫桥夜泊”,诗中的寒山寺钟声,看起来很容易懂,真正的意思,懂的人不多。所以中国诗词含蓄,含义很深。实在讲,也是无量义。欢喜的人读了,是一种喜悦的感受;有忧虑、有烦恼的人听到,触起他的愁肠,每个人感受不一样。所以你问他,这首诗有没有意思?它真的没有意思,但它又有无量义,每一个人看了,感受都不相同,就像清晨听钟声一样,每一个众生听到感受都不一样。这个地方是以此形容,佛经与佛号含无量义,能普遍觉悟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。

  以上三愿也圆满成就,所以阿弥陀佛示现成佛。这三愿是总说,下面的愿文是别说。别说就是细说。

  我作佛时。所有众生。生我国者。究竟必至一生补处。除其本愿为众生故。被弘誓铠。教化一切有情。皆发信心。修菩提行。行普贤道。虽生他方世界。永离恶趣。或乐说法。或乐听法。或现神足。随意修习。无不圆满。若不尔者。不取正觉。

  这一段文有两愿,三十五是“一生补处愿”,三十六是“教化随意愿”。这两愿非常重要,紧接著前面所讲的“光明慧辩、善谈法要”。“所有众生”是说所有众生,生到极乐世界都是菩萨。即使凡圣同居土,下下品往生也是菩萨,而且都是普贤菩萨,初信位的普贤菩萨、二信位的普贤菩萨,一直到等觉普贤菩萨。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,平等法界,他们个个都圆解圆修,一地一切地。初信位就是等觉—彻后,等觉就是初信—彻前,彻前彻后才平等。否则怎么平等?因此,身皆不退,顿超阶次。菩萨阶位有没有?有!虽有,它是圆融的。《华严经》说,“行布不碍圆融,圆融不碍行布”。行布是次第,从初信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,像楼梯一样,它确实有阶梯。虽有,它是圆融的。好像坐电梯一样,阶梯一步也没有踏,他就上来了。有没有经过?都经过,一级也没有漏掉。西方极乐世界修行,就像坐电梯;其他世界修行,要爬楼梯。我们要好好的想一想,因此它能顿超圆证,这就是圆证。

  “所有众生,生我国者,究竟必至一生补处”。“究竟必至”四字是保证成佛。我常常跟同修们说,我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有很多人问我,你怎么说得这么肯定,你有什么把握?我说,我已经拿到“保证书”,阿弥陀佛发给我保证书了,我当然肯定。保证书在那里?就是“究竟必至”,这是给你保证。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决定证得一生补处。一生补处是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、文殊、普贤菩萨,跟他们平等,你一定可以证得。一生证得,这就是“一生补处愿”。所以,到西方极乐世界,没有一个不成佛的,这是当生成佛的法门,直捷稳当!怎么能怀疑?下文是第三十六愿“教化随意”。

  “除其本愿为众生故”。我们晓得,每一个人的意愿都不相同,这就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不容易相处。虽然同在一个道场,还是钩心斗角,还打架、争吵,意见不相同。菩萨的意愿也不相同,有的菩萨要赶快成佛,成了佛再度众生;有的菩萨说,“众生太苦了,我先度众生,自己慢慢再成佛”。前一愿就是自己先赶快成佛,再度众生。这一愿就是先要度众生,然后再成佛,像地藏菩萨一样。地藏菩萨代表的就是先度众生,再成佛道。不能说那个好,那个不好。都好!可是,如果没有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你发愿先度众生再成佛,恐怕是众生度你,你永远度不了众生。所以,一定要先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见个面,说明我要先去度众生,然后再成佛道;阿弥陀佛点点头,这一愿就圆满了。所以,到西方极乐世界,成佛太快了!

  “被弘誓铠”,这是比喻。“弘誓”就是四弘誓愿,四弘誓愿就像铠甲一样。就像打仗,装甲部队冲锋陷阵,“铠甲”就是现在的装甲,可以冲锋陷阵,不畏敌人的炮火,取这个意思。就是说他很勇敢,可以到六道、到三途度众生,教化一切有情。这就是“教化随意愿”。一切有情,上自等觉菩萨,下至地狱众生,九界有情都包含在这一句之中。假如我们往生,又急著要度众生,所以见到阿弥陀佛,打个转就回来,我们的见思烦恼没有断,居然就从极乐世界回来,这也是倒驾慈航。因为阿弥陀佛这一愿并没有说,你到极乐世界至少要居留多少时间才可以出去。没有这么说,所以跟阿弥陀佛打个招呼,马上就走也行!也不违背经文。这样度凡夫可以,度阿罗汉怎么办?阿罗汉、辟支佛这些大菩萨们,你怎么度?能!你也有本事,前面讲过“善谈诸法秘要”。何况后面经文明白的开导,许多菩萨想听这个法门,没有机会,听不到。我们的烦恼虽然没断,比不上阿罗汉,可是我们会念佛。阿罗汉还不知道念佛法门,你劝他念佛,就是度他。

  十方世界有许多等觉菩萨,还没有遇到这个法门,不能圆成佛道。你能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他,推荐给他,你就度他了。所以,其他的法门你讲不过他们,这个法门他讲不过你。这就是“教化一切有情”。“一切”是九界众生,包括菩萨在内。你真有这种本事,到那个时候,你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大菩萨,你心里一点怀疑都没有。因为你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过再回来的,一点都不假。那些大菩萨没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过,你已经去过再回来,决定不假。所以,极乐世界打个转,你就有本事度九法界一切有情众生。你们想想,这样度众生的能力,其他菩萨比不上!这也是极乐世界第一殊胜之处,不能为比的。

  此是极乐菩萨倒驾慈航度众生的目标。最浅的目标是信,“皆发信心”。实在讲,菩萨有能力教九界一切有情对这个法门产生信心,当然第一是众生根熟,第二是弥陀威神加持,我们才有能力教他们听了之后生起信心,绝对不是自己有能力。即使听法相信了的这个人,也是他自己的善根成熟,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威神加持,他相信。由此可知,这里是无量因缘,无量功德,不可思议,不是单纯的事情,所以功德无不圆满。更进一步就是“修菩提行”。不但真信,真正发心,真正一心称念,求…

《无量寿经讲记 发大誓愿 第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